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薇(吉林藝術(shù)學院)
秧歌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一種舞蹈藝術(shù)形式,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秧歌表現(xiàn)形式,地域性十分明顯,主要在北方地區(qū)流行。其有河南秧歌、高平秧歌、陜西秧歌和東北秧歌多種秧歌流派,各種流派都有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東北地區(qū)秧歌形式詼諧,淳樸豪放,融潑辣、幽默、文靜、穩(wěn)重于一體,剛?cè)岵?。穩(wěn)中浪、浪中哏、哏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并且還有花樣繁多的“手中花”。手絹的應(yīng)用是呈現(xiàn)“手巾花”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探索手絹在東北秧歌中的應(yīng)用技巧,具有重要意義。
秧歌起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與插秧耕田、祈求豐收、祈福禳災(zāi)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guān),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民間武術(shù)、雜技等其他民間藝術(shù)技藝,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還有一種說法是秧歌是由黃河兩岸的民眾為慶祝抗洪斗爭的勝利而揮舞工具演變過來的。有關(guān)秧歌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的《柳邊紀略》中,書中記載,在正月十五的時候,有愛好熱鬧的人在扭秧歌。清朝的學者吳錫麒在《新年雜詠抄》中認為宋朝流行的民間舞蹈《村田樂》是秧歌舞的前身,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秧歌逐漸普及。東北秧歌產(chǎn)生的原因與關(guān)內(nèi)移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歷史上,經(jīng)濟重心基本上都在南方,東北地區(qū)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而關(guān)內(nèi)中原地帶由于朝代更迭,戰(zhàn)爭和災(zāi)荒的影響有不少人都移居到東北,大量的移民遷入東北,也將各地的民間歌舞形式帶入東北。在東北,各地的外來人員為促進融合,相互通婚雜居,促進了東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發(fā)展,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東北獨特人格特征和中原民間藝術(shù)文化的東北大秧歌。在東北農(nóng)村,秧歌已經(jīng)是人們?nèi)粘I钪幸环N常見的娛樂生活方式,每逢重大節(jié)日或者是人們的重要日子,例如嫁娶,升學等,都會有秧歌表演,歡樂氛圍濃厚。不僅如此,一些村屯在夏日就會舉辦秧歌活動,被老年人視為交友、強身健體的一種活動,類似于城市中的“廣場舞”。
“手巾花”是東北秧歌的一種表演特色,主要通過手絹表現(xiàn)出來。手巾花的表現(xiàn)形式分為頂絹、拋絹、滾絹、腕花、頂掛和立掛幾種方式。
頂絹主要分為兩種,單指頂絹和五指頂絹。單指頂絹是將手指挑住手絹的一邊,做反片花將手絹轉(zhuǎn)平,之后將手絹從頭向前拋出,再用食指接住。五指頂絹是拇指向上,剩余手指拖住手絹反片花,慢慢將手絹轉(zhuǎn)平,拋出,在手絹降落前用五指和手腕順著手絹的旋轉(zhuǎn)方向再將手絹彈到空中。
拋絹是東北手絹花技巧當中最難掌握的一項技巧,需要對手絹的重量、拋出的力度、技巧和路線有嚴格的控制能力。拋絹的時候,手腕會有一個帶回的力量,手絹會在空中劃個弧線再回到原位,例如經(jīng)典的“鳳還巢”。拋絹的形式有很多,難度也各有不同,例如平拋絹、下拋絹、回旋絹、后拋絹等。拋絹的基本上是用手指夾住手絹,用手腕發(fā)力將手絹拋出。區(qū)別就在手腕的發(fā)力上,手腕的力道不同,手絹的拋出方式就不同。
