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鵬 羅 妮 張琳琳 拜承萍 胡惠瑩 田 曄 石云科 鄭西寧 王育敏
1)青海大學研究生院,青海 西寧 8100002)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小腦缺血性卒中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3%[1-3]。小腦后下動脈(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區(qū)域梗死是小腦梗死中最常見的區(qū)域,約占40%[4]。PICA 起源于椎動脈的V4 段,椎動脈發(fā)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既往被認為是一種無害的先天性血管解剖變異。隨著VAH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最近有研究表明,VAH是后循環(huán)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4-5],且VAH常合并胚胎型大腦后動脈(fe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PCA)結構[6],但FPCA結構與后循環(huán)卒中的關系仍不明確,特別是在合并VAH的情況下。相關研究表明,VAH可導致同側PICA區(qū)域低灌注[7],但其忽略了FPCA結構可能對其產生的影響。目前關于小腦梗死的臨床表現、病因方面的研究較多,但在PICA區(qū)域梗死中沒有系統和全面地評估VAH 及FPCA 的解剖結構變異,故這方面的認識比較局限。本次研究探討PICA 區(qū)域梗死與FPCA及VAH結構的關系。
1.1 對象回顧性收集2020-01—2022-04 在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行頭顱MRI和頭頸部CTA檢查并確診為PICA 區(qū)域梗死的患者。排除標準:(1)顱內或顱外有嚴重的血管狹窄(>50%)或閉塞;(2)椎動脈或(和)大腦后動脈存在其他先天性發(fā)育變異;(3)圖像質量差不能用于評估血管情況的患者;(4)雙側PICA區(qū)域梗死的患者。最終納入105 例患者,年齡22~85歲,記錄原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情況、心臟疾?。ㄐ慕g痛、心肌梗死、冠狀動脈血管內治療和心房纖顫)和外周動脈疾病等。本研究得到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由于這是一項回顧性研究,所以放棄了患者的知情同意,但MRI 和CTA 檢查是在患者或其親屬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1.2 影像檢查(1)頭顱MRI檢查:使用飛利浦3.0T磁共振掃描儀及64通道頭顱線圈對所有患者進行頭顱MRI掃描。對所有受試者進行頭顱MRI常規(guī)序列掃描,包括: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液體衰減反轉 恢 復 圖 像(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2)頭頸部CTA 檢查:使用256 層Philips Brilliance iCT進行掃描。利用工作站重建腦動脈3D模型結構,通過重建清晰的三維圖像,觀察并測量大腦后動脈P1段、后交通動脈及椎動脈的直徑。利用VR 及MIP 等技術對大腦后動脈及椎動脈進行綜合分析。由固定的兩名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醫(yī)師對處理后圖像(VR、MIP)及源圖像進行獨立閱片并分組,其對患者的臨床信息均不知情,當分組結果不一致時商議后統一意見。
1.3 FPCA、VAH診斷標準(1)FPCA診斷標準:如果大腦后動脈的血供來自頸內動脈,不管大腦后動脈的P1 段是否存在,將其定義為FPCA。FPCA 結構是指大腦后動脈的P1 段直徑小于后交通動脈的直徑[6]。(2)VAH診斷標準:選擇V2段(第6頸椎橫突孔到第2頸椎橫突孔之間)中部水平測量椎動脈管腔直徑,將椎動脈直徑≤2.5 mm 或兩側椎動脈直徑不對成比值≤1∶1.7 定義為VAH,這一定義是基于研究者們對椎動脈直徑≤2.5 mm的受試者椎動脈的流速降低或外周阻力升高的研究結果而設定[8-10]。
1.4 分組方法根據頭頸部CTA 圖像上椎動脈及大腦后動脈的發(fā)育情況,將血管模式分成模式Ⅰ(正常椎動脈合并正常大腦后動脈)、模式Ⅱ(單純的FPCA 組)、模式Ⅲ(單純VAH 組)、模式Ⅳ(FPCA 合并VAH組)。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符合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對分類變量資料采用率(%)描述,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ICA 區(qū)域梗死患者的一般資料105 例患者明確診斷為PICA 區(qū)域梗死,男64 例(61%),女41 例(39%);年齡22~85 歲;血管變異率為81.9%,其中VAH 結構發(fā)生率為64.8%,FPCA 結構發(fā)生率為53.3%,其血管模式分布結果從高到低分別為模式Ⅳ35 例(33.3%),模式Ⅲ33 例(31.4%),模式Ⅱ21 例(20.0%),模式Ⅰ16例(15.3%)。各組間性別、年齡及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煙、飲酒、體重指數(BMI)]的分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在PICA 區(qū)域梗死患者的腦血管危險因素中高血壓占比較高(56.2%)。見表1。
表1 不同模式患者一般基線資料比較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atterns [n(%)]
2.2 PICA 區(qū)域梗死側與非梗死側的血管模式分布在PICA 區(qū)域梗死側中,血管變異的發(fā)生率為68.6%,其中VAH 結構發(fā)生率為53.4%(56/105),FPCA 結構發(fā)生率為34.3%(36/105),其血管模式分布由高到低分別為:模式Ⅲ36例(34.3%),模式Ⅰ33例(31.4%),模式Ⅳ20 例(19.1%),模式Ⅱ16 例(15.2%)。在PICA 區(qū)域梗死患者的非梗死側中,血管變異率為30.5%,其中VAH 結構發(fā)生率為13.3%(14/105),FPCA 結構發(fā)生率為20.9%(22/105),其血管模式由高到低分別為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Ⅳ,且PICA區(qū)域梗死側與非梗死側間的血管模式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圖1。
