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蘭 莆田哲理中學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革,許多傳統(tǒng)民間優(yōu)秀文化正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甚至瀕臨消亡,如何合理、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寶貴文化遺產,以中學體育課堂為平臺對莆田民俗體育文化進行開發(fā)與利用,是中學體育教師義不容辭的重任。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要想邁向世界,必須在青年學生中進行普及與推廣,全民健身與終身體育意識的建立需要教師從當?shù)孛袼左w育中挖掘整理出特色內容,定位于莆田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中學體育教學開展的全局目標,立足莆田、面向福建、輻射全國,以媽祖大愛精神的培養(yǎng)來樹立學生對民俗體育文化傳承的熱情。
民俗體育教學的資源來自于莆田當?shù)?,其喜聞樂見的體育形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作為中學體育教師以深入挖掘莆田民俗文化精髓為教學重點,可以豐富體育教學形式,把傳統(tǒng)體育教學以西方教學形式為中心的現(xiàn)象予以改觀,為學生拓展出一個具有本地民俗特色的體育課程,學生在這種形式新穎又接地氣的體育教學規(guī)劃當中,真切體會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時對民俗體育項目的接受力更進一步,全面帶動了體育教學的發(fā)展。
莆田民俗體育在教學中的開發(fā)與利用程度有限,一方面表現(xiàn)在體育教師對民俗體育教學資源的鑒別方面沒有明確的標準,而是在將莆田民俗體育項目融入教學當中時缺少利用的多元化方式。究其原因是體育教師對于莆田民俗體育的了解并不深入,不能對關于莆田民俗體育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中學體育課程的融合,在課堂上對民俗體育資源沒有針對性的深入訓練環(huán)節(jié),總體呈現(xiàn)出莆田民俗體育開發(fā)與利用的受限狀況。加之體育教師大部分對莆田民俗體育技能的掌握不夠深入,沒法敏銳地捕捉到民俗元素進行體育課堂的構建,使得莆田民俗體育的傳播與推廣受到了制約。
當前開發(fā)莆田民俗文化并將之利用于中學體育教學的相關研究雖然角度廣泛,但是呈現(xiàn)出深度不夠的現(xiàn)象,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民俗體育理論體系,因此在此基礎上開展的體育教學尚存在著體育項目開展的局限性,在課程設置方面只涉及了較為普遍的武術或者散打項目,而忽視了具有莆田民俗特色的舞龍、舞獅等項目,沒能體現(xiàn)出莆田民俗體育課程體系的整體優(yōu)勢,有礙于中學體育的長遠發(fā)展。
莆田民俗體育項目在教學中的開發(fā)與利用情況,主要受到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影響。首先教師的主導作用源于上文所分析的幾方面因素,而學生對莆田民俗體育的接受程度則源于民俗元素在體育課程中的融會貫通情況,從當前莆田民俗體育開發(fā)的受限性可以看出,學生在訓練學習中受到了這種缺失規(guī)范體系的教學影響,直接導致對民俗元素融進課堂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有了堅實的莆田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基礎,在實施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來自多方面,主要有:缺乏莆田民俗體育的師資與場地、體育教師缺少學習莆田當?shù)孛袼左w育技藝的渠道、未形成完善的莆田民俗體育課程體系、缺少莆田民俗體育的本土教材以及未能建立有效的民俗體育訓練方法等現(xiàn)實困難。整體來看體育教師對莆田民俗體育相關文化背景與技能訓練的掌握程度有限,加上莆田民俗體育在中學教學實施的過程還處在較為隨意的階段,沒有一個成體系的實踐訓練教材,使得莆田民俗體育資源處于散亂的狀態(tài),很難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推行,形成了當下民俗體育發(fā)展的困境。
體育文化元素包括了民俗傳統(tǒng)中的養(yǎng)生與健身娛樂功能,莆田傳統(tǒng)體育文化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保持著和諧的民族意識,以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促進著民族運動項目的傳承。這些植根于莆田民俗體育中的文化元素表現(xiàn)在強身健體與娛樂身心的方面,運動方式種類繁多,在力量與技能以及技巧與智能領域凸顯了民俗體育的實用性。經過長時間的民眾篩選,莆田民俗體育側重于對本地人群體能與技能的量身定制,滿足了莆田人民的娛樂和健身需求,在民俗文化的傳播方面顯露出大眾參與的價值。如果能全面了解并掌握莆田民俗體育文化的主要元素,可以達到為學生傳輸民族文化并且提升體能的雙重作用。
