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川,楊 威,葉志偉
(1.湖北工業(yè)大學 計算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2.武昌首義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應用型高校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責任與使命。人才培養(yǎng)及科學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職能,意味著教學與科研是高校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重視和關注的問題。作為應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師,尤其是信息專業(yè)的青年教師,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是否需要平衡教學與科研、如何平衡、面臨哪些現實難題,都需要進行思考與探究。妥善處理好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對于促進青年教師個人成長與發(fā)展,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學工作是青年教師,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的安身立命之本。由于高校的定位及其特殊性,決定了教師每年必須承擔較多的教學任務??梢哉f,教學工作是青年教師的“生命線”,必須堅決完成好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及教學評價等一系列教學任務,做好知識傳遞的核心和根本工作。同時,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進步與個人發(fā)展而言,科研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蒲泄ぷ鞑粌H能有效促進教師研究水平的提高,更能有力反哺教學工作,推動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與科研猶如一體兩面,必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平衡教學與科研,極為迫切。
平衡教學和科研工作,使得二者相互促進、融合發(fā)展,可以有效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及科研能力。
一方面,教學是青年教師的主要工作,高校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能上課、上好課。可以說,有效的教學是高??蒲泄ぷ鏖_展的前提。通過教學準備,青年教師可以對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復習、組織與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論講授體系與方法。通過多輪教學迭代,可以不斷加深自己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教學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科學思想、科研路線與方法。
另一方面,對于高校青年教師,特別是信息專業(yè)的教師,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學的發(fā)展,要求教師跟蹤與學習前沿理論知識。只有通過深入和扎實的科研學術活動,認真思考,博采眾長,才能形成自己穩(wěn)定的研究方向,進而在實踐中收獲較好的科研成果。將這些科研成果反哺融合到本科教學工作中,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思維與動手能力,助推學生成才。因此,平衡教學與科研,提高青年教師自身素質尤為重要。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一直是高校關注的焦點。培養(yǎng)懂理論、會實踐、能創(chuàng)新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對于信息專業(yè)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迫切需要教師平衡好教學與科研。
青年教師通過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科研工作,可以將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點燃學生對于新技術、新理論及新方法的熱情與渴望,利于學生的培養(yǎng)。此外,教師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性科研活動,如對于人工智能領域,在深度學習圖像識別、相關目標檢測與跟蹤、三維重建等內容后,指導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進行科研探索,培養(yǎng)其科研實踐動手能力。對于高年級本科生而言,面臨實習及工作需求,如果能在校內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則能夠很好地鍛煉科研思維與科研能力,提升實踐能力水平。這些舉措與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對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高校而言,人才培養(yǎng)質量至關重要。對于信息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如何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畢業(yè)后進一步深造,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和就業(yè)質量,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
對于信息專業(yè)的青年教師,要平衡好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到教學與科研相長、相互促進、相互融通的關系,并且在實際工作中積極予以踐行,通過科研實踐的深入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用淵博的知識、嫻熟的實踐技能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人工智能等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枯燥的理論推導與算法編寫,此時要求教師能夠以風趣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組織與規(guī)劃,通過對理論和算法等知識的擴展與形象化展示,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有力提升學生的專注度與知識吸收水平,增強教學效果。
