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冰,安 琪
(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高校咨詢服務機構是高校參與社會各類咨詢服務時所需要依托的組織,2015年國家出臺多項措施支持教師兼職和社會服務擴大化,這一組織逐步發(fā)展成熟,涵蓋了各類協會、學會、研究會等社會團體和高校與企業(yè)共建的研究所等基地平臺。山西省高校咨詢服務在山西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但快速發(fā)展的經濟需求與高校咨詢服務資源不足的矛盾也隨之顯現。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跟蹤訪問三種方式在2009—2010年和2020—2021年兩個時間段,對山西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教師咨詢服務能力、意愿及其所從事的咨詢服務項目和機構運營等進行比較與分析,以期為山西高校咨詢服務業(yè)促進山西經濟發(fā)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引。
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以及與相關咨詢業(yè)領域和高校咨詢服務業(yè)資深專家進行討論、評價的方式,確定問卷的內容與形式,對山西省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8所高等院校教師進行調查。調查形式主要有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跟蹤訪問。
首次調研時間是2009年12月到2010年3月,調研對象主要是有科研項目主持能力的講師級別以上教師,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85份,有效問卷368份,回收率達96.3%。本文精選其中240份作為研究樣本。
第二次調研時間是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調研對象與上一次相同,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5份,有效問卷275份,回收率達96.5%。本文精選其中120份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男性占比36.0%,女性占比64.0%;30歲以下教師占比2.4%,30—39歲的教師占比7.1%,40—49歲教師占比73.8%,50—59歲教師占比16.7%;教授職稱教師占比16.7%,副教授職稱教師占比42.9%,講師職稱教師占比35.7%,其他職稱教師占比4.8%。
1.山西高校咨詢服務機構獨立開設意愿不高
2010年,課題組首次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山西省高校咨詢服務機構教師自辦人數較少。21.7%的教師有自己的咨詢服務機構,而主動與各類社會平臺對接創(chuàng)辦獨立咨詢服務機構的人數很少——屬于企業(yè)性質的占3.3%,96.7%均屬于掛靠學院或社會團體的研究機構。
在沒有開咨詢服務機構的78.3%的教師中,僅有20.0%的教師有獨立創(chuàng)辦機構的意向,2010年,在不開咨詢服務機構的理由中比例占前三的是“人手不夠”“學校沒有明確扶持”以及“學校做平臺省去費用”,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2010年教師不愿設立咨詢服務機構理由
2020—2021年,課題組再次向山西省高校教師發(fā)放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生了變化。結果顯示,2021年,在不開咨詢服務機構的理由中比例占前三的是“人脈不夠”“資金不足”和“學校沒有明確扶持”,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2021年教師不愿設立咨詢服務機構理由
詳細比較圖1與圖2,發(fā)現有以下變化趨勢。
第一,“人脈不夠”這一選項從2010年的8.0%提高到2021年的59.7%。在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中進一步了解到,近幾年來,人脈對教師獨立開辦咨詢服務機構意愿的影響較大,很多高校教師缺乏社會交際能力和必要的社會實踐平臺,因而人脈資源有限成為他們在外部兼職或者獨立做項目的瓶頸。高校教師能意識到人脈不夠這一問題,說明其有意愿設立咨詢服務機構,因為只有參與其中時才能體會到人脈的重要性。這一比例的大幅增長說明山西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jié)摿薮蟆?/p>
第二,“人手不夠”這一選項從2010年的24.0%上升到2021年的26.9%,改變幅度不大。在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中進一步了解到,經過近十年國家對教師及科研人員對外服務政策的逐步開放,以及教師和科研人員對外社會服務和科研社會應用程度的逐步提高,當前能從事校外社會服務和科研服務的“雙師型”教師人數不斷增加,這說明山西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人才儲備較豐富。
第三,“學校沒有明確扶持”這一選項由2010年的20.0%上升到2021年的32.0%。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進一步了解到,目前山西高校尚未明確教師在咨詢服務機構中從事相關服務為學?;蛘呱鐣龀鲆欢ㄘ暙I后的相關激勵政策,各高校在教師職稱評審、晉升等激勵途徑中也沒有與此類服務的突出貢獻關鍵指標緊密掛鉤,這也是高校教師高度關注校內教學和科研而忽視研究成果社會應用的重要原因。
