□高月玟
《王陽明》是一部由辛柏青主演并擔任旁白解說的人文紀錄片。于2021年3月26日開播,豆瓣打分8.6,備受人們的歡迎。
歷史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將畫面語言、文學語言以及音樂語言融為一體,從風物、人物、文物入手,充分展現(xiàn)文化之厚重、歷史之悠久、風光之秀美,既有意境,又有知識,更有哲理,深蘊著審美價值和文化品格。紀錄片《王陽明》無論是從題目、敘事還是影視手法上,都充分體現(xiàn)著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的特征。
《王陽明》五集節(jié)目分別名為《溺》《困》《悟》《功》《明》,《溺》中講述王陽明35歲之前對社會、興趣的廣泛探索,以“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事”五溺最終歸于圣賢之學;《困》中講述王陽明困于危險的政治斗爭,入獄并貶謫貴州龍場的路途經(jīng)歷;《悟》中簡述他在龍場艱難的生存中悟道的過程;《功》中講述他平定寧王之亂;《明》中則體現(xiàn)王陽明晚年心學思想的日漸成熟。每一集內(nèi)容均用一字便準確概括,具有較高的文學性,簡短一字,蘊含豐富,體現(xiàn)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與精致的審美風格,令人久久回味。
在《王陽明》中,講述王陽明一生經(jīng)歷的過程中,多次引經(jīng)據(jù)典,穿插古文記載推動敘事。同時,以王陽明所作詩詞傳達其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想感悟,使整個節(jié)目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詩化的文化意境。
《王陽明》采用情景再現(xiàn)的手法,將王陽明一生中的關鍵節(jié)點通過影視畫面表現(xiàn)出來,使得王陽明這位古代大儒的形象可視化、活化。引導觀眾更為順暢地進入具體的歷史場景和生活境遇中體味人物的處境和心境。
敘事學大約是在1960年左右的法國產(chǎn)生的,大多應用于文學活動研究、語言以及符號運用。從語言到文字,其實都涉及了敘事,不過由于文字形式更容易開展研究,因此起初的敘事學研究就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到了文學作品上。后來電視電影的出現(xiàn),各種影視文本也被囊括到敘事學的研究范圍,其中最為關注的便是電視媒介的敘事研究。
文學中的敘事視角有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第二人稱敘事視角、第三人稱敘事視角。那么在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中也同樣有著不同的敘事視角,并且與文學上的敘事視角有著相似之處。在敘事學中,托羅多夫的三分法可以說是最能全面概括分類不同敘事視角的概念:一是全知視角,類似于上帝視角,敘事者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掌握,無論是客觀環(huán)境還是人的主觀活動,都能了如指掌,類似于文學中的第三人稱敘事視角;二是內(nèi)視角,這一視角相對于全知視角較為局限,敘事者和故事中的某一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只能說出這一人物所知道的信息,類似于第二人稱視角;三是外視角,類似于第一人稱視角,講述的是敘事者的內(nèi)心,是站在敘事者的角度觀察外部情況,不能了解任何人內(nèi)心的想法。
《王陽明》中其實就包含了三種視角,一是專家學者的視角,也就是全知視角,來增強說服力與紀實性;二是王陽明視角,也是就辛柏青飾演的角色的視角,屬于內(nèi)視角,著重真實反映人物心理;三是演員辛柏青的創(chuàng)作視角,屬于外視角,也是本片的表層敘事結(jié)構(gòu)。三種視角結(jié)合,主客觀交織,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全面、飽滿豐富的王陽明形象,也對王陽明的思想內(nèi)涵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辛柏青和專家學者的視角屬于紀實部分,而王陽明視角,自然就屬于演繹部分了。