滾絹是秧歌演員利用手絹自轉(zhuǎn)的離心力,使其脫手在自己身上滾過的一種手絹技巧,可以根據(jù)表演的實際需要,可過頭、過頸、過肩、過臂、過腰、過腿等。滾絹可以說是與拋絹有一定的聯(lián)系,滾絹表演不僅需要手腕的發(fā)力,還需要軀干的配合。
例如,在過肩的表演中,演員雙手持絹,首先在胸前做片花,然后手掌虎口向下,將手絹拋出,演員迅速將身體調(diào)整為迎接手絹的姿勢,手絹就會從演員的肩部滾過去。在滾絹的表演過程中,其對演員的反應(yīng)速度和身體控制力有較高的要求,否則演員會因為身體反映緩慢接不到手絹或者失去重心,導致表演的失敗。
腕花表演是東北秧歌表演中最基本的手絹表演形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手絹表演。手絹不同表演需要不同的力道配合,看似簡單,實則大有文章。腕花表演的要領(lǐng)是“提、環(huán)、繞、壓”。首先,應(yīng)做蘭花指狀態(tài),從手絹的邊緣入手,捏住手絹的三分之一,先提腕,掌心向下,手腕向外上提。其次,將手由外向里畫立圓逐漸擺起,這就是“環(huán)”。再次,就是繞,繼續(xù)加深上一步力道的應(yīng)用,將手絹在手上繞得緊湊起來。最后,就是壓,將在手上繞緊的手絹撣開。之后,再進行提腕的動作,如此反復,將多組腕花組合到一起。腕花可以單手做也可以雙手做或者交替進行。腕花當中還有蝴蝶花和纏頭花等表現(xiàn)形式,藝術(shù)效果十分顯著。
立掛和頂掛在手絹表演中具有非常強的觀賞性,難度很高,是東北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難度表演,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立掛和頂掛以片花技巧為基礎(chǔ),可與體前片花和頭上片花相銜接。立掛對舞者對手絹的控制力度有較高的要求,手臂與手的協(xié)調(diào)動作要求舞者有較高的反應(yīng)速度。在轉(zhuǎn)里片花的時候,可直接將手絹花轉(zhuǎn)為立掛。頂掛可以在頭上片花的基礎(chǔ)上轉(zhuǎn)為正轉(zhuǎn),手絹向耳前快速旋轉(zhuǎn),將手絹與地面平行。立掛和頂掛的片花的銜接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這項技巧。
手絹是東北秧歌表演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道具之一,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各種表演形式都以最基本的“手巾花”為基礎(chǔ)。
不同的“手巾花”有不同的握法,在手絹表演中,手絹的握法也很講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握法。
(1)全把握巾。用拇指和其余的四指握住手絹的一邊,像握拳一樣握住手絹。
(2)單指握巾。食指伸直貼在手絹邊上,拿法同上。
(3)握巾角。用手握住手絹的一角或者中心處。
(1)挽花單。指將手絹貼在胸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在秧歌的節(jié)奏中,前半拍,手指帶動手腕由,外向里轉(zhuǎn)腕360 度,掌心向下。后半拍,再壓腕挑指,動作要慢。
(2)片花。全把握巾于胸前,花型大,拿手絹的技巧與腕花的技巧相同,但是對手腕的靈活程度活人速度要求更高。片花有體前片花和頭上片花兩種。體前片花的技術(shù)特點是“立、繞、立”。首先,立掌指尖向上手心向外,之后向內(nèi)或者是向外繞(從這里開始區(qū)分里片花和外片花,向內(nèi)繞就是里片花,向外繞就是外片花)。最后,再次回到立掌手心向外執(zhí)絹的狀態(tài)。體前片花要求手絹花始終與身體保持平行。頭上片花要求腕花呈八字的圓。片花使用的技巧手多樣,并且轉(zhuǎn)動手絹的速度較快。
(3)碎花。將手絹握于胸前,用手腕帶動手絹由外向里連續(xù)繞手巾,這種叫作里繞碎花,由外向里連續(xù)繞手絹就叫作外碎繞花。繞花表演的要點是手臂要松弛,但是手腕在轉(zhuǎn)動的時候手臂卻不能動,一般一個節(jié)拍繞兩次花。
(4)雙臂花。雙手同時全把握巾,同時做里挽花。
(5)十字花。十字花也叫蝴蝶花表演方式是雙手全把握巾,交叉于胸前做里挽花,向右擺身,雙手向下弧線運動,做里挽花。