莆田以山區(qū)地形為主,長期的生產生活造就了勞動人民吃苦耐勞團結一致的優(yōu)秀民族品格,表現(xiàn)在自娛自樂的體育項目中就重在突出調節(jié)心理與生理的功用。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注意莆田民俗文化開發(fā)的重點,把握住休閑體育、健康體育的教育目標,就能為中學體育的課程資源拓展出更廣闊的空間。例如莆田民俗體育中的舞龍舞獅、龍舟、秋千等項目,集娛樂與健身功能為一體,其中隊伍的變換與賽事的規(guī)則又來源于民間長期的選擇性流傳,學生通過這些富有莆田民俗特色的體育項目練習,達到了以娛樂與健身的初期目的上升到追求競技超越自我的高度。
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體育資源的獲得變得非常簡便,但是著眼于莆田當?shù)孛袼左w育資源的渠道卻并不暢通,原因是民俗資源獲取的方式源于田野,雖然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或者各種多媒體的二手資料獲知莆田民俗體育的相關資料,但是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而言,只有深入民間才能獲得其民俗事項發(fā)展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原樣開發(fā)并且恰當?shù)剡\用在中學體育教學當中。因此,教師除了拓寬自己的民俗體育傳承視野,有效整合并運用現(xiàn)有的民俗體育資源,為學生傳授自發(fā)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方法,還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去莆田民間考察原生態(tài)民俗體育項目,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形成對當?shù)伢w育文化的熱愛情懷,拓寬莆田民俗體育的開發(fā)渠道,以滿足中學體育承繼文化基因的需求。具體實施方式有:
將莆田民俗體育項目貫穿于中學體育課堂,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讓學生在課上掌握民俗體育項目的技能技巧,同時帶動學校課間操以及班級聯(lián)賽的開展,安排多種形式的民俗體育內容,讓學生在競技或者游戲的方式中感受民俗體育項目的獨有魅力,進而形成自發(fā)性推廣民俗體育的校本課程。有了這個校園氛圍的前期基礎,再為中學生編創(chuàng)適合課間鍛煉的集體性民俗體育項目,學生在每天的日常鍛煉中,能經常性接觸到莆田民俗體育文化,于無形中加深師生對莆田民俗體育項目的認知,加深大家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娛樂休閑項目的推行帶來了競技類體育項目的深入進行,興趣是技能訓練的基礎,而比賽是提升技能的途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莆田民俗體育項目的專場班級聯(lián)賽,讓學生對民俗體育項目的技能技巧做深入的訓練,達到競技比賽的程度后以比賽的方式對學習效果進行檢驗。這種方式更有利于莆田民俗體育項目在教學中的實施,學生從技能的追求中更加熱愛本土文化,深刻地理解民族體育精神內涵,也增進了中學生對莆田民俗體育項目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莆田民俗體育項目在教學中的實施應當保持技能性,同時還兼具娛樂性。從民俗體育的發(fā)展類型來看,游戲也是民俗體育發(fā)展起來的源頭之一,發(fā)展游戲釋放身心的原始功能,把突出趣味性易于掌握技能的民俗體育項目在教學中推行,這種滲透形式更容易讓中學生體驗到莆田民俗體育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持續(xù)動力。
從另一個層面上講,隨著現(xiàn)代各種媒體形式的發(fā)達,莆田民俗體育文化得以更好地向外傳播,但是也被外來文化進行了磨滅文化基因的外侵,喪失了部分民俗體育文化特征。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在莆田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形態(tài)逐漸變化的背景下盡可能以民俗文化輸出的方式進行傳承,教師將擔負起莆田民俗體育文化在中學生中傳播的重任,把流傳于民間的優(yōu)秀民俗體育進行取其精華適應中學生運動特點的改編式傳承,既保持莆田民族特色又結合現(xiàn)代體育文化精髓,適應現(xiàn)代中學生的體能與技能發(fā)展。
