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恩師孫慕天先生"/>
◎ 龐曉光
這世界聽不到先生的聲音、見不到先生的文字已經(jīng)三年多了。這三年來,先生在文史樓的小教室里條分縷析、娓娓道來的樣子,先生端坐在酒宴中遙吟俯唱、意興遄飛的樣子,先生在學術會議的閉幕式上以他特有的理性的理想主義點燃全場、提升會議主題時激情澎湃的樣子,以及先生與我們這些弟子議論風生時眼神中閃現(xiàn)的如孩子般頑皮與狡黠的可親可愛的樣子,時不時地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三年來,先生多次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先生這是體諒我、成全我,他知道我很想他。
與先生初識于1999年秋天,那時剛?cè)胂壬T下。未入學就耳聞先生家學淵源、博古通今、高標出世、卓爾不群,伺候于先生門墻者良多。因此,雖然僥幸被先生錄取,心懷“今晨捧袂,喜托龍門”的欣喜,但同時也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用“口欲張而囁嚅,足欲行而趑趄”來形容我當時的拘謹似乎也不為過。先生敏銳,很能體察學生的愚衷。在入學不久的一次酒宴上,他親切地對我說:“你可是老師的狀元啊……‘遲遲澗畔松,郁郁含晚翠’”。先生的話像是在提示,又是在鼓勵,同時又充滿希望,讓我卸去了精神的包袱,從此推開了新奇的科學哲學的大門,走入美麗壯觀的學術新天地,也開啟了我和先生二十年的亦師亦友般的交往之旅。近些年高校研究生擴招,導師教授也隨之盈室盈堂,然而我們也看到,紛綸于各種事務讓學生“自生自滅”的導師有之,借機把研究生當成臨雜工的亦有之。我常常慶幸在研究生涯中能親炙先生,在先生營造的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交織、深邃的哲理和火一樣的詩情相融合的學術共同體中,我不僅窺睹科學哲學的堂奧,而且在先生的帶領下體味和領悟生命的詩意。先生正大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崇高的品味、浪漫的氣質(zhì),在某種程度上也奠定了我日后精神生活的底色。
記得有一次課上,先生跟我們談起了馬克思那份舉世聞名的自白。表中馬克思對“您的特點”“您最厭惡的缺點”等問題的回答也成為后來人們評價馬克思深邃品格的依據(jù)。此刻我想,如果讓先生填一份類似的表格,先生會填些什么呢?我愿不揣冒昧,替先生略填一二,不知道在時間彼岸的您會同意我的看法嗎?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先生的人生,我想大哲學家羅素的那句話再合適不過:“良善的生活是由愛灌注并經(jīng)由知識引導的?!毕壬貏e喜歡這句話,當年先生帶我們幾個參加張麗師姐的婚禮,他就把這句話送給師姐?,F(xiàn)在想起來,求真、向善、臻美的旨趣,不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嗎?
先生一生求真。這個“真”首先是對真理的持守,“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毕壬鷰资陥猿衷凇疤K聯(lián)自然科學哲學”這個邊緣地帶求索,櫛風沐雨,篳路藍縷。先生對蘇聯(lián)自然科學哲學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對東西方比較科學哲學的研究,可謂撥迷霧,探本質(zhì),啟智慧,召未來。先生的這些“理性的跋涉”體現(xiàn)在先生的諸多學術著作中,它們會在時間的淬煉中熠熠生輝,自然不必我在這里多費評章。我主要想談后兩方面的“真”,即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人性的純真。
就在先生去世前半個月,師姐在群里議論屠呦呦諾貝爾獎獲獎感言,認為英譯本比中譯本水平高。先生提出質(zhì)疑,認為英文不可能把周代的古文和中國人的心態(tài)譯得比原文還高明。幾輪切磋后,師姐的話激起了先生的好奇心,較真勁頭上來了,他想知道英文稿和中文原文到底有哪些差別,以證實“英譯文更好”的說法。如果是內(nèi)容上的差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差別?滿足什么樣的標準算是“更好”?先生申明:我不是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而是涉及一個治學的重大問題。孟子說:“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矣!”為了弄清究竟,先生找來中英原文,最后竟做出一個“屠呦呦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英文本比較研究”。他從結(jié)構、內(nèi)容、表述三大方面入手,做了詳盡考究,結(jié)果一目了然。先生事后跟我說:“你師姐其實是憑感覺隨口說的,大概也沒真的看過英文稿,更沒做過對比,我不贊成這種態(tài)度。老實說,屠的講話除了用中文,其他語言都詞不達意,別說英文稿‘更好’了,這是inсоmmеnsurаbilitу(不可通約性),是個文化問題。你看屠呦呦那種中國氣勢,從詩經(jīng)鹿鳴談到葛洪,豈是用英語能表達的?沒有根據(jù)地硬說英文本比中文原稿好,不是學人的作風。我就是想討個說法:告訴我,英文本哪個地方‘更好’?哪怕給我一個例證呢!”先生以實際行動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保持對事物認知的熱情,追根究底;嚴謹求實,不輕易下結(jié)論,不跟著感覺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做一個審慎的、具有懷疑和批判精神的思考者。先生戲稱自己“本性難移,老而彌篤,不可救藥”。但是這難移的“本性”不正是對事物“好奇”的本性嗎?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開篇第一句話:“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出于自己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于任何物質(zhì)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難怪先生說:“一個上午的閱讀,好奇心終于得到了滿足,覺得特別充實,感到很幸福?!睋碛羞@樣的心態(tài)的先生,怎么能夠不擁有青春的力量,怎么能夠不朝氣蓬勃、活力四射呢?
