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我在多數人眼里是誰?無名小輩,無足輕重且令人不悅之人。一個如今沒有,以后也不會擁有任何社會地位的人,總之就是最貧賤之人。好吧,縱然一切都如我所說的這般,我依然會在日后用作品告訴世人,這個無名小輩,這個無足輕重之人內心的模樣?!边@是梵高踏上旅途,開始成為一名藝術家時所寫的,而且他也做到了用作品說話。梵高的一生輾轉坎坷,充滿傳奇,無論是他的人生還是他的藝術幾乎都受到了社會輿論或好或壞的影響。
梵高,1853年出生于荷蘭鄉(xiāng)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其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牧師,其伯父是歐洲最大的畫商之一。梵高早年在其伯父的畫廊工作,他被認為是這個畫廊的理想繼承人。就當時而言,梵高的家人對他的人生規(guī)劃無外乎兩種,一是子承父業(yè)做牧師,二是繼承畫廊做商人。周圍的人們看到這個樣子也就有了這樣的想法。人們對他們眼睛看到的某一事件發(fā)表意見,這就會波及人們周圍的人,進而影響到這個人的思想、行動,以及事件的發(fā)展軌跡。這就被稱為社會輿論導向。但梵高自身的天性驅使他追求自由、拒絕屈服,加上求婚失敗等原因,使他對畫商工作失去了熱情,后被解雇。接著他還做了教師和牧師等職業(yè),最后才投身于繪畫當中。
早期梵高的繪畫風格是趨于寫實的,因為在這個時期,藝術中心地法國盛行著寫實畫派,而其家鄉(xiāng)荷蘭也流行著傳統(tǒng)的繪畫方式。梵高喜歡倫勃朗和米勒,喜歡將身邊的人以及自然風光作為描繪對象,喜歡將日常生活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梵高初學繪畫,為什么會喜歡這兩位畫家,并臨摹其作品呢?倫勃朗、米勒在當時名聲大噪,學習、效仿并跟隨他們的畫家數不勝數,社會對其作品推崇至極。倫勃朗被稱為荷蘭最偉大的天才藝術家,他的出現使得荷蘭美術邁進了黃金時期。米勒是法國最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是現實主義畫派的引領者,被稱為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學習他們的繪畫對梵高的藝術生涯影響深遠。梵高手執(zhí)畫筆,真誠且富有激情地描繪農民、郵差等基層人士;描繪花草、山川等廣袤大地;描繪只屬于他眼中的奇特美景。
梵高于1886年去往巴黎學習繪畫。通過弟弟提奧,梵高結識了一群思想前衛(wèi)且敢于打破陳規(guī)的畫家——印象派及新印象派,也接觸到東方繪畫。視野的開拓使其禁錮的思想得到解放。梵高吸收前人繪畫精華,變法革新,在明暗、色彩、用筆諸方面改變傳統(tǒng)繪畫方式,用全新的繪畫語言去詮釋畫面。由于當時的主流畫派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所以梵高不被世人所認可,其作品也不被世人所承認、所購買。盡管后世將他奉為后印象派的偉大先驅,他也確實影響了20世紀的藝術,并開創(chuàng)了野獸派和表現主義,但對于世人而言,他僅僅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們只是一味地抨擊、嘲笑并打壓這個年輕且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畫家。
27歲的梵高舍棄家人的支持,毅然決然拿起畫筆學習繪畫,僅用十年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作品,油畫、素描、水彩及版畫均有涉獵。其作品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但就是這樣渴望生活、熱愛繪畫、技法大膽的梵高,在其生前只銷售出一幅油畫作品,導致梵高生活拮據、精神崩潰甚至走向死亡,這與經濟水平有著直接關聯(lián)。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局面?在此之前不得不討論一下藝術在社會中的位置。
藝術是非物質的,是意識的,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社會事物而存在的?!八粚儆谖镔|的社會關系,而屬于思想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不屬于社會的經濟基礎,而屬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龐大的上層建筑的一個部門?!奔词钦f,藝術既反映當下的社會經濟情況,也反作用于社會經濟。
19世紀西方藝術中心地在法國。當時正處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法國是繼英國后第二個展開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工業(yè)革命建立了以蒸汽機生產為主導的現代工業(yè)。法國工業(yè)革命的完成使其經濟迅速發(fā)展,躋身為世界強國。經濟的發(fā)達致使藝術繁榮昌盛,法國當時的藝術流派呈現出百家爭鳴、人才濟濟的蓬勃場面。
