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塵
(江蘇省如東縣新區(qū)初級中學,江蘇 如東 226400)
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問題是關系千家萬戶福祉的大事,尤其在突發(fā)性事故中,學生往往因為缺少必要的避險技能而導致嚴重的傷害,甚至失去生命。有報道,我國每年有1.6萬左右的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地球上消失,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1]。大量的媒體資料表明,當意外傷害事故發(fā)生后,我們更多的是從安全管理、隱患排查等角度來追究和思考。事實上,當意外傷害事故發(fā)生時,學生已有的避險知識和技能對有效避免或減少傷害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這個層面的教育恰恰是缺失或薄弱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緊鄰北川,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創(chuàng),但由于平時有效的演習,地震發(fā)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學生及上百名教師,全部從不同的教學樓和教室沖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織站好,用時1分36秒,無一傷亡,創(chuàng)造了一大奇跡[2]。這是在校長葉志平帶領下,學校高度重視應急生存疏散培訓工作的一個案例。然而更多時候,面對突發(fā)性事故,學生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一種本能的應對狀態(tài),甚至對突發(fā)的危險表現(xiàn)出茫然的狀態(tài),缺少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而對于經(jīng)歷過相關知識技能、體能和心理培訓學習的學生而言,他們在突發(fā)性事故或災難中的表現(xiàn)就會截然不同。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目前已有的應急生存技能培訓主要停留在知識教育層面,體育校本課程作為一門以操作性為主的課程,具有與學生所需的應急生存技能十分契合的優(yōu)勢[3]。因此構建一套適合于中小學生應急生存技能培養(yǎng)的體育校本課程并加以實施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開始之前,課題組在專家指導下精心研究制定了中小學生應急技能水平調查問卷,選取了南通市六所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各兩所)作為樣本,對現(xiàn)有的學生應急生存技能培養(yǎng)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三個學段的學生均普遍缺少緊急情境下危機應對的知識與技能,尤其缺少實踐層面的技能。對于體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嘗試在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中獲得提升應急生存技能水平的實現(xiàn)路徑。
通過咨詢學校保衛(wèi)部門,查詢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文件、通知,借助于學校圖書館的相關圖書、報刊及中國知網(wǎng)、百度等查詢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尋找到部分安全教育主題材料和學生應急生存技能安全素質培養(yǎng)的相關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與實踐基礎。
根據(jù)前期的調查成果及國內外文獻的收集,著手做好中小學應急生存技能校本課程方案的編制,使得后續(xù)的研究有章可循。針對研究小組的探索及專家論證的結果,本研究小組根據(jù)理論學習及分組實踐的經(jīng)驗,對中小學適合的應急生存技能進行選擇分類,設計好七類項目的體育校本課程。對有效實施每一類校本課程進行相應的課程資源合理配置。如火災的預防與應急逃生,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需要哪些場地、器材、條件等,進行反復討論,為每一類校本課程有效實施增加可行性。在上述工作基礎上進行中小學應急生存技能校本課程的運行研究。研究過程中,針對實踐效果進行評價,不斷修正課程設計。
研究小組成員精選自己的課例,通過說課、模擬上課、上課等形式在課題組內進行展示和交流,重點探索應急生存技能的校本課程如何與體育教學實踐進行契合,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思考。遇到問題及時尋求專家的指導,如在培養(yǎng)學生救護能力時,邀請本地紅十字會專家親臨現(xiàn)場,為培養(yǎng)學生心肺復蘇的實踐能力提供科學指導。
在課題組研究活動的影響下,學校承擔了2020年市級“防災減災進學?!濒邞笔枭ⅰ⒕仍C合示范演練觀摩活動,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學校作為學生安全教育的主陣地,將學生應急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與學科課程進行合理契合顯得尤為重要。對學校體育課程進行校本化的開發(fā)與實踐,可以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應急生存技能,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應急與生存能力。
1.調查研究使部分學校認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在教育實踐中更加科學、理性地看待學校的安全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應急生存技能的方法有了全新的了解,能夠常規(guī)性地組織開展應急生存技能教育,讓學生在安全教育的氛圍中提升安全知識、安全意識和安全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安全奠定良好基礎。
2.學校及家長認識到安全教育需要更為有效的途徑
當前,學校安全教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安全教育網(wǎng)絡平臺已經(jīng)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研究小組通過課題研究,將應急生存技能與體育校本課程相結合,使學生在生命安全教育與應急生存技能方面獲得了更多實踐與操作的機會,改變了安全知識教育理論居多而實踐不足的現(xiàn)狀。中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隨著認識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他們更多是以感性認識決定自己的意識。而只有理性認識卻沒有感性認識作為支撐,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就不會深刻。體育課則可以通過情境模擬和操作練習的形式,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與應急實踐能力,讓關愛自身與他人生命安全成為一種常態(tài),讓學校安全教育更為有效。
3.拓寬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功能與價值的外延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的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適應社會、培養(yǎng)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有效途徑。研究中小學應急生存技能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適合學生學習的體育校本課程,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應急生存技能。通過相應的教育訓練,促進學生的課內外實踐,進而優(yōu)化學生應急生存狀態(tài),形成較為固化的應急生存反射模式,提高身體和心理應變力,為學生的終身安全提供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相對于體育課程的原有功能定位而言,將應急生存技能的體育校本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中,可以拓寬體育課程功能與價值的外延。
