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安
山東省成武縣人民醫(yī)院骨科,山東菏澤 274200
手部的脂肪很少,如果手部軟組織缺損,肌腱、手骨、血管、神經(jīng)等就可能暴露,引發(fā)感染等不良后果,還會導致手部畸形,影響正常的手部功能[1]。臨床對手部外傷軟組織缺損的患者采用皮瓣移植修復[2],胸腹帶蒂皮瓣及穿支皮瓣修復治療此類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其中穿支皮瓣修復是近年來新興的手外傷修復手段,其是在截取皮瓣時只保留穿過肌肉組織的營養(yǎng)血管,改變保留肌肉組織的方式,不再認為肌肉是皮瓣成活的一項重要條件[3]。這種方式不會改變原有部位的肌肉和筋膜組織,能有效減少畸形和改變原有功能的情況。為進一步明確此種修復方案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同以往胸腹帶蒂皮瓣的療效差異。本研究選取山東省成武縣人民醫(yī)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8例手部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68例手部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各34例。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8~62歲,平均(35.92±5.43)歲;病程2~11 d,平均(4.59±0.82)d;患肢:左手15例,右手19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9~61歲,平均(34.97±4.86)歲;病程1~12 d,平均(4.84±0.79)d;患肢:左手14例,右手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無缺失;②確診符合手部外傷軟組織缺損標準;③愿意配合研究;④有皮瓣修復指征。排除標準:①懷孕期或哺乳期女性;②精神疾病者;③有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④惡性腫瘤者;⑤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入院后,兩組均先觀察手部外傷情況,所在部位,是否有神經(jīng)、骨關節(jié)損傷的情況,結合患者的傷情制訂治療方案,之后兩組接受相同的常規(guī)清創(chuàng)消毒流程,以及不同皮瓣移植治療方式。兩組均接受臂叢神經(jīng)阻滯或全麻,在麻醉生效后,患者受到污染的創(chuàng)面進行清洗,檢查皮膚及軟組織情況,清楚已經(jīng)被污染發(fā)生變性壞死的軟組織,保留沒有被污染且有生機的部分,尤其是要盡可能保留神經(jīng)、肌腱及血管等部分組織。清創(chuàng)工作結束后,采用氯化鈉、雙氧水進行沖洗創(chuàng)口,如果同時存在肌腱、神經(jīng)、骨骼及血管等部分的損傷,需要先對這些損傷進行處理,再接受各自的皮瓣修復處理。
1.3.1 觀察組接受穿支皮瓣修復術,具體包括有帶蒂轉移及游離移植。在麻醉生效后,找到術前畫好的穿支點,結合患者手外傷創(chuàng)面的大小、所在部位及其缺損情況,選擇適宜的供區(qū),并確定轉移方式[4]。帶蒂轉移主要是針對手掌、手背的動脈穿支皮瓣,以及尺動脈腕上和橈動脈的穿支皮瓣。游離移植則主要是針對尺動脈腕上與腓動脈的穿支皮瓣。確定好位置和方法后,以點、線、面、弧的方式構建皮瓣,于深筋膜淺層妥善分離,對皮瓣的穿出部位予以準確定,按照穿支部位設計及調整皮瓣和其邊緣。帶蒂轉移操作時,先試著轉移皮瓣,如果感受到張力就通過環(huán)形切開的方式將周圍的深筋膜切開,減少來自蒂部的張力,防止出現(xiàn)扭轉的情況[5]。在進行游離轉移操作時,應對穿支血管的周圍深筋膜逐一切開,將穿刺血管得以顯露在視野下,一直到能夠達到足夠的血管口徑用以吻合創(chuàng)口的程度,也可以連帶一小部分的上級血管或帶皮神經(jīng)[6]。若所切下的穿支皮瓣其皮下脂肪較厚,應借助顯微鏡等設備方法,將脂肪小葉從穿支皮瓣鈍性剝離。按照相似組織替代的原則進行皮瓣修復,修剪皮瓣結合創(chuàng)口情況,用以補充缺損部位,縫合后通過膠布固定,防止出現(xiàn)皮瓣折疊、扭轉等情況[7]。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以及促進微循環(huán)的藥物,嚴密觀察患者情況,如發(fā)現(xiàn)異常,如腫脹、顏色變化等需立即對癥處理。
1.3.2 對照組采用胸腹帶蒂皮瓣修復,結合患者手部外傷的軟組織缺損情況,選擇適宜的胸腹帶蒂皮瓣來作創(chuàng)面修復,先結合缺損面積,取皮瓣最大為10~18 cm,最小為3~6 cm[8]?;颊咴谌橄?,將皮膚及皮下組織逐層切開,于深筋膜的淺層把皮瓣掀開,并對皮下組織進行修剪,盡量保留蒂部區(qū)域的皮下組織。對手部脫套式外傷缺損,可對胸腹壁的皮瓣蒂部予以管狀縫合[9],縫合后通過膠布固定,避免蒂部出現(xiàn)扭轉等情況,確保創(chuàng)面清潔性,并給予抗生素、改善循環(huán)的藥物。嚴密觀察患者情況,如發(fā)現(xiàn)異常,如腫脹、顏色變化等需立即對癥處理。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1周開始進行關節(jié)鍛煉,逐步恢復手部功能,要注意需要先以小幅度的動作開始,大約在治療后的2周左右拆線,期間禁止煙酒,治療后第3周可斷蒂。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10]。優(yōu):經(jīng)治療后手功能恢復到傷前水平,移植修復的皮瓣和周邊的皮膚實現(xiàn)非常好的融合,沒有明顯的異常,未見外觀畸形;良:經(jīng)治療后手功能得到基本恢復,所移植的皮膚和周邊軟組織融合的情況較好,稍有臃腫的情況,手部外形得到基本恢復,偶有不明顯的畸形變化;中:手部功能得到部分恢復,所移植的皮瓣和周邊的皮膚組織能看到一定差異,皮瓣顯臃腫,手部外形有一定恢復,但存在畸形;差:手的功能未見改善,皮瓣臃腫,外形也存在急性,沒有得到理想的恢復。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②比較兩組愈合時間及抗生素用藥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和瘙癢評分。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 Scoring,VAS)進行評分,0分為完全不同,10分為非常劇烈難以忍受的劇痛,即分數(shù)和疼痛程度為正比。瘙癢情況采用瘙癢四級評分法,共有0、1、2、3分,共計4個分數(shù)檔次,分數(shù)越高表示瘙癢的程度越嚴重。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周后的炎性因子水平。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脂肪酶(Lipase,LPS)及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指標水平。⑤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優(yōu)良率對比[n(%)]
