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捷,郭亞明
(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蘭州 730030)
每一位教師都希望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模式應該有理論依據,有合理程序,有良好效果。教學模式的成熟,是教師個人教學風格走向成熟的一種標志。講授某類知識點的基本程式,執(zhí)教某一模塊內容的一般思路,講解某一種題型的共同模型,都屬于教學模式的范疇。可以引用別人的優(yōu)秀模式,也可以別出心裁自創(chuàng)教學模式,關鍵是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然而,仔細研究時下各種各樣所謂的教學模式,很多并不是真正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概念不清晰、要素不齊全、結構不完整、程序不嚴謹等問題,很難體現教學模式應有的意義。為了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我們有必要弄清教學模式的基本原理。
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首先要知道教學模式的概念。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教學模式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美國學者喬伊斯(Bruce Joyce)和韋爾(Marsha Weil)最早提出教學模式概念,認為教學模式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系統(tǒng)地探討教育目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和教材,建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體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1]。國內的研究者對教學模式的定義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它是從教學實踐中抽象出來的教學范式,有人認為它反映了教學結構,有人認為它是相對定型的教學策略或者理論,有人把教學模式等同于教學方式和方法,有人認為教學模式是層層推進的教學程序。徐英俊認為,教學模式是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而構建的教學過程的基本結構和范型[2]。何克抗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huán)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3]。周蘊蓉認為,教學模式是包含了一定的教育理論、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教學策略等多種要素在內的教學活動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4]。
以上幾種定義,雖然表述各異,但是有內在的相通之處,都認為教學模式由幾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有理論淵源,有要素,有結構,有程序,有功能。綜合上述觀點,特別是何克抗和周蘊蓉的觀點,這里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選擇恰當的教學程序和方法,展開的教學活動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可見,教師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是在做一項系統(tǒng)工程。
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應當要素齊全、結構完整。研究教學模式的要素,對于教師構建、選擇、使用或者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至關重要。
劉明認為,教學模式具有八個要素: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序列、師生角色、教學策略、學習策略、評價策略、支持條件[5]。曲藝認為,教學模式包含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輔助條件、評價標準五個要素[6]。綜合上述研究者的觀點,這里認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應包括以下五個要素。
1.理論依據
理論依據指教學模式得以建立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可以來源于教師對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原理的實際應用,也可以是教師自己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理念,或者兼而有之。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教學模式的基礎,比如支架式、拋錨式、隨機進入式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強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主張用產生于真實背景的問題和案例啟發(fā)學習思維,注重學生的自我反饋[7]。教師要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理論基礎的教學模式,根基不牢,生命力不強。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指教學模式應達到的教學目的。教師利用某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期望學生借此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教師應該作出預先的設計,有的放矢。
3.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指教學活動以時間為順序展開的步驟以及每個步驟的具體做法。只有具備一套清晰完整的教學程序,教學模式才有可操作性。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執(zhí)行下去,而且各個程序要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前后呼應。曾經在20世紀影響中國課堂教學幾十年的凱洛夫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分為五步: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小結—布置作業(yè)[8]。凱洛夫五步教學法盡管存在弊端,但是影響深遠,直到現在仍然被很多教師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程序簡單清楚,環(huán)環(huán)相扣,便于操作。教學程序是教學模式突出的特征。一種教學模式,必須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程序才便于實施,不至于紛繁雜亂。
4.輔助條件
為了保障教學模式中的教學程序正常執(zhí)行,必須具備一些前提條件。教師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教學設備、教學環(huán)境、學生情況、心理氛圍,以及運用教學模式的原則、技巧、要領、注意事項等,都屬于教學模式的輔助條件。案例教學模式需要精心選擇典型案例;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一般要求同一個小組的同學圍坐在一起;平板教學課堂模式需要學生有平板電腦,教室網絡通信情況良好。這些輔助條件滿足了,教學模式才能發(fā)揮效用。
5.教學效果評價
運用教學模式的目的是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技能、方法,培養(yǎng)什么情感,建立什么價值觀,發(fā)展哪些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是教師在使用教學模式時必須考慮的。一種教學模式應當有對應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一些教學模式之所以倍受青睞,就是因為它具有良好的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和方法,有效落實了教學目標,增強了教學效果。如果說達到教學目標是構建教學模式的出發(fā)點,那么評價教學效果就成為構建教學模式的落腳點。
教學模式的要素及其相互的邏輯關系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進而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特征。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整體性
教學模式是一個系統(tǒng),教師在構建自己的教學模式時,必然要調用自己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形成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上文所說的理論依據。教師要確定合理的教學程序,還要完善輔助條件,確定教學效果評價的標準和方法??梢?,優(yōu)質教學模式的各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可以用圖1來表示。
2.模板性
一種教學模式經過總結和提煉基本成型,形成一種模板,可以被其他教師沿用。只要它符合教學需要,能夠達成教學目標,我們就可以仿照這個模板進行教學,既可以直接套用,也可以優(yōu)化重組現有的教學模式。例如,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的教師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五環(huán)教學模式”,即把課堂教學分為“先學先行—檢測反饋—互動研討—當堂訓練—拓展提升”五個階段[9],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教學效果良好,于是這個模板被其他教師借鑒推廣。一種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展現成效后,得到其他教師的效仿,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不計其數。
