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劼
“圍在城里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楊絳對《圍城》的概述早已廣為流傳,而它的魅力也不僅止于對小市民、知識分子間明爭暗斗的刻畫,更在于其用語和表達技巧里與眾不同的諷刺技術。全書以主人公方鴻漸留學歸國、工作、結婚為主要線索,展現(xiàn)了舊社會里知識分子渴望求取知識改變命運,又難以跳脫出時代帶來的空虛感之間的矛盾心理,并借助高超的諷刺手法一針見血地批判了當時社會的惡劣局面,具有深刻的“歷史透視度”。
關于諷刺形象,作者在小說的序中就向世人說明:“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xiàn)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在錢鐘書之前,現(xiàn)代諷刺作家們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暴露社會黑暗和各種丑惡現(xiàn)象,以政治諷刺小說為創(chuàng)作重心,而《圍城》把關注點聚焦在以方鴻漸為代表的一群遠離時代和人民的知識分子身上,描繪他們在職業(yè)、戀愛、婚姻上的困苦掙扎、爾虞我詐,在反映舊社會中的人們?yōu)榱藢ふ倚律羁範幍耐瑫r,揭示了現(xiàn)代文明的危機和現(xiàn)代人生活的困境。小說如同一面鏡子,反射著這群“無毛兩足動物”畸形的性格和靈魂,并剖析了造成這些“畸形生物”的文化根基。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上和知識界普遍流行著崇洋媚外的風氣,出國留學者趨之若鶩,作者借方鴻漸之口道出其中緣故:“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我們出過洋,也算了一樁心愿,靈魂健全?!边@句話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當時知識分子們內(nèi)心的迷惘和空虛,以及對本土文化的極度不自信。作者另辟蹊徑地把目光投向這群“留洋博士”,尖酸辛辣地刻畫了他們的百般丑態(tài),因而書中不乏出盡丑相的“半洋學者”主人公方鴻漸——為應付父親與丈人的盤問,花五百美金找愛爾蘭人造了張“遮羞包丑”的假文憑;買辦張吉民為了炫耀自己的洋習氣,常常在說中國話里夾無謂的英文字,如同嵌在牙縫的肉屑,全無用處;以曹元朗為代表的“精英型留學黨”,在國外學了些所謂的雜湊烏合的現(xiàn)代詩,便四處留墨,到處掛著牛津、劍橋的幌子裝點門面。
面對這群學識水平外強中干的知識分子,作者并沒有選擇正面批判,他借“衣錦還鄉(xiāng)”的方鴻漸的口說出“海通幾百年,只有兩件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一件是鴉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鴉片引發(fā)了許多文學作品,古代詩人向酒里找靈感,近代歐美詩人都從鴉片里得靈感。梅毒在遺傳上產(chǎn)生白癡、瘋狂和殘疾,但據(jù)說也能刺激天才”,兩段言論把方鴻漸這位鍍金歸國知識分子的荒唐可笑、不學無術刻畫得讓人記憶猶新的同時,又不禁讓讀者替文中人頓感羞恥。同時作者也借這段長篇大論,犀利地點出人們競相追捧的西洋文明,究其本質(zhì)不外乎是文明的鴉片、精神的梅毒。
《圍城》一書人物眾多,面對如此龐雜的人物數(shù)量,“以小見大”才是讓小說人物深入人心的絕佳方式,如同《紅樓夢》里近千個形象,細節(jié)描寫、特點刻畫成為讀者分辨人物的主要依據(jù)?!秶恰防锏娜宋飻?shù)量雖遠遠少于《紅樓夢》,但其主要描寫對象均為戰(zhàn)爭時期舊社會里的知識分子,形象概括難免產(chǎn)生交織,進而導致人物形象的片面化、單調(diào)化,錢鐘書依靠生動形象的細節(jié)描寫成功規(guī)避了這個問題,讓不同人物在這座“城”里活出屬于自己的特色。如李梅亭,作者借孫柔嘉患病,方鴻漸、趙辛楣向帶了大半箱子藥的李梅亭要仁丹,李梅亭認為孫小姐一路上對自己的態(tài)度不夠一包仁丹,即使魚肝油丸比仁丹昂貴,又認為“已打開的藥瓶,好比嫁過的女人,減低了市價”,倒也裝模作樣地給孫小姐吃了幾顆魚肝油丸,導致孫小姐病得更厲害一事,將其性格品行中的吝嗇充分表露出來。整個敘述沒有任何的褒貶用詞,也看不到作者鮮明的立場和態(tài)度,但對人物的愛憎,錢鐘書早已通過細節(jié)描述展露無遺。又或是對老處女范懿裝腔作勢、故作姿態(tài)的刻畫——為了與趙辛楣拉近關系,飯桌上范小姐“像畫了個無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圍在里面,談話密切的潑水不入”,又不怕繁冗似的描寫范懿在晚飯后,如何嫌橋窄要走河底、不小心扭了腳走不快、把手提袋忘在汪家要趙辛楣同她去取,看似累贅的重復敘述卻把沈小姐的小心思展露得人盡皆知,這樣細節(jié)和心理透視相結合的手法,深刻傳神且直觀地描繪出范小姐的古怪性格,如同用手中的筆,似乎在不經(jīng)意間挑開這群文人蒙在臉上溫文爾雅的虛偽面紗,直擊諷刺對象丑陋腐敗的靈魂。
作者通過多方面的真實生活細節(jié)描寫,暴露諷刺對象的種種不堪,使小說在平緩記述中充滿著強烈的語言力度和藝術力量。《圍城》大量吸收了《儒林外史》的創(chuàng)作手法,自然也少不了將其“婉而多諷”“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的諷刺特色融入作品,最終使諷刺對象靈動且充滿生命力而不僅僅只是直挺挺、無生氣被作者批駁的靶子。
