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哲 李 楠
(1.2.中國藝術研究院 北京 100012)
2021年10月29日~10月31日,由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和安徽財經大學共同主辦,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承辦,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民族藝術》雜志社、云南大學協(xié)辦的“2021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安徽財經大學開幕。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藝術人類學與民族發(fā)展”,來自國內外藝術人類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200余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此次學術盛會。經過三天的討論,此次會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包括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討論、藝術人類學理論研究與主題探討、藝術審美理論、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反思、藝術應用與社會發(fā)展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此次會議進一步推動了藝術人類學理論與藝術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討,發(fā)展了藝術人類學理論與田野實踐相結合的優(yōu)勢,對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轉化提出了諸多建議,并從藝術角度對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與探討。
視覺藝術,不僅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圖像視覺藝術,也包含舞蹈、儀式等需要視覺參與的藝術形式。本次會議中的不少論文,都是關于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學術探討。
首先是通過視覺形象以及相關數據的分析,來論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章,參會學者們通過分析不同時空和技術樣態(tài)中豐富多元的視覺藝術為我們分析呈現出蘊含其中的民族交流與融合以及民族認同的深刻意蘊。南京農業(yè)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季中揚的論文《民族民間視覺文化的共享性與文化認同》,以多次從內蒙到山西考察拓跋魏王朝的漢化歷史遺跡為實證,尋蹤我國古代民族認同的線索,并以藝術寫照的方式加以呈現。東南大學的閔天怡,張彤的《基于圖像智能識別的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共性特征研究——以“湘鄂川渝黔”數據板塊為例》一文,以視覺作為切入點,對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展開研究,在全面檢索與收集具有中華民族代表性形象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建構數據庫與運用智能識別技術,深度解析蘊藏在各形象要素內的中華基因。華東理工大學的周潔在其論文《北京城市中軸線的空間演變與視覺形象研究》中提出,新中國的改造以及現代化建設等一系列新的建筑與空間在中軸線上的設計,使得北京城市空間從封閉到開放,為我們呈現出從皇家宮城到人民城市,從民族共和到世界之都的視覺形象。云南大學李世武,在其題為《多民族藝術“三維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報告中,論述了多民族藝術交融,是推動中華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竭動力。上海電影學院的丁李,在題為《大禹文化的藝術傳播研究》的報告中,展示了以大禹圖騰為藝術可視資源,通過影像、全景、全息、虛擬、仿真等現代科技媒介,復刻歷史景觀進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價值形態(tài)藝術傳播。
其次,是通過視覺或者圖像來分析文化與民族心理方面的學術成果分享,各類視覺圖像或者審美偏好背后的文化密碼和生命與心靈訴求,都被予以凝視與分析。