第四,“資金不足”這一選項從2010年的14.0%上升到2021年的53.8%,這一變化原因與“人脈不夠”是一致的,通過對部分開辦過咨詢服務機構的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到,隨著山西高校教師十年間的產學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逐步提升,很多教師曾經試圖開辦咨詢服務平臺服務社會,但是在參與同類服務項目的過程中發(fā)現開辦咨詢服務平臺的風險較大,尤其是很多咨詢服務公司都面臨資金困境。在與這些公司和機構合作時,很多教師感受到了開辦企業(yè)的不容易,因此選擇回到高校,借助其他服務平臺進行社會服務與科研成果轉化。
2.山西高校咨詢服務對象趨于社會服務多元化
如圖3所示,2010年山西省高校教師咨詢服務的對象以政府部門的項目居多。其中,山西省高校教師參與的咨詢項目主要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以及山西省科技廳、教育廳等部門,以縱向課題為主,占比47.4%,主要是依據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戰(zhàn)略部署,針對重大攻關項目和社會管理軟科學需要提供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各高校都有自己的重點學科實驗室和基地平臺,是為全國科技項目提供技術開發(fā)與突破研究的重要機構。從圖3中可知,高校教師參與咨詢服務機構項目的機會比較多,但主要是作為外聘專家被動參與。其主要分布在傳統煤炭企業(yè)、科技型企業(yè)和重型機械企業(yè),對山西重要能源企業(yè)發(fā)展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25.0%的教師認為上述咨詢服務項目對山西經濟結構轉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53.3%的教師認為起到重要的作用。
圖3 2010年山西高校教師主要咨詢對象
圖4的結果顯示,“科技和教育部門”的項目比例由2010年的47.4%降到2021年的31.4%,下降了16.0%,但依然占第1位,可見山西高校教師咨詢項目主要來源還是以縱向項目為主,而十年前以國家基金項目和山西省教育廳、科技廳基金項目為主。理論研究比重下降,與國家倡導高校產學研結合政策及部分高校向科研應用型轉型密切關聯,山西高校教師的科研應用性要求越來越顯著?!白约汗窘M織與企業(yè)合作”項目比例由2010年的12.8%上升到2021年的13.8%,而企業(yè)主動找上門尋求高校教師從事咨詢服務的比重在2021年占到19.0%。這些數據顯示出山西高??萍甲稍儤I(yè)具有發(fā)展?jié)摿?。山西高校教師咨詢服務能力日益提升和咨詢服務環(huán)境不斷改善是山西企業(yè)和政府部門愿意主動尋找高校教師從事培訓和咨詢服務的根本保障。與2010年之前很多山西企業(yè)青睞山西之外的服務機構相比,2021年山西企業(yè)主動上門尋求本省高校教師咨詢服務的意愿越來越強。
圖4 2021年山西高校教師主要咨詢對象
3.山西高校咨詢服務工作開展壓力來源分析
2010年山西高校咨詢服務競爭力弱,而其面臨的外部咨詢服務競爭激烈,這對有意愿參加外部咨詢服務的本省高校教師來說壓力很大。由圖5可知,首先,壓力主要來源于外部專業(yè)咨詢服務機構(占35.0%),2010年,課題組針對外部機構給高校教師的具體壓力問題進行了深度訪談。從訪談中得知,教師對外授課技巧不足導致培訓項目評估效果較差會使其產生思想包袱,教師社會實戰(zhàn)經驗不足導致所學理論與具體企業(yè)實際脫節(jié)而延誤項目完成會導致其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個別教師做項目時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導致獨立完成某一項目或者部分項目時力不從心。這些壓力是4.0%“其他壓力”的主要來源。其次,壓力還來源于項目提供方(即雇主),雇主在選擇項目成員時往往要求高校教師綜合能力較強即具有較強的實戰(zhàn)經驗并能夠將理論知識融會其中,而高校教師普遍存在實戰(zhàn)經驗與理論研究脫節(jié)的問題,高校教師在完成項目時壓力變大。最后,高校咨詢機構(含專業(yè)研究機構、基地平臺等)因為特色不明顯、集中在某一領域,競爭激烈,導致項目申請及完成的競爭壓力增加,占比26.0%。
圖5 2010年山西高校咨詢服務工作面臨的壓力來源
2021年對上述問題進行跟蹤調查,結果如圖6所示,“雇主壓力”和“外部咨詢公司的競爭”依然是目前山西高校咨詢服務教師最主要的壓力來源。這一比例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占比約35.5%。而其他高校咨詢部門的競爭壓力比重明顯降低,由2010年的26.0%降到了2021年的17.4%,說明山西高校現有咨詢服務機構的學科服務特色和差異性在加強,這也是近年來山西高校專業(yè)和學科深化改革后的成果。此外,山西市場化咨詢服務機構發(fā)展近幾年更加完善,因此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yè)或政府的需求滿足更高效。因此,高校咨詢服務的競爭主要轉向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的競爭,因而衍生出的“其他壓力”比例也相應提高,由2010年的4.0%上升到2021年的11.6%。這一壓力產生的其他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分析。
圖6 2021年山西高校咨詢服務工作面臨的壓力來源
基于山西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現狀,本課題組分別在2010年和2021年就“制約山西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的因素”這一問題做跟蹤專項調查,其結果如圖7和圖8所示。
圖7 2010年“制約山西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的因素”首選因素歸集分布圖
圖8 2021年“制約山西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的因素”首選因素歸集分布圖
