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
(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84)
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所產生的競爭和對抗狀態(tài),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文化傳統(tǒng)也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區(qū)分。而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不同族群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人們帶著自己原有的文化習慣進行社會交往時,必然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與摩擦。而文化沖突如果處理不當,則會給不同地區(qū)之間帶來巨大的矛盾,甚至演化為敵對狀態(tài)。
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隨之而來的文化沖突也屢見不鮮,電影《孫子從美國來》將中西方文化沖突作為故事線貫穿全劇,但各種沖突卻都在主角的演繹中得到了化解,其中化解之策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電影《孫子從美國來》由曲江濤導演,以皮影戲的傳承保護為生活原型,并于2012年12月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主人公老楊頭是陜西皮影藝術的傳承人,一天,老楊頭多年未歸的兒子楊棟梁突然回家,與其同行的還有兒子的美國女友和女友與前夫的孩子布魯克斯,正當四個人處于尷尬的氣氛中時,兒子和美國女友突然接到通知,需要趕赴可可西里參與藏羚羊的保護工作,無奈之下,兒子與女友將布魯克斯托付給老楊頭之后便匆匆離去。老楊頭作為一名傳統(tǒng)固執(zhí)的老人,嘴硬心軟,布魯克斯則是典型的美國式小朋友,性格大膽,好奇心強。由于巨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和語言不通等問題,兩人一開始時常發(fā)生矛盾與沖突,并且不認同對方的行為習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楊頭和布魯克斯在經過生活習慣、語言形式和價值觀念的排斥、對立,再到包容、接納,爺孫倆的感情也日漸濃厚,到最后離開時的難舍難分。該影片為小成本制作,但溫情滿滿,令人動容,從電影中能夠感受到最為質樸但又濃厚的人文情懷。
深入思考電影的內容,分析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形式,也能夠以小見大,從中探析出面對中西方文化沖突時的應對之策。
影片中,老楊頭和布魯克斯兩人之間的文化沖突隨處可見,從飲食文化到語言文化,從價值觀念到婚戀觀念,經過兩人長時間的相處,這些文化沖突都在溫情中得到化解。
飲食文化在任何國家的文化體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懊褚允碁樘臁闭求w現了中國人對飲食的重視。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起源于農耕文化,它決定了中國的飲食結構。中國土地面積廣闊,因此飲食習慣也具有鮮明的區(qū)域性。影片中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陜西省,該省份地處黃河和長江的上游流域,長期受泥沙沖擊,土地肥沃,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因此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偏好面食,如頗具代表性的油潑面、臊子面、肉夾饃等等。另外陜西省也被譽為華夏飲食文明和烹飪技術的發(fā)源地,當地菜系眾多并且講究色香味俱全。再來看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生活節(jié)奏快,生活壓力大,西方人日常飲食觀念多為方便、快捷,因此偏重于漢堡、熱狗和薯條之類的快餐。二是西方人注重飲食的營養(yǎng)而非食物的味道,大部分西方人的日常飲食中會考慮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合理搭配,肉類、雞蛋、牛奶都是其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食物即使口味簡單,但其營養(yǎng)價值也會促使他們毫不猶豫地吃下去。
影片將中西飲食文化沖突形象地展現了出來:布魯克斯喜歡吃方便面,而老楊頭則喜歡吃油潑面;布魯克斯向老楊頭要求吃漢堡,老楊頭不明白漢堡為何物,便用中國的饃饃夾肉片代替漢堡,同樣滿足了布魯克斯的要求;布魯克斯想要喝牛奶,拒絕了老楊頭提供的羊肉湯,老楊頭無奈只能去文化站長家購買牛奶。而這看似不了調解的飲食文化沖突,在老楊頭帶布魯克斯吃了一頓羊肉泡饃之后迎刃而解。因此中西方飲食文化習慣雖然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這一沖突在利用正確的方法之后也可以得到解決。
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表達方式,也是重要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語言文化習慣,所以不同地區(qū)間在進行交往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語言不通。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以漢語及方言為母語的人口達到十幾億。而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雖然只接近4億,但其在67個國家和27個地區(qū)都被列為官方語言。