紀錄片是一種重要的視頻作品類型,它更加注重對真實的精準還原,而對于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來說,如何對歷史文化進行真實的還原與再現(xiàn)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代表學術權(quán)威的專家解說便是最有說服力的方式,能夠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不受限制,可信度高,因此一直作為主導敘事視角出現(xiàn)在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中。影片中陳來、吳光、錢明等專家對王陽明的不同解讀,保證了史實上的嚴謹性,呈現(xiàn)出學術語境中的王陽明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為觀眾解惑。當然,這種視角的弊端在于會與受眾產(chǎn)生距離感,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也正因如此,專家解讀只會在整部影片中占據(jù)一小部分。
這一視角是觀眾把握王陽明一生心路歷程的最豐富的原始材料,它可以讓敘事者與人物站在同一個角度與高度,讓觀眾更有代入感,更加深入體會人物心境,進行情感共振。演繹王陽明的片段在片中占了很大分量,比如王陽明行船路上遇上刺客,留下文書泰然投水;50歲的王陽明歸鄉(xiāng)探親,內(nèi)心百感交集;臨終前王陽明在船上留下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等都演繹得淋漓盡致。情景再現(xiàn)使得紀錄片敘事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同時更容易讓觀眾沉浸在故事中,引領觀眾深入理解具體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生活場景,由此體會到人物情緒的變化與心境的轉(zhuǎn)換。
這一視角是這部紀錄片的表層敘事視角,主要以演員辛柏青古今穿越逐漸走進歷史、走進王陽明的心理及思想世界,在體驗感悟思考的過程中完成角色塑造的故事為內(nèi)容。
《王陽明》開篇就以演員辛柏青的自述引入,談到了作為演員在飾演一個角色之前是需要做好充足準備的。一部好的電視作品,離不開演員對角色的塑造,演員如果能充分鮮活地塑造人物,讓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宛如本人,那么給觀眾的體驗也是更加具有沖擊力的,也更能讓觀眾透過表演真切體會到其所飾演角色的故事、情感,更容易引發(fā)情感的共鳴。辛柏青在《妖貓傳》中飾演的李白,深入人心,短短幾分鐘,把詩仙的浪漫演繹得淋漓盡致,廣受好評。他之所以能對角色有如此精彩的演繹,一定是源于他前期對所飾演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锻蹶柮鳌繁闶菍⒀輪T辛柏青演繹王陽明的創(chuàng)作過程編織成故事情節(jié),這種新奇的敘事方式,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比如辛柏青實地考察的紀實部分就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重走歷史場景,辛柏青和情景再現(xiàn)的王陽明相對照,古今相映,增添時代的厚重感,讓觀眾真實地看到了辛柏青對于王陽明這一形象的探索求知。
在請教專家的環(huán)節(jié)中,大多數(shù)采用屏中屏的方式,拍攝辛柏青利用平板觀看專家訪談的視頻,這與屏幕前觀眾的觀看狀態(tài)別無二致。觀眾與辛柏青共同學習、共同摸索、共同感悟,拉近了觀眾與辛柏青之間的心理距離。
在三種敘事視角當中,辛柏青視角是最能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視角。在紀錄片《王陽明》中,辛柏青所扮演的“王陽明”屬于主導敘事的虛構(gòu)的演員角色,同時,角色扮演者辛柏青也是具有演員身份的真實的社會角色。這兩種不同屬性的角色之間其實具有悖反性。辛柏青扮演的“王陽明”是本片唯一的虛擬角色,而這一虛擬角色的前提是演員辛柏青并不事先了解所扮演的王陽明的真實想法,演員所面臨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因此敘事上也都具有不穩(wěn)定性。但是當演員的主觀視角介入推動紀錄片的敘事時,這一不穩(wěn)定性便變得理所應當且耐人尋味。
辛柏青視角的應用便決定了在敘述“王陽明”這一古代大儒的過程中必定會融入體現(xiàn)現(xiàn)代思想文化的內(nèi)容,因此便呈現(xiàn)出古今雙線并行的效果。
比如第二集,辛柏青在紅色故宮城墻前的出鏡,影片便利用了剪輯手法,通過延時和疊影的蒙太奇手法,屏幕中央沉思的辛柏青與其周遭來來往往的游客形成動靜對比,辛柏青作為演員在思考著王陽明的思想與人生,來來往往的游客在進行現(xiàn)代潮流“打卡”活動,對歷史的回溯思考與現(xiàn)代的潮流形式在“故宮”和“午門”這種文創(chuàng)典范的地點中重合,一種先賢與當代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就此搭建。和以往沉浸式的紀錄片不同,演員視角總會跳脫出飾演的角色,讓講述者與角色形象分離出來,不斷凸顯飾演角色與演員本身的區(qū)別,也因此不斷提醒著古人今人之間的界限,同時讓觀眾在這跳脫之中有著鮮明的代入感。
