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蕓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人文與藝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中國夢是我國時代發(fā)展中提出的新理念,其充分表達了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人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冀。中國夢的實現(xiàn)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lián)系在一起,需要全中國人民共同付出努力。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儲備力量,是未來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其必須具備社會核心價值觀,樹立中國夢的理念,在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大學教育是思想和能力的綜合教育,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讓學生在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保持中華文化的內核,將弘揚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己任,讓傳統(tǒng)優(yōu)秀的“中國孝道”文化扎根于學生的思想中。
中國夢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是共同富裕之夢,是構建和諧社會之夢,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之夢。中國夢是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提出的,凝聚了國人的理想,是指近代以來一代代人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多少人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這些努力也使得人們距離中國夢的實現(xiàn)更近了一步。中國夢并不是一個可以短期內實現(xiàn)的偉大夢想,而是需要長期努力奮斗才能實現(xiàn)的,在中國夢時代背景中,教育發(fā)展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通過教育培養(yǎng)的青少年是中國夢實現(xiàn)的希望,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因此,在中國夢實現(xiàn)的過程中,要注重青少年教育,培養(yǎng)“五育合一”、德能兼?zhèn)涞男聲r代人才,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共建和諧社會。
“中國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孝文化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維系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不可忽視的文化要義。“孝”本身是一種倫理觀念,是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是家庭和諧的基礎,在我國第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中對“孝”就下了定義,認為“善事父母為孝”,可解釋為對父母的尊敬和照顧,這需要子女具有感恩心,懂得對父母的付出進行回報?!靶⒌馈币彩侨寮椅幕蟹浅V匾囊粋€方面。儒家思想體系中,“孝”是社會體系牢固的一個重要基礎。孔子、孟子、曾子等都對“孝”進行了全面的解析和論述,注重以“孝”治國。在“孝”文化的支撐下,我國形成了穩(wěn)固的家庭觀念。就當前來看,傳統(tǒng)“中國孝道”文化中有落后的內容,這些方面抑制了人的思想自由,但也有值得繼承發(fā)揚的方面,即“孝文化”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人們所需要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要注重傳承“中國孝道”中敬老敬親、感恩父母、回饋父母、贍養(yǎng)父母的理念,也可以將“中國孝道”理念總結為敬親、奉養(yǎng)、侍疾、立身、諫諍、善終這6個方面,將“中國孝道”中優(yōu)質的文化內容傳承下去。
在全球化發(fā)展進程中,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已經(jīng)成為影響人們日常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的語言技能,我國從義務教育的小學階段就開設英語課,到了大學階段,英語課程的難度在高中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而且要求學生達到大學英語四級能力標準。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有必要為學生提供全新的英語教學體系,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學習英語語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進學生形成跨文化思維,將英語當作文化傳播、文化交流的一種必備工具,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特別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融合思政教育及德育,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及德育體系中,也融入英語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英語及他國文化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保持民族自信意識,隨時能夠應用英語來輔助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廣泛傳播,輸出中國價值觀念。
在中國夢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傳播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更要注重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理念融合其中,為此,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則。
英語本身是一種跨文化教育,英語語言是以歐美文化為基礎形成的,當前我國所開展的英語教學中傳播的文化往往是英美文化,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無形中產(chǎn)生對英美文化價值觀的認同,結合當前的社會形勢來看,西方文化價值觀也正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滲透,其中一些不良的價值觀念被青年學生錯誤地奉為人生準則,這不利于青年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開展大學英語教育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有必要緊抓文化教育、價值觀教育,采用跨文化視角對中西方思想文化、社會道德方面的內容進行對比,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我國國家制度的優(yōu)勢,學習、傳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國孝道”的優(yōu)秀理念和思想內容進行融合教育,讓這種優(yōu)秀的文化價值觀得以傳承。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會介紹很多西方的社會現(xiàn)象、文化理念,結合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輸出影響,很多學生對西方世界有著一副較為美好的圖景想象,特別是英美等國家都是發(fā)達國家,學生容易只看到其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繁榮景象,而很難看到其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階級矛盾以及諸多社會問題。因此,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應注重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于中國夢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凸顯我國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同,從而讓學生能夠辯證地分析不同國家的體制和文化差異,對“中國孝道”文化形成認同,并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為促進社會和諧而開展英語教育。
大學英語教育中,為了契合中國夢時代背景,在融合“中國孝道”開展教學改革時,還有必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實效?!耙陨鸀楸尽钡暮诵氖腔趯W生的實際來開展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在融合“中國孝道”時,教師也應注重結合學生的家庭實際、生活實際來開展教學、設計教學思路和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實效,在開展語言輸入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應用英語來輸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
