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洋
“一個畫家想在繪畫上出名,就得拼命摹仿他所知道的名畫家的原作……所以,桑丘老弟,一個游俠騎士越是用心效仿他,就越接近騎士風范的頂峰?!崩諆?nèi)·基拉爾在《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開頭引用了堂·吉訶德的話否定了一個能自主做出選擇的主體存在?;瓲枌?shù)纤狗Q為“欲望介體”,介體的影響會傳遞給作為欲望對象的客體,賦予客體一種虛幻的價值,堂·吉訶德因為阿瑪?shù)纤沟拇嬖趻仐壛藗€人基本特性,他主動讓阿瑪?shù)纤篂樽约哼x擇欲望客體,介體在此時對客體發(fā)生影響,主體因此喪失了對現(xiàn)實事物的感覺和判斷力繼而變得麻木?;瓲栒f:“基督徒的生活是對耶穌基督的摹仿,而騎士生活則是對阿瑪?shù)纤沟哪》??!?/p>
筆者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觀點,薩特認為人性是沒有的,不存在上帝能提供一個關于“人”的概念,這意味著人不僅是自己所認為的樣子,也是他愿意成為的樣子。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就是“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么都不是”。存在主義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自由在他看來是作為人的本質(zhì)來設定的,人就是他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
薩特認為人無法參照一個已知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活動,對薩特而言,人是自由的,擁有主觀生命的規(guī)劃,他不是某種植物或動物,唯有當人在企圖成為什么時他才取得存在,而這個選擇必須是人親自做出的。薩特在文學問題中,把文學的本質(zhì)與自由、存在也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作為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藝術必須是對自由的選擇和揭示。他在《什么是文學?》一文中說:“寫作,這是某種要求自由的方式?!边M行創(chuàng)作的深層原因就在于“我們需要感到自己對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人一方面認識到世界萬物必須借助人的意識而顯現(xiàn),另一方面意識到自己對于世界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為了使自己感到對世界而言是重要的,人就通過創(chuàng)作將意識中的世界呈現(xiàn)于藝術當中,于是這個被固定在畫布和文字中的世界就成了人自由的實現(xiàn)。
進一步他說,“寫作,這是為了召喚讀者以便讀者把我借助語言著手進行的揭示轉(zhuǎn)化為客觀存在”。薩特指出,閱讀在本質(zhì)上也是自由的,讀者可以按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他認為真正的閱讀自由是一種負責的自由。“作家為訴諸讀者的自由而寫作,他只有得到這個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但是他還不能局限于此,他還要求讀者們把他給予他們的信任再歸還給他,要求他們承認他的創(chuàng)造自由?!贝送?,文學的唯一題材也是自由,“不管作家寫的是隨筆、抨擊文章、諷刺作品還是小說,不管他只談論個人的情感還是攻擊社會制度,作家作為自由人訴諸另一些自由人,他只有一個題材:自由?!?/p>
基拉爾對戰(zhàn)后知識界甚囂塵上的存在主義進行抨擊,他發(fā)現(xiàn)在愛情關系中,人的欲望不是像薩特說的一樣“我要做出選擇,我要去愛那個人或這個人”,再以此行動來決定我的人生,真相是我們總是對他者,對欲望介體進行有意無意的摹仿。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痹诠P者看來,對于個體的人,道德觀、宗教觀、知識甚至整個世界都不過是一個“他者”,一個外在于我們自身卻構(gòu)建自我的東西。那種看似稱作“自由的選擇”不過是一個伊甸園式的神話,它所造就的只是一批“偽個人主義”。為了說明這一點,筆者先繞到精神分析學派對主體的形成進行分析。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在兒童的幼年期,主體尚未形成一個自我中心,處于這一狀態(tài)的兒童是混亂的、施虐的、進攻的,他毫無顧忌地追求快樂。弗洛伊德認為,如果想讓兒童在生活中最終成功,必須對其加以控制約束,因此對于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問題自然成為工作的核心,俄狄浦斯情結(jié)并非只是一種情結(jié),“它是一個使我們成為現(xiàn)在這樣的男人和女人的關系結(jié)構(gòu),它是我們作為主體得以產(chǎn)生和構(gòu)成的關鍵所在,它標志著從快樂原則轉(zhuǎn)向現(xiàn)實原則”。在弗洛伊德看來,俄狄浦斯情結(jié)是道德、良心、法律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的社會與宗教權威的開始,“弗洛伊德所創(chuàng)立的是一個關于人這個主體如何形成的唯物主義理論。我們能夠成為我們現(xiàn)在這個樣子是通過肉體的相互關系——通過幼兒時期我們的肉體與我們周圍人的肉體之間的復雜作用?!钡搅死担岢觥扮R像理論”,幼兒在鏡中看到了一個反射回來的令人滿意的、統(tǒng)一的自我意象,即使他在鏡中看到的只是一個異化的意象,與這個意象之間仍是一種想象的關系,但構(gòu)造自我的中心過程已經(jīng)開始。對拉康而言,想象就是我們進行認同的意象領域,但恰恰是這一行為導致了我們誤察和誤認了自我。自我不過是一種自戀的過程,借此,我們通過發(fā)現(xiàn)世界中某一我們可以認同的客體,以支撐起一個虛構(gòu)的統(tǒng)一自我感。
