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陳萬兵
(西昌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四川 西昌 615013)
“困境兒童”即因監(jiān)護人服刑、吸毒、暴力、虐待、遺棄等侵害的未成年人;缺乏有效關愛的留守流動未成年人;因家庭貧困難以順利成長的未成年人;自身遭遇重病重殘等特殊困難的未成年人[1]。針對困境兒童,我國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后簡稱《意見》),對困境兒童的社會服務工作起到促進作用。然而,不同地區(qū)對《意見》實行了相關舉措,例如,北京市為了能進一步保障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促進困境兒童健康成長,對困境兒童的生活費標準進行了調整[2];重慶市則是升級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機構轉型、拓展兒童福利機構社會服務功能等方面[3];陜西省則對各類困境兒童給予合理的安置以及相應的經濟補助[4]。
此外,國內學者也對困境兒童群體進行相關研究,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如王聰惠、張紅[5]從抗逆力的表現(xiàn)和影響因素分析了困境兒童,并從內外在保護因子提出建議,以幫助到困境兒童正視并解決困境;宋文娟、夏濤[6]從增能理論和優(yōu)勢視角探析困境兒童個案,遵循“類型化”和“個別化”的干預原則,構建困境兒童的社會融入路徑,為提升兒童能力和促進困境兒童保護提供可供借鑒的思路。文秋紅[7]以南京市W社區(qū)為例從優(yōu)勢視角對困境兒童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出提升困境兒童抗逆力的新途徑。
上述相關研究或從定性方面、或從定性與定量方面的結合、或從基層社區(qū)或大城市社區(qū)的角度來分析抗逆力,缺少對民族地區(qū)抗逆力構成要素的相關研究。因此,本文以四川西南最大的彝族聚集地涼山為例來研究困境兒童的抗逆力構成要素。大涼山在2020年已經徹底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但生活在該地區(qū)的部分未成年(即困境兒童)依舊面臨著社會化發(fā)展的困境。
優(yōu)勢視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yōu)勢資源的視角,優(yōu)勢視角認為個體是情境之物(即生理、心理、社會的共同體),每個人都有價值并應該受到他人尊重,都具有潛能且是獨立不斷發(fā)展的個體,個體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力量與資源,具有在困境中生存下來的抵抗不良環(huán)境的抗逆力[8]??鼓媪Γ≧esilience)指一個人處于困難、挫折、失敗等逆境時的心理協(xié)調和適應能力,即一個人遭受挫折后,能夠忍受和擺脫挫折的打擊,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心理和行為的能力[9]。
為了有效研究優(yōu)勢視角下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的抗逆力構成要素,本文以涼山的布拖、昭覺、金陽、美姑等縣兒童為調查樣本,從優(yōu)勢角度來分析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的抗逆力構成要素。為了方便調查研究涼山地區(qū)的困境兒童,特將其劃分為“孤兒”“家庭經濟較差”“父母離異或服刑家庭兒童”“殘疾或疾病兒童”“留守兒童”“其他特殊兒童”六大類。
調查立足于優(yōu)勢視角,遵循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抗逆力構成要素”編制《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構成要素核心因子”調查問卷》。量表使用“李克特量表五級評分法”,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沒意見,“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因此,為了保證調查的可靠性,研究者對抗逆力構成要素的影響因子進行分析。調查問卷初次編制項目時,選擇26個因子,為了保證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調查前進行預測試,以判斷26個項目的可靠性。預測試中采用了t考驗,凡CR≧3(決斷值高于查表臨界值)的因子是信度較高的因子,最終有18個因子被保留。因此,將18個因子整理編制為《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構成要素”調查問卷》量表。該量表重測信度為76.54。