中央民族大學的邢莉,在題為《草原民族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審美觀》的報告中,通過草原視覺藝術,來揭示在草原生命與人在長期持久的互動過程中呈現出的和諧美、生命美。她認為人尋求的應該是人與自然共生存的共同感,自然賦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視野在依賴自然、感念自然。東南大學的甘鋒,在其《<萬方職貢圖>藝術傳播效果三重探微》一文中提出,“職貢圖”是反映中國古代四夷前來朝貢的藝術形式,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創(chuàng)作手法?!奥氊晥D”不僅昭示著藝術觀念、創(chuàng)作技法的變遷,同時,也可看做是跨民族、跨文化藝術傳播效果的有力佐證。安徽財經大學楊德忠的論文《元代御容及元世祖出獵圖中的民族認同意識》中揭示出,元代的御容圖冊及大汗出獵圖等部分繪畫作品中,體現出元代統(tǒng)治者為了保持蒙古人的民族傳統(tǒng)和蒙古人的民族認同意識所做出的努力。湖南師范大學彭迪的文章《多元文化認同:勾藍瑤水龍祠壁畫圖像釋讀》中,為深入剖析壁畫的內涵,結合圖像學理論及田野調查、歷史文本等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水龍祠壁畫豐富的圖像表征下,所反映的多元文化認同。四川大學李倩倩,吳媛媛合作的論文《時間、戲劇與民俗:四川大學博物館藏清代<十殿圖>》,試結合四川大學博物館藏十幅清代《十殿圖條軸》中對川劇、成都民俗生活場景的描繪,與對十王圖式中時空邏輯的分析,來探尋“十王”神像畫在四川地區(qū)的地方性藝術表達,并嘗試揭示這批文物豐富的內涵、思想性及多元文化價值。東南大學的程萬里,在其提交的《基于“物”視角的花窗視覺機制的心理建構研究》一文中總結認為,中國人對花窗的關注和觀看,包含了人與自然一體、同在以及借助自然呈現自己的心靈狀態(tài)的多維景觀。
還有一些文章是通過解讀文化和藝術的遺存與實踐,探入探討了文化重建與身份認同以及被儀式背后的群體記憶。不管是歷史遺跡還是繪畫作品,亦或是儀式藝術或者傳統(tǒng)手工藝,通過學者們嚴謹細致的的田野考察和理論分析,其背后豐富的認同與信仰和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記憶,都被呈現在我們面前。
南京藝術學院的夏燕靖,在《民族認同的藝術寫照——從內蒙到山西考察拓跋魏王朝的漢化歷史遺跡》一文中,探討了在多民族國家凸顯民族與國家多元一體認同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間具有的不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同民族的自我意識和歸屬感,不同族裔的記憶與寄托,以及不同風俗與生活形態(tài)的構成背后,最終統(tǒng)一的信仰。濰坊學院的董小慧,在其題為《當代涼山彝族畫家筆下的群體記憶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文章中,以當代部分涼山彝族畫家為例,探討了該群體對民族文化與群體記憶的表達,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特征以及其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的作用。云南藝術學院的曾靜,朱雨航兩位作者,在他們合作的論文《戲劇人類學視野下庭院戲劇的儀式化實踐》中提出,在環(huán)境戲劇的大背景下,庭院戲劇依托既有的歷史建筑環(huán)境,征用儀式化手段使得演出過程具備了“過渡禮儀”的階段性體驗,建構了有別于普通大劇院戲劇的本土性特征,召喚和引發(fā)了類似于儀式的集體記憶、情感歡騰和交往活動。海南師范大學的張君,在《物質表征與黎族文化身份認同的建構》一文中,以黎族文化為例論述了傳統(tǒng)工藝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族群認同的物質表征。昆明學院的何馬玉涓,在文章《多民族地區(qū)儀式藝術的當代建構》中認為,儀式藝術的民俗屬性,決定了文化持有者立場的重要性,其解釋系統(tǒng)的重新解讀、藝術主體權力的取舍、文化持有者的交換心理,都構成了儀式藝術當代“活態(tài)”傳承與變異的基礎。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王俊的《霸王鞭舞的現代建構與昆明西郊白族認同研究》一文,為我們探討了霸王鞭舞及演練場合的符號體系和表述機制,把政治話語、經濟發(fā)展、藝術審美等多種要素融為一體,本身也被塑造成為表述白族認同的藝術形式。