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張秋菊
北京廣安門中醫(yī)院南區(qū)內分泌科,北京 102600
糖尿病作為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是因 為患者長期處于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代謝紊亂的狀態(tài)所致。而長時間保持高血糖狀態(tài)會損傷患者心臟、神經與血管等組織。而且,多數糖尿病患者發(fā)病早期癥狀不明顯,患者通常在病情嚴重,或身體出現應激反應時,會出現急性代謝紊亂[1]。另外,當前臨床上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二甲雙胍作為降糖藥中的常用藥,具有抑制肝糖異生、調解胰島素作用,起到清除血糖的效果。但長期服用二甲雙胍會引發(fā)維生素B12吸收障礙。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作為近年來降糖藥物研發(fā)的熱點,主要是通過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促進胰島素分泌,對胰高糖素分泌進行抑制[2]。GLP-1常見的藥物包括利拉魯肽、利司那肽以及司美格魯肽等,GLP-1類藥物對減重、控糖、降低血壓、改善血脂譜、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血管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本研究以2021年11月—2022年2月北京廣安門中醫(yī)院南區(qū)治療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新型GLP-1降糖藥物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糖尿病的120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每組60例。研究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6~77歲,平均(65.18±4.23)歲;胰島素分泌缺陷24例,胰島素抵抗36例。對照組男29例,女31例;年齡46~79歲,平均(65.63±4.12)歲;胰島素分泌缺陷26例,胰島素抵抗3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入選者均經臨床診斷為糖尿??;②已獲悉研究詳情,且簽有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疾病者;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者;③存在藥物過敏反應者;④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
給予對照組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023370;規(guī)格:0.5 g/片)治療,起始劑量為0.85 g/次,1次/d;若服藥后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增加藥量至2 g/d,分早、晚兩次服用。研究組采用二甲雙胍聯合司美格魯肽(國藥準字SJ20210014;規(guī)格:1.34 mg/mL)治療,二甲雙胍用法及用量同對照組,皮下注射司美格魯肽,初始劑量為0.25 mg/周,4周后藥量增至0.5 mg/周,治療4周用量增至1 mg/周,兩組患者治療時間相同,需連續(xù)治療2個月。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糖、血脂水平、胰島β細胞功能、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①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對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blood glucose 2 h after meal,2 hPG)水平進行測定;使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②穩(wěn)態(tài)模型胰島β細胞分泌指數(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20×HOMA(μU/mL)/FPG(mmol)/L-3.5]×100%;穩(wěn)態(tài) 模 型 胰 島 抵 抗 指 數(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slet resistance index,HOMA-IR)=FPG(mmol/L)×HOMA(μU/mL)/22.5。③采用全自動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上內容進行操作。④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血糖水平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血糖水平與治療前相比降低10%左右,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與血糖水平均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⑤不良反應:頭痛、低血糖、胃腸道反應。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FPG、2 hPG、HbA1c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血糖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治療后2 hPG、FPG與HbA1c水平也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s)
組別對照組(n=60)研究組(n=60)t值P值FPG(mmol/L)治療前9.43±1.699.58±1.420.5260.600治療后8.84±0.836.21±0.7218.541<0.0012 hPG(mmol/L)治療前13.48±2.6113.54±2.660.1250.901治療后9.27±0.818.32±0.736.749<0.001 HbA1c(%)治療前8.74±1.398.69±1.410.1960.845治療后7.81±0.987.19±0.893.628<0.001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前TC、TG、L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血脂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均出現下降趨勢,且研究組TG、LDLC與TC水平下降程度比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對比[(±s),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對比[(±s),mmol/L]
組別對照組(n=60)研究組(n=60)t值P值TG治療前4.83±0.194.79±0.211.0940.276治療后3.93±0.293.02±0.1421.889<0.001 TC治療前6.37±0.316.35±0.380.3160.753治療后4.52±0.433.71±0.4510.080<0.001 LDL-C治療前3.24±0.783.29±0.840.3380.845治療后2.62±0.372.01±0.1411.944<0.001