先生追求人性的純真。在師門中有一個好玩的事情,那就是每逢六一兒童節(jié)先生都要祝我們節(jié)日快樂,年年如此,從不間斷。起初我覺得很意外:都這么大的人了,還過兒童節(jié)?是先生感慨“盛年不在,倏忽此生”而希望自己和學生們永葆青春嗎?后來讀先生的文字我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先生寫道:“怎么覺得周邊的有些青年好像比過去的‘老’。海德格爾的詩說‘算計的人越急,社會越無度。運思的人越稀少,寫詩的人越寂寞?!?,還是有童心的人多吧?老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孟子說:‘不失其赤子之心’;基督說:‘讓小孩子到我這里來’;馬克思說‘一個成人不能再變成兒童,否則就變得稚氣了。但是……他自己不該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兒童的真實再現(xiàn)出來嗎?’啊,童心未泯的人有福了,祝你們兒童節(jié)快樂!”讀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以前在課程間隙,先生常向我們提及杰克·倫敦的中篇小說《野性的呼喚》。故事的結(jié)尾處,巴克蹲坐在地上仰天長嗥。記得當時我聽得一臉茫然,先生那會一定會有“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的無奈吧?,F(xiàn)在明白,巴克的長嗥,就是在呼應內(nèi)心一直呼喚它的聲音,那聲音正是對回歸本真的召喚。我們現(xiàn)在贊美別人長得年輕會用“逆生長”,其實就身體而言哪有什么“逆生長”,但是在心靈上卻可以一直逆生長。然而現(xiàn)實卻是,人長大后,往往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正如黑格爾所言:“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xiàn)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nèi)心,轉(zhuǎn)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早就敦勸我們:“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其實,回歸心靈的家園就是喚起人的真性情,這樣的人是“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完全“占有自己的對象”,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擁有真性情的生命是從容的,充實的,因而也是有詩意的。現(xiàn)在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大家仍都會在微信群中習慣地問一聲“兒童節(jié)快樂”,這是對先生的問候,也是替時間彼岸的先生提醒我們,不要在心靈上遠離童年,保有心底的那份詩情。
先生向往良善。先生是終極關懷和普世價值的守望者,更是一個啟蒙者、傳播者。他的諸篇文章都針砭時弊,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覆,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和社會使命。比如他針對時下年輕人沉迷于感官狂歡、思想閉塞、感情蒼白、失去理智的精神狀態(tài),倡言“只有通過學習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投身火熱的斗爭生活,并且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擺脫低級趣味,得到豐富、充實、高尚和理想的精神享受?!贝蟾攀?006年吧,先生來京開會,我和小蕊等人在翠微路上的一家酒館請先生吃飯,先生席間發(fā)此議論,最后說:“這代人需要新的啟蒙!”當時聽到這話,我的精神真是為之一振,至今仍言猶在耳。我想與前兩次啟蒙相比,先生所說的“新的啟蒙”應該包含在物質(zhì)主義訴求塵囂日上的時代久違了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訴求和意蘊,重申黑格爾“世界用頭立地”,“理性的光輝日出”的偉大口號,因為人類的本性在于從認知上對本質(zhì)的把握,從實踐上對世界的改造,這必須要由理性來引領。