南京藝術學院的楊曦帆,在《藝術人類學視野下川西藏傳佛教覺囊派藏哇寺考察研究 ——以佛教藝術與文化傳承為視角》的論文中,以西藏覺囊派“藏洼寺”的藏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實踐為例,分析了其推動新時代新農村文化建設和藏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的方法與途徑。揚州大學魏琳琳,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蒙漢雜居社區(qū)音樂實踐的田野調查——從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文化大院”個案談起》一文中提出,隨著社會變遷中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作為蒙漢雜居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其城鎮(zhèn)化問題有著區(qū)別于其它地區(qū)的特殊性。在這里,通過民眾日常音樂實踐活動將傳統(tǒng)音樂形式與社會文化聯(lián)系起來,作為濃縮城鄉(xiāng)關系、蒙漢關系的載體,該社區(qū)的音樂實踐承載著特殊的意義。江西師范大學的胡曉東,在題為《族群·區(qū)域·國家:彝、哈、傣、苗雜居區(qū)節(jié)慶儀式用樂中的三重文化認同》的報告中,論述了在多族群雜居區(qū),節(jié)慶儀式音樂里呈現出的族群、區(qū)域、國家三重文化認同。三者之間既有微觀上的相互博弈,又在國家“一 體多元”宏觀政策驅動下整體趨同。
最后,是關于文化空間理論與個案的研究,學者們從個案入手,闡釋與揭示出不同文化藝術的歷時變遷、空間流布與意義構成。
湖南師范大學趙書峰的《流域·通道·走廊:音樂與“路”文化空間互動關系問題研究》一文,從民族音樂學的視角出發(fā),針對由“流域”“通道”“走廊”構成的“路”地理文化空間與音樂的結構與象征意義生成之間的互動關系問題,展示了他深入的思考。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張應華,在《貴州民間音樂“涵化”現象的本體形態(tài)研究——以苗疆走廊作為參照》一文中,試圖轉換方法論視角,選取趕馬調、貴州花燈、侗戲作為個案,以“苗疆走廊”作為參照,從微觀觀察出發(fā),通過音樂形態(tài)流變線索的比較分析,去探尋貴州民間音樂基于苗疆走廊“通道文化”的“涵化”現象。安徽財經大學的魏國彬,在《淮河流域史前玉器的空間分布與發(fā)展變遷》一文中,對淮河流域史前玉器的空間分布與發(fā)展變遷的研究,為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歷程提,供了一個有益而鮮活的個案。江蘇省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姚玨的《傳統(tǒng)民居藝術的文化重構——藝術人類學視域下的徽州舊屋“遠嫁”研究》一文,反思的理論問題是在社會經濟變遷中,不同東西方文化觀念導致的實際傳承現狀,促使國人重新認識本土文化傳統(tǒng)和資源,進一步探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文化重構。
2021年的藝術人類學理論探討,主要從4個方面展開,即藝術人類學理論方面的學術探討,國外藝術人類學相關研究及帶給我們新的啟發(fā),藝術人類學關鍵概念的追蹤與探討及各類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與方式的總結與創(chuàng)新。
首先,是藝術人類學理論方面的學術探討,這一主題的探討呈現出更加視野廣闊和交互多元的態(tài)勢。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關于《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報告,從宏觀理論層面探討和梳理了中國藝術人類學不同時期的研究主題、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的總體問題等內容,并在報告的最后,進一步明確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的目標。中國藝術研究院安麗哲,在題為《核心與趨勢:中國藝術人類學與相關學科的交互與思考》的發(fā)言中,提出如今的藝術人類學,在藝術學的框架下與審美人類學及文學人類學等相關專業(yè)產生互惠與接通,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當然,三個學科的互相合作與促進,才能在各自領域里形成進一步的突破與發(fā)展,為建設“中國學派”而做出貢獻。杭州師范大學的馮雪峰,在《藝術和人類學的相遇方式:關于藝術人類學的形態(tài)學梳理》一文中,根據藝術和人類學結合方式的不同,將藝術人類學大致區(qū)分為三種研究形態(tài),分別是“關于藝術的人類學”、“與藝術合作的人類學”以及“作為藝術的人類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可,在其論文《分形與混沌——藝術人類學的虛擬觀》中提出,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虛擬藝術走入藝術人類學研究的前沿領域,藝術創(chuàng)造實現了從“模擬感受”到“機械復制”,再到“互動體驗”的本質轉型。
