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余卉 李向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苯ㄔO創(chuàng)新型國家、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在于發(fā)揮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創(chuàng)新引領作用。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培養(yǎng)本領過硬、素質過硬的拔尖創(chuàng)新專門人才。研究生團建工作作為高校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加強研究生團建工作組織和引導,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營造良好的實踐氛圍,拓展團建工作內涵,充分發(fā)揮實踐的育人功能,對提升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以西部某211工科高校為例,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了解團學活動在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的作用與不足,對研究生團建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更好發(fā)揮研究生團建工作的實踐育人作用。
自1998年至今,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逐漸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研究的重點為基于高等教育現(xiàn)有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模式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經驗總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不同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以及少部分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現(xiàn)狀的調查等等。使用定量研究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或使用定性研究進行個案訪談的都較少。
以團建工作為中心的各類社會實踐對本科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激發(fā)已經得了學界的廣泛認可,大量的研究表明團學活動對于本科生科研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通過社會實踐提升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則是從2013年開始的,目前搜索知網,只有4篇文章研究社會實踐與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其中2篇論文基于廣東工業(yè)機械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實踐課程、北京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培養(yǎng)實踐基地對社會實踐與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進行研究。另外2篇則論述了高等教育綜合社會實踐體系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作用進行研究和論述。4篇文章均為經驗總結性論文,沒有實證研究基礎,說明該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研究視角。本研究的研究視角有兩個:一是從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視角去探求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現(xiàn)狀如何,以了解包括團建工作在內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上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二是從研究生團建工作視角入手,了解當前研究生團建工作開展情況以及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是否有所促進,需要改進的地方是什么等等。主要研究內容有以下三個內容:一是了解社會實踐是否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有所影響,如何影響。二是現(xiàn)有團建工作哪些團學活動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有促進作用,如何促進的。三是哪些團學活動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沒有作用,甚至有負面作用。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問卷,根據(jù)周正等(2020)、倪國棟等(2021)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將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概念分為思維、行為、能力3個部分?;谏鲜龈拍?,將團學工作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促進作用分為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促進作用、創(chuàng)新行為引領方面促進作用、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方面促進作用、問題解決取向方面促進作用、認知智力取向方面促進作用、人格特征取向方面促進作用、行動過程取向方面促進作用、綜合素質取向方面促進作用8個方面,此類問題共8道題。同時,為了解團學工作在研究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效果,設計參加團學活動頻率、參加團學活動類型、參加活動的原因、不參加活動的原因,還運用了兩個問題考察團學活動對于研究生學術和能力提升的總體作用,此部分共6道題。問卷最終題目為18個題目,采用SPSS18.0分析軟件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了方便樣本形式,抽樣總體為西部某211工科大學6個院系中1226名研究生,共發(fā)放問卷500份,收回469份,回收率為93.8%。其中469份有效,抽樣有效率為100%。469份問卷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四)研究假設。根據(jù)相關理論制訂出《基于團建工作下的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研究調查問卷》以后,提出如下假設,希望通過問卷調查來探究假設是否成立:假設一:團學活動對于研究生學術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有所促進;假設二:團學活動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有所促進。同時,希望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研究生參與學院層面團學活動的頻率以及參與團學活動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一)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由于量表為自行編制,故需對其進行測量學指標檢驗。經過SPSS因素分析后,各部分構建的因素與量表編制初期的結構效度相比,因素提取因子數(shù)目一致,總方差變異相處較小,表明該問卷的結構效度較高。使用可靠性統(tǒng)計量分各分量表的“項目總統(tǒng)計量”進行信度分析。量表內部各個題項與其余題項加總的一致性高,表示其內部一致性信度非常理想。