受馬克思對“功利智力”和自由智力議論的啟發(fā),先生多次談及功利的智力和自由的智力的區(qū)別。先生認為,價值觀決定了智力的本質(zhì),這是科學知識論的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命題?!胺沼谀硞€特定目的、某種特定事物”,心靈被名韁利鎖牢牢困住的功利主義智力是狹隘的,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他們進達于普遍的能力和眼界,而只有無私奉獻的“為正義事業(yè)而斗爭”的智力,才是自由的,也只有這樣的智力才能以真理服務于人類的幸福。先生向來鄙棄“汲汲于俗諦”的功利的智力,告誡我們,不做高學歷的謀食者,“務正學以言,毋曲學以阿世”。我在《不有佳作,何伸雅懷?——讀孫慕天先生新著〈孤鶩落霞〉》中寫道:“看看先生對當今名實相悖的符碼世界的揭橥,對舶來品‘后現(xiàn)代’所推崇的‘小型敘事’嘲諷,對我們時代人文精神失落的焦慮,對建構國民精神信仰的期盼,筆鋒犀利,文字激越,處處讓人感受到魯迅的‘洞察世事的冷峭寒意’。然而,對于轉(zhuǎn)型社會中的種種妄誕現(xiàn)象,先生沒有‘長嘆息以掩涕兮’,而是積極提出治病良方。在諸多主流話語接踵而生時,始終以清涼之音警醒世人?!毕壬臑槲呐c為人,總會讓我不自覺地想起中國古代士的精神:文以載道,道始于情,修辭立誠。也正如李醒民先生在其詩作中所傳達的情懷:“獨善其身份內(nèi)事,兼濟天下豈敢丟?”
先生是“美的這一個”。這是先生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先生喜歡一切美的東西。先生愛美,總是穿著得體,瀟灑飄逸。若逢重要場合比如生日宴會,學生的畢業(yè)典禮,先生更是西裝革履,儒雅大方,以示重視。先生總能以美的形式讓所有美好的時刻成為永恒。誰也不會忘記,開學第一課先生送給我們的禮物——他的短文“哲人長壽”。我們不禁問:既然“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那么哲人何以長壽?先生說:“上帝用終生工作的可能性補償了哲人在功利上的損失,因此從事人文文化創(chuàng)造的人,有與生命同步的青春?!比绱丝磥?,我們應為邁入這一行感到慶幸和欣慰。先生喜飲酒,每到課程結(jié)束或是什么節(jié)日,我們師生都要尋個酒肆,縱意所如一番。當“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之際,先生常常佳句頻現(xiàn),屈其座人。畢業(yè)后先生每次來京,也要尋幾個知心弟子小酌,師母總是叮囑我讓先生少喝。其實,先生飲酒,醉翁之意不在酒。當我長了些年紀更懂先生時,知道先生會飲的背后其實是心底那份對自由的、無拘無束的靈魂的向往。人生中,能夠會飲的時刻是不多的,多希望還有機會和先生“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先生喜歡美的文字。他經(jīng)常與我們分享給他以美的觸動的作品。2010年先生來信說道:“《預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寫作時才19歲,一發(fā)表就引起轟動。他前期出版的詩集《夜歌與白天的歌》循此風格,也是唯美的,為此受到左翼的批評,可是我就是喜歡。六十年代,他寫了一首《回答》,‘舊病復發(fā)’,唯美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受撻伐,那時我才二十三四歲,卻喜歡得不得了??上]有電子版,等有空我錄下來發(fā)你,你一定愛不釋手。你們這代人,好東西讀得太少了?!毕壬詷O是,我現(xiàn)在有限的讀書也多半帶有功利目的。幸運的是,我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的先生的指點。先生文章,既文且博,亦玄亦史,走筆數(shù)千言,縱橫捭闔,才思馳騁,收放自如。其知識之廣博,文風之優(yōu)雅,筆端之犀利,情懷之豪邁,令人嘆為觀止。先生演講,總能提其要,鉤其玄,一語中的,讓人欽佩不已。讀先生書,聽先生講話,那真是美的享受。我常想,先生就是文字的知音。文辭只有托付給先生這樣的人,才能盡現(xiàn)它的魅力和尊嚴,完成其真正的使命。