重走歷史、探索角色心理的辛柏青與由辛柏青飾演、情景再現(xiàn)的王陽明,兩相呼應,形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的古今對照關系。這種古今交替的跨時空呈現(xiàn),讓觀眾的心情在體驗古人之悲歡和當代之萬象更新中起伏,先賢已逝,典籍不老,傳典之道、弘道之道自然蘊含其中。
演員辛柏青,一直因為演技精湛獲得大眾認可。他出演過電影《妖貓傳》的李白,毛筆蘸墨送入口中,大醉揮筆贊貴妃,極致展現(xiàn)了李白的癲狂與才華。除此之外還有電影《八佰》、電視綜藝《國家寶藏》等。尤其是《國家寶藏》中的“國寶守護人”更使得觀眾對他留下“文化傳承人、歷史傳播者”的初印象,因此由他來講述王陽明的一生,也更具有說服力和藝術感。
與之前不同,這次辛柏青所要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更是一個即將要在紀錄片中扮演王陽明的自己。演員的創(chuàng)作歷程本來應該是“幕后”的內(nèi)容,不為觀眾所了解,卻在這部紀錄片中被搬到了熒幕前。這固然與《王陽明》的題材有關,王陽明所經(jīng)歷的人生以及他從中體悟出來的心學思想,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東西,那么當觀眾與演員的目的都是想要充分理解這一人物及其抽象思想的時候,這一“幕后”搬到前臺便顯得毫無違和感,反而相得益彰了。這種既入戲又出戲的間離效果,讓整部紀錄片充滿雅致的美感,甚至也可以稱為傳統(tǒng)人物題材紀錄片的“現(xiàn)代主義”。
演員辛柏青在一次次實地探訪、文獻閱讀中不斷加深了對王陽明的認識;更是在對角色的演繹中,近距離去體會、接近這位先賢,其最終完成了對這一角色的塑造,觀眾亦跟隨他一起,完成了對王陽明的認識,對其心學思想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一過程就像飾演者辛柏青所說的那樣:“無論歷史的霧靄多么濃,人心總還有某些相通之處?!?/p>
同伴教學法,是指向?qū)W生提問、讓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改老師引導的方式,改為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注重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共同進步,這樣一來就能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古人的故事、意境難以準確地表達和呈現(xiàn),是今天人們難以深入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關鍵問題。以往紀錄片在對古意的展現(xiàn)過程中,大多是采用“資料+敘事”的方式,站在一個較高的學術權(quán)威角度進行解說,權(quán)威的不可置疑讓觀眾更為被動地接受傳遞出來的所有信息。然而紀錄片《王陽明》卻用“演圣如圣”的手法,以“紀實+演繹”的方式,為古意的全面準確呈現(xiàn)作出了獨特的回答。
《王陽明》以辛柏青視角敘述,直接同觀眾對話,展現(xiàn)他探索王陽明生平的全過程,其實是類似于同伴教學的。辛柏青在接到飾演王陽明這個角色時,內(nèi)心也是對王陽明不甚了解,所以他算是一個“學生”的身份。為了飾演好這個角色,他必須要對王陽明及其思想下功夫,這是他的“題目”。而觀眾作為辛柏青探索過程的跟隨者,便是他的“同伴”。
與課題講授相比,學生似乎更樂于從同伴那里獲得指導。跟隨著同伴辛柏青,觀眾也一起主動探索了解王陽明,翻閱古文、請教專家、實體探訪,跟隨他一起突破一個又一個疑問,使得王陽明的形象日益清晰起來。
《王陽明》導演吳琦說:“以某種對歷史的敬畏姿態(tài),去觸摸、去發(fā)現(xiàn)、去辨認、去探尋、去猜想,最終得出一副不確定的‘王陽明畫像’,以竭力接近真相的努力去重述‘有限度的真相’。”為此,他摒棄了單一上帝視角,用多重視角立體勾勒王陽明的畫像,讓每一位觀眾自己去描摹對王陽明的印象,讓觀眾自己去體會探索的樂趣。
結(jié)尾處,辛柏青追隨王陽明的一生走完了全部的路程,他坦言:“走完王陽明人生和心靈的行程,我有所悟,也依然有惑。我想,當年王陽明的弟子如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我的疑惑,就留給我自己慢慢領悟吧?!边@也正是多重敘事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也是陽明心學博大精深難以窮盡的特點使然。無論怎樣,《王陽明》已經(jīng)努力地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竭力接近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