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寧詩會”為例*"/>
李建立
眾所周知,“朦朧詩”論爭中有所謂“三崛起”之說,指的是1980年代初期三位詩歌批評家謝冕、孫紹振、徐敬亞分別撰寫的三篇文章,因為這三篇文章題目中均有“崛起”之語,而且都因為對“朦朧詩”的鼓呼而引起重大爭議,遂被并稱為“三崛起”。“三崛起”在“朦朧詩”論爭中的功過是非學界已多有評說,作為重要特定稱謂的“三崛起”也早已進入當代文學史。本文試圖追問的是,除卻顯而易見的批評家個人的才情和膽識,究竟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了“三崛起”的出現?在“三崛起”出現的背后,有哪些共同的因素給予了批評家發(fā)聲的勇氣?筆者的觀點是:“新時期”對大學教育的重視,高考的恢復,教師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學批評的權力逐步獲得保障,大學教師和大學生群體成為詩歌寫作、批評以及閱讀的生力軍,使得學院成為“三崛起”得以崛起的重要推動力量。或者可以說,學院權力在此時的有限崛起,是“朦朧詩”得以生成、傳播的關鍵因素,也是分析同時期文學場域必不可少的維度,可將之稱為“三崛起”背后的另一“崛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朦朧詩”論爭發(fā)端于前輩詩人對于青年詩人及其作品的評價,由于前者或聲言要“引導”后者,或對于后者的探索提出了負面意見,繼而引起“朦朧詩”支持者的不滿,由此引發(fā)論爭。但仔細翻閱“南寧詩會”的史料會發(fā)現,在這個“朦朧詩”論爭的“第一現場”,論爭的發(fā)起方實際上是幾位支持“朦朧詩”的大學教師。
如同不能用當下參加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的會議的感受,去推測“南寧詩會”時的情景一樣,也不能完全用當下學院的生存經驗去估衡1980年代學院為學者、批評家提供的機會。這里選取“南寧詩會”作為界面,來觀察學院權力在“朦朧詩”論爭之初在文學場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并沒有高估學院在更大的社會結構中擔負功能的意圖,只是想提請學界能留意學院權力在當代文學史上以及當代文學批評中的角色,在由文藝管理機構、出版、報刊、市場、學院等多種權力來源所構成的“當代”之中思考“文學”。同時,在接下來關于學院權力與“新時期文學”關系的研究中,筆者也會對學院權力在整個“新時期文學”以至今天的文學場域中的有限性,以及在這一權力足夠強大之后可能造成的封閉、保守、教條等負面狀況,有所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