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芝,吳柯楠,程 雯,李雯瑞,王 婷,梁艷妮*,王 征*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 陜西中藥資源產業(yè)化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秦藥特色資源研究開發(f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陜西 咸陽 712083)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病情反復發(fā)作、病因迄今不明[1]。 其病理特征常始自左半結腸,后蔓延至整個結腸,同時引發(fā)消化道梗阻、穿孔、中毒性結腸擴張、直乙狀結腸癌變等并發(fā)癥,臨床表現(xiàn)多為潰瘍、出血和電解質代謝紊亂等[2]。 調查顯示,我國UC 發(fā)病率約為11.6/10萬[3]。 同時,作為治療周期長,對患者造成身心雙重折磨的全球性疾病,UC 受到了廣泛關注。
固腸止瀉丸(Guchang Zhixie Wan, GC)屬于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方中烏梅味澀,為君藥;罌粟殼酸澀,既可助君藥澀腸,又兼止痛;黃連與干姜共奏寒熱并用之法,三藥相伍,溫散并行;延胡索、木香辛溫,活血消痛。諸藥共奏寒熱并用、標本兼治、調和肝脾、澀腸止痛之功[4]。 本課題組前期研究[5]發(fā)現(xiàn),GC對葡聚糖硫酸鈉(destran sulfate sodium, DSS)誘導的UC 小鼠腸道菌群有一定的影響,結果表明GC能夠明顯回調UC 小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恢復UC小鼠結腸中擬桿菌門與厚壁菌門的比例,但機制尚不清楚。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建立3% DSS 誘導的UC 模型,探究GC 對DSS 誘導UC 小鼠的治療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SPF 級C57BL/6 雄鼠共36 只,6~8 周,體質量約20 g,購自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飼養(yǎng)管理遵循《陜西省實驗動物管理辦法》。動物飼養(yǎng)于陜西中藥資源產業(yè)化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SPF 級實驗動物中心,室內12 h 光照和黑暗更替。 實驗動物許可證號:SCXK(川)2020-030。
GC(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制藥廠,批號:20I11062);柳氮磺胺吡啶腸溶片(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2200301)。
DSS(美國MP Biomedicals 公司,批號:S3045);BCA 蛋白濃度測定試劑盒(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210922);小鼠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M190322-003a、M190322-004a、M190322-104a、M190322-005a、M210722-102a);兔抗鼠單克隆抗體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p65(#8242S)、核因子κB 抑制蛋白α(inhibitor alpha of NF-κB,IκBα)(#4812S)、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12460S)、磷酸化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9145S)均購自美國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公司;ECL 發(fā)光液(德國默克密理博公司,批號:2106001);HRP 標記羊抗兔IgG(批號:BA1105)、SDS-PAGE 凝膠制備試劑盒(批號:16H17B38)均購自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
萬分之一天平(德國美墨爾特有限公司,型號:1730R);GEL DocXR+伯樂凝膠成像系統(tǒng)(美國BIO-RAD 公司,型號:721BR11053);全自動樣品快速研磨儀(上海凈信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型號:JXFSTPRP-64);低溫冷凍離心機(型號:75002440)、全波長酶標儀(型號:51119200)均購于美國Thermo 公司。
1.5.1 實驗分組及模型制備 36 只C57BL/6 雄鼠被適應性喂養(yǎng)7 d 后隨機分為4 組。 除對照組小鼠自由飲用純凈水外,柳氮磺胺吡啶組、GC 組、模型組小鼠分別自飲3% DSS 進行UC 造模,小鼠出現(xiàn)體質量下降、腹瀉便血等體征,疾病活動指數(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 評分達到3 分時表示UC 建模成功[6]。
