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各地涉老文化產品及老年報刊節(jié)目的發(fā)展熱潮不斷涌現(xiàn)。如何采制出貼近老年人閱讀習慣的作品、寫出老年人喜歡的作品,是以青年記者為主體的老年媒體努力的方向。人物專訪是新聞記者時常面臨的一項任務,因此記者掌握對不同老年人群的采訪技巧尤為重要。成功的人物新聞報道不但可以反映記者的業(yè)務素質,而且可以引領輿論和吸引讀者眼球。確定采訪對象后,對人物素材的熟悉程度、提問方式、臨場情況處理能力等因素,決定了報道的成敗。文章結合作者多年老年期刊工作經驗,采用觀察總結的方法,分析出人物采訪前、采訪時、采訪后所遇各種問題的實用應對技巧,以期為廣大青年記者做好老年報刊采訪、寫好作品提供思路。
關鍵詞:老年期刊;人物采訪;采訪技巧;記者;采訪對象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158-03
當前,怎樣辦好老年人喜愛的讀物成為擺在廣大年輕記者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筆者所接觸的采訪對象,大都為中老年人或管理服務老同志的老干部。人物專訪是各種訪談題材中最具難度和深度的,也是最能出彩和觸動人心的。一次扎實的訪談,能夠使你看到人物身上鮮活的東西,記錄到一些非常“接地氣”的話,這些都無法通過網絡信息獲取。那么,采訪之前有哪些準備工作?怎樣面對上了年紀的采訪對象,讓對方完全敞開心扉呢?
采訪不是去聊閑天,記者要時刻提醒自己帶著明確目的去提問,即為了獲取素材寫稿。報道往往是限時完成的任務,所以效率非常關鍵,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活兒干完。
(一)全面了解采訪對象
做好案頭準備工作既能體現(xiàn)出對采訪人物的重視,得到對方的肯定,也能最大限度消除采訪的阻礙。長江韜奮獎獲獎者、高級記者張顯峰表示,對采訪對象和所要采訪的事件(話題)了解得越深,設計的問題越有針對性,越能給人以知己知彼的專業(yè)感和被尊重感,對方也會認真對待你的問題,甚至會主動提供給你問題之外的有效信息[1]。
假如要完成約3000字的稿子,必須閱讀至少3萬字的新聞資料或行業(yè)資訊。如果是寫上萬字的新聞特稿,閱讀的資料也不能少于10萬字。如果是更優(yōu)秀的記者,這個標準還會提高,寫作一兩萬字的報道,至少要閱讀50萬字的資料,或從網絡查閱30萬字的材料再加上一兩本書籍。
如果是采訪專家學者,要把人家發(fā)表的論文讀一讀,事先搞清楚所有的專業(yè)名詞,了解業(yè)內難點、發(fā)展潮流。唯有如此,才能清楚分析出哪類內容是陳詞濫調,哪些故事具有真正價值,從而確定獨特精妙的寫作路線[2]。有了充足準備,與專業(yè)人士交流時便可更加自如,否則只能像“小學生與大教授聊天”般,難以產生良好的溝通效果。采訪時與其恭維人家“您是業(yè)內泰斗”,不如跟對方講“此前您發(fā)表的某篇論文提到某最新研究成果,那您是怎么看待……”,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對方的說話欲。
(二)擬定一份與眾不同的采訪提綱
一般來說,經過細致準備,采訪提綱的問題應該不少于30個,且盡可能是從不同角度提出的問題。提綱可以分為兩份,一份給對方看,此份可言簡意賅,核心問題控制在10個左右;一份給自己看,越詳細越好,不漏過任何細節(jié),并充分考慮所擬問題,做好預案。
關于提綱問題順序,在時間較寬裕的前提下,可沿著時間線撰寫提綱,這有利于對方捋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任務時間相當緊時,則可從重點到次要,按重點遞減原則來安排問題。這樣即使因突發(fā)情況中斷采訪,也能保證記者獲得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信息。
開放式問題跟閉合式問題最好交叉使用。用開放式問題來引出對方的觀點,打開對方的思路,如“您怎么看待……”;用閉合式問題,即“是或不是”的選擇問題把這些觀點、細節(jié)不斷明確、細化[3]。
對于事件,不但要問發(fā)生了什么,還要問事情為什么發(fā)生,人物究竟在想些什么;對于人物的觀點,不僅要問是什么,還要問為什么這么認為,是否經過證實,對方如何對待不同的聲音。
(三)不要問三種“蠢問題”
第一類:基礎信息。
理解一個人物,首先要探悉他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學習與工作經歷等。采訪時,如果上來就詢問基本信息,容易讓對方覺得你的功課做得不夠充分,從而失去交談欲望。如果是客觀原因導致對采訪對象的信息掌握有限,那最好在訪談過程中擇機詢問對方。
第二類:兜兜轉轉。
寫文章的一個大忌,便是“過門太長”,提問的“過門太長”包含兩個含義:一是記者的單次發(fā)問冗長啰唆,易讓人聽了后面忘記前面,那么對方所復自然也是泛泛而談,并不精彩;二是整場訪談中,由于記者把最精彩的話題排得太靠后,兜轉了一圈還不到正題上,致使整場對話浮于表面,缺乏看點。
第三類:“普魯斯特式”的問題。
