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桑波 翁興和 蔡寶家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福建廈門 361005)
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不同體育賽會志愿服務類型,是以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所處的支配地位為劃分依據(jù)。通過因子分析,認為參與促進、組織治理、服務教育、資本培育等是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四大驅(qū)動要素。以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作為杠桿兩端,以賽會的驅(qū)動要素為支點,形成了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運行機制(如圖1)。
圖1 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運行機制
把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四大驅(qū)動要素貫穿到志愿服務實踐中,當政府力量(包括政府機構的下屬組織)居于支配地位時,它對四大驅(qū)動要素發(fā)揮了強效應的作用,其模式傾向于政府主導型;當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平等合作,二者產(chǎn)生的效應處于動態(tài)平衡,其模式是共管型;而當社會力量發(fā)揮的作用較大時,行政力量的影響力降低,產(chǎn)生了弱效應,此時的模式傾向于社會主導型(見圖2)。
圖2 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3種模式
近年來,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理論研究有著各自的視角,不同的理論視角分析不同類型的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現(xiàn)象,嘗試指導或解決實踐中的某一問題。紀曉袆認為,志愿服務研究理論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志愿失靈理論、激勵理論3種。張大為等人認為,社會資本階級論、功能論和組織論是體育志愿服務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jù)。石陽君在研究中使用計劃行為理論,預測大學生參與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意向和行為。崔翔宇以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為理論視角,重新構建適用于大學生體育志愿者的有效激勵機制。黃桑波以理性選擇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和治理理論為視角,對我國體育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在理論上進行多維度的解讀。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形式和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與時俱進地對其理論視角進行更新和修正,有利于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更好、更快發(fā)展。
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狀況是檢驗公民社會發(fā)育程度的風向標和衡量表,服務內(nèi)容的廣泛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其在動員社會力量方面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客觀來說,我國志愿服務處于起步階段,志愿服務的參與需要依靠一定的外力推動。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特點是在短時間內(nèi)需要大量的賽會志愿者,社會動員理論可以有效地為體育賽會志愿服務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社會動員既是一個社會學名詞,又是一個政治學名詞。社會動員不是簡單的資源新增,而是資源的重新集中、配置和優(yōu)化。社會學中的社會動員更強調(diào)各種資源的有效調(diào)動,也可稱之為資源動員。有關資料把社會動員定義為人們所承擔的絕大多數(shù)舊的社會、經(jīng)濟、心理義務受到侵蝕而崩潰的過程,以及人們獲得新的社會化模式和行為模式的過程。美國當代政治學家塞繆爾認為社會動員是一個過程,通過它,一連串舊的社會、經(jīng)濟和心理信條全部受到侵蝕或被放棄,人民轉(zhuǎn)而選擇新的社交格局和行為方式。雖然以上社會動員的定義并沒有涉及志愿服務領域,但這并不妨礙社會動員理論成為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研究的理論視角。
我國不同類型的體育賽會志愿服務活動一般由各級的團組織負責管理,是賽會主辦方有目的地通過宣傳、動員、推廣等手段,促使人們了解賽會志愿服務活動,引導潛在的志愿者參與服務技能培訓和志愿文化教育。大型國際體育賽會,由于其規(guī)模大,參與國家以及運動員數(shù)量龐大,因而需要的賽會志愿者數(shù)量也相當多。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動員志愿者加入賽會志愿服務中,是賽會主辦方必須考慮的問題。
可見,社會動員并非簡單地調(diào)動志愿服務參與的積極性,而是要制定相應策略和方法,才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動員的效率。根據(jù)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不同模式相應地采取行政力量(正式組織)、社會力量(非正式組織)和媒介信息(網(wǎng)絡)3種不同形式的社會動員方式。3種不同的社會動員方式,有各自的適用范圍。有選擇的社會動員則成為不同類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動員的實踐基礎,也就是說,社會動員并非萬能。在實踐中,尋找有效的方式可以避免無效的動員。在各類社會動員中,學校的社會動員優(yōu)勢和社會動員能力得天獨厚,通過學校的學生管理和青年組織有機結合實現(xiàn)社會動員目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動員,為推動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機制服務。
公民參與,通常又稱為公共參與、公眾參與,是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公民參與有3 個基本要素:一是參與的主體;二是參與的領域;三是參與的渠道。參與是政治領域中一個流行的詞匯,它與民主、權利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參與被應用于多個領域中。
傳統(tǒng)意義上,公民參與志愿服務理應是主動的、自愿的,但實際上有些志愿服務參與是被動和非自愿的,特別是在政府主導的情況下,公民的確是有參與行為。但如果沒有深究這些參與行為,很容易被一些大型賽會志愿服務表面上的大規(guī)模和積極性等現(xiàn)象所麻痹。畢竟,志愿者與相關組織既不構成雇傭關系,也不屬于行政上的管理關系,而是為達成某個體育目標而在口頭或書面上進行約定的契約關系。
公民參與理論對于中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參與有著重要的啟示。我國大型體育賽會的志愿者參與人數(shù)相當多,出現(xiàn)供過于求的現(xiàn)象,特別是奧運會和亞運會等國際大型體育賽會,它們對于志愿者的吸引力是相當高的。如果單憑這種現(xiàn)象來判斷我國體育賽會志愿者的供求狀況,則顯然是不準確的,因為除了大型國際體育賽會,我國還存在很多其他類型的中小型體育賽會,這些賽會志愿者的參與現(xiàn)狀更能反映出一個國家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總體參與率。