1.5.2 給藥方法 依據課題組前期對GC 進行的研究[5],GC 組選擇50 mg/kg 的GC 灌胃,0.075 g 的GC研成粉末后,加純凈水至15 mL,超聲溶解配制成濃度為5 mg/mL 的藥液;柳氮磺胺吡啶腸溶片配制成濃度為12.5 mg/mL 的柳氮磺胺吡啶混懸液,作為實驗中的陽性對照[7]。 待UC 造模成功后,模型組與對照組灌胃相應體積純凈水,其余組小鼠灌胃相應體積藥液。 實驗小鼠灌胃體積為0.01 mL/g,均連續(xù)灌胃觀察5 d,每天灌胃1 次。
每天根據DAI 評分表[8]對小鼠體征情況進行綜合評分。 對體質量下降率、大便性狀、血便情況進行評分,總分4 分,分值越高代表疾病狀態(tài)越嚴重。
1.5.3 取材 連續(xù)灌胃觀察5 d 后,小鼠禁食24 h,不禁水,眼眶采血備用,剪取約1 cm 結腸組織鋪于塑料片上,用4%多聚甲醛固定結腸組織[9],石蠟塊包埋,HE 染色觀察小鼠結腸組織病理情況。
1.5.4 石蠟包埋和HE 染色 結腸組織樣本在流水中沖洗1 h,放于逐級增加濃度的乙醇中脫水1 h,再用二甲苯透明處理,使組織的折光率增高呈透明狀,脫脂后的組織放入石蠟中浸透,模具固定組織,凝固則制得包埋蠟塊,冷凍15 min,最終切成5 μm的石蠟切片[10]。二甲苯充分脫蠟溶解后流水洗滌,石蠟切片在蘇木素堿性染料中染色,水洗后再分化,入伊紅染液中再次對其染色,最后再用乙醇脫水,浸泡于二甲苯溶液中直至透明,滴入中性樹脂封固以長期保存。顯微鏡觀察實驗各組小鼠結腸組織的特征性病理變化[11]。
1.5.5 ELISA 法檢測血清IL-4、IL-6、IL-8、IL-10、TNF-α 含量 實驗動物眼球摘除取血,將血液樣本分離后取其上清液,按照ELISA 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血清炎癥因子(IL-4、IL-6、IL-8、IL-10、TNF-α)含量測定。
1.5.6 Western blot 法檢測結腸組織NF-κB、STAT3蛋白表達 取0.10~0.15 g 結腸組織,放入離心管進行制樣。 加入裂解液充分勻漿,離心取上清,4 ℃冷藏。 配制BSA 濃度梯度標準液及BCA 工作液,在進行蛋白質定量分析后, 進行蛋白電泳。 電泳條件為90 V,30 min 后轉120 V,然后進行轉膜,封閉2 h后在4 ℃條件下孵育一抗NF-κB(1∶1000)、IκBα(1∶1000)、STAT3(1∶1000)、p-STAT3(1∶2000)過夜,用辣根過氧化酶標記的二抗與一抗在37 ℃條件下作用1 h,將PVDF 膜平鋪于保鮮膜上,加入ECL 發(fā)光液避光反應2 min,最后用BIO-RAD 凝膠成像系統(tǒng)對PVDF 膜進行曝光處理。
采用GraphPad Prism 8.0.1 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如果數據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和方差齊,多組間差異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如果非正態(tài)分布或方差不齊,多組間比較用Games-Howell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所得結果用“±s”表示。
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小鼠DAI 評分顯著增加(P<0.01),除對照組外,其余各組DAI 評分在前5天迅速上升,小鼠狀態(tài)逐漸變差,體質量下降明顯,大便不成形,個別出現(xiàn)血便,表明成功誘導UC 疾病模型;第5 天開始,與模型組比較,柳氮磺胺吡啶組和GC 組小鼠DAI 評分均下降(P<0.01),小鼠狀態(tài)好轉,體質量回升,大便性狀正常。 柳氮磺胺吡啶組與GC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圖1。
對照組隱窩結構清晰,杯狀細胞排列整齊,未見炎癥細胞聚集;模型組可見腺體遭受不同程度破壞,杯狀細胞減少,隱窩出現(xiàn)異常扭曲,炎性異常浸潤,病變主要集中在黏膜層,表明UC 模型構建成功;柳氮磺胺吡啶組可見結腸結構相對恢復完整,隱窩及杯狀細胞較為明晰,但黏膜層仍有部分炎癥細胞浸潤,表明柳氮磺胺吡啶對DSS 所致的UC 有緩解作用,但無法完全消除結腸受到的破壞和傷害;GC 組可見結腸組織形態(tài)完整,隱窩表面規(guī)整,杯狀細胞形態(tài)清晰,黏膜結構有所恢復,表明GC 能有效改善小鼠結腸炎癥狀況,恢復UC 引起的結腸組織損傷。詳見圖2。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IL-6、IL-8 和TNF-α 含量升高(P<0.01),IL-4、IL-10 含量降低(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GC 組IL-6、IL-8 和TNF-α含量下降(P<0.05,P<0.01),IL-4 含量升高(P<0.01);與柳氮磺胺吡啶組比較,GC 組IL-10 表達降低(P<0.05)、IL-4、IL-6、IL-8、TNF-α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IL-4、IL-6、IL-8、IL-10、TNF-α 含量變化(±s,n=6,pg/mL)
表1 各組血清IL-4、IL-6、IL-8、IL-10、TNF-α 含量變化(±s,n=6,p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與柳氮磺胺吡啶組比較,&P<0.05。