有了對莆田民俗體育資源的全面深入拓展,為中學體育課程中運用民俗元素的教學設計做好了鋪墊。首先把莆田民俗體育按類型進行劃分,大體可分為休閑娛樂、競技超越等功用,民俗體育展現(xiàn)著西方體育項目以及傳統(tǒng)體育教學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用自己深厚的本土文化內涵來充分調動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對獨特的民俗體育項目產生學習與訓練的熱情。再者,有了來自民間原生態(tài)民俗體育的資源,學生由學習莆田民俗體育內容到掌握民俗體育的技能,由單一的體育訓練到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處處體現(xiàn)出莆田民俗體育為中學體育教學所拓展的多元體育內涵。最后,莆田民俗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對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增強新時代青年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有必要結合具體的民俗體育項目,對民俗體育文化的教授與體育責任感的培養(yǎng)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設。例如就莆田民俗體育項目中的賽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tǒng)民俗體育項目,教師在資源開發(fā)時就注意把握集體體育項目組織的要點,突出增強學生體育技能訓練的重點,在教學實踐中提升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能力。對以往原有的民俗體育項目如踢毽子、跳橡皮筋、拔河、民族集體舞蹈、扯鈴、丟花包、跳鼓陣等,突出其娛樂健身以及開發(fā)智力的功能,以訓練強度小娛樂性高的特色在體育課堂中作為輔助,讓學生將這類接近游戲級別的體育項目投入更多的熱情,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體育技能的難度,發(fā)掘以藝術性著稱的跳竹竿、扇子舞、客家花鼓、迎花鼓等莆田傳統(tǒng)民俗項目,對這些集體參與性強的活動進行突出體育技能的深加工,讓中學生體會到莆田傳統(tǒng)民俗的獨有魅力。
針對前文梳理的莆田民俗體育在教學實施中的困境,可以采取適當?shù)姆绞接枰越鉀Q。如:從學校層面開始加強對莆田體育文化的宣傳,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式來進行民俗體育的學習,充分利用校內傳播媒介為學生播放莆田民俗體育項目的歷史背景與淵源,具體講解民俗體育項目的特征與利用價值,營造出莆田民俗體育文化學習的良好氛圍,接下來有了師生對民俗體育的深入了解和學習積極性,就會一致地為存在的問題構想出恰當?shù)慕鉀Q辦法。教師在得到學校層面的支持和來自學生學習熱情的推動下,會有意補充莆田民俗體育文化方面的相關知識,鉆研民俗體育項目的技能技巧,再結合上課實踐來組織編寫關于莆田民俗體育的校本課程。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實踐會逐漸形成莆田民俗體育開發(fā)與利用的完善訓練方式,同時為了保持莆田民俗體育項目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深度推行,必要的民俗體育項目器材研發(fā)也是解決民俗體育發(fā)展困境的有效辦法,通過對莆田民俗體育文化的理解與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安排,原樣復制或者改進制作與教學相匹配的民俗體育器材,能為推行有莆田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激發(fā)出師生的體育文化傳承情懷,進一步深入了解民俗體育項目的規(guī)則。
當然,除了這些基本的體育施行教學方案,還應當以莆田民俗體育的地域文化研究為突破點,結合莆田歷史、地理、人文等各科教學內容,全面整合出一個立體的校本教材,讓學生不再是片面地了解莆田民俗體育文化,而是有其他課程所帶來的民俗文化依托的深度學習,這樣有利于形成莆田民俗體育活動推行的長效動力,突破目前中學體育施行民俗傳統(tǒng)項目的困境。
通過對莆田民俗體育在中學教學中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可以看出,莆田民俗體育進入中學體育課堂的規(guī)劃是可行的,有利于師生形成自發(fā)地學習本土民俗體育的意識,樂于從日常訓練中提升民俗體育運動的技能,逐漸培養(yǎng)出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熱情,從莆田民俗體育的學習中樹立起愛鄉(xiāng)愛國的民族情懷,充分發(fā)揮中學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