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黃騰
“大行工匠”王濤
“大行工匠”王濤1983年進入銀行工作,在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學院(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前身,下文簡稱“杭院”)成立之初來到學院,成為最早的工行人。作為工行教育培訓系統(tǒng)第一批從事電化教育的人員,可以說他是和工行的遠程教育事業(yè)一起成長起來的,在成為“大行工匠”的路上,沒有“速成”,沒有“快捷鍵”,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匠精神”。有時看著新聞中杰出人物的事跡,我們常覺得遙遠而不可及,但將目光轉向近處,其實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用一生的行動詮釋著勤懇堅守,用平凡的點滴燃燒著生命之光。讓我們一起走近“大行工匠”“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濤,聆聽發(fā)生在他身上最真實、最打動人心的故事。
“其實我沒有那么多事跡可以分享”,不論是聊天還是采訪,王濤總是這樣謙遜地說。而在同事們的眼里,王濤是一個言語不多卻做到極致的“拼命三郎”,是“做就做到最好”的杭院氣質的“最佳代言人”。
時間的指針撥回至1983年。彼時,作為初入社會的畢業(yè)生,身上充滿一股蠻勁的王濤,機緣巧合之下進入銀行系統(tǒng),做起遠程教育工作,雖然學的專業(yè)不是教育技術和廣播電視,但王濤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39年。
作為工行最早的一批“電教人”之一,王濤沒有師傅,但靠著自己的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突破,他參與了工行第一部電視教學片的制作,獨立完成了杭院第一個全Flash 動畫課件、第一批網絡多媒體課件的開發(fā),這也是最令他驕傲的事情。
1992年,工總行企業(yè)文化部(時稱“教育部”)和國際業(yè)務部要到青海拍攝工行第一部電視教育片《銀行外匯保函》,王濤領到了拍攝制作任務。當時杭州到西寧還沒有直達航班,需要到上海坐飛機,王濤和同事帶著滿滿三大箱的燈光、燈架、三腳架、監(jiān)視器、大型攝影相機等器材坐火車從杭州趕往上海,到了上海還要換車去往機場,在這過程中他們幾度精疲力竭,“當時真的一點力氣都沒有了,我們就坐在馬路邊看著身邊的箱子嘆氣,恨不得丟下箱子走。”到了西寧后,他們顧不上調整高原帶來的不適,立馬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開拍前,從場地、布景、燈光、收音,到道具、場記、機位等各個細節(jié),王濤都一一檢查到位,同時和業(yè)務專家探討畫面,和拍攝演員溝通動作;拍攝時,王濤也對每個鏡頭精益求精,只要不符合要求就堅決重拍,絕不將就。當時,攝影組一位青海分行的領導對王濤說:“你平時看上去像個小孩,但只要一開機,立馬就像換了一個人,非常專注、專業(yè)?!币舱沁@部片子,讓王濤在總行“打出名頭”,后來大量電視教育片拍攝制作中都有王濤的身影。
到了2006年,王濤已經是從業(yè)23年的“老人”,也是大家眼中的前輩。那年春節(jié)前夕,一次意外讓王濤右腿膝蓋骨折,在家休養(yǎng)期間,王濤不滿足于原有的課件制作技術,進階學習Flash 代碼編寫、特效制作等等,他邊學邊實踐,把所學技術用到了自己所主持的《銀行職業(yè)英語——生活篇》課件的制作中。當王濤拄著雙拐在杭院激動不已地向評審老師和同行專家演示課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被他踏實肯學的勁頭驚到了,也感動到了。而這個課件也在2008年獲得了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金融技術委員會第二屆課件評比單項獎。
時光飛逝,在工行的38年里,王濤不是沒有過其他選擇,也不止一次地站在過職業(yè)道路的分叉口,他說:“我不知道如果當初選了別的路我會怎樣,但我堅持在這個別人覺得枯燥、覺得沒有前途的崗位上很滿足,很有樂趣?!?/p>
如果我們說會為什么而感動,那一定有王濤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深耕。
