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盧險峰
上消化道出血指發(fā)生在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患病部位包括十二指腸、胃、食管等,分為慢性隱性出血、慢性顯性出血及急性大出血三種類型。對于ICU重癥患者,由于本身存在基礎疾病,部分器官功能發(fā)生障礙,加上臨床采取各種治療措施,比普通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1]。ICU重癥患者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性大,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診治措施,將直接威脅生命,導致死亡。因為大部分患者起病急,前期沒有顯著的特異性癥狀,多表現(xiàn)為嘔血、發(fā)熱等,造成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為盡早脫離生命危險,部分醫(yī)務人員極易在慌亂中采取錯誤的診治方式,沒有根據(jù)具體的發(fā)病原因實施對癥支持,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預后情況不佳。有研究報道,對于ICU重癥患者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應早期做出評估診斷,明確發(fā)生原因,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減少死亡人數(shù),說明臨床診治方法是保障ICU重癥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2]?;诖耍舜窝芯糠謩e采用常規(guī)診治方法、對癥支持診治方法對ICU重癥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觀察臨床診治與預后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20年8月-2021年8月北京市中關村醫(yī)院收治的70例ICU重癥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診斷標準:參照文獻[3]《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8年,杭州)》,滿足以下診斷標準即可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①存在引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原發(fā)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②嘔血、黑便癥狀;③發(fā)熱;④血紅蛋白(HGB)水平、紅細胞計數(shù)、血細胞比容降低;⑤糞便隱血試驗為強陽性。(2)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②均為ICU重癥患者;③既往無消化道出血史。(3)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②對此次研究應用藥物過敏。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分為研究組和參考組,每組35例。參考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3~75歲,平均(62.14±10.87)歲。研究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43~76歲,平均(62.19±10.9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為2020073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參考組 采取常規(guī)方法診治。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的同時,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引導患者口服止血劑,在內鏡直視下止血,體位選擇平臥位,下肢抬高,頭偏向一側,防止嘔血時血液誤吸進入氣管引起窒息,并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當收縮壓 <90 mmHg,HGB<70 g/L 時,馬上輸入足量全血,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評估臨床診治與預后效果。
1.2.2 研究組 在參考組基礎上采取對癥支持方法診治,醫(yī)生根據(jù)以往診治經驗,查閱相關資料,再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確定ICU重癥患者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按照具體病因進行對癥支持診治,主要內容如下。(1)基礎治療:嚴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禁食措施;輕度上消化道出血,飲食方式改為流食,若患者患有肝病,禁用巴比妥類藥物。準確記錄脈搏、出血量、血壓、每小時尿量等指標,維持靜脈通路,展開中心靜脈壓測定與心電圖監(jiān)護。(2)補充血容量:當收縮壓 <90 mmHg,HGB<70 g/L時,馬上輸入足量全血,注意肝硬化患者應輸入新鮮血,正常情況下,前期輸液速度應快,但老年人和心功能不全患者輸血時速度不能過快,否則易引發(fā)肺水腫,為保證安全,實施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3)止血方式:出血急癥患者,用凝血酶止血;消化性潰瘍和急性胃黏膜病變引發(fā)的出血,用抑酸藥止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用垂體后葉素止血,并考慮患者的經濟能力,合理選用生長抑素;短時間內出血量過多已經出現(xiàn)休克癥狀的患者,或經過積極治療24 h后依然出血不止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盡量縮短上消化道停止出血時間。(4)洗胃:用濃度為5%碳酸氫鈉溶液(200 ml)和稀釋3倍的生理鹽水混合洗胃,待胃液清洗干凈后,在胃內注射鹽酸雷尼替?。ㄉa廠家:徐州萊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1589,規(guī)格:5 ml∶50 mg)15 mg/kg,維持 3~4 h,待患者嚴重腹脹、腸鳴音等癥狀逐漸消失后,靜脈滴注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生產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37020557,規(guī)格:1 ml∶10 mg)0.8 mg/kg,且適當補充鉀,目的是維持酸堿平衡。
1.3.1 臨床診治效果 比較兩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的時間、上消化道停止出血時間、總出血量,出血量通過稱重法和容積法測量。
1.3.2 預后效果 比較兩組住院總時長、治療前后HGB水平、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HGB水平應用血常規(guī)檢查獲取,治療前后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用特康TEK5000P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檢測方法為流式細胞儀法,正常值范圍為:男性 120~165 g/L,女性 110~150 g/L。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Ⅱ)參照劉海云等[4]的研究,最高分為71分,包括急性生理學評分(APS)、年齡評分和慢性健康評分3項主要內容,15分以上為重癥,反之為非重癥,各項評分越高病情越嚴重。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時間、上消化道停止出血時間均早于參考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時間、上消化道停止出血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時間、上消化道停止出血時間比較(±s)
組別 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時間(h)上消化道停止出血時間(d)研究組(n=35) 7.69±1.36 1.57±0.32參考組(n=35) 14.83±1.87 2.68±0.73 t值 18.268 8.239 P值 0.001 <0.001
研究組總出血量為(216.79±1.35)ml,少于對照組的(268.47±3.16)ml(t=88.975,P=0.001)。
研究組住院總時長短于參考組(P<0.05);治療前,兩組HG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GB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參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住院總時長、治療前后HGB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住院總時長、治療前后HGB水平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住院總時長(d)HGB(g/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5) 7.05±0.89 44.52±2.11 97.84±3.71*參考組(n=35) 12.47±1.16 44.49±2.13 80.03±3.96*t值 21.931 0.059 19.417 P值 0.001 0.953 0.001