先生重情。他常說“愛是生命的根”,他愛他的每個學生。這愛,在他給每位學生密密麻麻反復修改的論文中。讓人感動的是,在每篇文末,先生都會手寫五百字左右的評語,分明瑕瑜,提出勉勵。這愛,是在先生新作問世后,寫在扉頁上的話語和手捧著作去郵寄的路上。記得《孤鶩落霞》快要殺青時,先生寫信給我說:“告訴你,這個題名的涵義是:落霞者,黃昏也;孤鶩者,一鳥也。取黑格爾‘密那發(fā)的貓頭鷹黃昏才起飛’之意。這是我對自己六五初度的紀念,此意請告春霞、曉蕊、曹暉、紅霞,我誰也沒忘。老師是不會忘了學生的,這是規(guī)律。”這愛,在先生對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中。2004年,我就考博征詢先生意見,先生回信說:“我想你可以報考醒民處。李君博學多才,雅量高致,是端方君子。表格和職稱復印件今日用特快專遞寄出?!?006年春先生赴京開會,我和醒民老師在會場找到先生,歡然道故后和兩位先生合影,那一刻真覺得幸福無比。先生的愛,還在先生締造的小小的、但卻是真善美的學術共同體中。先生歷屆學生加起來近百人,上下跨越二十多年。有些師兄(姐)雖未曾謀面,然而見面只要報上名字,立刻就親切起來:“噢,原來你就是老師說的……”原來,我們在先生的口中早已見過,此刻無需多言,心意已經(jīng)相通。那次回哈參加完先生的告別式后,當我站在陌生的地方茫然無措時,聽見萬師兄的聲音:“曉光上我車來吧,師兄帶你一段?!蹦且凰查g一股暖流涌上心頭,我覺得先生并沒有走遠,他守望的“真、善、美”像夜空中輝耀的焰火,開放在每個學生的心中。
三年前清明節(jié)的清晨,忽聞先生魂歸道山,我恍惚中頓覺精神無所依傍。雖然近些年俗務纏身,與先生不得相見,但是知道先生就在那里等著我,相隔再遠心也踏實?,F(xiàn)在先生真的不在了,空虛、悔恨、讓人絕望的想念一齊涌上心頭。我端詳先生的照片,他微笑中帶著一絲狡黠與頑皮,我似乎聽到先生的聲音,“曉光,多久沒見你了,想死老師了?!蔽胰ラ喿x先生的文字,看到字里行間迸發(fā)出的青春的激情,感到在時光中又與先生重逢。我無數(shù)次在夢里找到了先生,夢中我們在給先生開追悼會。讓我欣慰的是,先生也坐在我們中間參加先生的追悼會,并唱挽歌……我四處找?guī)熜謳熋昧南壬?,似乎能在我們共同回憶的過往中彌補先生不在的憂傷與遺憾,聊著聊著,似乎先生又回到我們身旁……九年前,我曾抄錄一首小詩給先生:
傍晚,我望著夜空,
想起你,知心朋友。
你遠在天邊,幾時才能和你相見。
晚風吹著我的臉,
星兒啊,又隨風飄散,
飛到我身旁,永遠陪伴著我。
如今我寂寞悲傷,
有誰知道我在流淚,
只有你啊,知心的朋友,
可是你遠在天邊。
如今我孤零無靠,
今往何處去流浪,
只有你啊,知心的朋友,
可你遠在天邊。
如今再讀這首詩,不禁淚濕眼眶,是啊,如今先生遠在天邊。從經(jīng)驗論來講,他永遠離開了我們?nèi)チ吮税妒澜?。但是,存在論又告訴我們,先生并沒有隨著肉身的不存在而進入虛無,他在此岸世界的“不在場”不妨礙他仍然存在著,他的存在就住在他的歷史、他的思想、他的詩情中,他的時間融入了未來而與我們生者同在。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币延懈本氐牟茇дf:“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毕壬钕矚g的新中國著名詩人聶紺弩也寫過:“彩云易散琉璃脆,只有文章最久堅?!蔽镔|(zhì)的生命終究成為不存在,但是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是不朽的,它們以非存在的方式永世長存。寫到這里,我釋然了,隔著時間的河岸的先生,在另外一種存在方式里,仍然用洞察一切的目光“透視那在世人心中燃燒著的化日光天”,仍然在懷著永不熄滅的詩情,吟唱著自己的“天鵝之歌”。
*2009年元旦,先生發(fā)來此詩,作為新年禮物。全詩如下:“英雄天下詩千首,花月春江酒一杯。榮樂止身何所戀,青山綠水楚云飛?!?/p>
*孫慕天:《孤鶩落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