圖1 PICA區(qū)域梗死患者MRI及CTA影像學表現Figure 1 MRI and CTA imaging manifestation findings of PICA regional infarction patients
表2 PICA區(qū)域梗死側與非梗死側的血管模式分布[例(%)]Table 2 The vascular patterns of infarction side and non-infarcted side in PICA region [n(%)]
由于VAH 的診斷標準、研究人群及研究方法不一致,不同文獻報道的VAH 發(fā)生率也不一致。既往研究通過尸檢及血管造影等方法發(fā)現,VAH 的發(fā)生率2%~6%[8]。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改進,VAH的診斷率不斷上升,目前認為VAH 的檢出率2%~58.3%[11]。
本研究105 例PICA 區(qū)域梗死患者中,VAH 的發(fā)生率為64.8%,高于既往研究結果(2%~58.3%),可能與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為PICA 區(qū)域梗死患者有關。本研究還將PICA 區(qū)域梗死患者梗死側與非梗死側的血管模式進行進一步比較發(fā)現,梗死側血管變異的發(fā)生率為68.6%,其中VAH 結構發(fā)生率為53.4%(56/105),提示PICA 區(qū)域梗死容易發(fā)生在VAH側;在非梗死側血管變異的發(fā)生率為30.5%,其中VAH結構發(fā)生率為13.3%,且2組的血管模式在總體分布上存在統計學差異,提示VAH可能為PICA區(qū)域梗死的危險因素,與既往研究[12-13]結果類似。既往認為血管發(fā)育不良是一種無害的血管解剖變異,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技術的多模式發(fā)展,VAH 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證據表明VAH 是后循環(huán)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14-16]。
KATSANOS 等[17]對VAH 是否增加后循環(huán)卒中的風險進行了一項系統的回顧及Meta分析,共納入8項研究方案,包括3 875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結果顯示,在總體分析中,后循環(huán)卒中患者出現VAH的概率明顯高于前循環(huán)卒中患者,認為VAH 與后循環(huán)卒中存在相關性,但未對特定的PICA區(qū)域梗死進一步分析。PARK等[18]對VAH與缺血性卒中區(qū)域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發(fā)現,在椎動脈供血區(qū)域缺血性病灶中以PICA 區(qū)域梗死為主(51/102,50%),其中VAH患者21 例(41.2%)。PICA 區(qū)域梗死在VAH 同側的發(fā)生率較高,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1)VAH可能導致PICA 相關區(qū)域的低灌注,很多研究證實了這一點。THIERFELDE等[12]對934例疑似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椎動脈正常組和VAH 組,并分別進行頭顱CTP檢查,結果顯示,VAH 組中42.4%的患者表現為任何灌注圖中PICA區(qū)域的低灌注,椎動脈正常組中PICA 區(qū)域低灌注的發(fā)生率為7.6%,兩者存在統計學差異(P<0.01),表明VAH 可導致同側PICA區(qū)域的低灌注。馬乾坤等[19]采用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研究了VAH對PICA區(qū)域灌注的影響,結果顯示,VAH 可造成同側PICA 供血區(qū)域低灌注改變,且以達峰時間延長或腦血流量降低為主,進一步支持了THIERFELDE 等[12]的觀點。超聲檢查[16,20]也證實,存在VAH時血流較對側緩慢,并導致VAH 側凈血容量減少,推測這種結構導致區(qū)域組織低灌注,可能構成隱源性的疾病。(2)相關研究[12,20]證實,VAH患者同側椎動脈血流阻力明顯增加,對側椎動脈的血流量則代償性增加,所以,當存在VAH時,因慢血流導致遠端血管血栓形成的易感性增加,同時遠端血管微栓子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導致遠端血管的狹窄,加之VAH同側先前存在的PICA低灌注,綜合因素導致PICA區(qū)域梗死的發(fā)生率在VAH同側增加。
既往研究認為FPCA 是一種正常的血管解剖變異,在正常人群中常見,相關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為11%~46%[21-23]。然而,相關研究表明FPCA 結構是前循環(huán)或后循環(huán)卒中的危險因素[22-24],到目前為止,FPCA 結構仍存在較大爭議。本研究中105 例PICA區(qū)域梗死患者中FPCA 結構發(fā)生率為53.3%,其中62.5%為FPCA 結構合并VAH 結構。在梗死側的血管模式中FPCA 結構的發(fā)生率為34.3%,其中55.6%為FPCA結構合并VAH結構,表明FPCA結構與VAH結構有顯著的共存關系,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即FPCA 結構易同時合并VAH 結構[6,25],FPCA 結構的存在增加后循環(huán)卒中的風險[5,24,26]。
從胚胎學角度分析,大腦后動脈在胚胎發(fā)育的第6~7 周開始發(fā)育,但由于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可能打斷正常大腦后動脈的發(fā)育,導致FPCA 結構的形成[27-39]。然而,目前FPCA 結構對PICA 區(qū)域梗死的病理生理機制仍不清楚[40-51],可能是因FPCA起源于頸內動脈,導致基底動脈的供血范圍減小,使得PICA 或其他椎基底動脈分支血管出現代償性增粗,PICA為椎動脈最大的分支,在顱內橫向走行,行程長且曲折,與其他血管的吻合支較少,在后循環(huán)發(fā)生栓子栓塞性疾病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PICA區(qū)域梗死[52-54]。
PICA區(qū)域梗死更常出現在VAH患者中,且易出現在VAH 側,當合并FPCA 結構時可能增加PICA 區(qū)域梗死的風險。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頭頸部CTA 只能表現顱內血流而不是血管壁,可能高估了VAH的發(fā)生率;第二,樣本量較小,可能增加了實驗結果的偶然性。針對以上局限性,未來還需進一步、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闡述不同血管變異對PICA區(qū)域梗死的影響,為臨床上對PICA區(qū)域梗死的預防及治療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