(6)蓋分花。蓋分花也叫蚌殼花,顧名思義,此手巾花表演起來像蚌殼一樣一張一合。表演技巧是雙手同時向旁撩起至雙揚掌位做里挽花,雙手同時蓋至胸前駕起,掌心朝前,向左擰身,然后雙手再向外做外挽花慢慢向上,將雙手分開,再向右擰身。
(7)展翅花。將雙臂展開,全把握手絹,在舞曲的預(yù)備拍中將雙臂完全展開持平,呈扁擔狀,做里挽花。進入正拍后,雙手壓腕于展翅位,手臂伸直,落下雙臂時應(yīng)有向里挑的感覺。
(8)扁擔花。扁擔花就是雙臂持平,全把握巾,雙手同時做里挽花。
(9)肩前花。單手屈肘將,手臂抬至胸前與肩膀持平,做里挽花。另一手臂夾肩斜角向下伸直。
(10)肩上花。雙臂伸直在頭上里繞腕后,一手放在肩上,一只手平展開,做反方向動作。
(11)下捅花。一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背后,同時做里挽花,手臂向下延伸。
(12)纏頭花。雙手握手絹貼腿,然后做云手的動作,同時繞腕。
手絹是東北秧歌中最常見的手持道具之一,使用手絹能給東北秧歌舞蹈增添豐富的色彩。
東北秧歌培養(yǎng)的是“以情帶動”的表演,手絹的應(yīng)用將道具、動作、情感三者相結(jié)合,能提高演員的形體表現(xiàn)和表演能力。手絹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能豐富表演內(nèi)容,同時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體現(xiàn)出東北秧歌的熱情奔放的風格。
每逢重大的日子,東北地區(qū)就會有秧歌表演。秧歌表演的非常熱鬧,鑼鼓喧天,伴隨著各種道具的應(yīng)用,活躍起氣氛。秧歌表演的色彩非常鮮艷,手絹色顏色也鮮艷異常,宛如花朵一般綻放在舞者手中,卻比花朵更加靈動,能足夠吸引觀眾的眼球。手絹時而在手上,時而從身體上穿過,時而從手中拋出,在觀眾眼前飄過。想要把手絹表演好,就需要熟練的技術(shù),各種特技的運用將一塊小手絹表演得出神入化,手絹表演也被看作是一種炫技。手絹的表演,豐富了東北秧歌表演內(nèi)容,增加了秧歌表演的難度,有難度的秧歌表演能引起觀眾的連連叫好。
我國地域遼闊,風土人情各有不同。如上述所言,秧歌這種起源相同的民間舞蹈也因地域差異也各有不同。除表演風格,舞步有所區(qū)別外,道具的應(yīng)用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山東秧歌中傘是代表特色,陜西秧歌的代表性道具是安塞腰鼓,而東北秧歌中的代表性道具之一就是手絹。手絹的色彩鮮明熱烈,體現(xiàn)出東北人民的熱情豪放,手絹的動作的快繞快收體現(xiàn)了東北人民個性的干脆利落,手絹技巧的靈活多變體現(xiàn)了東北人民心態(tài)的樂觀積極,手絹的動作融合了東北人民的憨厚、樸實的、潑辣的、開朗樂觀的性情。秧歌表演中的道具不僅僅是道具,更是一種地域人文化風格的體現(xiàn),手絹是東北秧歌鮮明的標志。
手絹又稱手帕,對于手絹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的手絹還是頭巾,既然作為頭巾,那么手絹最初的作用就是裝飾,到東漢的時候被稱為手巾。漢樂府雙壁之一的《孔雀東南飛》就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的句子,可以看出,在秦漢時期,手絹的作用是擦眼淚、口水和鼻涕的,還可以包裹一些小物件,作為女子的裝飾物,也可作為定情信物。例如,《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就是靠手帕題詩開始的傳情,因此,手帕也可以題詩。手帕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唐代詩人王建的一首名叫《宮詞》的詩中寫到“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化一雙蟬”。手帕在古代還被稱為鮫綃,也被稱為尺素。在清朝,一些達官貴人家的小姐手中必定會有一張手絹,在笑的時候用手絹掩著嘴,因此,手帕也代表著一個女子的端莊、風雅。在古代,手帕是女子的私密物品,如果雙方義結(jié)金蘭,也被稱為手帕之交。手絹可以代表女子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古代,手帕多為素絹制成,為了表示美觀還會在上面繡一些花紋圖案。