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輝
小學科學鼓勵學生從平時生活開始著手,借助親身實踐,知道探究的方法與技能,掌握最為基本的科學知識,發(fā)現(xiàn)并提出現(xiàn)實生活當中比較簡單的科學問題,同時試著運用科學的方式與知識來予以解決,進而儲備了解世界與處理問題的經驗,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使其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問題的提出是學生開始學習科學的第一步。在小學科學的教學當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借此來培育學生現(xiàn)有的問題意識,同時尊重其所提出的所有問題,使其能夠更為高效地進行學習。
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地分析、理解以往的知識體系,并且還能夠讓學生借助實地考察、資料查詢、小組合作等諸多方式,有效地分析或者解決問題,引導他們從未知順利轉換成已知,優(yōu)化學生固有的知識體系,如此可以增強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對其后續(xù)階段的進步和發(fā)展起著較大的幫助。最為關鍵的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組織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慢慢培養(yǎng)他們形成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自發(fā)地掌握大量知識,樹立良好的自主探究理念,進而主動地加入學習活動中,為將來的發(fā)展鋪墊牢固的基礎。
學生只有不斷地進行自主探究,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推動他們的思維結構獲得有效的優(yōu)化和完善。學生在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應該激發(fā)他們的個性思維,同時借助新型的思維方式,將所有零散的知識有效整合起來,構建出完整的知識結構,建立一個可以循環(huán)的學習過程。那么在此種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提出較多的問題,組織學生主動地對問題進行研究,能夠明確問題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只有積極地探究,才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掌握教材上的知識,學習到越來越多的實驗技巧。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各種各樣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做好素質教育方面的工作,轉換以往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就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他們主動加入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對素質教育工作給予更高的注重,并根據(jù)科學課程制定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在認真思考和細致分析中,學生獲得正確的結論和答案。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就能夠對學生的思維和意識進行培養(yǎng),為他們將來的進步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小學科學屬于一門新興的課程,部分師范學院也才剛剛建立相關的培訓課程,這就導致小學學校的科學教師都是從其余專業(yè)轉來,只是通過簡單的培訓,就開始正式上崗,為學生教授大量的知識。但因為編制和人才嚴重短缺等方面的因素,部分小學都沒有引入專業(yè)的科學教師,而此種情況,確實讓學校出現(xiàn)了明顯的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所以,學校更應該對此種情況進行分析,明確引發(fā)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其徹底地解決,以便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需要對各種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進行細致的講解,其中涉及大量的科學演示實驗,這部分內容都是想要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由此可知,這種活動對學生后續(xù)階段的發(fā)展甚至是科學教育的實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但因為資金投入的不足,學校并未給予更高關注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學校設立專業(yè)的實驗室,也并未采購大量的實驗器材,這同樣會致使教學工作無法根據(jù)既定的標準和大綱完成,那么學生操作的機會和時間必定少之又少。
不同地區(qū)學生積累的科學知識和掌握的基礎知識也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尤其是偏遠山區(qū)的學生和發(fā)達城市的學生,確實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如今的小學科學教學大綱卻并未將此種差異性完整地顯現(xiàn)出來。而這就致使某些學生不能滿足教學目標提出的要求,在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中,也時常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困難,不僅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需求,還讓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所以,在實施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基礎能力,采用有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只有如此,才可以推動學生健康順利地成長。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下意識地給學生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可以在這個情境當中不斷地進行思考,并提出不同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水到哪里去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能夠為學生準備一個較為有趣的實驗。教師先拿出一條毛巾并把其放入水里讓其能夠全然濕透,同時用濕的毛巾在黑板上寫出一個“水”字,然后要求學生對此進行觀察,這個字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接著,教師隨機選出幾個學生來說出:“出現(xiàn)了怎樣的現(xiàn)象?”部分學生說道:“黑板上面的字在逐漸消失?!辈糠謱W生則說:“這個字很多地方都快要干了,有的部分還有印記?!钡?,學生的心中都會存在一些疑慮:“這個字為何會消失了呢?其究竟去了哪里呢?”借助實驗呈現(xiàn)來設計相應的情境,能夠令學生依據(jù)具體的實驗展開進一步思考,從而出現(xiàn)質疑,加強學生對問題的意識。又如,在學習《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能夠把馬鈴薯放進液體A當中,馬鈴薯開始出現(xiàn)下沉的情況,接著再把同樣的馬鈴薯放入液體B當中,馬鈴薯卻出現(xiàn)了上浮的情況,馬鈴薯這種一浮一沉的現(xiàn)象,不僅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并且引導學生說出疑慮:“為何馬鈴薯會出現(xiàn)一沉一浮呢?確定是因為液體不相同所導致的,它們都是什么液體呢?”