為了能真實有效地獲取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構成要素”,調查前有周密的計劃并對施測人員進行培訓:(1)為了避免陌生調查者帶來的困境兒童心理阻抗,調查由困境兒童身邊熟悉的老師進行;(2)為了讓困境兒童身邊熟悉的老師學會調查,課題組多次召開線上培訓或現(xiàn)場指導,讓調查者熟練掌握調查方法,正確使用指導語;(3)為了使困境兒童能理解調查問題,且有生活體驗,抽樣調查以小學高年級學生、初級生、極少數高中生為主要對象(年齡控制在11~17歲之間);(4)為了使調查具有代表性和消除困境兒童的心理敏感帶來的誤差,調查時我們按照學校的“縣鄉(xiāng)村”、年齡的“低中高”進行分層取樣,以班為單位,隨機抽取10~15位同學進行普測,之后按“六類兒童”篩選需要的統(tǒng)計對象。與此同時,有針對教師、監(jiān)護人、社會工作者、兒童等進行了深度訪談。
《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構成要素”調查問卷》包括基本信息(9項)、抗逆力構成要素因子(18項)、開放性問題三部分。為了保證數據真實,將18項因子在問卷中進行“打散排列”的技術處理。
調查時,以布拖、昭覺、金陽、美姑等縣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共發(fā)出問卷2 257份,收回并剔除非“六類兒童”和填寫不完整的問卷,最后獲得有效問卷373份,有效問卷率為16.53%。調查樣本基本統(tǒng)計信息見表1。
由表1分析可知,男生占比高于女生;純彝族聚居區(qū)的、農村的被調查人數占比高于彝漢雜居的縣城及鄉(xiāng)鎮(zhèn),彝族占比91.5%遠遠高于其他民族。在被調查困境兒童中,有1.2%“孤兒”、18.1%“家庭經濟較差”、8.4%“父母離異或服刑”、2.6%“殘疾或有疾病”、19.3%“留守兒童”、0.1%“其他特殊兒童”,在“自我滿意度”的自我評價方面,只有20.9%困境兒童對自己滿意。六類困境兒童中,少部分(占比例為24.8%)屬單一困境(如經濟貧困、留守兒童),大部分(占比例為75.2%)同學遭遇多重困境。
從表1可得,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以彝族兒童為主,主因是“家庭經濟較差”,次生境遇是“留守”“父母離異或服刑”或淪為孤兒或殘疾,最終導致自我滿意度較低,即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自我評價偏低。
表1 調查統(tǒng)計有效樣本基本情況一覽表(n=373)
該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為客觀選擇題,主要反映了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的“內部支持”“外部支持”;第二部分是開放性問題,主要反映的是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內外支持背景下的效能感。分析運用網絡版SPSSAU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其結果如下:
外部支持是指困境兒童社會化發(fā)展中的環(huán)境支持和自然、文化的理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人的鼓勵和激勵;二是對生存生活環(huán)境的理解和接納,由此產生的良好感受。
1.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成人支持”要素分析
通過表2可知,“來自老師的關懷和鼓勵”,有41.5%的困境兒童有強烈的感受,有32.1%的困境兒童有過好感受,只有極少數沒有這種感受;“來自家人或身邊親人的鼓勵”,只有23.5%的困境兒童有過良好的感受,而有25.4%的困境兒童有過好的感受,有超過50%的困境兒童根本沒有受到家庭或身邊親人的支持,甚至有13.9%困境兒童有過糟糕的感受;“來自社會工作者的關心和鼓勵”,有20.3%的困境兒童有過良好的感受,有25.4%的困境兒童曾有過“受關懷和鼓勵”。訪談中多數兒童提到“很在乎老師、父母等人的表揚及肯定”。
表2 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構成要素調查:外部支持核心因子頻次(n=373)
因此,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中的“成人支持”要素是核心因子,之后依次為“教師”(這也許與教師的專業(yè)和敬業(yè)有關)、“家人或身邊親人”(可能與家人、親人不擅長關心和鼓勵孩子有關)、“社會工作者”(可能與社會工作者的文化理解不足及兒童心理知識貧乏有關)。
2.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環(huán)境支持”要素分析