IL-4 72.97±4.11 59.17±3.24**74.53±4.45##75.83±4.70##IL-10 72.02±8.25 54.32±6.95*76.18±6.96##60.29±8.37&IL-6 77.17±2.76 100.6±6.17**75.73±2.95##78.20±2.39##IL-8 215.5±22.07 467.1±10.76**351.4±19.18##350.0±33.28#組別對照組模型組柳氮磺胺吡啶組GC 組TNF-α 82.66±2.03 91.32±3.03**77.08±2.99##75.38±2.83##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中NF-κB 和IκBα 蛋白表達降低(P<0.01),p-STAT3/STAT3 蛋白比值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GC 組中的NF-κB 和IκBα蛋白表達升高(P<0.05,P<0.01),柳氮磺胺吡啶組和GC 組p-STAT3/STAT3 蛋白比值降低(P<0.05,P<0.01);與柳氮磺胺吡啶組比較,GC 組NF-κB 蛋白表達升高(P<0.05)、IκBα 蛋白和p-STAT3/STAT3蛋白比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圖3、表2。
表2 各組結腸組織NF-κB、IκBα、p-STAT3 和STAT3蛋白表達比較(±s,n=6)
表2 各組結腸組織NF-κB、IκBα、p-STAT3 和STAT3蛋白表達比較(±s,n=6)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與柳氮磺胺吡啶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柳氮磺胺吡啶組GC 組NF-κB/β-actin 1.14±0.18 0.72±0.07**0.52±0.09 0.88±0.05#&IκBα/β-actin 0.70±0.07 0.22±0.07**0.48±0.12 0.66±0.07##p-STAT3/STAT3 0.29±0.12 0.91±0.06*0.45±0.09##0.42±0.10#
圖3 各組結腸組織NF-κB、IκBα、p-STAT3 和STAT3 蛋白條帶圖
UC 屬于炎性腸病的臨床亞型,發(fā)生于各個年齡段,因其發(fā)病機制尚未確定而受到廣泛關注[12]。臨床上常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療UC,但長期使用容易引起各種不良反應,而中藥方劑因其多樣性、療效確切、安全性高,故更適用于UC 的治療[13-15]。 GC 是治療UC 的經典藥物之一,其成分中的烏梅收斂澀腸;黃連苦寒燥濕;干姜溫中實脾,緩解黃連寒涼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16],協(xié)同達到行氣活血、潤腸止瀉的功效,改善由UC 引起的寒熱錯雜、陰虛腸燥等證型。
本實驗建立由DSS 誘導的UC 小鼠模型,評估GC 的作用效果。DAI 評分顯示,GC 通過減緩小鼠體質量減輕、改善大便性狀等臨床表現(xiàn),恢復UC 對小鼠體征的影響;病理學組織切片結果表明,GC 能保護腸黏膜、減少炎癥細胞的浸潤、減輕腺體紊亂、改善腸道內炎癥。炎癥的發(fā)生多是由于炎癥因子的失衡導致[17],因此,調節(jié)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水平的平衡是治療炎癥的關鍵指標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GC 可下調IL-6、IL-8 和TNF-α 水平,并上調抑炎因子IL-4 和IL-10 的表達,說明GC 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炎癥因子的表達,改善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失衡。
本課題組前期已研究GC 對DSS 誘導的UC 小鼠的影響,結果顯示,GC 調節(jié)UC 小鼠腸道內炎癥細胞因子和腸道細菌豐度,進而改善UC 的病理表現(xiàn)[5]。既往研究表明,STAT3 和NF-κB 信號通路在UC的發(fā)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18-19]。 STAT3 和NF-κB 的激活和串擾,促使炎癥因子產生和釋放,可導致慢性炎癥和腫瘤的發(fā)生。 NF-κB 在細胞靜息狀態(tài)下與抑制性蛋白IκB(IκBα)穩(wěn)定結合在細胞質中,當胞外信號傳遞至胞內,在激酶IKK 組成的復合物作用下,IκBα 被磷酸化降解,NF-κB 亞基進入核內,誘發(fā)炎癥[20-21]。 研究表明,STAT3 為UC 研究領域較為有價值的信號通路相關蛋白之一,其激活和過度表達與炎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22-24],STAT3 利用反式傳導信號,使IL-6 和受體結合,誘導STAT3 磷酸化后作用于目的基因,引起炎癥發(fā)生[25]。 本研究主要觀察GC 是否能調控STAT3 和NF-κB 信號通路,在Western blot法檢測結果中,與模型組比較,GC 抑制UC 小鼠結腸組織中NF-κB 和STAT3 蛋白表達,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實驗結果提示,GC 抗UC 的作用可能與NF-κB 和STAT3 炎癥信號通路活化有關。
綜上所述,GC 可降低UC 小鼠DAI 評分和改善組織炎癥,其抗UC 作用可能與激活炎癥信號通路和炎癥因子的釋放有關,具體機制還有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