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虹
在市場經濟繁榮的背景下,我國各行業(yè)領域正式步入新常態(tài)階段,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表現(xiàn)愈發(fā)活躍,新工藝、新手段持續(xù)涌現(xiàn),教育行業(yè)也由此迎來新興發(fā)展契機,微課、翻轉課堂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時空限制,素質教育、新課改進程深化,沖擊了傳統(tǒng)、刻板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格局愈發(fā)優(yōu)化完善,話題型任務模式就是該種宏觀環(huán)境下的重要產物,有必要對其設計、應用方式開展深入探究。
話題型任務模式是現(xiàn)代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進程中重要的新興產物,通常以單一話題為基準鋪展開來,廣泛吸納多渠道、多角度內容,以“信息差”策略激活學生閱讀、探討熱情,使之積極地參與到建構過程中來,不斷突破自身思維束縛,獲得更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這種話題貫穿課程推進始終,是重要的牽引繩和風向標。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其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話題式教學突破了課堂、書本的束縛,倡導以中心話題為指引,設計和組織相關教學內容,學生根據(jù)所想提前收集資料,觀看微課視頻、多媒體課件等,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后進入課堂參與任務實施,涉及的人文性內容更加多樣,英語知識面也愈發(fā)廣泛,有助于拓寬英語學習視野。
小組合作法是話題性任務模式中最為常見的手段,學生圍繞一個中心話題自由抒發(fā)所思所想,話題源于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極為貼近,學生在交互中逐漸消除“信息差”,獲得更加充足的儲備,自然形成的語境也容易激發(fā)學生表達欲,為學生提供更多口語、聽力鍛煉契機。
話題型任務模式中,改變了傳統(tǒng)單向灌輸、被動接收的課堂格局,師生、生生之間以更加平等的關系相處,力求通過寬松氛圍的營造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民主性和互動性更強,有助于保護學生主體地位。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產業(yè)格局變更趨勢明顯,教育教學領域面貌也發(fā)生極大改觀,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層出不窮,素質教育、新課改進程逐步加深,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的新型教育格局逐漸成形。與傳統(tǒng)、刻板的“雙基”教育模式相比,新時期教學強調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就初中英語學科來說,這種核心素養(yǎng)大致包含了英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及學習能力等,鼓勵學生秉持尊重差異、博采眾長的原則深入了解各國文化內涵,更加純熟、流利地用英語表達所思所想。話題型任務模式中,恰好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交流的契機,營造更加開放、寬松的語境氛圍,引進的話題緊密貼合學生實際生活,更有助于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來看,“學習”實質上是以已有經驗為基礎開展的,自發(fā)性、內化性活動,情境、協(xié)作、會話是該種建構發(fā)生的必要元素,特定情境有助于氛圍營造和既有經驗激活,協(xié)作、會話則能夠促進思維的碰撞交流,進而幫助學習者找到既有圖式結構的不足之處,引起認知方面的矛盾,并促進知識的深層內化。話題型任務模式具有民主性、互動性的顯著特征,課前教師通過微課、課件的分享幫助學生理清預習思路、捕捉重難點問題,想要完成任務的意圖會為學生提供強大驅動力,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緩解課堂進度緊張問題。課上學生知識儲備充足,能夠根據(jù)話題自由表達所想,有助于自發(fā)探究、建構活動的完成。
英語學科具有顯著的人文性、工具性特征,在詞匯、語法、句式等基礎知識之外,著重強調應用、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獲得更加均衡的發(fā)展。而傳統(tǒng)模式中,更傾向于機械化方法,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講授占據(jù)絕大比例,學生被動聽講和梳理,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障,課后鞏固復習過程中,采用的也是重復化策略,記憶、背誦、抄寫、練題是主要手段,長此以往很容易失去學科興趣。相比之下,話題型任務模式靈活性更強,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興趣、需求以及課本內容等,設置適配性較高的中心話題,課程開展后學生依據(jù)任務內容,自由交互協(xié)作,主體性得到明顯增強和凸顯,有助于破除傳統(tǒng)英語單一、刻板、機械的困境,保障教學質量的提升。
