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 李想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yè)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活力”。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媒體如何闡釋好國家治理體系的特點?如何凝聚社會共識、服務國家治理能力建設?文章以重慶華龍網集團黨政融媒輿情中心政務新媒體代運營為研究案例,對國家治理能力建設與新聞輿論工作的關系展開探討。
關鍵詞:國家治理能力建設;新聞輿論工作;政務新媒體代運營;敘事特點;認知;關系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7-0116-03
要把握國家治理能力建設與新聞輿論工作的關系,首先要明晰國家治理能力建設和新聞輿論工作的概念。
國家治理體系,是指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安排。
而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fā)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fā)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對國家治理理念的闡釋與宣貫,是新聞媒體的重要使命,展現(xiàn)了新時代的新理念、新邏輯。
媒介技術的更迭改變了新聞傳播環(huán)境,在大眾享有更多話語權的當下,主流媒體面臨輿論引導與監(jiān)督等多方面的挑戰(zhàn)。話語分布異質化、利益訴求多元化,暴露出主流文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被割裂的潛在風險。同時,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局勢愈發(fā)復雜,國家形象傳播面臨新的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把握新聞傳播規(guī)律,提升輿論傳播水平,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成為現(xiàn)代化治理的重要內容。
(一)主流媒體
主流媒體承擔著報道事實真相、傳播主流價值的職責。通過敘事闡釋好國家治理體系,并調動群眾力量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是新形勢下主流媒體面臨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強化黨管媒體原則取得顯著成效,有效敦促地方門戶新聞網站“主力軍占領主戰(zhàn)場”,強化走好網絡群眾路線,關注本地民生,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號召下,加強對外傳播力量、豐富對外傳播手段,著力塑造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全新形象。不僅如此,從中央到地方均建立起網絡問政渠道,打造常態(tài)化、固定化、制度化的信息溝通、困難訴求、意見表達及社會監(jiān)督的互動平臺,極大降低了溝通成本,拉近了黨群關系,同時有利于管理機構和黨員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增強決策的科學性。
(二)自媒體
自媒體的誕生與發(fā)展,很大程度提升了網民表達利益訴求的效能,其對決策者進行意見整合、推進決策進程、敦促及時回應、強化社會監(jiān)督,均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積極影響。但其中,也有不少自媒體由于自身學養(yǎng)和觀察維度的局限,缺乏對公共事務、社會重大事件的獨立分析與判斷,僅僅滿足于充當權威渠道的傳聲筒,導致自身監(jiān)督功能流于表象。甚至還有一些別有用心、只想博流量的“標題黨”,故意炒作無厘頭事件或話題,使得“喪文化”“尬文化”“毒雞湯”形成合流。
新的時代背景下,自媒體如何解讀好國家治理體系?如何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的“增量”?亟需深入探索。
重慶華龍網集團對重慶全市網民思想動態(tài)發(fā)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受眾尤其是被稱為“網生代”的青年受眾,對國家治理體系及主流媒體的報道現(xiàn)狀、敘事作為的認同度均較高。
該問卷調查共設置九道題目,回收有效問卷1218份。下文就相關問題展開具體分析。
(一)時政報道需不斷創(chuàng)新
關于當前網絡上的時政評論,46.79%的受訪者認為話語表達有所改進創(chuàng)新,但與預期相比仍有差距;24.31%的受訪者認為話語表達生動鮮活,讓人想看、愛看。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時政報道作為展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窗口,還需進一步強化創(chuàng)新,切實講好故事,優(yōu)化受眾體驗。
(二)正能量內容產品質量有待提升
關于當前網絡上的正能量內容產品,50.46%的受訪者認為產品數量雖不斷增長,但與受眾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當前,“大漠叔叔”“四平警事”“鹽城交警”等政務新媒體打造IP,形成線上線下聯(lián)動,借鑒部分MCN機構的做法或與MCN機構合作的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借鑒。
