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查偉,王 芹*,李少文,吳園園,高志波
(1.國家海洋局煙臺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山東 煙臺 264006;2.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院,山東省海洋生態(tài)修復重點實驗室,山東 煙臺 264006)
多氯聯(lián)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作為首批被《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列入控制消除的12種污染物之一[1],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因其具有毒性大、難降解、易累積等特點[2],盡管1970sPCBs已被禁止生產(chǎn)和使用,其污染仍廣泛存在[3]。水域沉積物被認為是水環(huán)境中PCBs主要歸宿之一[4]。
《2017年北海區(qū)海洋環(huán)境公報》指出渤海沉積物中多氯聯(lián)苯的分布范圍有所擴大。萊州灣作為渤海三大海灣之一,有黃河、小清河等10余條河流注入,海洋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5]。其污染以陸源性污染為主[6],且灣內船只眾多,分布著大量石油平臺,溢油、漏油事件時有發(fā)生[7]。萊州灣作為半封閉性海灣,水動力條件差,其污染狀況關注度較高,關于萊州灣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的研究也較多。
對于萊州灣多氯聯(lián)苯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為水體中、生物體中、沉積物中多氯聯(lián)苯分布特征的研究[8-11]。本文運用春、夏兩季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表層沉積物中多氯聯(lián)苯的污染水平、空間分布及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開展生態(tài)風險評價,為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多氯聯(lián)苯的污染防控提供依據(jù)。
表層沉積物于2017年春季(5月)、夏季(8月)使用抓斗式采泥器取自萊州灣海域沉積物表層1~5 cm深處,樣品冷凍保存,帶回實驗室分析。采樣區(qū)域經(jīng)緯度為:119°10′~120°07′E,37°12′~37°40′N,采樣站位見圖1。
圖1 表層沉積物采樣站位
樣品預處理參照海洋監(jiān)測規(guī)范(GB 17378.5-2007)[12]中方法處理。表層沉積物取回后,先棄去雜質,利用40 ℃低溫風干,研磨后過80目金屬篩,充分混勻,裝入棕色玻璃瓶備用。
準確稱取5.0 g干樣品與10 g無水硫酸鈉混勻,用60 mL正己烷-丙酮(體積1∶1)浸泡12 h后,超聲提取20 min,再加入20 mL丙酮重復超聲提取3次,上清液轉移至預先加入250 mL無水硫酸鈉溶液的梨形分液漏斗內,振搖1 min,靜置分層,收集正己烷相,加30 mL濃硫酸振搖凈化,直至正己烷相無色透明。再加入250 mL無水硫酸鈉溶液振搖1 min,重復幾次,直至正己烷相呈中性。將正己烷相濃縮定容至1 mL,加1.0 g高純銅粉,再超聲提取5 min,即可進行氣相色譜儀分析。
色譜分析儀器為Agilent 7890N GC(氣相色譜儀),配有電子捕獲檢測器(63Ni-μECD)。色譜柱為HP-5毛細管柱(30 m×0.32 mm×0.25 μm)。色譜柱升溫程序為:起始溫度80 ℃,以20 ℃/min升至200 ℃;再以4 ℃/min升至250 ℃,保持2 min,再以4 ℃/min升至280 ℃,保持5 min。進樣口溫度260 ℃,檢測器溫度300 ℃,進樣量為1 μL,采用ESTD外標峰面積定量。
選用美國AccuStandard公司生產(chǎn)的標準物質,目標化合物為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共7種。
質量控制采用對樣品進行加標測定回收率來進行,在樣品進行超聲萃取之前先加入一定濃度的PCBs標準物質作為內標,從而實現(xiàn)對樣品處理過程中損失的矯正。在與樣品分析流程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空白等分析過程的質量控制。樣品PCBs加標回收率為80.6%~100.3%。
