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方
生活教育理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營造教學情境、導入教學素材等方式構建充滿生活氣息的課堂教學內容。新課改明確指出:“現(xiàn)代教育應在課堂教學基礎上,導入更多有效的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這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發(fā)展的方向,擴充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而不是簡單地講解教材上的單詞或者句子。目前部分小學英語課堂,基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每天的課堂內容和教學過程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造成學生對學習的麻木感。英語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與印象中完全不同的英語課堂,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可以寓教于“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英語思維,形成集豐富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學與用的結合,從而完成提升英語科目的教學質量的目標。
受教學資源、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英語課堂的教學更多的是理論教學,學生的參與感不夠強烈,更沒有將實際生活與學習內容建立聯(lián)系,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價值缺乏認知,也不愿意投入更多努力去思考和鉆研。通過生活教育理論構建教學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相對困難的學習問題變得簡單化,從英語教學角度來講,就是促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理解英語知識。生活化課堂具有吸引人的興趣,打破以往教學模式的枯燥和僵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能與教師進行討論和互動,不但能夠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并且在離開校園后,學生依舊能保持優(yōu)秀的素質,從而有效拓展教育空間。另外,生活化課堂也更加開放,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在英語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發(fā)展英語素養(yǎng),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和思考能力。語言本身就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英語教學活動應利用生活化課程資源的豐富內容,創(chuàng)設充滿活力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融入英語學習,通過適當?shù)慕虒W設計可以顯著提升英語教育的教學成績。所以小學英語應用生活教育理論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一種落實,圍繞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展開,同時將具體的教學步驟加以完善,融入教學實踐中,學生會產生與以往課堂不同的學習感受,獲得新的收獲,對英語學科形成深刻的認知,意識到英語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
人本教學理念的落實始終是小學教學需要重視的第一要點。盡管已經升入小學,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閱歷,但是在當前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主要在漢語環(huán)境中生活,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科還處在懵懂狀態(tài),并未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在應用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中,英語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喜好以及內心接受能力來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對英語的認知,利用學生喜歡趣味內容的特點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同時構建立體化的學習體系,促使學生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新課改對英語教學越來越關注,英語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性的英語知識,也要帶給學生煥然一新的體驗,學生的學習意愿會得到顯著增強。另外,學生有了更多充足的學習動力,發(fā)現(xiàn)英語在生活中的影響力,進而形成一定的個人愛好,無論對提升英語教學成績,還是學生的個人能力都有積極作用。學生在生活化的環(huán)境中,可以激發(fā)英語靈感,并主動在一些類似的情景中去思考,或者在生活中探索,所以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前提,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并在英語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
即便是應用生活教育理論,教學設計也需要靈活多變,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運用價值,所以多元化課堂是應用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要點。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刻感受英語知識所包含的豐富內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小學英語教師應利用多元化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增加一些新穎的活動,讓學生發(fā)現(xiàn)英語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敢于應用自己的英語知識去完成一些生活中的對話、交流,有效落實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另外,英語學習對發(fā)散思維有一定要求。學生的思維雖然靈活,但是發(fā)散思維的運用能力有限,也不知道應該向哪個方向延伸自己的想象力。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想把課堂帶進生活,關鍵在于生活化的互動引導,并與英語課堂中的相關教學內容形成良好的呼應。一直以來,在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課教學中,往往以教師、課本為課堂的中心,學生扮演“被動式”接受者的角色,嚴重制約學生英語素養(yǎng)、綜合能力的成長。在生活化的互動引導下,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了鍛煉,不斷提升內心的感受,也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靈感,獲得學習英語的更多路徑,并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想象,拓展學習的寬度和知識儲備。教師必須進行教學整合,改變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所以多元化的生活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成為當下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在教學設計上添加生活英語元素,同時考慮新時代的教學需求以及小學英語課堂設立的真實目的,轉變學生錯誤的觀點,讓學生明白英語在生活中的價值,并感受英語的魅力,進而使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都能夠得到發(fā)展,形成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所以教師必須對如何應用生活教育理論進行深度思考,提升教學成績。