對比治療前組間胰島β細胞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HOMA、HOMA-β、HOMAIR指標比治療前低,研究組的各項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對照組(n=60)研究組(n=60)t值P值HOMA(μU/mL)治療前12.37±3.1212.48±3.170.1920.848治療后10.23±2.928.43±2.453.658<0.001 HOMA-β治療前3.31±0.113.29±0.150.8330.407治療后2.56±0.111.53±0.1246.631<0.001 HOMA-IR治療前1.31±0.061.29±0.061.8260.070治療后0.56±0.030.27±0.0444.927<0.001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糖尿病是常見疾病類型中的高發(fā)病,也是危及患者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作為一種慢性病,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控制血糖水平。當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治療糖尿病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降糖,還要預防相應的并發(fā)癥。而常用的糖尿病治療藥物,除二甲雙胍外,還包括GLP-1類似物等新型降糖藥物。GLP-1作為新型降糖藥物,其胰島素分泌能力與葡萄糖水平有直接關聯[3]。司美格魯肽作為GLP-1類降糖藥,與利拉魯肽、貝那魯肽、利司那肽等新型降糖藥物一樣,對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體質量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時將其用于臨床治療時,在降低患者血糖、保護患者心血管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降糖藥物[4-5]。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TC、LDLC、TG、FPG、HbA1c、2 hPG、HOMA、HOMA-β、HOMA-IR水平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雙胍與司美格魯肽治療的效果更理想,可以使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且對患者胰島素β細胞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治療更安全。金玲怡等[6]在GLP-1類似物治療2型糖尿病的相關研究中指出,GLP-1分泌下降會造成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胰島素抵抗加劇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促使糖尿病患者體內糖代謝紊亂程度進一步加重。因此,在治療糖尿病時,采用GLP-1類似物治療,提升GLP-1水平,可以有效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增加胰島β細胞數量,從而起到降低血糖水平、控制病情發(fā)展的效果。在王衛(wèi)東[7]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TC、TG、FBG、2 hPG、HOMA-β與HOMA-IR指標下降程度比對照組明顯(P<0.05),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說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雙胍聯合GLP-1類似物治療,對胰島β細胞功能、血糖、血脂水平都有顯著改善作用,能夠延緩糖尿病的病情發(fā)展進程。
觀察李金生等[8]的研究結果,觀察組治療后FPG、2 hPG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P<0.05),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結果說明糖尿病患者經過利拉魯肽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后,血糖水平明顯降低,且不良反應較少,提高治療安全性。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二甲雙胍屬于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可以有效抑制腸道吸收葡萄糖,促使葡萄糖在肌肉與肝臟中的利用率下降,增強外周組織胰島素敏感性。司美格魯肽屬于GLP-1類似物,是一種由腸道分泌的腸源性激素,可以刺激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進而起到調節(jié)血糖水平的效果[9]。通常情況下,GLP-1類似物在臨床治療中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等腸胃道反應,其藥物最大耐受劑量一般取決于這些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時還要注意藥物的用量,避免用量不當而引發(fā)不良反應。GLP-1與二甲雙胍聯合用于臨床治療,可以有效促使血糖水平下降,且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時,還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體質量與收縮壓[10-12]。
王曉洲等[13]在研究中指出,糖尿病的發(fā)展導致血糖水平持續(xù)上升,會造成代謝功能紊亂,引發(fā)多組織慢性損傷。心血管疾病就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fā)癥,而且血糖水平若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中,會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發(f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例如常見的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類并發(fā)癥。因此,臨床上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時,還要做好并發(fā)癥的防范措施。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規(guī)降糖藥物二甲雙胍聯合新型降糖藥物司美格魯肽治療,對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降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與司美格魯肽注射液聯合治療糖尿病,能夠修復患者受損的胰島β細胞功能,調節(jié)患者的血糖、血脂狀態(tài),促使患者的血糖與血脂水平恢復至正常范圍內,且用藥后不良反應較少,治療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