3.可操作性
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具有清晰的理論依據和教學程序。我們在領會理論依據的基礎上,把具體的教學內容添加到教學程序中。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例,它的程序可以分為課前設計階段和課堂活動階段。課前設計階段包括教學視頻的制作、學生進行課前針對性練習兩步。課堂活動階段包括師生確定問題、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成果交流、反饋評價五步[10]??梢?,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教學框架,規(guī)定了教學程序,使教師在課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師操作使用。
4.相對穩(wěn)定性
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教學結構形式,是從大量教學實踐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活動的普遍規(guī)律。教學模式的要素和結構相對定型,一般并不涉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所提供的理論依據和教學程序對教學有著普遍的參考價值,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是先進的教育理念、程序、技術、方法、教學效果評價工具的綜合體,需要來自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依據,需要大量實踐經驗的積淀,需要在試錯中不斷完善,需要不斷修正和優(yōu)化。既然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效的,就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比較穩(wěn)定地保持下去,成為“標準化操作”,盡量不要隨意變動。
5.靈活性
教師對教學模式的選擇和使用,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教師在運用教學模式時,必須考慮到學科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和學情,從眾多教學模式中選擇最好的一種,而且還要在保留精華的基礎上,繼續(xù)做一些優(yōu)化,使其更好地適應教學內容,貼合教學需要。如果教育理念變了,教學內容變了,學生情況變了,教學環(huán)境變了,教學模式也應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那些已經被實踐證明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如果要變通使用,尤其是做較大幅度的調整,還是要慎重一些。在沒有充足的理由和更好的做法時,我們還是應該尊重現有教學模式的穩(wěn)定性,不要隨意變更,否則就失去了教學模式的意義。
6.多樣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古往今來,人們已經創(chuàng)造了不計其數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是千變萬化的,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對既有教學模式靈活地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整,或者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fā),構建富有個性色彩的教學模式,你有你的優(yōu)勢,我有我的特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即使采用同一種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師教學風格不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不同,也會使教學模式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1.增強教學的可控性和熟練性,提高教學效果
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有正確的理論依據,有完整的要素,有可以操作的教學程序,有適合的評價標準。教師在教學中構建出一個教學模式,在以后的教學中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教學內容,就可以套用這個模式,相當于把過去總結出來的成熟經驗用到現在的教學中。
例如,學案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教師編寫學案;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學案依次學習知識點;通過練習鞏固基礎;歸納總結與能力提高[11]。這個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非常清晰,便于在教學中實施,使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就是使用成熟的教學模式的好處。
2.促進教師反思教學經驗,提煉教學規(guī)律
教師要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反思,從瑣碎的經驗中抽象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使之基本定型,這是構建教學模式的必經之路。
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如果善于提煉教學規(guī)律,就會總結出自己講授某節(jié)新課,復習某一單元,或者講解某類試題的理念和程序,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權衡過,論證過,嘗試過,逐漸有了最佳方案,并且在以后的教學中繼承下去,使之定型,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就呼之欲出了。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逐漸總結出教學規(guī)律,凝練出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教育思想。
教師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很像研習書法的三個階段:臨摹、默寫、意臨。臨摹,即按照原作模仿;默寫,即背過帖子,憑記憶把臨摹過的字寫出來;意臨,即臨摹原作的意韻,追求神似,真正把別人的長處融入自己的作品,甚至有所超越和創(chuàng)新。
1.模仿和嘗試階段
模仿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目前已經有很多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出現,教師在教學中套用它就是一種模仿。在本校也有很多有經驗的教師,他們在教授某一學科、解答某類問題、講解某一內容上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含金量也很高,我們不妨多聽聽他們的課,向他們請教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虛心學習,領悟他們的看家本領。然后在自己的教學中模仿這些有效的教學模式,體驗教學程序,觀察教學效果。
2.總結和定型階段
通過第一階段的模仿和嘗試,我們看到了別人使用的教學模式,以及他們使用教學模式的原則、特點、方法、技巧、注意事項、教學效果,自己也進行了模仿和實驗,積累了大量感性認識。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考慮構建自己的教學模式了。針對某個模塊、某一章節(jié)、某種題型,或者自己任教的學科,總結出對應的規(guī)律,思考能否把這些規(guī)律上升為教學模式。當我們逐漸把學到的科學理論、看到的先進做法、習得的寶貴經驗整合起來,健全教學模式要素,細化教學程序,完善輔助條件,自己的教學模式便逐漸成型。
3.優(yōu)化和更新階段
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教條主義,而是充滿了個性和靈性[12]。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需要有一顆精益求精的心,經歷一個不斷查漏補缺、調整優(yōu)化、突破創(chuàng)新的過程[13]。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設法提煉規(guī)律,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努力構建成型的教學模式,并保持下去。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教學模式是動態(tài)的,要進行新陳代謝。自己的教學模式始終有優(yōu)化提升的空間,應該在保持原有教學模式合理內核的基礎上,不斷融入新的理念,完善要素,優(yōu)化程序,更新評價工具,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優(yōu)質教學模式的構建和使用,增強了教學的規(guī)律性、規(guī)范性,保證了教學效果,推動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自己堅持的教育價值觀,形成的教學經驗,能夠以一種模式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帶有自己的風格,并得到專業(yè)人士的認可和學生的好評,甚至被其他同行借鑒推廣,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這對于教師提升自我更新能力,樹立專業(yè)自信,增進職業(yè)價值感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