在小學的校本課程教材中,我們安排了七個方面的內容,即交通安全、溺水的預防及救護、火災的預防、地震的應對、預防踩踏、防誘拐、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紤]到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上述七個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心肺復蘇的知識與技能。在校本教材的編制中,小學階段通過看一看(或想一想)、學一學、做一做、查一查(或問一問、測一測)實現(xiàn)知識、心理及技能培訓,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做一做”來實現(xiàn),讓學生產(chǎn)生操作性層面的體驗。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校本教材內容包括:危機情境、知識窗口、實踐探索、自我評價、拓展天地、相關鏈接等環(huán)節(jié)。在實踐探索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情境化模擬練習,提升學生的緊急應對能力;在情境化模擬過程中,輔以緊急場景、干擾聲響、人工障礙等,提高現(xiàn)場的真實情境,最大限度增加學生的現(xiàn)場體驗,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另外,小學學段的課程通過“做一做”,初中、高中課程通過“實踐探索”環(huán)節(jié),與體育學習中的跑、跳、投、滾、翻等方式結合,實現(xiàn)應急生存的動作技能與體育及健康課程學習的銜接。
對于學生不同的年齡結構,根據(jù)現(xiàn)有的學段,分成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教材共三個層級。小學階段注重基礎的知識,初中、高中學段注重知識和技能運用,以實現(xiàn)在真實危機情境下能力的應用。
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動作技能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根據(jù)學生所處的學段分別構建了小學、初中、高中的校本課程。這三個學段應急生存技能的體育校本課程,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實踐環(huán)節(jié)。唯有實踐方可讓學生對各種緊急情境有真實的體驗,才會針對各種危機采取有效的應對方法。
應急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可以依托好的校本教材。但就其中任何一種危機情境而言,都需要反復操練,才會讓學生心理承受力和應對能力發(fā)生正向的改變,即實踐—提高—再實踐—再提高的過程。以“預防踩踏”為例,課題組將初三年級兩個人數(shù)相等(均為48人)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進行體育教學常規(guī)意義上的單元教學(共計6課時),對照班進行一次教學。對比發(fā)現(xiàn),兩個班級學生在合理應對能力的若干指標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梢姡瑢W生是否有足夠的學習時間接受每一類應對危機情境方法培訓,是其技能提升的重要保證。對各中小學而言,體育課程教學的一部分時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時間,緊急疏散演練時間,都是值得爭取和利用的。唯有如此全面提高學生的應急生存技能,才能讓學生坦然面對生活或自然界中出現(xiàn)的各種危險。
1.目前中小學生迫切需要實踐層面的應急生存技能教育
從課題組設計的問卷調查及對各學段學生的訪談發(fā)現(xiàn),目前學生十分缺乏實踐層面的應急生存技能教育。學生面對生命安全危機時,明顯缺乏實踐層面的訓練。盡管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有了安全教育的舉措,但基本都是知識方面的教育。通過知識學習、案例分析、觀看視頻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以安全教育網(wǎng)絡平臺為例,安全知識的學習都是通過線上的形式,利用的是節(jié)假日和早晚空余時間,而有些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在這方面花費太多時間,甚至出現(xiàn)為了完成任務家長代替學習的現(xiàn)象,安全知識學習得不到很好的落實,通過線上學習形成安全實踐能力的期望很難實現(xiàn)。改變學生應急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就是讓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進行操作層面的培訓,讓學生在感性的實踐操作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應對方法,繼而形成面對危機時的應對心理品質和能力。
2.校本課程是現(xiàn)階段應急生存技能培養(yǎng)的良好途徑
國家課程是國家有關教育部門設置的統(tǒng)一課程,反映了國家的意志。地方課程是由省一級教育行政部門或所授權的教育部門根據(jù)學生發(fā)展需求,利用地方課程資源而設計的課程[4]。而校本課程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需求,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應急生存技能,尤其是操作性層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換言之,校本課程是現(xiàn)階段應急生存技能培養(yǎng)的良好途徑。
3.應急生存技能可以與體育課程很好地契合
“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就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健康與育人的功能。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其中運動技能方面包括:獲得運動的基礎知識、學習和運用運動技能、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獲得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5]??梢钥闯觯w育課程已經(jīng)涉及安全教育方面內容,包括與運動安全、野外生存所必須的知識、心理和基本技能。從這個角度而言,應急生存技能的體育校本課程就是體育課程的拓展和延伸,通過校本課程的方式,可以實現(xiàn)學生在危機情境下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合理的資源配置是應急生存技能培養(yǎng)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
就應急生存技能的體育校本課程實施而言,其要素有三,即教師、教材、學生,而合理的資源配置卻是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體育校本課程實施所必須的人、財、物、時間、信息等資源的不同配置對校本課程實施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在火災逃生內容的教學中,常使用的教學資源有:電動模擬大火、煙霧、模擬警報聲、毛巾等,這些資源的使用使教學過程更顯真實,學生進入逼真的情境中學習才會充滿興趣,遇到真實的火災時,才會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靜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
1.應急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需要行政力量的助力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校對學生安全知識及能力的培訓還遠遠不夠。學生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反復強調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開展安全教育,但有些學校及教師仍缺少居安思危意識。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干預和指導,為學生應急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助力。
2.體育校本課程需要不斷優(yōu)化
要不斷優(yōu)化校本課程教材,使校本課程更加適應學生的當前生活實際以及未來可能遇到的危急情況,尋求應急生存技能教育的最佳實施途徑,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應急生存技能的內容加以拓展。如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識和技能,同樣可以作為中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可以將這些內容充實于校本課程中,優(yōu)化校本教材,提高學生應對疫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