正如Subject的隱含意是附屬、從屬,阿爾都塞在《意識形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機器》中用結(jié)構(gòu)主義否定本質(zhì)的主體,他認為主體是被建構(gòu)的,人是被不同的社會因素決定的,因而沒有本質(zhì)上的同一性。類似的觀點在??履抢镆灿谐霈F(xiàn),他將權力分為壓制性權力與正常化權力,前者強迫我們?nèi)プ霾幌胱龅氖虑椋笳邉t決定我們將什么視為正常的權力,它讓我們想去做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抡J為后一種權力才是真正的第一等權力,它確保我們相信等級制度,構(gòu)建了我們對世界和我們自己的看法,進而以此方式塑造了人的信念與愿望,同時,正?;瘷嗔ψ屓苏J為這些是從人自身所發(fā)出的信念而非受他們強迫而決定的。不妨將正常化權力等同于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人們傾向于把自己看作自由統(tǒng)一且獨立自主的個體,因為不如此,人就無力在社會中扮演好其角色,但在阿爾都塞看來,使人以此方式體驗自身的就是意識形態(tài)。因為從社會角度看,作為個人的自我完全是可有可無的,人之所以沒有自暴自棄,正在于意識形態(tài)使人感到自己是被社會需要的,他與社會建立了重要的關系,這使人產(chǎn)生了充分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從而有目的地行動。
意識形態(tài)在阿爾都塞那里就是這樣一套信仰,它比明確的教義更無意識的多,它讓人體驗到一種身份感。阿爾都塞所做的就是按照拉康的鏡像理論來重新思考意識形態(tài),在他的觀點中很容易能看到個別主體與社會的關系像極了拉康理論中兒童與他者的鏡像關系?!霸谶@兩種情況中,主體都由于與一個對象認同而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完整的自我形象,這是這個對象在一個封閉的自戀的循環(huán)中反映給他的?!币粮駹栴D認為其中包含著顯而易見的誤解,幼兒并不像鏡像中反映的那樣統(tǒng)一,“我”也并非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所看到的那個自律、自我發(fā)生的主體,而是一系列社會因素所決定的功能,由于被我所接受的自我形象迷住,我使自己服從了這個形象,而正是通過這一“服從”,我成為一個主體。
基拉爾用三角符號來表示塞萬提斯小說中的客體、主體及介體的關系,故事不同,客體隨之不同,但三角結(jié)構(gòu)始終如一,騎士精神陰魂不散。堂·吉訶德作為三角欲望里的犧牲品并非唯一,桑丘跟隨堂·吉訶德之后,一門心思想到一個島上去當總督,但諸如此類的欲望對桑丘這樣一個平頭百姓而言并非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他的主人暗示給他的。在這一對三角欲望關系網(wǎng)中,堂·吉訶德又成為了桑丘的介體,騎士激情決定了由他人產(chǎn)生的欲望,與之對立的是許多人吹噓享有的由自我產(chǎn)生的欲望。堂·吉訶德和桑丘的欲望是向他者借來的,借得如此徹底,以至于他們把這種欲望和保持自我的意志完全混淆了。
追求客體,歸根結(jié)底就是追求介體?!疤谩ぜX德承認追隨阿瑪?shù)纤?,他那個時代的作家也公開承認追隨古代作家。浪漫主義的虛榮人則不愿意做任何人的追隨者,他自認為絕對是天馬行空。19世紀,自發(fā)性到處成為律條,摹仿遭到貶抑。所以司湯達到處叫大家不要上當,吹得天花亂墜的各種個人主義實際上掩蓋著一種新的摹仿……主觀性和客觀性,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個人主義和科學主義,看似對立,實則統(tǒng)一,都掩蓋了介體的存在。所有這些理論都是與其中介相適應的世界觀在美學或者哲學上的表現(xiàn),或多或少都同所謂自發(fā)欲望的謊言直接相關,它們都維護著一種對自主的幻覺——很受現(xiàn)代人青睞的幻覺?!?/p>
人的心靈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花園,從孩童時期開始,欲望就已經(jīng)是“兩相參照”式了,我們的意見多數(shù)并非來自我們身上的真實,而是來自于“他者”。當我們持此觀點將目光投向文明社會,我們看到,知識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他者”,借助它最后回到經(jīng)驗,就不會是一個空洞的人。可那些絢爛的廣告說辭,難道不也是“他者”嗎?一張無處可逃的消費主義的網(wǎng)。假定一切文明者是一個房間,那么在我們出生時,這個房間就已被布置妥當,我們能做的只是從既定布置中去挑選、去成長、去塑造自我。但無論挑什么,怎么挑,我們始終是從有限的選擇中去做出選擇。實際上,不但選擇是有限的,每一個人的“他者”亦是有限,從零零星星的碎片的反光中,我們借以瞥見的是某一部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