而圖案的選擇是有講究的,基本上都會繡一些有美好寓意的圖案,如寓意著多子多福的石榴、富貴的牡丹、高潔的蓮花等。圖案的選擇也是手帕主人性格的一種體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手絹漸漸增加了一種新的功能,成為戲曲、舞蹈表演中的一種道具。因為手帕在古代是女子使用的物品,所以在戲曲表演中是旦角使用的道具,主要起著烘托和渲染情感的作用,正如用手帕掩嘴笑的做法。在戲曲表演中,手帕的表演主要用來表現(xiàn)人物羞怯、嬌嗔、矜持等情感。東北秧歌產(chǎn)生較晚,距今才有300 多年的歷史,所在東北秧歌的形成過程中,就吸收了各地戲曲表演中手絹表演的方式,將其納入秧歌表演的范疇。這種說法在《藝海探寶·東北遼南高蹺的著名老藝人齊懷學表演藝術(shù)》中有所記載,說東北的秧歌表演吸取了戲曲中旦角表演時所運用的手帕。但在戲曲中花旦表演時用的手絹是常規(guī)的四角巾,而東北秧歌表演中的手絹表演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漸漸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八角巾。東北秧歌表演中手絹是表演相比于戲曲表演來說,是一種“絕活”,需要特殊的技巧才能展示出來。與四角巾相比,八角巾旋轉(zhuǎn)力度更大,穩(wěn)定性更強,適合手絹特技的表演。并且,秧歌表演中的手絹是由棉布制成的,這是因為棉布比絹布厚實利于旋轉(zhuǎn),還會在絹布上加上一圈圈的裝飾物,增加了手絹的重量,圓圈的裝飾物利于力的穩(wěn)定,更加有利于手絹的旋轉(zhuǎn)。
秧歌是一種民間舞蹈,除了基本的舞步表演外還需要手部的配合。與古典舞和民族舞相比,秧歌的舞步缺少“柔性”,動作簡單,幅度開合較小。秧歌的舞步較為簡單輕快,基本步法主要有前后踢步、頓步、顫步、跳踢步等。不過在看似簡單的踢步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膝蓋的彈性。東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分為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三種,總體來說都體現(xiàn)了東北人們熱情豪放、詼諧幽默的特點。如果缺少柔性道具的應(yīng)用,看起來就比較僵硬,手絹的應(yīng)用可增加舞蹈的觀賞性,使東北秧歌舞蹈剛中帶柔。
手絹技藝是秧歌表演中比較有難度的一種表演形式,如果只用簡單的舞步表演吸引不了觀眾的注意力。觀眾都有獵奇心理,手絹技藝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可以熟練掌握,簡單的舞步觀眾可能看幾遍自學就會了,并沒有什么新鮮感。而加入有難度的手絹表演是滿足觀眾對新鮮感的渴求心理。觀眾如果看不透表演的技巧,那么他們就會對秧歌表演有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喜歡上秧歌表演。
舞蹈也是表達人類情感的一種方式,所以會有手舞足蹈的成語出現(xiàn),來表達人們欣喜過望的情緒。當人民的情緒不足以用言語表達時,舞蹈就會成為情緒的體現(xiàn)。舞蹈需要傳達出情緒,手絹是東北秧歌舞蹈中表達情感的需要的工具,正如上述戲曲用手絹表達人物的情感一樣。如表達喜慶、歡愉的“小燕翅花”的使用?!靶⊙喑峄ā笔怯呻p手在斜下方同時做快速的里挽花,配合踢步或者是頓步呈現(xiàn)上裝歡愉的情緒和下裝逗趣的心理。
手絹表演是東北秧歌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秧歌表演情感、增強其觀賞性、增加表演難度的需要,也能起到吸引觀眾,豐富表演內(nèi)容的作用,對秧歌表演具有重要意義。東北秧歌是東北風土人情的完美體現(xiàn),手絹的應(yīng)用成為東北秧歌鮮明的代表性特征之一,有著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各種表演形式都以基本的手巾花做基礎(chǔ)。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的秧歌表演受眾并不高。因此,秧歌的表演應(yīng)推陳出新,吸引更多年輕人,將民間藝術(shù)傳承和發(fā)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