治療前,兩組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均低于參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急性生理評分 年齡評分 慢性健康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5) 24.56±1.34 13.48±0.76* 3.77±1.52 22.94±2.31 11.14±0.62*參考組(n=35) 24.52±1.31 16.53±1.08* 3.80±1.61 22.90±2.28 15.35±0.87*t值 0.126 13.664 0.077 0.073 23.314 P值 0.900 0.001 0.939 0.942 0.001
上消化道出血是ICU重癥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在原有疾病基礎上,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出血量大,患者將嘔出鮮血,并伴有血容量減少,發(fā)生休克的風險大,增加臨床診治難度。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長期間斷少量出血,雖然出血速度慢,可是持續(xù)時間長,同樣可引起慢性失血性貧血,出現(xiàn)心悸、乏力、納差等癥狀,甚至誘發(fā)腦梗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在短期內能導致嚴重貧血,引起重大器官灌注不足,明顯提高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誘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有多種,如上胃腸道疾病、門靜脈高壓、全身性疾病等,其中急性胃黏膜損害、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占比較大[6]。不同于普通患者,ICU重癥患者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應激性潰瘍、抗生素的使用、細菌或真菌等病原菌感染,杜小芳等[7]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和其他危險因素不同,黑便、貧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共同臨床特征,其中年輕患者的特有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老年患者多發(fā)生失血性休克,消化潰瘍、糜爛性胃炎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
應激性潰瘍指在嚴重創(chuàng)傷、危重疾病、大型手術等各種疾病危重情況下,或是因為飲酒過度、誤服藥物等,導致胃腸道發(fā)生黏膜糜爛和潰瘍。大多數(shù)ICU重癥患者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與應激性潰瘍有密切關系,只有少數(shù)患者由消化道潰瘍引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為胃黏膜防御機制削弱與胃黏膜損傷因素作用增強,應激源可能為生理刺激,也可能為心理刺激,嚴重創(chuàng)傷、高齡、長期胃腸道外營養(yǎng)、長期機械通氣等均是誘發(fā)應激性潰瘍的危險因素。因此,相比于普通患者,ICU重癥患者更容易發(fā)生應激性潰瘍,進而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股氐氖褂秒m然可以降低ICU重癥患者發(fā)生感染等相關并發(fā)癥的風險,卻對維生素的代謝過程造成干擾,導致出現(xiàn)低凝血酶原血癥,引起二次感染,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8]。對于ICU重癥患者,大多具有生命危象,疾病類型一般為各種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多發(fā)性損傷、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為讓患者脫離生命危險,需采取各種搶救措施,頻繁使用各種醫(yī)療設備,以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導致容易合并嚴重的細菌感染,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釋放大量組織因子進入血液。部分患者在手術影響下,需長時間禁食,造成腸道細菌移位,加上留置導管,給真菌侵入器官提供機會,造成真菌感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因為ICU重癥患者存在原發(fā)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僅屬于并發(fā)癥,只通過臨床癥狀難以準確診斷,需借助內鏡確診。趙亮[9]研究表明,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急診胃鏡診治效果良好,與年輕患者比較無明顯差異,不僅可全面了解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并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F(xiàn)今,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提升,內鏡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具有診斷作用,確定病情嚴重程度,另一方面對活動性出血或暴露血管的潰瘍及時止血,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方式包括電凝止血、食管靜脈曲張?zhí)自g及注射凝血藥物等[10]。
此次研究經實驗室檢查和內鏡檢查,所有患者均確診為ICU重癥患者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進一步證明內鏡在診治上消化道出血中有顯著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診治效果上,研究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時間、上消化道停止出血時間均早于參考組,總出血量低于參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癥支持的診治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診治。這是因為常規(guī)診治內容比較簡單,綜合看待所有ICU重癥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沒有考慮不同患者的個性化差異,在個性化差異影響下,應用同一種診治方式不同患者將獲得不同的臨床效果,如部分患者可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部分患者卻療效不佳,甚至死亡。在對癥支持診治中,將對癥診治與支持診治結合,其中對癥診治指緩解或消除患者的某些癥狀,目前醫(yī)療水平仍然存在局限性,許多疾病無法準確知道發(fā)病原因,治療重點不在消除病因,而是減輕臨床癥狀,提高舒適度[11-12]。支持診治指改善患者的一般情況,根據(jù)具體病情合理選擇治療方式,治療重點不是為緩解部分癥狀,而是改善整體情況,如恢復精神狀態(tài)、營養(yǎng)支持治療和補充人體水電解質等。在診治ICU重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過程中,經過基礎治療、補充血容量、洗胃和選擇適宜的止血方法,維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快速止血,將抗休克放在首位,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預后效果上,研究組住院總時長短于參考組,治療后HGB水平高于參考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低于參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癥支持診治更有利于患者身體恢復,能有效改善預后。由于病因不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預后不同,如消化性潰瘍造成的出血通過積極治療后能夠痊愈,胃癌等消化道腫瘤引發(fā)的出血可能會導致病情反復,后期復發(fā)率高。對癥支持診治以實際病因為標準,采取不同的止血方式,真正符合實際治療原則,考慮到ICU重癥患者與普通患者的區(qū)別,在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時易引起多器官衰竭死亡,為避免病情持續(xù)加重,及時提高胃液pH值非常重要,并給予營養(yǎng)支持,糾正酸堿紊亂[13]。對此,碳酸氫鈉溶于水時呈弱堿性,0.9%氯化鈉溶液呈中性,兩者混合洗胃不僅能幫助生命體征趨于穩(wěn)定,同時具有止血效果。
總而言之,針對ICU重癥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對癥支持的臨床診治效果好,可在短時間內使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避免上消化道持續(xù)出血,從而降低死亡風險,同時改善預后,幫助患者盡快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