對于沉積物中PCBs生態(tài)風險評價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國際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主要有:
(1)美國國家環(huán)保總局EPA法(生態(tài)風險值法)[13],也被稱為“效應區(qū)間低中值法”[14],由LONG等[13]提出。該方法設定了風險評價的兩個臨界值:低值ERL(Effects Range-Low,22.7 μg/kg)和中值ERM(Effects Range-Median,180 μg/kg)[13]。當污染物質量濃度低于ERL值時,判定為低生態(tài)風險;高于ERM值時,判定為高生態(tài)風險;介于兩者之間,則為中度生態(tài)風險。此方法被應用于深圳西部[13]、渤海灣[15]、大連灣和杭州灣[16]、膠州灣[17]、欽州灣[18]、三沙灣[19]等海域表層沉積物中多氯聯(lián)苯的生態(tài)風險評價。
(2)加拿大沉積物環(huán)境質量標準法(ISQG,Interim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加拿大環(huán)境委員會根據(jù)MacDonald[20]的研究成果制定的沉積物質量標準,給出海洋沉積物PCBs質量標準ISQG值為21.5 μg/kg,PEL(Probable Effect Level)值為189 μg/kg。當污染質量濃度低于ISQG值,表示對生物體的威脅尚可接受,極少引起生物負效應;高于PEL值時,表示對生物體有嚴重或緊急的威脅,會經(jīng)常引起生物負效應結果;處于兩者之間,表示對生物體有潛在威脅,可能會引起生物負效應;劉貝貝[14]、楊建麗[21]分別應用此方法評價了深圳西部、中國主要河口沉積物中PCBs的生態(tài)風險。
(3)潛在生態(tài)危害指數(shù)法,由瑞典科學家HAKANSON[22]提出。計算公式如下:
(1)
(2)
(4)毒性當量因子(TEF)法,毒性計算公式如下:
QTEQ=∑FTEF,i·ρi
(3)
式中:QTEQ為第i種PCBs的毒性當量;FTEF,i為第i種PCBs的毒性當量因子;ρi為第i種PCBs的質量濃度。根據(jù)表1給出的幾種常見的指示性PCBs的FTEF,i值,按公式(3)計算出沉積物中PCBs的毒性當量。MACDONALD等[27]將PCBs的毒性分為臨界效應含量(TEC,35 μg/kg)、中等效應含量(MEC,340 μg/kg)以及極端效應含量(EEC,1600 μg/kg)。如果評價結果不超過TEC,基本認為無毒性;大于EEC,判定毒性風險高;介于TEC和MEC之間的則判定風險低于50%;介于MEC和EEC之間的則判定風險高于50%。該評價方法在大連灣和杭州灣[16]、膠州灣[17]、欽州灣[18]的表層沉積物中PCBs生態(tài)風險評價中有所應用。
表1 各PCBs毒性當量因子(FTEF,i)[1]
此外,國內也有部分學者通過國家制定的海洋沉積物中PCBs污染評價標準[28]來簡單評價PCBs的生態(tài)風險評價[2,18]。本文將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對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的生態(tài)風險進行初步評價。
2.1.1 污染水平
由表2、表3可以看出,春季在萊州灣調查海域共檢測出6種多氯聯(lián)苯,分別為: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53、PCB138,總含量在1.27~4.10 μg/kg,均值為2.57 μg/kg,各站均未檢出PCB180。濃度最高的站位出現(xiàn)在1號站。夏季檢測出7種多氯聯(lián)苯,總含量在1.07~2.80 μg/kg,均值為1.58 μg/kg,濃度最高的站位出現(xiàn)在13號站,PCB180僅在2、3號站位檢出。
表2 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質量濃度(春季)
表3 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質量濃度(夏季)
由表4可以看出,萊州灣的PCBs污染水平與欽州灣[18]、三沙灣[19]、杭州灣[16]接近,低于膠州灣[17]、大連灣[16],且低于渤海的平均污染水平。本次萊州灣春、夏季調查結果略高于2004年趙仕蘭[11]在本海域的研究結果,遠低于郭軍輝[8]2009年的研究結果。
表4 不同海域沉積物中PCBs濃度
2.1.2 組成特征