影片中,布魯克斯雖然是學校中文班成績最好的學生,但由于老楊頭說的是地道的陜西方言,并且老楊頭不通英語,所以一開始兩人的交流溝通也鬧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笑話,比如布魯克斯的偶像是蜘蛛俠,當他在老楊頭院子里看到樹上結的蜘蛛網中坐著的蜘蛛時,驚呼:spider(蜘蛛),而老楊頭由于聽不懂英語,誤認為布魯克斯說的是樹上的“雀兒”。當老楊頭向布魯克斯介紹被子上龍鳳呈祥的圖案時,布魯克斯也無法理解老楊頭表達的意思。老楊頭將“狗”和“太陽”的兩個中英文詞組生搬硬湊在一起,每當布魯克斯闖禍時,老楊頭便用“dog太陽的”向布魯克斯表達自己的不滿,而這一中國式的造詞方法其實并不符合英語的語法結構,這也反映了中美之間的語言文化沖突。但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即使語言差異依然存在,也逐漸習慣了對方的語言習慣,開始明白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了。
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 直接影響和決定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 也反映了個人做事的方式以及對世界的認知上。這部影片也深刻演繹了中西的部分價值觀念的沖突。
首先是教育觀念方面,“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在中國延續(xù)了數千年,因此傳統(tǒng)中國式教育多以簡單的批評打罵為主,并且長期給孩子灌輸“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謙虛”的思想,所以中國家庭培養(yǎng)的孩子往往應試能力強,但是缺乏必要的創(chuàng)新精神,性格容易敏感。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以鼓勵稱贊為主,善于發(fā)現孩子的特點和優(yōu)勢,不會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這種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顯得自信。影片中布魯克斯向媽媽展示自己的漢語,得到了媽媽的夸獎,而當布魯克斯向老楊頭展示自己畫的蜘蛛俠時,老楊頭則貶低了布魯克斯的畫作。布魯克斯尿床后自己將床單拿到院子里晾曬,老楊頭不僅沒有稱贊布魯克斯具有獨立意識,反而笑話他尿床這一行為。這些片段很好地展現出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的沖突。
然后是家庭觀念方面。中國人注重血緣和姻親關系,認為家庭成員之間天然具有“血濃于水”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態(tài),在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下,中國人注重長幼有序和尊卑觀念,長輩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如《弟子規(guī)》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同時,孩子作為家庭中最小的個體,需要受到長輩的關懷與愛護。反觀西方國家,他們通常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平等相處,家里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自由、平等的個體。他們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比如要求孩子分擔家務,孩子滿18歲便要求其獨立。不論中美之間的家庭觀念有何差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依然是永恒的主題。在影片中,老楊頭在管教布魯克斯時,更多的是要求他聽話,而不是與他進行對等的交流和溝通。尤其是在打電話給布魯克斯的媽媽時,文化站站長一字一句地教布魯克斯如何與媽媽溝通,但是當電話一接通,布魯克斯便跑到角落里獨自和媽媽交談。在實際生活中,中國人經常會教給孩子怎么說和怎么做,較少給孩子獨立發(fā)揮的空間。西方人卻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精神,要求孩子具備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傳統(tǒng)的中國婚姻觀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門第對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等等。父母對孩子的婚姻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通常會選擇與自己家庭條件相當的婚姻對象,另外男方需要準備彩禮,而女方需要準備嫁妝。中國人信奉從一而終,在一些落后的年代與地區(qū),離婚是一件諱莫如深的事情。而西方國家,如影片中的美國由于是個多種族文化的國家,婚姻觀往往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因人而異,戀愛雙方的家庭對其也不會有太多的干涉和參與,另外,美國人當發(fā)現配偶不忠誠時,通常不會選擇容忍,對離婚和再婚現象的包容度較高。美國人的愛情周期也比較長,無論年齡大小,都有追逐愛情的權利,沒有所謂“剩男、剩女”的概念。
影片中也有幾處情節(jié)設計了中西方婚戀觀念上的沖突。首先是老楊頭當和別人談論起兒子的婚姻大事時,對于兒子已經三十幾歲還未結婚感到非常羞愧。然后當老楊頭的兒子將自己的外國女朋友帶回家時,老楊頭無法接受一個外國兒媳婦,特別是得知這位外國兒媳婦不僅喪偶,并且?guī)в幸粋€孩子,更是向兒子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但是反觀身為美國人的女朋友,在前夫去世之后并沒有為前夫守寡,而是繼續(xù)追求自己的愛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目前中國人的心態(tài)、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21世紀的年輕人在擇偶時更注重自我,老一輩的父母也總會抱著“兒孫自有兒孫?!钡男膽B(tài),不再約束和干涉孩子的擇偶標準。所以影片最后老楊頭也選擇接受兒子的外國女友,中西方的婚戀觀念沖突在此處也得到了化解。