其次,是通過分析國外藝術人類學相關的研究內容,以期帶給我們新的啟發(fā),學者們通過對美國、日本的相關熱點研究的概括與介紹,從而對我國的藝術人類學研究起到參考作用。
浙江財經大學的羅易扉,在《保羅·斯托勒(Paul Stoller):“觀看”殖民記憶的非洲表達》一文中,探討了美國人類學家斯托勒文本的價值和啟發(fā)。揭示了作者采用非虛構小說寫作方法,成功地實現了虛構的人類學小說與真實民族志寫作的結合。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王永健,在《日本民族藝術學的學科定位、研究視域與研究范式——兼論與中國藝術人類學之比較》一文中,介紹了民族藝術作為日本學界的一個專屬研究領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民族藝術學會”的建立而得到較快發(fā)展。日本的民族藝術學與藝術人類學、民俗藝術學存在很多交叉共域之處。東南大學的周渝,在論文《從人類學到藝術史:阿比·瓦爾堡的北美之旅研究》中,通過對阿比·瓦爾堡北美之旅的梳理,揭示了早期美國人類學研究如何影響瓦爾堡,使其從一位關注文藝復興時期圖像的藝術史家,轉向成為關注人類記憶的圖像研究學家的歷程。
再次,是關于藝術人類學關鍵概念的分類、追蹤與探討。
東南大學的盧文超,在題為《論藝術與手工藝的五種區(qū)分》的論文中提出,藝術與手工藝具有五種區(qū)分方式,即本體區(qū)分、目的區(qū)分、過程區(qū)分、語義區(qū)分和語境區(qū)分。貴州大學美術學院的劉劍,在其論文《藝術媒介的三重要義》中,對于藝術媒介的意義進行了探討,他認為,藝術整體上經歷了一個從簡單的物質工具到豐富復雜的精神表達,再到傳播需求的不同階段的蛻變過程。
第四,是對各類民族志研究方法與方式的總結與創(chuàng)新。
中央音樂學院的楊民康的論文《從“族群-地域-定點”到“民族-區(qū)域-多點”和“走廊”連通“板塊”——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面向“多元分層一體格局”的跨世紀轉型》,以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生存與傳承過程為對象,結合田聯(lián)韜先生師生的學術研究實踐,從一個局部側面入手,進行了微觀學術史的跟蹤、分析和探討。昆明理工大學巴勝超,在《藝術民族志寫作的四種文本:基于<尋找阿詩瑪>的方法論》一文中,以《尋找阿詩瑪》的田野調研、影像采錄、整理出版為例,詳述了藝術民族志寫作的四種文本,以“田野日志+調查報告+ 研究論文+影像(音)文本”的摹本設計,立體闡述了文化人類學視野的藝術研究,探索了藝術民族志寫作的可行范式。中國社會科學院盧芳芳,在《社會記憶、身體操演與影視人類學方法與實踐——基于田野作業(yè)的反思》一文中,試以白馬藏人影像民族志實踐為切入點,根據本土人的儀式操演特征、個體的身體實踐,來傳承社會記憶,探討感官民族志的“具身性”在影視人類學學術實踐中的呈現。湖南師范大學的余媛,趙書峰合作的論文《從樂譜分析走向以表演為中心的研究范式轉型——基于對中國學者的音樂表演民族志分析與研究》,是基于對中國學者的音樂表演民族志研究文獻的整理與總結,以及在結合田野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展開的分析與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的色音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烏云格日勒合作的論文《民族志調查與民俗藝術品收集——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館藏民俗文物為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館藏民族文物為例,論述了民族學田野調查與民族文物收集工作的關系,以及目前留存的部分民族文物的類型、功能、特點等相關問題。
這部分的研究論文,主要包括中國審美現代性方面與歐美之間的差異探討、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審美“實踐”的深入解讀、藝術體驗的內涵、價值變遷與升華等領域的探索,皆豐富了我們對于藝術審美理論方面的理解和該主題的理論邊界。