法國早在1684年就建立了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學院每年要舉辦畫展,先是在皇宮內,后轉到盧浮宮的方形沙龍,沙龍從此成為藝術展覽的代名詞。因是學院舉辦的,所以被稱為學院沙龍,代表一種正統(tǒng)的藝術風格。19世紀法國沙龍藝術的主流是新古典主義,此外也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品參加沙龍展。但當時的藝術風格并不僅限于這些流派,還有很多潛心搞創(chuàng)作、思想前衛(wèi)、追求創(chuàng)新,想要打破學院禁錮的年輕畫家,由于遭到學院派的壓制,導致其作品無處展覽、無人問津,畫家不被承認,這就造成其作品無處銷售,梵高就是其中之一。
無論人們處于何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經濟一直都占領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現當代,搞藝術從來都是需要經濟這個基礎來支撐的。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存在,它反映經濟,反作用于經濟,當然也不能脫離經濟基礎而獨自發(fā)展。
梵高在即將三十而立的年齡開始學習繪畫,注定是不平凡的。巴黎時期的梵高深受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響。相比他們,梵高更愿意用運動的線狀筆觸、夸張的強烈色彩去作畫。他描繪的萬物似乎都在呼吸運轉,充滿著激情和生命力,從其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創(chuàng)作時的熱愛與激憤。他所關注的不是再現對象,而是用夸張的顏色和變形來表現客觀對象,從而表達出內心的激情和對生活的渴望。盡管他們竭力創(chuàng)新,用生命作畫,可當時的主流仍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畫派,大眾所認可、所接受、所購買的仍是學院畫派的作品。
梵高的繪畫之路從來都不是順利的。他從事過多份工作,家人的失望以及世人的不理解和社會輿論的導向,致使其精神狀況不穩(wěn)定、情緒波動大、思想激進,甚至可以用瘋癲來形容。所處的環(huán)境不被人期望,所喜愛的女子不被人認可,所費盡心思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種種原因迫使其生活及精神陷入困境。這也導致了梵高在繪畫時,只能依靠提奧每月寄來的錢維持生活,而這種需要提奧養(yǎng)活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了梵高死亡的那一天。
真相如同碎片般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把全部的模樣都展露在人們眼前。當人們產生懷疑并在打消懷疑前的那一瞬間,完整的真相便會隱藏起自己的模樣,眼前所呈現的并不是事件的全部。
年僅37歲的梵高于1890年去世了,浩瀚夜空中如星辰隕落一般失去了光亮。關于梵高的離世人們眾說紛紜,其死亡前最后的畫作——《有烏鴉的麥田》,被人們深度剖析研究。梵高在畫中使用了三原色和綠色來呈現畫面,描繪了烏鴉密布的麥田景色。黃燦燦的麥田之上是藍到發(fā)黑的天空,象征著黑暗與嚴酷。麥田當中是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種路徑,暗示著梵高的迷茫前途,還有凌空盤旋的烏鴉預示死亡的跡象。整幅畫充斥著緊張與躁動不安,他試圖表達悲傷與極度的寂寞。在陽光和煦的麥田里尋求不到寧靜,在浩瀚無垠的藍天中飛過死亡的影子。就在第二天,他又前往那片麥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梵高不是自殺,是他殺。這幅《有烏鴉的麥田》就可以表明。畫面中有三條不同方向的小路,昭示著梵高心中的疑慮和三種選擇。雖然畫面極度騷動,天空極度暗沉,預示著死亡的烏鴉也布滿上空,但畫面筆觸依然充滿熱情,金黃的麥田依舊尚存希望,通往光明的路徑仍然存在。據考究,第二天梵高是帶著畫材去的那片麥田,顯然是因為畫作沒有完成準備再去畫的。而且事發(fā)之后兩位醫(yī)生到旅店仔細探查了他的傷口,結論是:(1)射進身體的子彈來自一個極不尋常的角度,并非垂直向前,如果是自殺,槍頂著腹部,子彈應是垂直射入;(2)槍的射擊距離較遠,因為子彈卡在了脊柱位置,并未射穿身體。種種跡象表明并不是梵高拿著手槍自殺,而是別人搶走了槍,跑到較遠的地方,然后向他射擊。調查顯示,當時在梵高的住所周圍欺負他的人是存在的。
梵高曾在信中寫道,在畫家的一生中,死亡或許并非最難以理解的事,他也許能借由死亡去向星空。有人說梵高是在精神錯亂下自殺的;有人說是因為不想再給提奧增加負擔自殺了;也有人說他忍受不了孤獨為了追求自由自殺的;還有人經過研究得出是他殺的結論??墒?,那又如何呢,這個如星辰一般璀璨的偉大畫家——梵高,依舊離開了這個世界。
被世人稱為現代藝術之父、作為后印象派先驅的梵高,他的作品及人生就是如此,經過時代的變遷,經過世人的研究,經過社會輿論的導向,經過提奧妻子的努力,終于在他死后的百年里綻放出了萬丈光芒。梵高在創(chuàng)作《加歇醫(yī)生》時提道:“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百年以后,帶著渴望追憶它?!笔堑?,他做到了。梵高還說:“我想以自己的作品感動世人,我希望他們如是說:他直抵靈魂深處,他溫柔將生命輕觸?!彼?,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