課程思政改革是為了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和德育的成效,培育可以為中國夢而奮斗的新時代青年。“中國孝道”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構成,在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時,教師有必要構建英語思政課堂模式,讓思政教育和德育融合到英語教育中。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選取合適的融合教育方式,避免生硬的融合,而是要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中國夢時代背景下,“中國孝道”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也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在以往的教學中缺乏對“中國孝道”價值理念的教育融合,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內容、采用全新的教育方式、注重開展評價考核,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教育融合。
在中國夢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理念也需要更新?lián)Q代,以跟上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要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而努力,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航燈,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素質,具備良好的師德,才能夠在教學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融合“中國孝道”這一傳統(tǒng)文化理念,應讓教師先具備相應的知識體系,面向教師開展集中培訓,讓教師理解如何在教學中開展價值觀教育、融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1.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為了能夠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合“中國孝道”的教育,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來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合理穿插“中國孝道”文化及價值觀教育。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為例,在“Loving Parents,Loving Children”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就可以很好地融合“中國孝道”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價值理念。對于這一課也可以構建“孝文化”主題教學,基于父母對子女的愛來探討作為子女應該如何來愛父母,這對于長期在外求學的青年大學生來說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當代大學生雖然都是成年人,但是大多都是依靠父母的支持才能上大學,學費、生活開銷基本都是父母提供,即便如此,還有一些學生存在不尊重、不感恩父母的情況,在開展“中國孝道”教育時教師有必要將這些案例融合其中,并進行深刻剖析,讓青年大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在“孝道”行為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加以改進。
2.豐富課外自學資源。在革新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還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讓學生能夠在教材之外開展廣泛的英文閱讀,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又能夠通過合理篩選和設計讀本,讓學生接受“中國孝道”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影響。比如在教學“Heroes Among Us”一課時,原本教材的內容注重探討“平民英雄”,在為學生提供自學資源時,教師可以編寫英文版的孝文化閱讀材料,將學生至親的父母化為“身邊的英雄”形象,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感受到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不易,促進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1.開展情境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孝道”方面的教育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比如在教學中開展情境教育,通過相應情境的設計提升學生的感受力和感悟力,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比如進行“Life Stories”這一課的教學時,所謂生活的故事中可以融入家庭故事方面的內容和情境,教師在設計情境時可以尋找一些矛盾問題,從這些青年大學生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情境出發(fā),激發(fā)起大學生的情緒感受,逐步引導大學生理解父母,形成感恩回饋之心。又如在“A Life In Film”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觀看《我的父親母親》《失孤》等電影,在課堂上構建討論情境,增強“孝親”情感及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2.開展實踐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孝道”方面的教育還可以借鑒實踐教學,即為學生布置實踐性的作業(yè),讓學生通過實際行動來感恩回饋父母,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語言表達上。國人對于情感的表達較為含蓄,青年大學生也不例外,教師可以構建集體情境,通過作業(yè)布置來強化學生的“孝”行為。比如“The Art of Parenting”這一課是講述育兒藝術,教師可以通過這一課的反向教學,來組織開展“孝親”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說出讓自己印象深刻的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點滴故事,然后組織學生在課下通過電話、短信、視頻或者寫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感謝和愛,以達成“中國孝道”實踐教育的目標。
1.面向學生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在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合“中國孝道”時,教師有必要面向學生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客觀、綜合的評價,讓青年大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思想價值觀中存在的問題,并調整自己的思想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形成契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契合社會共同準則的“孝道”價值觀。在組織開展評價時,教師一方面可以基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進行評價,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來進行評價,總之,目的是讓學生先進行充分的表達,從而能夠了解學生的思想,才能對學生進行準確的評價。大學生容易受到各種思潮和價值觀的影響,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處于波動的狀態(tài),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跨文化教育來幫助學生辨別哪些是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哪些是學生應遵循的社會準則,并促使學生傳承“中國孝道”,傳播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針對教學成果進行綜合考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校還有必要為教師制定教學考核目標和方案,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思政教育、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學目標明確標注,并細化到其中一些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成效,比如將“中國孝道”的內容教學納入考核中,最終對教學成果進行考核時可以考察教師有否在教學中融入相關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提供相應的教案、教學資源和學生學情分析總結,才能通過考核,由此來督促教師提高跨文化教育的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中融合“中國孝道”是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細化,也是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所進行的重要補充。在推進中國夢實現(xiàn)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進一步深化,讓大學英語教育和當前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相結合,形成課程思政及德育教育理念,通過大學英語教育培育出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青年人才,讓這些青年人才能夠支撐起國家發(fā)展的未來,在生活和工作中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心存“孝道”,能夠與父母長輩建立良好的關系,實現(xiàn)良好的溝通,理解父母長輩對自己的付出,擁有一顆感恩之心,能夠通過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來回饋父母長輩,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承擔起自己的一份家庭責任,為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