在小學科學教學之中,教師需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用足夠的時間及其空間來讓學生設疑,借此來提升學生在問題方面的能力,讓其可以進一步地學習。比如,在學習《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讓學生去完成自主的提問與解答。教師給先學生留出部分時間對教學內容展開自學,同時讓其結合自己的理解及教師平時的提問,把書本當中的知識轉變成對應的問題,如:人體的消化器官都有什么?食物在體內旅行的順序是怎樣的?用小組的形式來開展問題歸攏,每組選出一個代表,到黑板上完成相應的問題。然后,教師再依據(jù)小組提問的數(shù)量及其質量來評價,同時選出表現(xiàn)最好的一組進行反饋。最后,教師依據(jù)學生所給出的問題來做進一步的授課,同時盡快補充一些沒有提出的問題及其答案。借助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所具有的設疑能力,同時還能夠強化學生在發(fā)現(xiàn)、總結以及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又如,在學習《認識溫度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給出學生不同區(qū)域與讀數(shù)的溫度計,使學生找到其中存有的相同及其不同點,讓其不僅熟悉了結構,也看到了不同的讀數(shù),進而形成疑惑:該怎樣去讀數(shù)呢?從而研究刻度的特征。
只有教師為學生設計較為民主的課堂氛圍,學生才可能會產生問題意識。因為唯有學生在較為安全的課堂氣氛當中,才敢于說出疑問,同教師與同學展開互動,以至于對教師與課本提出質疑。反之,較為權威且講授式的課堂當中,學生難以形成問題意識。在科學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展現(xiàn)出學生所占有的主體位置,而自己在課上需要扮演一個組織者或是引導者。教師應結合學生目前的認知,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學習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去主動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思維。在課上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耐心聽取學生的心聲,使學生能夠逐漸產生問題意識。例如,在學習《用橡皮筋驅動小車》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在結束橡皮筋纏繞圈數(shù)和運動距離存在關系的探索以外,還會剩下一些時間。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要讓學生去探索,努力地發(fā)現(xiàn)并說出問題。比如,讓學生學會提問:假如橡皮筋不斷增加圈數(shù),小車的運動距離會產生怎樣的改變?小車所運行的距離與增加圈數(shù)是呈正比例關系嗎?
在開展科學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想象能力擁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主動創(chuàng)設出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加入其中,能夠更加自由地進行想象。教師也需要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能夠勇敢地進行聯(lián)想,并注意喚起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喚起他們隱藏的潛能,可以更好地對他們自尊心和自信心開展有效的培養(yǎng)。比如,在講解《地球引力》的相關知識時,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借助閱讀活動、觀察實驗等諸多方式,讓他們明確地球引力是否真實存在。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在太空生活的宇航員,和周圍同學進行熱烈的討論,這些宇航員是怎樣擺脫地球引力在太空中生存的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思維本身的靈活性才是學生樹立良好問題意識的關鍵所在,所以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鍛煉,確實能夠為他們后續(xù)階段的發(fā)展提供幫助。思維能力通常是在思考或者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提升的,此種過程是任何人無法徹底替代的,所以,在開展科學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出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大量知識,可以正確地對問題進行判斷,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問題意識的目標。
部分學生覺得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早已將理論知識和重難點內容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因此并不會對知識產生任何的疑問。此種情況并不代表著教師早已將各個知識點講解清楚,而是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是利用怎樣的方式將問題徹底地解決。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能夠引導學生掌握大量的知識,學習到更多的技巧,并且教授他們質疑的方法,可以有目的、有意識、有思想地培養(yǎng)學生,支持他們勇敢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以此來推動他們的思維獲得良好發(fā)展。比如,在講解《植物的生長變化》相關知識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不一樣植物,其形狀、大小甚至是顏色等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此時教師能夠支持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和周圍的同學一起討論,將這些植物的種子做好清晰的對比,了解種子的形狀、顏色甚至是大小等。那么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支持學生對種子萌發(fā)的因素進行質疑,并將全班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這四種因素做出細致的分析,檢測其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怎樣的影響,接著邀請每一個小組進行匯報,探索出正確的結果和結論。如此一來,確實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在掌握大量學習內容的同時,還對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問題意識進行有效的鍛煉。
學生有著較為強烈的好勝心理和好奇心理,所以教師應該對他們有著清楚的了解,并聯(lián)系學生的個性特點實施教學,借助實物創(chuàng)設出真實生動的情境,喚起學生隱藏的求知欲望。只有如此,才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加入課堂活動中,在同學的幫助和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到大量的知識和內容,在增強其思維意識和問題意識的同時,對他們的綜合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比如,在講解“浮與沉”的相關知識時,教師能夠利用土豆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如先準備好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土豆,并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東西嗎?”此種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是很困難,只要學生認真觀察就能夠發(fā)現(xiàn),接著教師再次提出問題:“你們覺得把土豆放進水中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狀態(tài)?是會下沉還是會上浮呢?”并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在小組內部進行熱烈的討論,那么有的學生認為土豆會沉下去,有的學生認為土豆會上浮,學生的想法存在巨大差異,而教師則應該在學生產生質疑的同時,準備好大量的儀器和設備,引導學生加入有趣的實驗活動中,讓他們可以親自動手進行操作。這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增強實際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確實擁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也起著較大的幫助。
在小學時期的科學課堂上,教師應該轉換以往的思想理念,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當作評價的主要指標,擺脫以教師為核心的束縛,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前提下,著重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地進行學習,讓學生可以自發(fā)地提出問題,并利用自己的努力解決所有的問題。部分學生自身的問題意識并不是很高,導致此種情況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就是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無知,會受到周圍同學的嘲笑。所以,在開展科學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注意他們的自尊心,用更加溫和的態(tài)度面對每一位學生,耐心傾聽他們提出的質疑,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信心,可以引導他們更加主動地提出問題。對勇敢闡述想法和觀念的學生而言,不管其想法是否正確,教師都應該進行表揚和鼓勵。而對無法敘述清楚自己想法的學生,教師則要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只有對學生一視同仁,可以肯定他們的想法和觀點,才能夠提升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有著高度的勇氣和自信。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的教學當中培育學生問題意識至關重要,教師需要努力在課上鼓勵學生去進行質疑和提問。在具體教學當中,教師應該為學生設計問題情境,為其創(chuàng)造足夠的機會去設疑,借此來有效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其學習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