觀察組愈合時間及抗生素用藥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愈合時間及抗生素用藥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愈合時間及抗生素用藥時間對比[(±s),d]
組別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抗生素使用時間6.18±1.52 12.07±2.04 13.500<0.05愈合時間5.49±0.97 21.97±3.58 25.908<0.05
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及瘙癢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和瘙癢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和瘙癢評分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疼痛評分2.13±0.28 3.96±0.56 17.043<0.05瘙癢評分0.79±0.37 1.82±0.46 10.174<0.05
觀察組治療1周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組別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IL-6(ng/mL)0.71±0.16 1.08±0.42 4.800<0.05 IL-8(ng/mL)0.76±0.25 1.15±0.61 3.449<0.05 LPS(EU/mL)0.32±0.04 1.24±0.33 16.138<0.05
觀察組1例液化,1例感染,不良反應率為5.88%。對照組2例液化,5例感染,3例邊緣壞死,不良反應率為29.41%。觀察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76,P<0.05)。
手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也極容易受到損傷。通常淺表性的損傷只需植皮即可完成修復[11],但如果出現(xiàn)軟組織缺損的外傷情況,就都需要通過皮瓣修復的方式進行修復治療。
由于手部的結構特殊,幾乎沒有脂肪覆蓋,因此當手部軟組織缺損時,其神經(jīng)、關節(jié)或肌腱等直接暴露,可能導致感染、壞死等嚴重情況,需要進行皮瓣修復治療[12]。術前要結合患者軟組織缺損情況,選擇合理位置、尺寸的皮瓣,蒂部長度也要適宜,防止出現(xiàn)張力過大、扭轉等問題,同時皮瓣修復后還要密切關注修復部位的血運。長期以來,對于此類患者主要采用胸腹帶蒂皮瓣修復,這種方式的取材方便,且這部分組織的血運也較好[13-14]。但這種方式是基于傳統(tǒng)肌皮瓣治療方案,所截取的皮瓣其肌肉組織較多,因此比較臃腫,導致修復的外形欠佳,并需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抗生素治療,愈合時間也需要比較長,還可能影響原本的手部功能。
穿支皮瓣修復術是在傳統(tǒng)肌皮瓣基礎上發(fā)展的新型皮瓣修復治療方案,其理論核心是Taylor的“血管供區(qū)”。穿支皮瓣是在截取皮瓣時只保留穿過肌肉組織的營養(yǎng)血管,改變以往需要保留肌肉組織的方式,不再認為肌肉是皮瓣成活的重要條件[15]。這種方式的皮瓣修復不會改變原有部位的肌肉和筋膜組織,能夠有效減少畸形和改變原有功能。這種方式下,選擇皮瓣就不再局限于胸腹部位,選擇性更廣[16],且在截取穿支皮瓣時還可選擇一些帶皮神經(jīng),這樣在移植到缺損部位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吻合處理這些神經(jīng)的方式,促進手部功能得到更大程度恢復[17]。這種方式不僅遵照相似組織替代的修復原則,還因剔除肌肉、脂肪組織,使所修復的部位更加美觀[18],防止出現(xiàn)畸形影響外觀的情況。故本院嘗試引入此技術對手部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進行修復處理。為進一步明確穿支皮瓣修復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同胸腹帶蒂皮瓣的療效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7.06%顯著高于對照組76.47%(P<0.05)。付吉東等[19]在其同類研究中得出穿支皮瓣修復治療能夠取得92.50%的治療優(yōu)良率,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疼痛評分、瘙癢評分、愈合時間、抗生素用藥時間等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IL-6、LPS及IL-8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這種方式還能減少患者的炎癥水平。
綜上所述,穿支皮瓣修復對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治療效果理想,能取得更好的修復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率,術后疼痛、瘙癢及炎癥等較輕,愈合時間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