浙江大學王杰在其題為《沒有翅膀的天使——中國鄉(xiāng)土文學的審美人類學根據》的報告中,通過對中國鄉(xiāng)土文學的審美價值、社會意義及其傳達和實現機制等方面作出分析和討論,以期呈現與歐美相比之下,在審美現代性方面存在的差異。中南大學的謝旭斌,張婕,在合作的論文《紅色文化景觀及其表意空間的審美性研究》中,對兼具審美性、創(chuàng)造性、現代性的紅色空間進行了探討,對推動紅色文化景觀現代審美性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周豐,在《由歷史的起源至現時的發(fā)生:“審美發(fā)生”的神經美學轉向》一文中認為,神經美學對“美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強調,正是將審美作為一種能力的現時性感知發(fā)生的解剖與探索,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審美“實踐”的深入解讀。三峽大學趙以保,在《基于“文化復興”語境下中國美學話語建構》一文中認為,20 世紀以來,中國美學研究取得顯著成果,但也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頸:中國美學研究需要突圍,其關鍵在于讓美學回歸感性與生活。湖北民族大學康曉蘊、石慶秘在合作的論文《從“和而不同”到“美美與共”:藝術體驗的內涵與價值——兼談藝術民族志》中,提出藝術體驗使得個體與群體得到“和”與“美”的熏陶,獲得心理情感的和諧與升華;同時,提倡要反思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從而構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臺灣政治大學的鄭涵,在《民族藝術展演下的生命意象》一文中的研究,是以劍河縣柳富鄉(xiāng)展留村女性圍腰的個案為切入點,探討展留苗族女性在村寨社會歷史變遷的過程中,以圍腰作為獨特的方式,詮釋自我與村寨之間的關系。哈爾濱學院劉迅,從動畫學學術發(fā)展的角度,探討了建立“動畫人類學”的可能性,希望以此打破動畫藝術單純發(fā)揮影像傳輸功能的傳統(tǒng)思維壁壘,實現中國動畫學多種學術可能的嶄新學理判斷。民族藝術研究雜志社的馬云華,對藝術學研究成果的規(guī)范化表達,從編輯的專業(yè)角度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建議。
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一直是藝術人類學討論的重要焦點之一,在2021年的系列討論中,除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探討外,學者們對文化遺產傳承的方式與方法的討論,進入了更深層次與更寬廣的領域。
首先,關于非遺理論展開的探討,包括方法論的構建和實踐策略的反思與嘗試。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汪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志研究》一文中,以人類學民族志方法為基礎,探討了如何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志研究和文本書寫的方法論問題。天津大學的王明月和馬知遙,在《離散性空間:文化生態(tài)保護的另一種空間形態(tài)》一文中提出:非遺的文化生態(tài)具有空間形態(tài)的多樣性,在區(qū)域性空間形態(tài)之外,還包括散布于多區(qū)域的離散性空間形態(tài),而這有助于文化生態(tài)保護策略的類型化與精準化。廣西藝術學院的陳玉茜,在論文《“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數據庫構建思考》中,提出了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其次,是關于文化場域的探討與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傳承發(fā)展。
中國傳媒大學王廷信提交的《文化變遷與儺文化的當代傳承》一文,于文化變遷的視域下探討了儺文化因其較深的農耕文化背景和形態(tài)特征,而面臨現代文化的挑戰(zhàn)引起的變遷,文化多樣性的立場下儺文化的當代價值以及從文化資源的角度對儺文化進行的保護性傳承三個方面的內容,為儺文化這份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和傳承問題的學理探討,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現。黃岡師范學院的張雅梁,在《以中國西南地區(qū)為中心的“面具文化圈”研究》一文中,對中國西南地區(qū)為中心的“面具文化圈”,進行了學理性的梳理與分析。他提出以中國西南為中心,包含部分東南亞的區(qū)域,可稱為“面具文化圈”,并就一帶一路政策,提出發(fā)展我國面具文化的相關建言。