通過表2中的“本土文化的精神力量”因素可得,有41.3%的困境兒童有強烈的良好感受,有38.8%的困境兒童有過良好感受;感受到“現(xiàn)代科技和信息技術對自己和家鄉(xiāng)的影響”方面,有38.8%的困境兒童有強烈的感受,有31.6%的困境兒童有過良好感受;在“精準扶貧的制度優(yōu)勢”方面,頻次非常高,有45.1%的困境兒童有過強烈的感受,有43.3%困境兒童有過良好感受,這也許是近幾年涼山彝區(qū)快速脫貧奔康的幸福感,直接增強了他們成才信念所致;在“本土資源、物產”方面,有強烈感受和良好感受的頻次較低。訪談中許多家長、兒童提及“電視、電話的普及帶來的許多便利及知識”“精準扶貧家鄉(xiāng)帶來變化和希望”,在列舉家鄉(xiāng)的優(yōu)勢資源時,總是津津樂道地談論本民族歌曲、舞蹈、服飾、傳統(tǒng)節(jié)日等。
因此,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環(huán)境支持”要素核心因子,依次是“精準扶貧的制度優(yōu)勢”(這也許與精準脫貧的顯著成就有關);“本土文化的精神力量”(這也許與彝族文化的經典性、豐富性、生活化等有關);“現(xiàn)代科技和信息技術”(這也許與智能化應用普及有關);“本土自然資源、物產”(這也許與困境兒童對本土自然資源的了解不夠有關)。
內部優(yōu)勢是指困境兒童社會化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個人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逐步形成的個性品質和內驅力,它是困境兒童心理社會化發(fā)展的結果,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構成要素調查:內部優(yōu)勢核心因子頻次(n=373)
1.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個性品質”要素分析
兒童個性品質表現(xiàn)在需要、興趣、信念、世界觀以及能力、性格等方面,其重點內容是對良好心態(tài)及進取意識、自律水平和目標信念等方面考察。調查顯示:在“陽光熱情、努力進取”方面,有25.8%的困境兒童有強烈的感受,有45.4%的困境兒童有過良好的感受,只有極少數的困境兒童沒有過這種感受;在“自律”方面,有14.8%的困境兒童能很好地做到,而有22.2%的困境兒童能夠做到,其他困境兒童沒有這種感受或根本做不到;在“目標信念”方面,有23.1%的困境兒童有過清晰的目標和良好的信念,有24.2%的困境兒童有目標和信念,有23.5%的困境兒童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訪談中發(fā)現(xiàn):積極樂觀的兒童,一般能清楚地描述自己內心感受的,并能主動談自己未來的理想和設想,而孤僻、內向的兒童很難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未來干什么也不在乎。
可見,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個性品質”要素核心因子,依次是“個人目標信念”(這也許與教師、家庭、社會的期望有關);“良好心態(tài)及進取意識”(這與困境兒童自我意識分發(fā)展和多維教育影響有關),“自律”(這與困境兒童的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和道德行為的發(fā)展滯后性有關)。
2.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內驅力”要素分析
內驅力是困境兒童社會化的內生動力,主要包括對自我的滿意度、情緒體驗、成就感等方面。調查顯示:在“對自己性別和長相的滿意度”方面,有26.1%的困境兒童對自己很滿意,有33.3%的困境兒童較滿意,有23.4%的困境兒童對自己的性別或長相不在意;在“樂觀情緒體驗”方面,有31.1%的困境兒童有較好的情緒體驗,有21.2%的困境兒童有好的情緒體驗,有1/3左右的困境兒童反映不樂觀或極不樂觀;在“學習成就感”方面,有24.6%的困境兒童有強烈的意義感,有25.6%困境兒童有良好感受,大概有1/2左右困境兒童在學習上找不到意義感或根本沒有意義感。訪談中發(fā)現(xiàn):凡對性別、長相很敏感的兒童總是顯得“心事重重”,凡提及學習成績得到老師、家長等肯定的,總喜歡“津津樂道”。
可見,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內部優(yōu)勢”要素核心因子,依次是“對自己性別和長相的滿意度”(這也許與兒童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有關);“學習成就感”(這也許與涼山彝區(qū)基礎教育滯后有關);“樂觀的情緒體驗”(這也許與困境兒童的學習成就及家庭生活有關)。
困境兒童效能因素一般由人際技巧、問題能力、情緒管理及目標習慣等組成。人際技巧是指適應環(huán)境的靈活性、同理心及溝通能力;問題能力是指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管理是指能察覺自己的情緒并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目標擬定是指有明確目標和計劃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如表4所示。