很多文藝青年在當記者的頭一兩年,做人物訪談愛問些“普魯斯特式”的問題,如“您覺得自己的墓志銘會是什么”“如果用一種動物來形容自己,您覺得會是什么”。這類問題并不適合大部分老年人,要看受訪對象是誰,如果做的是對話體題材,且對方恰好是從事文藝領域的前輩或擅長說金句,才可謹慎列一些“普魯斯特式”的問題,但要把這樣的問題放在后面,用來調節(jié)談話氣氛。
根據(jù)筆者經驗,在社會上跑新聞,約訪被拒率通常超過50%;若事件具有敏感性,被拒概率超過80%。如何盡可能提高成功概率呢?筆者總結了以下經驗。
(一)尊重對方按流程走,讓對方有心理準備
盡早與采訪對象聯(lián)系不僅能給自己留下充足時間說服對方,也可讓雙方有足夠的時間為采訪作準備。有些組織機構對采訪申請有一定的程序要求,要找到該機構接待媒體的端口,根據(jù)流程辦事。對某些敏感的人發(fā)出采訪請求時,也可不提“采訪”二字,免得讓人緊張,可以說是“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盡量根據(jù)實際情況解釋采訪原因。因人生閱歷豐富、生活積累多,老年人往往有較強的自尊感。在采訪過程中,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對他們表示足夠的尊重。
(二)考慮到采訪對象的目標需求
采訪并不是單一的索取、給予,而是一次合作、彼此成全的機會。要將“記者需要什么”的思考轉變?yōu)椤斑@次采訪能滿足對方什么需求”的思考,通過滿足對方的需求引導對方,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強調輿論。要為對方介紹當前的輿論態(tài)勢,或國家當下的宣傳動向。倘若接觸到負面輿情的當事人,可以說“現(xiàn)在輿論已經一邊倒了,要是再不站出來解釋清楚,不僅聲譽會受損,對今后挽回局勢也非常不利”。
第二,平臺影響力。要讓對方了解記者所屬機構的地位、知名度,如告知對方媒體的行業(yè)地位、讀者規(guī)模、業(yè)界影響力等等。一般而言,平臺越大、知名度越高,越容易使采訪對象信服。
第三,強調先例。可以介紹以前接受專訪的名人都有誰,供職媒體曾經做過什么受歡迎的報道,獲得了怎樣的宣傳效果和社會影響,讓對方相信接受的是一家形象正面、三觀嚴肅的媒體采訪。
(三)一次不奏效,再試幾次,或換另外的途徑嘗試
假如通過打電話或傳真的形式邀約被婉拒,那么可以直接去對方的單位或行程點試一試。只要對方見到本人后,拒絕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但是不要讓人覺得你在糾纏、騷擾對方。打動人的關鍵,在于你約訪時的理由和誠懇的態(tài)度。
老年人閱讀的報刊通常帶些黨媒色彩。黨媒的主要工作,就是對黨的思想、路線進行積極宣傳。如果不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報道就容易顯得生硬,很難為一般讀者所接受。好故事一定是生動具體的,而生動具體源于豐富的細節(jié)和場景。
筆者根據(jù)經驗歸納總結了記者在拿細節(jié)、拿故事的過程中常見的三種狀況及應對方法。
(一)發(fā)言緊促的集體采訪
一些座談會式的集體采訪很難收集到有價值的故事素材。
這個時候可以先記下每個人講話的重點,利用各種手段找到當事人身邊工作過的同志或當?shù)氐男侣劽襟w等,掌握更多第一手獨家資料。座談會后,繼續(xù)深挖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人民日報記者姜潔在采訪已逝世的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的先進事跡時,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其在集體采訪環(huán)節(jié)并沒有機會了解受訪對象,會后她及時做了補充采訪,在回京的列車上,還通過電話采訪的形式繼續(xù)確認[4]。
(二)喜歡談戰(zhàn)略的大人物
一些大人物往往對說故事、談細節(jié)沒有太多的興趣,而重視談戰(zhàn)略和觀點。
鑒于大人物的特殊氣場,有時候記者確實很難強迫對方完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走。如果實在無法引導話題、扭轉局面,就需要順勢而為,利用“觀察式采訪”的方法,將其精彩言論等素材有效提取出來。記者要調動所有的感官進行觀察:看到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對方的衣著如何,你聞到了什么氣味,對方與你握手時的力氣等等。記者的眼睛要像拍電影一樣,記錄下當時的場景。
首先,要讓受訪者處在舒適區(qū)。人在安全、熟悉的地方,如家、學校、公司、常去的菜市場、散步的小路,會放松下來,進入聊天狀態(tài)。第一次約訪盡量不要選擇陌生的飯店、咖啡廳、路邊、賓館等場所。
其次,少問多看。不要打亂對方說話的節(jié)奏,否則不僅會影響對方的思路,也會浪費記者的時間。應隨手記錄好細節(jié)與問題,攢著一起問。
最后,翻相冊。在氣氛比較合適的時候,可以向對方提議看老相片,這是非常不錯的故事索引。舊日畫面一一浮現(xiàn),受訪者自然會進入某種情境,順著畫面講述記憶,不但人物形象具體,而且情節(jié)豐富,相信可以挖掘到很多珍貴信息。