廣西民族大學的廖明君和劉遠峰,在《驅儺儀式的可能世界敘事與儺面具造型研究》一文中,通過驅儺儀式中的可能世界敘事與儺面具造型研究,探討了在現實世界與可能世界的聯(lián)結中,發(fā)掘表演藝術所蘊藏著的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重要性。安徽財經大學的崔楊柳,吳衍發(fā)的論文《生態(tài)理念視野下壽州古城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利用研究——以正陽關“肘閣抬閣”為例》,則是探討了在生態(tài)理念視野下壽州古城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利用的諸多內容。江蘇師范大學張宗建的論文《木版年畫產地與文化區(qū)之辯:基于魯西南木版年畫畫店的考察研究》,是基于魯西南木版年畫畫店的考察,對木版年畫產地與文化區(qū)進行辨析并探討民間文化在多場域中的交流與融合特性的理論問題。同濟大學的王菡薇,其《元末明初文人畫家實踐與松江、吳門地區(qū)繪畫發(fā)展》一文,是對元末明初文人畫家實踐與松江、吳門地區(qū)繪畫發(fā)展的研究。綿陽師范學院曹英才的論文《文化生態(tài)語境下舟曲藏族女性傳統(tǒng)服飾文化特質及傳承保護研究》,是在文化生態(tài)語境下,對舟曲藏族女性傳統(tǒng)服飾文化特質及傳承保護的研究。湖南城市學院的連芷平與鄭保純,其《武陵山地區(qū)苗族服飾圖像、技藝與傳承行動中的女性主體研究》一文,是將手工藝品放置于文化結構與社會變遷中,對武陵山地區(qū)苗族服飾圖像、技藝與傳承行動中的女性主體進行的鮮活的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邢習嬌在其論文《文化傳播與圖像呈現:中國木版年畫的生發(fā)路徑與文化整合研究》中提出,木版年畫作為一種分布于廣闊地理空間中的民間美術事項,無論是其制作方式與表現內容的形成,還是其商品營作與民眾使用的互動中,民間文化的交流融合,都是其得以生發(fā)的本源。這種交流融合,既有文化的地理空間擴散,亦有文化的歷史時間傳承,這兩者也是某種民間文化事項得以存續(xù)的重要基礎。廣西藝術學院的裴龍,在其論文《藝術人類學視角下越南越族門亭曲研究》中發(fā)現,越南越族門亭曲民俗文化活動是越南主體民族越族北部村莊的主體活動,更是為了滿足老百姓的日常休閑、鄉(xiāng)亭公社的公共服務及雅俗共享的族群生活所需。在當今經濟、文化全球化時代浪潮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下,我們要認識到現代化的進程必定會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造成沖擊和破壞,也必須要認識到越族門亭曲傳承與保護、發(fā)展與利用的重要性。青海民族大學的高莉,在《<格薩爾>史詩的視覺文化建構與超文本傳播》一文中認為,《格薩爾》史詩的文本形態(tài),在當代社會發(fā)生了持續(xù)的演進,其實質是以視覺文化轉向為基礎的多元文化實踐策略,凸顯了文化間性的互動表達。盡管被日趨多元的文化樣貌所遮蔽,但是《格薩爾》史詩豐富的文化內涵,已借助人文視域的拓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趨于超文本傳播,重構了其“傳承”與“傳播”為一體的文化空間。
最后,是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承體系方面的建構與反思。
安徽財經大學吳衍發(fā)的《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組織傳承體系建構、現實困境與效能提升——基于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視角的分析》一文,是基于新制度主義視角對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組織傳承體系建構、現實困境與效能提升的探討。中國美術學院的王侃,在其論文《泉州古城文化規(guī)劃視域下的文化遺產與藝術生態(tài)》中,以泉州古城文化的規(guī)劃為例,強調以生態(tài)學理念保有和傳承文化遺產所蘊藉的“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東南大學的孟凡行和康澤南,在《南京云錦當代傳承困境與解決路徑的理論探析》一文中,以南京云錦當代傳承困境與解決路徑的理論探析為基,在物的功能性意義逐漸轉化為審美價值的語境中,探討如何通過激活物的當代人精神空間,從而實現傳統(tǒng)手工藝的活態(tài)傳承。西北民族大學的王曉珍,在其論文《文化“涵化”與非遺傳統(tǒng)美術的傳承保護》中,探討了文化“涵化”與非遺傳統(tǒng)美術的傳承保護問題。
如果說“從遺產到資源”理論的提出,是非物質文化保護過程中重要的指導思想,那么將藝術資源進行轉化與現代化應用,則是當下學界極為關注并深入探討的重要內容。