(三)不良信息治理效果顯著
關于不良信息的治理,42.2%的受訪者認為治理效果明顯,不良信息明顯減少;33.03%的受訪者認為治理效果有所顯現(xiàn),但仍需持續(xù)深入推進。
(四)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平臺需加強監(jiān)管
關于網絡直播、短視頻、交友、知識問答等新興平臺,41.74%的受訪者認為有存在的必要,但需嚴格監(jiān)管;16.51%的受訪者認為這些平臺較好地滿足了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實際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短視頻已經成為網民的新寵,亟需探討平臺監(jiān)管如何跟上技術發(fā)展步伐,如何分層分類引導私域流量。
(五)多數網民能夠理性表達觀點
關于網絡表達行為,71.56%的受訪者認為應理性表達觀點,并指出了現(xiàn)階段的三個問題。
1.時政報道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14.68%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網絡上的時政報道話語體系較為陳舊,缺乏吸引力;13.30%的受訪者表示不甚了解。要做好時政報道,必須充分把握受眾對時政報道的需求,從受眾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發(fā),并適時適當地進行中外對比,以增強時政報道的吸引力。
2.網絡直播、短視頻內容良莠不齊
21.56%的受訪者認為網絡直播、短視頻容易產生不良風氣,造成不良影響;19.27%的受訪者認為相關領域受資本操控明顯,存在一定風險。
3.面對網絡不良言論的態(tài)度消極
41.74%的受訪者認為視情況而定,安全第一; 40.37%的受訪者認為應積極發(fā)聲,予以批駁;14.22%的受訪者認為與己無關,漠然處之;2.75%的受訪者選擇隨大流,人云亦云。面對網絡不良言論,應積極應對、積極發(fā)聲,暢通舉報渠道,便捷舉報方式,整合各商業(yè)平臺現(xiàn)有的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提升舉報辦理的效能。
(一)技術推動政務新媒體革新
當前,以抖音、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伴隨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傳統(tǒng)的政府網站已無法滿足大眾對政務信息的需求,政務新媒體日漸成為黨和政府重要的宣傳陣地。新技術革命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推動了政務新媒體的革新。新的傳播形勢下,誰最先發(fā)掘新技術的應用場景,誰能最大程度掌握并有效運用新技術,誰就有機會搶占互聯(lián)網輿論戰(zhàn)場的新高地。
(二)主流媒體賦能政務新媒體
當前,服務政務新媒體建設是主流媒體的新使命。主流媒體的介入,可以幫助政府部門在進行權威信息發(fā)布和政策解讀時,精準把握新聞規(guī)律,真實、準確、完整地傳達政策精神,做好解讀、答疑工作,避免因誤解誤讀引發(fā)網上負面輿情。
重慶華龍網集團黨政融媒輿情中心充分發(fā)揮新聞網站在內容把關和融媒體產品制作方面的優(yōu)勢,在政務新媒體內容建設上深耕細作,為多個黨政部門、企事業(yè)單位提供政務新媒體代運營服務。
2018年,重慶華龍網集團黨政融媒輿情中心著手重慶市政府門戶網站、“兩微一端”及“渝快辦”的內容運營工作,先后梳理了市政府門戶網站和“兩微一端”內容保障機制、內容審核規(guī)范及網站操作手冊等相關制度30余份。通過四年的探索與實踐,走出了一條隊伍共育、平臺共建、產品共謀、市級媒體助推政府網站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新路子。
2019年,重慶市政府網榮獲中國政務網站領先獎,“渝快辦”榮獲“中國‘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型服務平臺”稱號。
2020年,《2020年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檢查情況》通報,重慶市人民政府網進入“地方政府門戶網站100分以上”行列和“1個工作日內在線答復留言”的政府門戶網站名單。重慶華龍網集團黨政融媒輿情中心為其提供的內容運維服務,獲得了市政府辦公廳的高度評價,體現(xiàn)了黨政融媒輿情中心專業(yè)、高效的政務服務能力。
2021年,重慶市政府項目組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的決策部署,圍繞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政府網站政務公開、網上辦事、互動交流三大功能定位,對網站信息進行科學分類設計,完善政府網站管理制度、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管理機制,確保網站管理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在《關于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fā)現(xiàn)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中,“渝快辦”獲得通報表揚?!?021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報告》顯示,重慶市政府網站進入全國優(yōu)秀行列。在《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2021年第四季度全市政府網站和政府系統(tǒng)政務新媒體檢查情況的通報》中,其他政府網站、政務新媒體監(jiān)測衍生項目均達到100分以上。