中國和西方人民在各種觀念上都存在著巨大差異,而應對文化沖突的第一步便是轉變“唯我獨尊”式的舊的文化觀念。正如影片中的做法,雖然一開始老楊頭對布魯克斯帶來的蜘蛛俠有著巨大的偏見,認為它是“蜘蛛精”,而布魯克斯也對中國的孫悟空感到十分陌生。但是最后雙方也都接受的對方國家的“俠”,特別是當布魯克斯問孫悟空和蜘蛛俠誰更厲害時,老楊頭答道不應該爭論孰強孰弱,而是讓兩者成為朋友,和睦相處。
文化沖突,貴在和解。因此,在面對中美文化沖突時,首先必須學會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他國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都不盡相同,必須明白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用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并理解外來文化。其次在與他國進行交流時,熟悉對方的價值觀念,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在包容和妥協中力求和諧。另外,必須學會區(qū)分優(yōu)秀外來文化與糟粕文化,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減少接觸糟粕文化,避免不必要的沖突與矛盾,實現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和解。
文化的交流向來都是從最基本的層面開始的,所以影片中老楊頭與小布魯克斯的交流也是從最根本的飲食與語言等層面切入。因此破解文化沖突,必須有合適的文化交流平臺。近年來,在世界各地興辦的孔子學院作為中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平臺,為化解中外文化沖突、傳播中華文化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國也早在數十年前就將英語作為主要學科,成為高考、考研等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英語的普及為實現中外文化交流,所搭建語言平臺的同時也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也顯著增強,文化作為一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應為其搭建合適的多元化交流平臺,推動各國文化軟實力的共同提高。通過進一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如各國高校之間多舉辦相關的學術講座,交流學術成果,實現文化成果共享;實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的鼓勵性政策,擴大國際間交換留學生的數量規(guī)模,但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個人的素養(yǎng),盡可能多地選拔優(yōu)秀人才與他國進行文化交流。
文化創(chuàng)新是社會實踐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固守傳統(tǒng)和閉門造車只會讓本國文化落后于時代的潮流中。影片最后一幕,老楊頭一家拍攝全家福照片,而在四人后方的背景上是老楊頭家的大門,門上貼著一幅門畫,一邊的畫上是孫悟空的形象,另一邊是蜘蛛俠的形象,門畫的創(chuàng)新形式所暗含的深意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文化沖突最終得到了化解。文化發(fā)展的最終歸宿是保留本國文化特色的同時實現文化融合,而創(chuàng)新便是實現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美國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的門店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在于肯德基善于創(chuàng)新。飲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而肯德基作為美國快餐飲食文化的代表,在他國進行品牌推廣的時候,總是創(chuàng)新性地將快餐與當地傳統(tǒng)飲食習慣相結合,比如肯德基自1987年進入中國以來,多次推出諸如老北京雞肉卷、法風燒餅、花式粥類等諸多為中國老百姓量身定制中式餐品,巧妙地實現了文化融合。
實現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從人才方面入手,青年文化人思維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強,比較容易接受他國文化,可以大膽發(fā)掘、起用文化界新人,鼓勵其通過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化,對本國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加大文化創(chuàng)新的獎勵力度,激發(fā)文化人士的文化創(chuàng)新的熱情和積極性。另外,文化多樣性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更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所以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積極吸收借鑒,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孫子從美國來》這一影片雖然是虛構的,但其中折射出的問題確實有著充分的現實依據。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文化交流不可避免,而不同文化交流總會在磨合中呈現出:始于碰撞,中于磨合,終于融合的趨勢。正如影片中所表現的一樣,面對文化沖突,應積極探尋破解之道,尊重差異,尋求共存,文化沒有優(yōu)劣,只有異同。相信在將來,中西方之間可以克服文化沖突,實現文化上的和睦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