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冰瑤,謝紅
(1.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yī)院 兒科門診暨出生缺陷與相關婦兒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學 華西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兒童通常需要采集血樣確定疾病狀況,而采集血液需針頭穿刺患兒真皮、表皮及靜脈壁,從而引起局部組織短暫、劇烈的原發(fā)性疼痛,導致其焦慮、痛苦和恐懼[1]。這些感覺不僅嚴重影響患兒就醫(yī)過程中的舒適度,也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并導致負面反應(出汗、哭泣、恐懼等)[2],從而阻礙護理操作。為緩解患兒靜脈穿刺的疼痛,護士積極尋找非藥物的干預措施。有證據(jù)[3]表明,心理干預是減輕兒童靜脈穿刺疼痛的有效手段。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VR)療法是以分散注意力的心理干預方式緩解患者在醫(yī)療過程中的痛苦[4]。目前,VR療法應用于兒童靜脈穿刺在國內尚無相關系統(tǒng)評價,本研究旨在系統(tǒng)評價VR在減輕兒童靜脈穿刺疼痛的效果,為緩解兒童靜脈穿刺疼痛提供新方法。
1.1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維普、萬方、中國知網(wǎng)、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數(shù)據(jù)庫,搜索虛擬現(xiàn)實技術應用于兒童靜脈穿刺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類實驗研究,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1年6月。為了增加查全率,對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檢索追溯。采取主題詞及自由詞組合的檢索方式。英文檢索詞為“child*”O(jiān)R“kids”O(jiān)R“teenager”O(jiān)R“adolescents”AND“pain”AND“intravenous injection”O(jiān)R“intravenous*”AND“virtual reality”O(jiān)R“virtual*;中文檢索詞為“兒童”或“青少年”和“靜脈注射”或“靜脈穿刺”和“虛擬仿真”或“虛擬*”和“疼痛”。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研究對象為學齡期以上兒童;干預組采用VR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研究類型為RCT或類實驗研究,語言為中文或英文;結局指標包括Wong 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FACES)評分、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兒童恐懼量表(child fear scale,CFS)評分。排除標準:經(jīng)驗報告和理論,觀察性研究;與主題不相干或結局指標不全的文獻,無法獲取所需的數(shù)據(jù);重復出版的論文。
1.3 文獻篩選及資料提取 由兩位研究者獨立篩查文獻,通過閱讀文獻標題和摘要,排除不相關的研究;閱讀文獻全文,確定最終納入文獻,如有分歧,則由第3位研究者參與討論解決,缺少的相關資料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后予以補充。資料提取內容包括:(1)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年份、致痛操作、干預地點、樣本量等;(2)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如年齡;(3)結局指標;(4)偏倚風險評估相關信息。
1.4 文獻質量評價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由2位研究者按照Cochrane偏倚風險評估工具[5]進行評價。文獻質量氛圍A、B、C三等,分別為低偏倚(完全符合標準)、中度偏倚(部分符合標準)和高偏倚(完全不符合標準)。本研究排除高偏倚文獻。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RevMan 5.3統(tǒng)計軟件,連續(xù)性變量采用均數(shù)差(mean deviation,MD)為效應指標,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為效應量。若I2<50%,研究結果間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檢驗水準α=0.05)。相反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6];敏感性分析采用逐條刪除的研究方法,判斷所納入的每個研究對最終合并效應量的影響。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檢獲得1138篇,其中PubMed 212篇、Embase 326篇、The Cochrane Library 211篇、Web of Science 267篇、Ovid 101篇、維普3篇、萬方7篇、知網(wǎng)11篇。剔重后獲得文獻497篇,閱讀題目和摘要獲得46篇,閱讀全文排除非目標研究類型31篇、干預措施不符5篇、無法獲得全文2篇,最終納入8篇文獻[7-14]。
2.2 文獻檢索結果 8篇文獻中,RCT7篇[7-13]、類實驗性研究1篇[14],共納入623例患兒。RCT實驗組293例,對照組292例;類實驗性研究實驗組19例,對照組19例。所有文獻質量評價均為B級,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樣本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FACES評分 6個RCT[8-13]中剔除異質性較高的Ger?eker等[8]的研究后,異質性由97%降為74%,分析結果未發(fā)生改變。故最終納入5個RCT[9-13],樣本量470例。I2=74%,采用隨機效應模型。VR組和對照組的FACE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0.61,95%CI(-1.00~-0.22),P=0.002]。
2.3.2 VAS評分 共納入2個RCT[7,9]和1個類實驗性研究[14],樣本量216例。I2=6%,采用固定效應模型。VR組和對照組的VA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0.37,95%CI(-0.64~-0.10),P=0.007]。
2.3.3 CFS評分 共納入3個RCT[10-12],I2=91%,剔除Chen的研究后[10],異質性降為0,分析結果未發(fā)生改變。最終納入2個RCT[11-12],樣本量171例。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VR組和對照組的CF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1.52,95%CI(-1.86~-1.18),P<0.001]。
3.1 疼痛效果分析 本研究提示,VR有助于減輕兒童靜脈穿刺的疼痛。有研究[15]表明,VR通過注意力、情緒、記憶和其他感官(如觸覺、聽覺、視覺)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疼痛感知和信號,改變疼痛調節(jié)系統(tǒng)的活動,從而改變疼痛感知。繼往研究[16-17]指出,VR不僅可減輕兒童牙科治療性疼痛和燒傷創(chuàng)面換藥操作性疼痛,還可減輕兒童靜脈穿刺操作性疼痛。但Nilsson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非沉浸式的VR干預在靜脈穿刺前、后疼痛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非沉浸式VR在兒童靜脈穿刺中可產生積極的影響。分析其原因可能與VR設備或游戲方式不一致有關。Nilsson運用的自動立體式顯示器會帶來3D效果,而其他研究者運用的是沉浸式VR。但在目前的相關研究中尚未有證據(jù)表明沉浸式VR與非沉浸式VR對減輕兒童靜脈穿刺疼痛是否一致。這提示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從不同角度探討沉浸式VR與非沉浸式VR的差異性;VR的減少疼痛的效果可能與VR的虛擬環(huán)境有關[19],研究者應根據(jù)兒童的特征,如年齡、性別、種族以及醫(yī)療操作的性質等進行個性化設置。
3.2 恐懼效果分析 本研究顯示,VR干預可降低兒童對靜脈穿刺的恐懼。在兒科靜脈穿刺中,91.1%的兒童表現(xiàn)出恐懼和焦慮的行為,其中,77.8%的兒童遭受嚴重的恐懼并抵制靜脈穿刺[20]。疼痛恐懼不僅影響兒童對靜脈穿刺的感知覺,還會導致兒童產生回避行為[21]。為幫助兒童靜脈注射成功,家屬或醫(yī)護人員通常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安慰兒童,甚至可能強制約束,使護患關系緊張。VR不需要額外的人力資源,不受嘈雜的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只需要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來設置。因此,VR是在人力資源有限的兒科門急診中協(xié)助靜脈穿刺干預的合適選擇。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納入的7篇RCT,在分配隱藏和盲法中存在高風險偏倚,可能導致選擇偏倚、實施偏移和測量偏倚的風險。且關于兒童對靜脈穿刺恐懼的樣本量較少,可能影響VR對兒童靜脈穿刺恐懼的效果評價,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分析VR干預對兒童靜脈穿刺恐懼的效果。另外,由于納入文獻中僅記錄VR干預前和VR干預后的結局指標,干預過程中的指標變化不清楚,從而無法探討VR干預對兒童靜脈穿刺過程中的影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做高質量、大樣本的干預研究,探索出最佳的VR干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