同時,可以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工作,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更有利于信息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比如,可以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中的精華引入課堂,讓學生直觀體會到學科理論的高水平應用場景和實踐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熱情。除此之外,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科研成果的鋪墊與引導,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使學生了解和熟悉國內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與水平。對于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高校青年教師面臨教學任務繁重、牽扯的精力大、科研方向難以確定深入、科研經驗與資源受限等現實問題,使得教學和科研的平衡面臨較多困難。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有的青年教師剛從學校畢業(yè),在教學方面經驗不足,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與鍛煉才能獨立承擔課程教學,教學壓力較大;有的教學課程自己并不是太精通,還處于摸索階段,需要再學習、再吸收、再消化,也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尤其是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從“自己懂”到“讓學生懂”需要一定時間的錘煉,必須對教學內容足夠熟悉、對教學方法足夠了解、對教學環(huán)節(jié)足夠清晰,才能順利實現從“學生”到“教師”的轉變,才能實現知識的高效傳遞與價值的順暢傳承。教學能力提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投入較多精力。如何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法,采用能為教學對象所接受的教學模式和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這些都需要青年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此外,教學活動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如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眼球、激發(fā)學生興趣,都需要青年教師琢磨鉆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xù)不斷地下功夫。
然而,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在教學上投入了太多精力,相應的在科研工作上的投入就會壓縮,不可避免地導致科研工作不深入、科研成果不突出。畢竟,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要想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好成果,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看論文、做實驗、寫論文。時間分配是高校青年教師平衡教學和科研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
一般來說,青年教師的科研工作處于由指導到獨立的階段,需要海量閱讀相關領域的資料進行綜述分析,結合實際需求找到和明確具體研究方向進行科學研究,為后續(xù)深入研究奠定基礎,這一過程頗為不易。同時,應用型高校在學科建設與團隊建設上與研究型高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團隊傳承與學科繼承發(fā)展上可能有所限制,需要青年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行科研攻關。畢竟,科研團隊對于科研工作來說非常重要,如果能夠在一個團隊氛圍好、科研基礎扎實、科研條件雄厚的平臺進行教學科研工作,相比單打獨斗更容易出科研成果、更容易出高質量科研成果。
同時,部分高校對青年教師的短期和長期考核也要求其必須在較短時間內做出較好的科研成果,這與高質量科研成果的產出之間存在一定矛盾,青年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剛畢業(yè)的高校青年教師正在經歷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較多的壓力,比如如何在新的環(huán)境下與領導相處、如何與教研室同事溝通與配合、如何與學生交流等,都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在工作學習中不斷體會,學會與同事、領導、學生等不同對象進行溝通與交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此外,青年教師在生活中也會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如成家、養(yǎng)育子女、贍養(yǎng)老人等,也需要付出較多時間與精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與科研的平衡,青年教師勢必要做出一定的取舍,也需要來自家庭成員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針對在平衡教學與科研時面臨的困難,需要高校青年教師刻苦努力與不斷鉆研,付出較多心血,才能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掌握平衡教學與科研的科學方法。
首先,高校信息專業(yè)青年教師應在思想上應高度重視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內在協調統(tǒng)一關系,不可偏廢。要充分認識到個人成長進步與工作職責使命之間的關系,教學和科研工作二者缺一不可。要正確認識到自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存在的問題,如果在教學方面有所欠缺,就必須下氣力“補課”,積極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學習他們好的做法和經驗,掌握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設置和課堂教學方法與技巧,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如果在科研方面有所不足,就必須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提升,積極融入相應專業(yè)方向的科研團隊,積極與學習期間的導師等進行聯系合作,采用不同的方式盡快確定自己的科研方向,深入扎實開展研究工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可能提高自身科研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
高校信息專業(yè)青年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主動申請與自身科研方向一致的課程進行講授,選擇與科研方向關聯度較強的課程作為主講課程。如此,可以實現教研相長,通過授課進一步加深自己對科研方向的理解與認知,為科研工作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與科研感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水平,使得課程講授更加生動、接地氣,便于學生吸收和理解。以信息專業(yè)為例,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最新的相關理論成果,反哺課堂教學,通過對相關理論算法的由來、名人軼事及應用場景等進行講授,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協同講授課程與科研方向,能夠平衡教學科研之間的關系,推進二者共同進步。
在教學科研工作中,高校信息專業(yè)教師要注重對科研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把控,積極發(fā)現與引導對科研工作感興趣的學生。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或者加入科研項目研究工作的熱情,按照高標準、高要求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培養(yǎng)效果。可以吸納學生加入研究小組,積極進行科研攻關,或者參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大賽等活動,將所學理論融入實際應用場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對于科學問題的凝練與解決也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