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已成為我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體育賽會的規(guī)模及其影響力等多因素的影響,北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以及一些國際大型體育賽會志愿者的招募選拔等都有強大的政府力量做支撐,能迅速招募到所需要的志愿者。而中小規(guī)模的賽會,志愿者參與服務的積極性不如大型體育賽會。從理論上講,賽會志愿者的需求方不應拒絕志愿者的參與,以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而志愿者也不應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對服務項目隨意選擇。事實上,賽會志愿者供需關系受到賽會規(guī)模的影響,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處理好賽會志愿者的供需問題,關系到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大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特點是多對一,眾多的賽會志愿者集中在一起,服務于不同類型的某一項賽會,滿足暫時性大規(guī)模賽會志愿服務的需求。大型體育賽會志愿者通常要經(jīng)過層層選拔和培訓,他們的形象代表了國家新一代青年的整體素質(zhì),是國家對外宣傳的重要元素。小型體育賽會志愿者相對較少,特點是一對多,在某一服務點的志愿者數(shù)量相對較少,服務場所較為分散,但它的需求是長期持續(xù)的,是體育志愿服務福利的人力資源表現(xiàn)形式。大型體育賽會志愿者和中小型體育賽會志愿者發(fā)揮著同樣的功能,但在成為賽會志愿者之前,他們會對類似的賽會志愿服務進行選擇,更傾向于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會的志愿服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型的體育賽會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畈豢扇鄙俚牟糠?,賽會志愿服務已成為體育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民參與理論對于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有利于厘清賽會志愿組織和政府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使體育賽會志愿服務與志愿服務的宗旨保持一致,避免出現(xiàn)應付式的被動志愿現(xiàn)象,讓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參與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邁進。
彼得將社會交換定義為人們期望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并且確實也從別人那里得到了的回報所激勵的自愿行動。社會行為的所有解釋,歸根到底都是心理學的解釋,強調(diào)人們在人際關系中的投資與其報酬的期望是成正比的。
社會交換理論是從“互動=交換”概念發(fā)展起來的?;雍徒粨Q產(chǎn)生的條件之一是互惠,互惠是社會交換的核心思想。利益最大化原則及其所基于的完全理性預設,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和爭議,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個體的選擇行為受到情感因素、所處情境、個人偏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セ菔侵驹阜諏嵺`育人機制建設的內(nèi)在動力,在互惠理念下開展志愿服務,能更好地構建長效機制,促進志愿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
我國志愿者歷來強調(diào)奉獻精神而忽視志愿者的回報,并且有些人認為既然選擇作為志愿者就不應該有回報,有了回報就不應該是志愿行為而是市場行為。任何一次志愿活動都不應把超現(xiàn)實的道德要求強加給志愿者,應讓個體需要得到滿足,進而建議政府和志愿服務管理層建立標準化的志愿服務評估體系。
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活動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但同時也會有很多潛在的收益。研究發(fā)現(xiàn),志愿者的奉獻精神是與互惠交換概念直接相關的。當志愿者的個人利益與組織的利益和需求能融合在一起時,人們就會樂于加入志愿活動組織并成為忠實的志愿者。志愿服務是一種科層式的幫助,不能與非正式的幫助混淆,因為后者是人們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的一種更加隨意的非組織化的無償服務。把非正式幫助納入志愿服務產(chǎn)生的一個問題是,它容易和一般化的人際互助交換網(wǎng)或互惠圈相混淆。
社會交換理論主要是用于解釋體育賽會者參與不同類型賽會時所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志愿強度。從理論上講,賽會志愿者根據(jù)興趣選擇自己的服務對象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他們對于不同類型賽會志愿服務在選擇上的傾向性,產(chǎn)生了兩個假設:一是賽會志愿者對大型國際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理性選擇結果;二是體育賽會志愿服務教育缺失的結果。由于賽會志愿者與賽會志愿服務的互動-交換受到賽會類型的影響,不僅要關注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交換結果,更要關注交換過程和交換效益,以利于志愿服務的持續(xù)開展。第一,不同類型賽會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影響了賽會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第二,不同類型體育賽會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賽會志愿者在交換過程中獲取個人社會資本也有所差異。第三,社會交換的效率影響了賽會志愿服務行為的可持續(xù)性。社會交換理論對于體育賽會志愿者參與服務的動機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單位制背景下單位人的特殊角色,決定了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在實踐上是以集體志愿的形式呈現(xiàn),不排除一部分賽會志愿者存在著非自愿交換的行為,這是社會交換理論難以解釋的。
依照體育賽會規(guī)模的大小,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為大、中、小3種規(guī)模的體育賽會志愿服務。不同規(guī)模賽會志愿服務有著各自適用的理論視角,探索不同規(guī)模賽會志愿服務的理論視角,是研究我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的需要。
我國大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活動的規(guī)模大,志愿者需求量多。以社會動員理論為研究視角,依托強大的行政力量和官方媒體宣傳,自上而下地動員,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招募成千上萬的志愿者。社會動員理論有利于有效動員的實施。我國中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活動以共管型為主要的管理模式,賽會志愿者供需關系受到賽會規(guī)模及其保障狀況的影響。公眾參與理論契合中型志愿服務的理論研究,能避免出現(xiàn)應付式的被動志愿現(xiàn)象。我國小型體育賽會志愿服務活動的動員能力較弱,保障體制不完善,志愿服務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交換互惠現(xiàn)象。以社會交換理論為視角,理性對待交換形式和交換效益,有利于志愿服務的持續(xù)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