中心議題是整個話題型任務模式展開推進的核心和線索,能夠為教學設計安排、任務活動執(zhí)行提供思路和方向。話題選取過程中,應當秉持適宜性、靈活性原則,設置容量較大、趣味性豐富的對象,可以適當構建“信息差”,充分激活學生探索欲望。話題深度、廣度則要根據(jù)學生英語學科能力、認知閱歷等靈活決定,過深、過廣的話題容易掩蓋重難點,導致“多而雜”的問題,影響英語核心知識的傳遞,過窄、陳舊的話題則會損傷學生積極性,給課程質量的提升帶來阻礙。在確定大致方向的基礎上,還要充分融合教材內容,現(xiàn)行的教材書籍中,多數(shù)話題內容都是前后連接、相互貼合的,這種安排可以起到明顯的鞏固、強化作用。教師在選題之前,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宏觀梳理、掌控,將零散單元有機貫穿話題之中,為學生的系統(tǒng)性學習提供保障。
話題提煉思路是十分多樣的,可以采用深挖策略,將教學難點作為話題引出線索,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和交流,攻克相關的表述、寫作難題,讓學生在自我突破中獲得成就感。比如,七年級教材中設置了“Don’t eat in class”單元,重點講述學校守則,讓學生在故事化、生動化的課程內容中鍛煉否定陳述句用法。話題提煉過程中,可以通過深挖概括出“rules”這一話題,將場景引申到博物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探討這些區(qū)域應當遵守哪些規(guī)則,各種規(guī)則體系之間存在怎樣的差異等,激活學生已有閱歷和經驗,使之更加主動地參與辯論、探討過程中來。還可以采用連接策略,通過既有主題引申到學生熟知的、了解的話題之中,比如,“When is your Birthday?”單元中,可以引申出“Birthday Party”的話題,鼓勵學生用英語描繪自己想象中的生日聚會,闡述聚會中想要邀請哪些人、準備什么東西等,激活學生表達欲望的同時,與后續(xù)“Can you come to my party?”遙相呼應,起到儲備、奠基的作用。
任務活動是英語知識傳遞、接收的重要載體,切合主題、豐富多元的任務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思維活躍度,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的狀態(tài)之中?;顒拥脑O置切不可采用固化、刻板思維,而是要結合主題實際內容,設置適配性較高的任務活動類型。可選擇的任務類型較為多樣,要在統(tǒng)籌化思維指引下,圍繞主題探索適宜的分段任務,所有任務以階梯形式排列組合,帶領學生逐層深入完成知識的探索建構。比如,“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單元中,話題設置為“subject”,據(jù)此設定三類不同任務:其一是快速記憶任務,鼓勵學生靈活調用思維導圖、聯(lián)想記憶方法,對該課所學的目標詞匯、句式進行記憶認知,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熟悉用法。其二是聽力大比拼任務,當堂穿插與主題相關的聽力資料,隨機提問鼓勵學生捕捉信息,并按動講桌上的按鈕進行搶答。其三是實踐調研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調查班級同學科目喜好,幫助其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轉化,激活課堂氛圍的同時提升課程質量。
注意任務的設計必然是服務于話題和教學的,要合理控制每個子任務的課堂時間,避免出現(xiàn)本末倒置的情況,內容上也要與主題相契合,可以在日常備課中加強積累和分析,在粗淺的知識性、技能性任務基礎上,增添更多趣味性和靈動性內容。比如,“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一課中,可以安排時間表制作的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羅列自己周末的時間安排,并運用超輕粘土、蠟筆等工具對時間表進行裝飾,最后以英文形式在班級中介紹、分享和交流,促進課堂知識的快速遷移運用?!癏ow was your school trip?”課程中,則可以安排旅行日記的任務,鼓勵學生利用簡短的英文表述,對自己的旅行過程進行描繪、記錄,結合裝飾性材料的運用,制作成專屬的英文旅行手賬,在全班面前摘錄精彩瞬間分享,豐富英語學習形式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內在的英語學習、應用興趣。
話題型任務模式是一種新型的互動式、開放式教學手段,倡導以總話題為中心設計教育教學活動,以具體、生動的任務為載體輔助建構和認知。該過程中要充分保護學生主體性,用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勇敢表述??梢酝ㄟ^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設計拉近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比如問答導入法、設疑導入法,立足教材實際內容,設置貼合度較高的導入性問題,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探索欲望。還可以采用插圖導入法,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猜測教材插圖中主人公在做什么,可能在談論什么等。此外,還有音樂欣賞導入法、多媒體導入法等,教師要結合英語學科的具體內容靈活選取。課堂開始后,還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英語小游戲消除學生緊張情緒,比如,“Is this your pencil?”一課中,可以引入“Magic Box”的游戲,將各種形狀的物品裝到一個不透明盒子中,邀請學生伸手觸摸、感受,并給出相應答案。