錢鐘書曾反復強調(diào),“比喻是文學詞藻的特色”“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根本”。作為傳統(tǒng)典籍的《禮記》也提到“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博依,廣取譬也”,由此可見,比興、比喻在我國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圍城》這樣一部充滿諷刺語言的作品,自然少不了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潤色。方鴻漸與鮑小姐在西菜館共進午餐時,面對難以下咽的菜品,錢鐘書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魚像海軍陸戰(zhàn)隊,已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期伏在水里”,令讀者在閱讀時仿佛能切身感受到方、鮑兩人味同嚼蠟、入口難咽的窒息感。在描寫假哲學家褚慎明時說:“褚哲學家害眼饞癆地看著蘇大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學家謝林的‘絕對觀念’,像‘手槍里的彈出的子彈’,險得突出眼眶迸碎眼鏡。”單憑對眼神的描寫,褚慎明卑鄙下流的丑相和他骯臟的靈魂就被作者描繪得惟妙惟肖。又如在提到高松年是位“老科學家”時,作者譏笑道:“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它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給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是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標識?!边@樣通俗易懂的“格言式”比喻,對高松年爬上校長地位后就暴露惡劣本性的行為進行嘲諷??v觀全書,這些帶著諷刺色彩的比喻的運用不僅大大增強了閱讀的趣味性,而且增加了描寫的豐富性,散落在書中的各個角落刺激著讀者的感官。大量新穎奇特的比喻,生動隱晦地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個人的愛憎,形成了《圍城》諷刺藝術的獨特風格。
魯迅有言,“諷刺的生命是真實”“非寫實決不能成為所謂諷刺”,《圍城》把日常生活里平淡瑣碎的事件加以概括集中,生動地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年代我國廣大知識分子試圖改變命運的掙扎又無可奈何、極度空虛的生存狀態(tài)。作為一部諷刺類批判現(xiàn)實主義小說,作品無處不充滿著“錢鐘書式”的嬉笑怒罵,同時更是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小說看似輕松愉悅的筆調(diào)背后,實則暗藏著作者“憂國憂民”的傳統(tǒng)儒家精神,文中反復描寫這群士林階層,崇洋媚外、競相出國,學成歸來后又碌碌無為、庸俗無聊,在看似儒雅的背后滿是虛偽下流的本性。整部小說不留情面地奚落、嘲諷社會各個層面的灰暗丑惡,卻不忘以方鴻漸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知識分子探尋出路為結局,暗藏了作者試圖喚醒仍舊在“圍城”里徘徊、低迷的人們,勸勉他們沖破圍城,走出屬于自己新路的愿景。
無論是諷刺目的還是諷刺范圍,《圍城》都遠遠超出同時期的其他作品,并獨具特色。同樣是諷刺知識分子,魯迅批判的是愚蠢懦弱的國民劣根性,沈從文揭露的是道貌岸然下的虛偽,他們的諷刺意圖主要集中于暴露社會的黑暗并鞭撻各種丑惡現(xiàn)狀,而錢鐘書的諷刺藝術是全方面的,從人物的外貌形象到談吐素養(yǎng)再到心理思想,他諷刺的重點在于揭露不同人性中具有的共同頹敗心理。《圍城》不僅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可以說它更像是諷刺藝術的集大成者,它在《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的基礎上,融中西寫作藝術為一體,使幽默詼諧和哲理思考交織并存,加之以各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將書中七十幾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成為中國近代諷刺文學的鴻篇巨作。
注釋:
①錢鐘書:《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第176頁。
②林文瓊:《嬉笑怒罵皆文章——錢鐘書〈圍城〉的諷刺藝術》,《南方論刊》2006年第3期,第55頁。
③錢鐘書:《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第16頁。
④林文瓊:《嬉笑怒罵皆文章——錢鐘書〈圍城〉的諷刺藝術》,《南方論刊》2006年第3期,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