將教材上的課文與英語繪本進行閱讀整合,無疑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需要通過英語繪本多姿多彩的資源,結合繪本的趣味內容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利用趣味英語繪本改變學生的學習路徑,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有效性,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動力,完成高效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英語的學習內容比較呆板,容易陷入機械式學習的誤區(qū),形成對英語學習的錯誤認知。但是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靈活的英語思維,教師通過英語繪本增加學生喜愛的教學內容,并讓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路徑。例如,在《They are monkeys》的教學中,就能夠利用繪本的圖畫給學生生動的學習內容,比如《wonder zoo》或者《Beautiful park》,與教材做到相輔相成,構建良好教學形態(tài)。在教學中營造貼近生活的情景氛圍,讓學生的思維轉向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和學習效率。學生可以進行一些自由的閱讀,然后通過繪本上的圖畫進行閱讀拓展,從而獲得更多英語知識的培養(yǎng),并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融入自己對句子的思考,學生利用英語閱讀繪本觀看自然公園里不同動物、植物的景象,不僅有猴子,還有高大挺拔的楊樹、漫山遍野的花朵以及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等,幫助學生提升思維活力,有助于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生動的畫面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英語閱讀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改善。
要想讓學生真正學好一門學科,教師應當在進一步發(fā)揮自身教學引導者作用的基礎上,對學生學科思維的立體構建和多元培養(yǎng)投入更多的精力,讓他們“學習主體”的地位得到有效彰顯。英語教師可以利用一些互動引導,帶給學生新穎的思路,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應用生活教育理論過程中,教師要廣開渠道,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豐富英語教學的內容。同時,要鼓勵學生與教師互動交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更多知識,并鍛煉綜合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一門語言的靈活性非常強,完全基于教材學習是很難真正提升語言素養(yǎng)的,所以英語閱讀的拓展延伸非常重要。對于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而言,其中不乏很多貼近生活的內容。只要教師善于發(fā)掘,積極探索,便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適合生活教學的切入點。例如,在《What do you do last weekend》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不能過多地主導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科學運用互動的模式將學生的思考能力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集趣味性、生活化于一體的趣味閱讀活動,同時拉近教學距離。比如,教師自己親自拍攝教學素材,照片內容就是教師上周末去購物的一些情景,如琳瑯滿目的商場、人頭攢動的街頭以及一些購物環(huán)節(jié)的照片等,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也能讓學生產生親切感。接著就是和學生進行互動對話。比如:“I went to the mall yesterday and bought a skirt. Do you think it’s beautiful?”或者“Did you go shopping last weekend?”學生會跟教師展開對話:“ Teacher, your new dress looks so beautiful.”或者“Teacher, I went to the children’s park with my mother last week.”在熟悉而輕松的生活情境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在思考對話內容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課文中的內容均是以字面形式體現(xiàn)的,對課文中對白的語調、語氣無法給出直接的反映,這影響了學生對英語應用場景的真切感知。而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互動將情景的內容引出來,從不同的角度對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設計,對學生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從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下,教師要想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則不能忽略學生學習興趣的啟發(fā)。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根本,是學生提高自身學習效率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英語對學生來講其實是相對比較枯燥的學科,部分學生只能通過機械化的記憶來完成學習。針對這一問題,需要教師注重與時俱進的使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要通過新穎的教學策略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部分小學教師在設計英語課程時缺少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也基本都是相似的,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隨著小學教育不斷改革發(fā)展,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需要圍繞不同學生的自身特點,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實現(xiàn)學生需要。例如,信息技術是已經成為優(yōu)化教學質量的必備手段。將信息技術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應用在課堂中,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復雜、抽象的信息來進行理解。信息技術帶來了很多常規(guī)課堂很難實現(xiàn)的教學功能,比如用模擬畫面營造真實情境、結合網絡實現(xiàn)英語知識的拓展以及陌生詞語的查詢釋義,還有立體化的聽說課堂。英語學習需要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深度理解,英語軟件與小學英語課堂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實效性?,F(xiàn)在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非常齊全,英語軟件也帶有大量的功能,教師需要合理運用。比如,在《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的教學中,信息技術能夠把生活化的情境帶入學生面前,不但給學生舒適的學習感受,也可以讓學生置身生活環(huán)境中,鍛煉日常英語使用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營造出繁華的鬧市、充滿科技感的電影院以及精彩的影片情節(jié),仿佛自己不是在課堂,而是成為文章的主角,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雙減政策頒布實施的背景下,英語教師需要加強作業(yè)設計針對性,在設計作業(yè)時要圍繞學生布置趣味性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英語作業(yè)的完成過程中得到符合自己學習能力的鍛煉。合作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著很大的好處,對小學生來講,比較喜歡和同伴相處,大家一起配合學習,不但不會感覺到疲憊或者有壓力,而且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所以合作教學尤其適用在課后作業(yè)的設計中。比如,在《This is my mother》的課后作業(yè)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并對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采取小組調查的方式,對小組成員家庭人員、職業(yè)進行調查。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合理劃分小組成員的任務,然后讓組員進行分工,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整合問題的答案,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應用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小組學習中,共同進步。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了解學生的學習內容,并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避免家長盲目地為學生安排課外培訓,為學生增加壓力。靈活多變的生活主題比傳統(tǒng)紙質作業(yè)更富新意,更易被學生接納和認可。
總而言之,應用生活教育理論對提升小學英語教學水平有積極影響,也是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備寫教學方案,挖掘有效的生活化教學資源,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在探索中反思,并結合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學科思維發(fā)展。突出應用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全面學習英語,提升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