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沛,張雪蓮
(1.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山西 大同 037008;2.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山西 大同 037005)
急性腦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腦梗死后多數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1]。去骨瓣術主要針對病情較重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術后患者多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藥物緩解臨床癥狀,但對神經損傷的療效較差。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醫(yī)“中風”范疇,中醫(yī)認為,中風是因風、火、痰、瘀、虛相互轉化,引動內風,氣血逆亂,導致瘀阻腦脈或血溢脈外,治療時多從氣、痰、瘀、虛論治[2]?;奠铕鰷哂型ńj、祛瘀、通經的功效[3]。本研究探討化痰祛瘀湯對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大同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37~68歲,平均(52.54±10.36)歲;病程7~20 h,平均(13.22±4.31)h。觀察組男16例,女9例;年齡38~68歲,平均(52.55±10.31)歲;病程6~20 h,平均(13.21±4.3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1788653)。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制定:常于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病;大多數患者發(fā)病時無明顯頭痛和嘔吐,發(fā)病較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進行;多與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可見于動脈炎、血液病等;一般發(fā)病后1~2 d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有頸內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體征,腰穿腦脊液一般不應含血[4]。②中醫(yī)診斷參照《腦梗死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學》中風痰瘀阻證的相關診斷標準制定: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語謇澀或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頭痛目眩,痰多而黏,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歲;依從性好,可以配合完成治療者;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合并手術禁忌證者;肝腎功能異常者;精神、行為異常者;有腦血管介入治療史者;對中藥過敏者等。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青海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3020201)口服,每次100 mg,每日兩次;依達拉奉注射液(先聲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80)30 mg加入適量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兩次;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Co.KG,注冊證號S20110051)靜脈滴注,每次0.9 mg/kg,最多不超過90 mg,先靜脈推注總量的10%,剩余90%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 L中,于1 h內靜脈滴注完畢;溶栓6~12 h后,給予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鈉(江蘇萬邦生化醫(y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79)皮下注射,每次5 000 IU,12 h 1次。治療15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化痰祛瘀湯治療。藥物組成:全瓜蔞30 g,桃仁、紅花、生地黃、川芎、黨參片、炙黃芪12 g,炙甘草、法半夏10 g,制膽南星10 g,當歸15 g。水煎取汁300 m L,每次150 m L,早晚分服。治療15 d。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yī)內科學》進行評定,分值范圍0~6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6]。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定,NIHSS分值范圍為0~42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7]。③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約4.5 m 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外周血低切全血黏度(LBV)、血細胞比容(Hct)、血漿黏度(PV)、高切全血黏度(HBV)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評定。基本痊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不適感;顯效:患者無不適感,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患者不適感輕微,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無效:患者不適感明顯,臨床癥狀未明顯改善??傆行В交救@效+有效。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中醫(yī)證候積分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觀察組 25 治療前 5.15±0.61 21.23±4.42治療后 1.13±0.28△▲ 5.42±1.24△▲對照組 25 治療前 5.14±0.63 21.22±4.46治療后 3.26±0.45△ 10.94±2.57△
(2)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V、LBV、HBV、H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V、LBV、HBV、Hct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s)
注:1.LBV,低切全血黏度;Hct,血細胞比容;PV,血漿黏度;HBV,高切全血黏度。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LBV(mPa/s) Hct(%)觀察組 25 治療前 20.72±2.92 48.85±5.74治療后 9.11±2.12△▲ 34.65±4.91△▲對照組 25 治療前 20.74±2.93 48.88±5.87治療后 16.07±2.65△ 42.84±5.32△組別 例數 時間 PV(mPa/s) HBV(mPa/s)觀察組 25 治療前 2.16±0.22 8.13±0.83治療后 0.83±0.21△▲ 4.88±0.63△▲對照組 25 治療前 2.15±0.23 8.12±0.82治療后 1.85±0.28△ 7.25±0.72△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急性腦梗死為臨床常見且高發(fā)的腦血管疾病,常表現為運動障礙、一側肢體麻木或癱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8]。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常采用西醫(yī)藥物或結合手術治療,病情較重者采用去骨瓣術治療,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停藥后患者病情多反復,預后較差。
中醫(yī)認為,急性腦梗死多由內因引發(fā),由于飲食不節(jié)、情志郁怒、瘀血阻滯等引動肝風、夾痰上擾而致,應以祛風養(yǎng)血、化痰通絡、益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9]。化痰祛瘀湯中,全瓜蔞清熱化痰,桃仁補氣排膿、利水消腫,紅花活血祛瘀、調經止痛,生地黃清熱涼血、生津養(yǎng)陰,川芎行氣開郁,黨參健運中氣、潤肺生津,炙黃芪升陽補氣,炙甘草通陽復脈、益氣滋陰,法半夏化痰燥濕,制膽南星息風定驚、清熱化痰,當歸活血補血。諸藥合用,共奏祛瘀活血、通絡化痰功效。研究顯示,當歸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及抗血栓作用[10];紅花中紅花醇具有抗血栓與抗凝作用,可有效改善機體高凝狀態(tài)[11];瓜蔞有擴張微血管、抗凝血等作用[12];桃仁提取液具有改善血流動力學,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13];生地黃的活性物質具有抗凝血、抗腫瘤、調節(jié)核酸代謝、增強免疫力的作用[14];川芎、炙黃芪、炙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5-17];制膽南星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可改善血液流變學,調節(jié)腦-腸軸,并抑制炎性反應[18];法半夏中的揮發(fā)油具有鎮(zhèn)咳、化痰、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化痰祛瘀湯可提升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的臨床療效,緩解其臨床癥狀,并改善神經功能。LBV、Hct、PV、HBV為臨床常見的評估血液流變學水平的指標,高水平提示機體存在高凝風險,會增加血流阻力,提升血栓形成的風險,進而加快疾病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V、LBV、HBV、H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化痰祛瘀湯治療可降低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
綜上所述,化痰祛瘀湯可提高急性腦梗死去骨瓣術后患者的臨床療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