首先,是關于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新性傳承和應用轉換方面的探討,為傳統(tǒng)工藝的新生與再造,指引了一些可供嘗試的方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南方科技大學的王曉葵,在《藝術與日常生活再造---災后重建的人類學視角》一文中提出,來自外部的災后重建支援,可以有很多角度和形式。其中,通過民俗藝術重建的方式,讓原有的社會組織得以重建,是恢復原有日常生活非常有效的策略。西藏大學的趙文琪的《基于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西藏布面重彩畫發(fā)展研究》一文,是從民族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角度,對西藏布面重彩畫發(fā)展進行的研究。山東大學袁宙飛的文章《融媒視域下年畫的創(chuàng)意衍生與傳播》,是在融媒視域下,對年畫的創(chuàng)意衍生與傳播進行的深入探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路瓊,在題為《民間工藝現代設計轉化應用的探討——以傳統(tǒng)手工藝壯錦技藝為例》的文章中,以傳統(tǒng)手工藝壯錦技術為例,探討了民間工藝現代設計的轉化應用。湖北經濟學院的黃朝斌,在《現代文化消費與傳統(tǒng)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一文中呼吁:要實現傳統(tǒng)手工藝在現代社會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需要我們轉換傳統(tǒng)手工藝的視角,與現代文化消費有機結合起來,加大手工藝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yǎng)穩(wěn)定的手工藝文化消費群體,構建多元的手工藝產業(yè)消費系統(tǒng),建立健全手工藝產業(yè)的文化消費市場,從而實現傳統(tǒng)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云南大學胡凌的《藝術人類學視角對西雙版納傣族制陶的價值重估》一文,是基于藝術人類學視角對西雙版納傣族制陶進行的價值重估,強調的是尊重民族藝術的在地性與特殊性對于民族藝術長遠發(fā)展的重要性。
其次,是關于藝術參與鄉(xiāng)村建設的討論,這是一個較為熱門的藝術類話題,學者們著眼歷史和現實中的藝術介入鄉(xiāng)村建設的實踐,總結出了寶貴的學術經驗與反思。這部分的探討也分為兩個方面:第一,關于中國藝術鄉(xiāng)建的歷程。四川美術學院的張穎,在《中國藝術鄉(xiāng)建二十年:本土化問題與方法論困境》一文中,提出了“百年鄉(xiāng)建變遷”與“當代藝術轉向”兩條歷史線索疊合共生,如何形構中國藝術鄉(xiāng)建二十年的基本問題、理論工具及行動目標,以及中國藝術鄉(xiāng)建的本土化問題與方法論困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二,是關于“參與”的有效性問題探討。四川美術學院的李竹,在其提交的論文《“參與”的有效性:社會介入性藝術諸問題芻議》中,試圖從主體、意圖及路徑三個方面,檢視社會介入藝術當中“參與”的有效性問題,在關注社群、集體、行動等觀念的同時,探討了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系。
最后,是關于藝術介入方面的內容研究。云南大學的向麗和趙威的《藝術介入:藝術鄉(xiāng)建中的“閾限”》一文,是基于審美當代性的角度,以閾限的視角探討藝術介入在鄉(xiāng)村建設中的作用、意義、癥結以及未來向度。
綜上所述,2021年的藝術人類學會議,呈現出了新的特征:第一,與藝術人類學相關專業(yè)的深度融合與討論,是2021年的一個新現象。同時,具有問題意識的討論和具有社會現實性與話題鮮活性的學術文章,越來越多;第二,無論是藝術民族志,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相關的理論建設,都嘗試著在全球視野下構建本土理論的努力;第三,關于藝術人類學未來發(fā)展的討論,正如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在閉幕式中指出的那樣,本次會議中的田野方法討論,明顯向多元化發(fā)展,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田野發(fā)展,在學術視野上,要有由一點擴展到全局、由地方關系拓展到全球的氣象與格局,從而建構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派,加入到國際學術體系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