從工行遠程教育最早采用的錄像形式到網頁課件、Flash 課件形式再到現在的微課形式,王濤老師是工行教育技術發(fā)展的親歷者、見證者。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移動學習的需求不斷涌現,行內對于網絡學習素材的需求量也不斷加大,王濤憑著長期從事課件開發(fā)工作的職業(yè)敏感性,敏銳發(fā)現了培訓行業(yè)業(yè)內興起的小型化、模塊化的“微課”課件形式的適用性。如何把微課引入工行,為工行的移動學習服務,是王濤當時一直思考的問題。想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并不容易,這要求王濤不僅自己掌握微課制作技術,更要推廣這種形式,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王濤沉淀整理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工作經驗與思路,開發(fā)了《微課設計與制作》課程,在2016年工行首屆內訓師授課比賽中首次推出。課程得到了各分行的肯定和好評,授課邀請應接不暇。雖然已經是網絡課件開發(fā)的技術專家,但內訓師的角色對于王濤來說最初是陌生的,每次上課前,王濤都會向主辦方了解學員情況,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調整;而每次課后他也征詢學員反饋的意見,不斷改進,王濤的授課效果得到學員的一致好評,微課也不斷被認可、接納、歡迎。2017年全行對微課培訓的需求激增,為了不影響在杭院的本職工作,王濤每次都在授課結束當晚趕回杭州,第二天照常上班。一直到現在,微課培訓仍在全行如火如荼地開展,截止到2022年8月,王濤共為分行微課開發(fā)工作坊授課102期,在全行培訓微課開發(fā)導師、微課制作人員5000 余人,學員遍地開花。
現在,王濤不僅僅是一名技術專家,褪去初上講臺的生澀,也成為了培訓專家。熟悉王濤老師的人可能都注意到,王濤老師有一個百寶箱,每次外出授課,它是必不可少的裝備。打開百寶箱,突然就明白了,王濤老師的精益求精體現在每個細節(jié)。百寶箱里裝著的是各式各樣的轉換接口、u 盤、充電器、翻頁筆和小教具,憑借這個百寶箱,王濤老師在任何教室環(huán)境下都能順利開展課程,給學員最好的聽課體驗。
如果我們說會為什么而感動,那一定有王濤“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和情懷。
王濤與培訓學員
王濤在中國企業(yè)學習技術應用論壇作分享
初干電教的王濤沒有師傅,但在他之后,杭院的“電教人”就有了師傅。2018年,“王濤工作室”掛牌成立,走進工作室,滿墻的榮譽無聲地告訴了所有人這是一支怎樣專業(yè)的團隊;再翻開工作室密密麻麻的臺賬,每年千余部的課件制作量又告訴了所有人這是一支怎樣能戰(zhàn)斗的團隊。
在“徒弟們”的眼中,王濤是多面的。
他是最嚴厲的“濤哥”?!皾缣膳铝?,提到濤哥我就想起加班”有人這樣說。加班是王濤的常態(tài),也是王濤工作室的常態(tài)。2020年春節(jié)前夕,突如其來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王濤工作室接到了總行緊急下達的防疫課件制作任務,大年初一,全員響應,大家從節(jié)日中抽身出來,紛紛在家中搭建起了專屬工作區(qū),火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責任重大,刻不容緩,他們成為了與時間賽跑的人。在隨后的幾天中,12個小時的工作是“正餐”,偶爾的通宵是“點心”。在春節(jié)假期的最后一天,“防疫期間網點安全營業(yè)系列微課”及“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小課堂”共15 門課件成功交付總行,為全行防疫知識普及工作贏得了寶貴的時機?!斑@次的課件又被濤哥退回了”這也是大家掛在嘴邊的話。大到框架結構、形式內容,小到色彩搭配、元素風格,每個點都是“濤哥”重點審查的點,大家也都以一次通過“濤哥”審核為榮。在王濤的帶領下,“追求完美,做到極致”是王濤工作室的一直以來的風格?!拔液苄牢浚麄兊耐ㄟ^率越來越高了”,王濤笑著說。
他也是最親切的“老頭兒”?!袄项^兒從沒忘過我生日,他每次都會買蛋糕”,這是王濤工作室一名成員在某次過生日時說的話,其余人都在點頭?!袄项^兒”是大家對王濤的親切稱呼,因為更多時候王濤不像是一個領導,而像是一位長輩,殷切盼望著年輕人能更好。他常對大家說:“觸角向外,才知道世界的廣闊;擁抱時代,才不會被世界淘汰。我一直在踏出我的舒適圈,學習新的東西,我希望你們一定要有危機意識,保持自己的競爭力?!?/p>
如果我們說會為什么而感動,那一定有王濤“希望你們越來越好”的真誠和祝福。
從“工”到“匠”的路很長,新思想、新政策、新產品,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刷新,像王濤一樣的“大行工匠”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如何懷匠心、踐匠行、做匠人。我們?yōu)槭裁炊袆??就像那首歌中唱的“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感動并不總是驚天動地,這些朝夕相處、看似平凡的同事,給我們的感動更為真實深刻。無論是風華正茂,還是兩鬢飛霜,熱愛拼搏的精神不老,培訓育人的情懷常新,王濤用39年如一日的堅守奮斗讓我們感動,更帶給我們力量,讓我們知道未來的路應該通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