重慶華龍網集團黨政融媒輿情中心針對本地市場需求,開辟了全新的政務網站內容運營服務模式,先后負責市發(fā)改委、市交通局等單位的政務新媒體運營工作,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
為量化評估政務新媒體對網民在感知國家治理能力方面的影響,重慶華龍網集團黨政融媒輿情中心從代運營的20個政務新媒體中,篩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3個政務新媒體為樣本,對部分網民發(fā)放調查問卷。
該問卷調查設置五道題目,共計發(fā)放1312份,采取不記名網上調查的方式,內容主要涉及國家治理能力感知、政務新媒體效能等,期望反映網民使用政務新媒體后,對國家治理能力認知的變化。
(一)多數網民關注政務微信和APP
對于“關注了哪一類政務新媒體”,37%的受訪者表示關注了政務微信(含小程序);23%的受訪者表示關注了政務APP;17%的受訪者表示關注了政務抖音號或快手號等視頻類賬號;12%的受訪者表示關注了政務頭條號或企鵝號等圖文類賬號;11%的受訪者表示關注了政務微博。由此可見,政務微信(含小程序)和APP是網民的首選,政務視頻類自媒體也受到較多網民關注。
(二)健康碼成為“剛需”
48%的受訪者認為,政務新媒體中健康碼最常用;17%的受訪者認為房產相關應用最常用,如購房過戶等;12%的受訪者認為社保相關應用最常用,如繳納社會保險等;12%的受訪者認為教育類應用最常用;11%的受訪者選擇其他應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需要,健康碼自然而然成為“剛需”,但更需關注的是房產、社保等應用,應加大相關應用的開發(fā)力度,打通數據孤島,優(yōu)化用戶體驗。
(三)政務新媒體為群眾享受政務服務提供了便利
89%的受訪者認為,政務新媒體為群眾享受政務服務提供了便利,極大地肯定了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成效。
(四)了解政策、溝通服務是網民的新希望
43%的受訪者希望通過政務新媒體了解最新政策;27%的受訪者希望通過政務新媒體與職能部門實現(xiàn)溝通;21%的受訪者希望通過政務新媒體進行網絡問政;9%的受訪者則對政務新媒體抱有其他期待。調查結果顯示,最新政策尤其是各類政策的具體解讀與執(zhí)行指導,是網民最希望通過政務新媒體獲取的。此外,還有部分受訪者留言,希望能通過政務新媒體快速查詢政務服務的辦事流程等信息。
(五)政務新媒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
關于政務新媒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41%的受訪者認為是將政務服務延伸至末梢;37%的受訪者認為是改變政府形象;18%的受訪者認為是暢通溝通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在大多數網民看來,國家治理的下沉和精準化,是政務新媒體的應有之義。
協(xié)調新聞事實呈現(xiàn)與媒體意見表達的關系,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內容。由于天然屬性差異,傳統(tǒng)媒體與自媒體在建構協(xié)商對話機制和話語表達上存在明顯不同的偏向及特點。重慶華龍網集團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優(yōu)勢,讓政務新媒體“活”了起來,讓黨政機構與群眾的交互更加便捷、更加順暢。同時,這一有益實踐也說明,只有準確把握主流媒體、自媒體、政務新媒體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與價值,才能有效推動國家治理能力建設。
參考文獻:
[1] 臧雷振.變遷中的政治機會結構與政治參與:新媒體時代的國家治理回應[D].北京:北京大學,2014.
[2] 鄧帥.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域下新聞生態(tài)的構建[J].青年記者,2018(35):22-23.
[3] 丁柏銓.學術智慧的凝聚: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研究綜述[J].當代傳播,2020(2):11-18.
[4] 何慧媛,盧超.主流媒體推動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方式、挑戰(zhàn)與應對[J].青年記者,2020(10):19-21.
[5] 鄭保衛(wèi).論習近平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講話的背景及意義[J].新聞愛好者,2016(4):8-11.
作者簡介 朱翔,碩士,主任編輯,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副總編輯,研究方向:網絡問政與媒體公共表達機制。李想,碩士,助理編輯,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政融媒輿情中心主管,研究方向:網絡問政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