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婷,付輝蘭,余藝
(武漢輕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思想是開展一切行動的前提,決定行動的方向與目的。當今世界環(huán)境激烈多變、日趨復雜,我國正處于奮勇推進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發(fā)展階段,必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為國家發(fā)展團結力量。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人才和智力資源,加強對其思想政治引領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社會意義。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的“引航人”,提升職業(yè)素質能力,提高自身戰(zhàn)斗力,樂于、勇于、善于擔負起大學生思想引領這一重要職責,有力、有效地應對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變化和挑戰(zhàn),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和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迫切需求。
基于職業(yè)屬性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知識水平,尤其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要求輔導員必須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用科學理論詮釋時代發(fā)展的新生態(tài)、新特點,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提高對復雜事物、矛盾問題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正確回應大學生面對社會發(fā)展出現的新挑戰(zhàn)、新境況的訴求,增強對大學生的日常指導,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打實基礎。
輔導員以其獨特的身份屬性,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不可替代的示范性引領。輔導員必須以身作則,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高度職業(yè)認同感,增強工作責任感;持續(xù)加強學習,永葆潛心育人品質。第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我國40 歲以下網民超過50%,其中學生網民最多,占比達21.0%。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交流溝通、了解社會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學習方式,高校輔導員也要及時拓展陣地,創(chuàng)新引領,加強網絡思政能力建設。
當代大學生作為實至名歸的“網絡青年”,其中不乏正確價值觀缺失、內心思想空虛、是非辨別力差等思想問題存在,加上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期和疫情防控帶來的壓力,焦慮、抑郁甚至極端思維等心理問題也常出現。因此,一定的心理專業(yè)知識和自身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是輔導員開展工作的必備條件。作為高校輔導員,要科學研判、迅速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確保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穩(wěn)定。同時,輔導員自身也長期面臨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多重壓力,尤其是當前的疫情防控工作,更是帶來前所未有的任務和挑戰(zhàn),良好的心理素質、抗壓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是輔導員工作順利開展的必然要求。
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試金石”,而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關鍵在于能夠影響、引領和指導學生,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優(yōu)秀的職業(yè)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提升自我吸引力和戰(zhàn)斗力,才能有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輔導員只有善于用黨的思想政治理論引領學生思想,長于用創(chuàng)新理論指導學生工作,專于用自身道德影響學生行為,才能扎緊學生思想的“籬笆”、筑牢高校思想教育的根基。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不斷提高職業(yè)素質能力,鍛煉“看家本領”,善用教育的顯隱性方法,掌握“點”“面”結合的教育手段,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統一,才能推動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生和成長在“2000”年后的大學生們,雖然對國家發(fā)展的艱難歷程有一定認識,但面對方式更加隱蔽、壓力持續(xù)增加的資本主義滲透,存在失去政治判斷力的可能。輔導員應增強學生價值動向的“偵查本領”,提升思想工作的敏銳性,及時發(fā)現和糾正學生可能存在的思想偏差,堅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傳遞給學生,提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實效,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斗爭精神、全局意識和政治定力,才能為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培養(yǎng)先鋒力量。