(三)對方回避問題
每個人都有不愿談及的部分,也有不希望讓其他人發(fā)現(xiàn)的一面。若采訪對象顧左右而言他,不回答或不正面回答問題,記者只要沒有過分觸及,就要時刻準備追問,不要一遇到障礙就簡單放棄。如有必要,可禮貌打斷對方,通過“逼”的方式使其正視問題。有時候,受訪者須受到一定的刺激才肯予以正面回應,如問“某院士不太認同您之前說的……他認為……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嗎”這樣的問題,有可能讓本來不想說話的人開口解釋。就算對方真的拒絕回答也沒有關系,有時候不回答也是一種回答。記者可以通過這種拒絕,了解人物的痛點及性格,并將其作為素材適當?shù)胤从吃诟寮铩?h3>四、采訪時的重要注意事項
會面當天要衣著得體,言行大方,不能遲到。記者要和不同人群打交道,所以平時要注意知識積累。記者既要成為眼界廣闊的“雜家”,又要成為讓對話有深度的“準專家”。記者平時對國內外大事及知識點要非常敏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注意禮節(jié)
見面伊始,記者要進行和諧氛圍的營造,讓對方對你更加信任??上蚴茉L者接受采訪表示感謝,并且闡述清楚采訪目的。如果現(xiàn)場氛圍緊張,可先以不相關的事為引子,如天氣、最近的新聞等,或者就雙方所處環(huán)境的物品細節(jié)引出談話內容,如辦公桌擺飾、照片、墻壁上的字畫等等。不過,也有受訪者并不想浪費時間在一些閑話上,想要盡快步入正題,記者要視情況隨機應變。
對于已經上了歲數(shù)的人,記者應保持耐性,不要怕多問多講。老年人的思維邏輯可能不太清晰,耳朵不太靈敏,話也會變多,這時記者的引導、控場和鼓勵顯得尤為重要。對耳背較嚴重的老人,可以適當使用身體語言,或求助老人的隨行人員。對某些重要信息,記者可用緩慢的語調復述對方的話,以起到提醒確認和核實的作用。
(二)拿起手中的筆
如今,年輕記者已非常習慣使用電子設備開展新聞工作,但體制內人員、離退休干部等的作風還是比較嚴謹?shù)?,做專訪時應用紙和筆記錄,避免讓對方覺得自己不嚴肅、不專業(yè)、不認真。給人印象不好是一方面,退一萬步講,要是錄音設備突然壞了怎么辦?且筆記方便日后查閱,聊到深度話題時,還可以幫助記者梳理邏輯,隨時調整采訪方向和內容。所以,同時使用錄音筆和紙筆記錄是最穩(wěn)妥的方式。
(三)視實際情況安排時長,隨時觀察對方的狀態(tài)
和對方聊差不多一小時,受訪者會逐漸松懈下來;如果超過三小時,對方基本能完全敞開心扉。一般來說,采訪時長要視老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不少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癥,應避免使其長時間處于興奮或疲憊狀態(tài)。期間要隨時觀察老人的狀態(tài),詢問是否需要暫停、休息;如對方產生悲傷情緒,要適時調節(jié)轉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隨意對受訪者作出承諾,如若作出,必須完成。
(四)采訪結束后,馬上整理筆記、錄音和寫稿思路
采訪第二天,記者可能遺忘一些細節(jié)或辨認不出之前的筆跡,要及時對相關筆記進行整理,對報道中缺失的內容進行確認,將材料補齊。假設條件允許,在采訪結束后的24小時內,還要通過微信、郵件等不同方式,再次向受訪者致謝。后續(xù)也應給予相關反饋,或寄送樣刊,給受訪者留下較好的印象。這樣一來,如果此后要再次接觸受訪者或由其牽線聯(lián)系采訪其他人,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俗話說,一篇成功的稿件是“七分采三分寫”。得心應手地運用各種采訪技巧,是一名優(yōu)秀記者應具備的素質。這種素質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經驗。
參考文獻:
[1] 葉莉.媒體人請作答:采訪提綱怎么寫[EB/OL].媒體茶話會,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032997,2020-07-09.
[2] 趙興林.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268-275.
[3] 楊瀾.提問[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77-81.
[4]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先進人物通訊報道何以打動人[EB/OL].中國記協(xié)網,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08/17/c_136532492. htm,2017-08-17.
作者簡介 張婧婧,碩士,助理記者,《秋光》編輯部記者,研究方向:離退休干部工作報道、老年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