2010年,調查數據顯示,山西省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產業(yè)尚未形成”,這一問題產生根源認同排名第一。位居第二、第三的分別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和“機構能力有限”這兩個因素。2021年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制約因素排名前三的是“機構能力有限”“產業(yè)尚未形成”和“人員素質不高”。比較圖7與圖8,可分析出以下變化趨勢。
1.產業(yè)雖然仍未形成,但已有一定發(fā)展
2010年,調查中排名第一的“產業(yè)尚未形成”因素在2021年排名第二;而“機構能力有限”從2010年的排名第三上升到2021年的排名第一;“人員素質不高”由2010年排名第四上升到2021年的排名第三。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山西高校咨詢服務業(yè)這一產業(yè)正在逐步形成,高校教師在不斷接觸與合作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山西高校咨詢服務業(yè)“規(guī)模小”“素質不高”等關鍵要素的存在。
2.政府的支持力度在加大
在2010年的調查結果中,“政府支持力度不夠”是制約高校咨詢業(yè)發(fā)展的第二要素,而這一影響因素在2021年退到第六位。這一變化與近幾年國家明確提出高校教師可兼職從事科技咨詢服務、企業(yè)與學會組織掛職并積極出臺政策鼓勵其科研成果應用于社會服務密切相關。高校和社會各個部門對高校教師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方面開始關注“社會服務”這一要素,并不斷嘗試各種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教師從事多種科研咨詢和科技項目服務。因此這一要素已不再成為制約山西高校教師從事咨詢服務的主要因素。
3.咨詢機構承擔業(yè)務的能力有限
“機構能力有限”這一要素從2010年的第三名上升到2021年的第一名。這一變化說明咨詢機構近十年中有所發(fā)展,并在社會咨詢服務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深度訪談得知,目前這類機構由于其規(guī)模、資質和能力等諸多限制,在社會服務中起到的作用有限。部分高校教師在這類咨詢機構中更多、更深入地參與了項目開發(fā)、咨詢和企業(yè)內部建設等工作,在工作中會深入發(fā)現各樣的問題,因此認為“機構能力有限”是首要制約因素。這一變化也說明山西高校教師逐步融入社會服務研究,并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到各類咨詢服務機構的建設、項目開發(fā)等工作中。這一認識的轉變標志著山西高校教師服務社會和高??蒲袘眯赞D型發(fā)展意識已逐步樹立。
4.行業(yè)隊伍建設滯后
山西高校教師逐漸融入社會咨詢服務項目和服務機構后,其觀察山西高校咨詢服務業(yè)發(fā)展制約因素更為客觀。深度訪談后得知,在日常咨詢服務中,高校教師逐步參與到企業(yè)咨詢與社會服務中,發(fā)現社會咨詢人員缺乏培訓,行業(yè)隊伍建設缺乏必要的規(guī)范,教師在咨詢服務中對機構的某些程序和流程細節(jié)不甚滿意。山西高校教師參與社會咨詢服務的層次有所不同,教師咨詢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師對“人員素質不高”和“行業(yè)隊伍建設滯后”這兩個重要制約因素認識較多的深層次原因。
目前,高校對創(chuàng)業(yè)型教師和“雙師型”教師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山西省各高校,尤其是以建設科研應用型大學為戰(zhàn)略目標的高校應將建設和培育科技咨詢產業(yè)作為產業(yè)學院構建與發(fā)展的重要職能,以“雙師型”教師發(fā)展為高校人才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目標[1],并在高校各類人才評價中,切實將咨詢服務類教師作為重點鼓勵對象。同時,山西高校要鼓勵各類專業(yè)針對其專業(yè)特色,引導有意愿的科研型教授向咨詢服務類項目轉型,鼓勵其應用科研成果為各類企業(yè)服務,實現產學研教多方位融合。[2]
過去幾年,政府對高校教師參與企業(yè)咨詢服務并開創(chuàng)各類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甚至是服務實體有積極和明確的政策支持。但政策支持和鼓勵在高校人才認定、人才選拔和職稱評審細則上還應更加明確和全面,即應在高校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咨詢項目層次、社會服務咨詢項目深度、咨詢數量、教師咨詢服務能力等方面出臺更加量化的考評指標。政府在鼓勵高校教師兼職參與社會服務的各類政策導向上也需要更全面和系統化,積極落地教師到企業(yè)兼職或掛職鍛煉等政策,切實保障高校教師能夠進入企業(yè)參與活動或進入類似科技咨詢服務類企業(yè)參與咨詢服務工作,提升高校教師的社會咨詢服務能力。
針對山西省咨詢行業(yè)機構承擔業(yè)務能力有限的問題,山西省高校應考慮在每所學校針對其學科發(fā)展特色至少建立一所咨詢服務類產業(yè)學院。山西省高校應與社會咨詢服務業(yè)聯合培育和打造適應服務咨詢類需要的輔修課程[3],在專業(yè)核心課程之外增開咨詢服務類課程群,并鼓勵有意向的學生在大三或者大四考取相關職業(yè)資格證書,并對有意向就職咨詢服務行業(yè)的學生對接實習實訓基地,跟隨校外咨詢服務類專家或高校咨詢服務類教授參與各類活動。基于專創(chuàng)融合思維,高校應豐富其咨詢服務機構的服務經驗,合理設計實踐課程,使學生通過課程體系設計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在對學生的咨詢服務培訓與專業(yè)引導過程中,高校教師的咨詢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也會得到促進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