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組成分布見圖2。春夏季均為四氯聯(lián)苯>五氯聯(lián)苯>六氯聯(lián)苯>三氯聯(lián)苯。各個測站春夏季的PCBs的組成特征有一定的差別,但整體以低氯代(三、四、五氯聯(lián)苯)為主,春夏季低氯代含量超過90%的站位分別占38.5%和46.2%。這與我國多應用三氯聯(lián)苯和五氯聯(lián)苯有關,且五氯取代苯在環(huán)境中容易降解脫氯[16]。春季6、7號站位六氯聯(lián)苯的含量分別為50.36%、56.31%,高氯代含量超過50%。七氯聯(lián)苯只在夏季的2、3號站位檢出,含量分別為15.74%、22.96%,高氯代主要出現(xiàn)萊州灣中部海域。由于船舶活動比較頻繁的工業(yè)區(qū)及造船活動鄰近的海區(qū),高氯聯(lián)苯的含量也比較高[3],且含有較少氯原子的多氯聯(lián)苯比含有較多氯原子的多氯聯(lián)苯就更容易長距離傳輸[6]。高氯代出現(xiàn)在萊州灣中部海域應與船舶活動有關。
圖2 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的相對百分含量
2.1.3 空間分布特征
由圖3可以看出,春季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的PCBs含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離黃河口最近的1號站,整體呈現(xiàn)東高西低的特征。這與萊州灣底層水中PCBs的等值線分布特征[11]相近,說明PCBs在萊州灣西側污染狀況要比東側嚴重。
圖3 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空間分布
夏季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春季略有不同,最大值出現(xiàn)在位于濰河口附近的13號站,空間分布特征不明顯,但整體來講也符合西高東低的特征。
2.1.4 季節(jié)變化特征
春季檢出的PCBs含量高于夏季,應為夏季降雨及徑流量大造成。關于PCBs含量季節(jié)變化特征的研究較少,郭軍輝[17]的研究結果表明,膠州灣表層沉積物PCBs含量總體是夏季>春季,但12個站位中有5個站春季>夏季。兩者存在一定差異,可積累更多資料對PCBs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做進一步研究。夏季檢出的PCBs種類多于春季,高氯代PCB180僅在夏季檢出,與夏季船舶活動頻繁有關。春夏季的PCBs空間分布特征各有特征,但均符合西高東低的特征。
萊州灣各站春季表層沉積物中PCBs含量為1.27~4.10 μg/kg,夏季為1.07~2.80 μg/kg,均符合第一類沉積物質量標準(20 μg/kg);均低于EML值,屬于低風險生態(tài)區(qū);也低于ISQG值,說明該海域PCBs對生物體的威脅尚可接受,極少引起生物負效應。
計算得出春季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的毒性當量范圍為0.009~0.096 ng/kg,均值為0.039 ng/kg,夏季毒性當量范圍為0.006~0.042 ng/kg,均值為0.019 ng/kg,均低于臨界效應含量(TEC),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毒性風險較低。
綜上,以上幾種生態(tài)風險評價結果均表明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的生態(tài)風險比較低。
(1)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春季、夏季PCBs含量分別為1.27~4.10 μg/kg和1.07~2.80 μg/kg,均以低氯代為主,夏季檢出高氯代的PCB180,應與夏季船舶活動頻繁有關。
(2)春夏季的空間分布特征各有特點,整體來講萊州灣西部濃度高于東部,與底層水體中PCBs的空間變化相似。
(3)從季節(jié)變化特征上看,春季含量高于夏季,與郭軍輝[17]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需積累更多資料做進一步研究。
(4)本文分別用EPA法、環(huán)境質量標準法、潛在生態(tài)危害指數(shù)法、毒性當量因子法等對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PCBs的潛在生態(tài)風險進行評價,四種評價方法均表明萊州灣海域屬于PCBs低風險生態(tài)區(qū)。但是渤海多氯聯(lián)苯的分布呈擴大趨勢,盡管目前未影響到萊州灣,還需加強監(jiān)測,進一步關注PCBs的濃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