表4 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構成要素調查:效能核心因子頻次(n=373)
調查顯示:“人際技巧”方面,困境兒童人際技能較差,只有10.3%的困境兒童擁有良好的人際技巧,有23.3%的困境兒童有較好的人際技巧,有較多的困境兒童感到自己人際技能較差或缺乏人際技能;“問題能力”方面,有19.8%的困境兒童有良好的問題能力,而有23.5%的困境兒童擁有問題能力;“情緒管理和情緒體驗”方面,有13.5%的困境兒童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28.5%的困境兒童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目標制訂及好習慣”方面,有13.0%的困境兒童有認真訂制目標和實施目標的好習慣,有20.0%的困境兒童有目標制訂的習慣,有30.3%的困境兒童對“目標制訂及好習慣”無所謂,還有1/3的困境兒童不愿意或根本沒有好習慣。訪談中當提到“老師、家長等身邊人批評你時,你怎么辦”,大部分兒童不知所措,只有少部分回答“不在乎”“沒什么”。
由此可知,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抗逆力要素效能核心因子整體偏低(這也許與涼山彝區(qū)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個人教育等滯后有關),其排列順序是“良好的情緒管理”“問題能力”“良好的情緒體驗”“人際技巧”“目標制訂及好習慣”。
開放性問題有利于全面掌握困境兒童的困境信息和問題能力,個人的發(fā)展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但影響的程度不同,利用開放性問題選擇和排序,能比較真實地掌握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普遍存在的境遇(從自己的視角,看自己必須面對的困難和遭遇),有利于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
本調查甄選了19項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可能面對的“境遇”“困境應對策略”,供調查對象多元化選擇,以全面了解被調查對象面對困境的可能性與問題能力。針對373份調查問卷統(tǒng)計后,按照選擇頻次從高到低排序,排在前8位的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境遇”與“應對困境策略”情況分布如表5所示。
表5 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境遇”及應對困境策略:頻次排序(n=373)
統(tǒng)計顯示:一方面,被調查的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面對的“境遇”,從高到低依次為:經濟壓力、自我不足、家庭氛圍、漢語能力、學習困惑、環(huán)境適應和身心健康。這也許與涼山彝區(qū)生存環(huán)境和教育滯后、家庭結構不完整以及家長教育能力不足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雖然在“自我滿意度”的自我評價方面,只有20.9%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對自己滿意的,但被調查的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在面對困境時,大部分依舊表現(xiàn)為積極主動,他們能積極尋找問題策略,其問題策略從高到低依次是:“尋求幫助”“自我分析”“合理宣泄”“默默忍受”,這充分顯示他們的上進心、主動性、智慧性和自律性,這是抗逆力高的表現(xiàn)。另一類則選擇了“抱怨父母”“抱怨社會”“借酒消愁”“暴力發(fā)泄”等方式,其人數比例雖然比較低,但是他們是消極應對問題的被動思想和態(tài)度,其抗逆力較低。
由此可見,面對諸多“境遇”時涼山彝區(qū)困境兒童擁有較強的經驗和自信。一方面能清晰認識自己的困境,另一方面,大多數困境兒童能主動尋找問題策略。
涼山彝區(qū)的困境兒童在面對困難時能主動認識困境,尋找問題的解決策略。同時,對于困境兒童的抗逆力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外在因子、內在因子和效能因素。其中,外在因子主要來源于親近成年人的鼓勵,本土扶貧、鄉(xiāng)村振興及文化優(yōu)勢,現(xiàn)代科技及信息技術等;內在因子主要來源于成長信念,自我滿意度,樂觀自律及成就感等;效能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情緒管理和問題能力,情緒體驗和人際能力,目標能力和好習慣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