(二)描述性統(tǒng)計量分析。具備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由于普通高校校級團學活動主要針對在校本(專)科生開展,研究生由于自身科研任務所限,難以過多參與團學活動。本研究假設研究生參與團學活動主要以本學院團委開展的團學活動為主,參加校級團學活動為輔,調查主要以研究生參與院級團學活動為基礎。研究表明,有23.45%的研究生從未參與過學院舉辦的各類團學活動,41.36%的研究生參加過3次及以下,參加過4~9次及以上的為26.23%,19次及以上的僅為8.96%。以上活動頻率按照學院開展,同時,各類團學活動包括黨建活動、團建活動。這說明大部分研究生參與學院團學活動的頻率較低。在參與學院團學活動類型方面,在參與團學活動的研究生中,參與最多的是科研學術類活動,約占37.6%;其次是黨團類活動,約占25.07%;最后是志愿服務類活動,約占12.81%,其他諸如能力提升類、求職指導類、心理健康類、體育等類型的活動均參與較少。
2.在經常參與學院團學活動原因方面,大部分研究生仍然認可團學活動對于自我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有75.69%的研究生認為經常參加團學活動的原因是對個人能力有提升。與此相對的是,部分研究生經常參與學院團學活動的原因較為隨機,例如剛好有空、被他人拉去,或被學院攤派任務,被迫前往。值得注意的是,諸如活動宣傳不夠,根本不知道學院開展了哪些活動、對學院開展的活動不感興趣,也是研究生選擇不參與學院團學活動的重要原因。
3.創(chuàng)新思維在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中處于首要位置,能夠擁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前提是創(chuàng)新思維,各學院團學活動開展豐富多彩,各式各樣,對于研究生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的提升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認為團學活動在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有一定促進作用、較大促進作用、重要促進作用的共有378人,占比80.59%。有80.39%的研究生認為學院團學活動在創(chuàng)新行為引領方面有促進作用,說明研究生能夠積極參與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并有所收獲。有373名研究生(占比79.53%)認為學院團學活動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促進。選擇有較大促進作用、重要促進作用方面將近20%。
4.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問題解決,那么研究生認為團學活動的實效性在問題解決取向方面是否有所促進呢?有64.82%的研究生認為學院團學活動提升了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有62.47%的研究生認為學院團學活動提升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50.96%認為對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說明大部分研究生認為學院團學活動在問題解決取向方面有所促進。
5.認知智力取向分為學術觀察、學術記憶、學術想象三個部分,除了學術記憶力以外,68.44%的研究生認為團學活動對于提升學術觀察力方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有55.86%的研究生認為對于提升學術想象力方面有促進作用。這與前面大部分研究生認為團學活動對于學術素養(yǎng)提升有促進作用相互對應,說明團學活動的科研類活動對于研究生的認知智力取向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見表2)。
表2 學院團學活動在認知智力取向方面是否有促進作用(N=469)
6.人格特征取向分為提升自信、提升專業(yè)興趣、提升行動力三個方面,三個部分的促進作用均超過60%,尤其是提升專業(yè)興趣方面,有307名,占比65.46%的研究生認為團學活動能夠促進自己提升專業(yè)興趣(見表3)。
表3 學院團學活動在人格特征取向方面是否有促進作用(N=469)
7.行動過程取向分為學習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三個部分,除了觀察能力以外,大部分研究生認為學院團學活動能夠在提升學習能力、提升表達能力方面有較大促進作用,尤其是學習能力方面,有將近70%的研究生認為有所提升。這與我們平時認為的“團學活動對于學生表達等綜合素質提升作用最大”有所不同,結合前面題項,說明研究生最為看重的是學習能力,更為關注自己的學術科研能力,希望提升的首要是學習能力(見表4)。
表4 學院團學活動在行動過程取向方面是否有促進作用(N=469)
8.綜合素質取向分為創(chuàng)造意識、主動進取意識、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三個方面,70.15%的研究生認為學院團學活動對于自己主動進取意識提升的促進作用最大。而主動進取意識是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說明開展學院團學活動的實效性在研究生群體中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見表5)。
表5 學院團學活動在綜合素質取向方面是否有促進作用(N=469)
(一)研究生參與團學活動的頻率總體較低。研究表明,各學院參與學院團學活動的總體頻率較低,大部分學生每學期參與團學活動的頻率在3次以下,20%以上的研究生甚至從來沒有參與過學院團學活動。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團員缺乏參與團組織工作和活動的熱情,團員意識淡薄?!币约俺闃涌傮w所屬理工科高校學生“具有特殊性和流動性,會到全國各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課題研究,傳統(tǒng)橫向設置的班級團建工作起來力不從心?!北狙芯客ㄟ^問卷調查印證了以上兩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原因是學院開展團學活動的宣傳不夠,部分研究生不清楚活動的開展時間和具體內容,因此失去了參與的興趣。當然,還有研究生團員相較于本科生團員“缺乏對團員身份的強烈認同感和對共青團組織的歸屬感”,團員意識淡薄,認為如果不是黨員,團員身份沒有什么意義。這說明高校研究生團學活動的影響力與本科生相比,無論是開展的規(guī)模、內容以及影響力都有著較大的差別,對于研究生團員的輻射作用不夠。
(二)研究生對于參與團學活動類型喜好與本科生有著明顯的差異。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來說,在年齡、獨立性、生活方式、學習目標、班團觀念等許多方面都有著較大差異。經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后,研究生們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生活方式,對于未來有了一定的目標,對于班團活動不再好奇,參與活動的目的性也更強。對于能夠提升自我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學術信息查閱、學術論文寫作、求職就業(yè)類有明確幫助的團學類活動更為感興趣。另外,研究生“學習生活居住場所相對分散,學習、生活更具獨立性,班級同學之間平時相互交流較少,相互了解較少,研究生與本科生相比,班團組織觀念弱,集體意識相對淡薄?!?/p>
(三)團學活動對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80%以上研究生認為團學活動在創(chuàng)新思維、行為和能力方面都有所促進。具體來說,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方面超過60%學生認為有促進作用;在提升學術觀察力方面,有將近70%的學生認為有所促進;在提升自信、專業(yè)興趣、行動力方面,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主動進取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均有60%以上研究生認為有所促進。這說明,團學活動在促進學生人格健康成長、行動進取、綜合素質提升方面有著明顯促進作用,從而促進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促進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在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加強思政要素的輸入,督促研究生塑造思辨品質以及良好的科研道德觀,由此通過思政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評判能力及其思辨能力,從而為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