此外,協(xié)作、交流也是話題型任務教學模式中極為關鍵的特征優(yōu)勢,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嘗試表述、遷移運用,避免“啞巴英語”的誤區(qū)。因此,應用環(huán)節(jié)要注意保護好學生的表達欲望,充分挖掘學生需求,爭取讓每位同學都加入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來。組建任務型小組時,要秉承“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基本原則,綜合學生的學科能力、性格特征等分配組別,引導學生開展系統(tǒng)性的組內分工,可以根據(jù)任務內容設置小組長、發(fā)言人、記錄人等角色崗位,保證學生參與度。在空間安排上,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改變單一、固化的“秧田式”座位布局風格,采用馬蹄形、弧形等排布方案,在中間空出展示、表達的空間,同時方便學生隨時竄組交流,為話題型任務模式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知識儲備不足是現(xiàn)階段話題型任務模式開展過程中最為常見和關鍵的阻力因素,雖然學生有主動參與、主動討論的欲望,想要發(fā)揮已有經驗推動合作任務的完成,但奈何詞匯量太小,表述過程中有很多詞匯、句式運用不夠熟練,影響了表達的流暢性和有效性,長此以往容易打擊學生自信心。再加上很多主題開放性、廣泛性特征明顯,固定的教材知識很難滿足學生表述需求,此時就容易出現(xiàn)不敢說、不會說的情況,比如,“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單元中,以周末生活為主題安排一系列任務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闡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如果對地點類、活動類名詞積累過少,就會出現(xiàn)難以表述的問題。基于此,話題型任務模式推進過程中,還應調動學生課前預習積極性,鼓勵學生用勾畫、批注等方式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做好知識儲備與積累,方便后續(xù)討論、交流。
近年來,我國產業(yè)格局變更趨勢明朗,“互聯(lián)網+”模式被推廣應用到各行各業(yè)之中,教育教學領域同樣受到影響,以多媒體為起點的科技化教學體系逐步成型,微課-翻轉課堂模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種類,能夠顯著緩解英語課堂進度緊張、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話題型任務模式中,完全可以借助該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清預習方向,完成知識的先行儲備。比如,“I’d like some noodles”一課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主題設置“餐廳點單”的情境型任務,將點單常用詞匯、句式制成畫面精美、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于課前觀看積累,并根據(jù)設想適當拓寬積累面。學生有了充足的知識儲備后,課堂時間可以被更多地分配給任務實施、總結評價環(huán)節(jié),保障任務推進有效性。微課篇幅短小、生動立體,共享傳輸成本極低,具有許多線下教學不能比擬的優(yōu)點。設計時要注意控制時長,整體以8~10分鐘為佳,著力突出課程重點、難點,為話題型任務模式的開展做好鋪墊。
話題型任務具有連續(xù)性、遞進性特征,是圍繞單一話題緊密組織、設計的趣味教學活動,能夠顯著增強教學系統(tǒng)性,使學生獲得完整、生動的教學體驗。任務模式的采用賦予了該種體系更多的階段性特征,實踐中要結合課程布局結構,及時進行反饋總結,用更加新穎、多元的評價方式,激活學生內在效能感。評價內容要與任務形式緊密貼合,充分彰顯話題的引領性、線索性作用,以“This is my sister”單元為例,課程中布置了“family”主題的寫作任務,評價環(huán)節(jié)就應當體現(xiàn)寫作相關的指標內容,比如作文完整性、表述準確性,結構內部有無明確的主題句、總結句等,在句式組建設計過程中,時態(tài)、人稱是否使用準確,在傳統(tǒng)教師評價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方便其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互學共進。
內容總結方面,則要引導學生用科學、條理的方式自主建構,以思維導圖運用方式為例,單詞教學任務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類別、詞性、前后綴等元素對所學詞匯進行分類,幫助學生深入摸索單詞深層的構詞邏輯,從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整個詞匯框架的繪制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組間對比評價,充分鍛煉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閱讀類任務中,則可以引導學生摸索文章整體的線索思路,以時間、地點等要素為基礎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活動中,靈活運用思維導圖方式對課外英語文章進行拆解、重構,鍛煉學生記憶、思維能力,拓寬學生英語文化視野,增強閱讀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話題型任務模式是時代進步、理念更新的產物,具有鮮明的人文性、民主性、協(xié)作性等特征,能夠改變傳統(tǒng)英語課堂刻板化、死板化的困境,幫助營造寬松、自由的語境氛圍,保障核心素養(yǎng)培育質量。實踐中務必要正視其價值、功能,立足教材內容科學選取議題,借助多元化、趣味化的任務活動激發(fā)學生主觀興趣。同時,從環(huán)境、知識等層面支持、引導小組合作,任務活動結束后也要及時整合總結,借助思維導圖等工具構建系統(tǒng)性知識框架,為綜合教學效能的優(yōu)化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