從1984 年教育部提出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工作專業(yè)化至今,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發(fā)展理念已提出近40年,但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專家化依然是隊伍建設的難點和重點。以中國知網為例,筆者將“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專家化”和“隊伍建設”作為主題詞,搜索出的論文約占以“輔導員”為主題詞檢索論文數量的三分之一,這一方面顯示對輔導員隊伍建設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廣泛需求和持續(xù)關注,另一方面也恰恰說明了輔導員隊伍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非職業(yè)化”“非專業(yè)化”“非專家化”的現實。這一方面歸因于輔導員工作內容的“扁平”特性,不利于其職業(yè)發(fā)展專、精、特;另一方面也表明只有提升輔導員職業(yè)素質能力,把輔導員由“消防員”變?yōu)椤把芯繂T”,才能切實促進隊伍建設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專家化。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高校輔導員絕不能僅僅只看作一份謀生的職業(yè),更應看作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項教育事業(yè)。首先,堅守教育初心。教育的過程需遵循客觀規(guī)律并循序漸進,這個過程一般漫長且呈“螺旋式”發(fā)展態(tài)勢,加上教育成效的滯后性,教師大量的心血付出可能要經過幾年后才能凸顯成效。同時,輔導員作為學校的基層工作人員,待遇普遍較低,工作內容繁雜,任務重,如果輔導員只疲于應付日?,嵥槭聞斩浻顺跣氖姑墒聞?chuàng)業(yè)的決心就很容易動搖,導致自身價值觀念“異化”。因此,作為輔導員,要學會從日常工作中領悟教育的價值,樹立百年育人的理念,永葆教育情懷,熱愛學生工作,立足崗位耐住、熬住、守住,靜待桃李滿天下。其次,樹立職業(yè)自信。輔導員發(fā)展歷史近90年,其角色定位和職業(yè)發(fā)展始終與國家的發(fā)展變革緊密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輔導員尤為重視,先后出臺政策明確、細化了輔導員職責、配選、培養(yǎng)、管理和考核等,提出職稱“雙線”晉升,明確輔導員不得以勞務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保障輔導員待遇和發(fā)展。輔導員要認識到這一職業(yè)的責任和意義,從自我內心增強職業(yè)認同。再次,提升職業(yè)道德?!坝H其師,信其道”,輔導員作為學生身邊的思政教師,要敬畏學生,即尊重、愛護、關心學生,遵循學生的成長成才規(guī)律;敬畏課堂,即利用好打通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途徑;敬畏事業(yè),即敬畏國家的未來、敬畏育人這一大工程。只有恪守職業(yè)守則,真正做到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才能走近學生、影響學生,進而引導學生。
“白加黑”“5+2”是輔導員的共同工作狀態(tài)寫照。筆者對湖北省內高校的41 名輔導員開展“家庭―工作沖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3.4%的輔導員選擇“經常會”存在沖突,29.3%的輔導員選擇“有時會”存在沖突,7.3%的輔導員選擇“偶爾”和“不會”存在沖突,這一調查證實了輔導員工作的繁重和邊界缺失現狀。厘清工作邊界,把握工作節(jié)奏,按照輕重緩急有序有效處理學生管理服務各項事務,是新時代輔導員要練就的重要本領。一是認清主責主業(yè)。輔導員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這一主要職責,工作中不能本末倒置,囿于具體事務中,忽略其思想政治引領這一主要任務。二是厘清工作邊界。輔導員要學會明確工作邊界,避免出現輔導員“忙不?!?,學生卻總是找不到輔導員的矛盾狀態(tài)。提升邊界意識,工作中杜絕“蒙眼拉車”,學會掌握工作協作性和自主性的節(jié)奏,明晰工作的職責約定、價值歸屬和內涵要求。三是學會協同育人。學生工作需要多方協同、多渠道參與,輔導員要杜絕“大包大攬”,必須開闊眼界,提升縱觀全局的能力。以中國知網為例,筆者發(fā)現在探討提升學生管理服務研究中,以學生工作處、黨委等職能部門為作者的論文,多是探索加強輔導員的管理和能力素質提升,而以輔導員為作者的論文,多是提出加強職能部門的職責明晰和溝通協作,這一結果可以看出輔導員與職能部門溝通協作的不暢和對相互工作狀況不理解的現實境況。除了高校各職能機構要健全機構職責和管理機制外,輔導員在工作中要學會如何當好“導診臺”“急診室”,主動尋求各方支持,如選課指導學生到教務處、就業(yè)問題聯系就業(yè)處、就醫(yī)帶學生去校醫(yī)院、報銷指導學生咨詢財務處等,這樣才能有條不紊、有序不亂地開展工作,才能有時間、有精力、有效果地做好育人工作。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睂W習是輔導員提高素養(yǎng)、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也是干好育人事業(yè)的重要基礎。首先,永葆學習心態(tài)。當代青年大學生善于通過互聯網學理論、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能,熟練掌握便捷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方法,具有精神成長空間富足、見識閱歷廣博的新特點。作為青年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輔導員也要保持學習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真正把學習當作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追求,才能跟上學生的腳步,才能與時俱進,才有機會融入學生、引領學生、影響學生。二是學會轉變身份。輔導員一般都較為年輕,工作經驗相對缺乏,尤其是近幾年輔導員招聘多傾向應屆畢業(yè)生,不可避免出現未跨出校門就走上工作崗位,瞬間由學生轉為老師的現實境況。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及時調整心態(tài),不僅實現身份轉變,更重要的是盡快從心理、行為上實現角色轉換。同時要注重分時間、分階段選擇培訓內容,積極參加針對性強、可操行性高的培訓班,助推自身快速成長。三是提升學習能力。輔導員工作內容繁多且復雜,很容易只顧埋頭拉車,忽略抬頭看路,而適時總結、持續(xù)學習是提升職業(yè)素質能力的法寶。輔導員要善于向行家里手學習,縱覽全局了解學生的成長成才規(guī)律;向資深輔導員們學習,有的放矢地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向學生學習,打造師生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信任平臺;向書本學,向實踐學,用理論和實踐相互指導,才能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