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遠浩, 黃 平, 李來春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 海南 ???570311)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近年來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5年生存率為 60% 左右,并且其治療效果30年來無顯著改善[1]。目前手術切除仍是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但術后有較高復發(fā)轉移率,因此關于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預后的判斷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熱點問題[2]。趨化因子受體 4(CCR4)是一種含7次跨膜G蛋白偶聯的趨化因子受體,與其相應的趨化因子配體結合能促進白細胞浸潤、細胞增生以及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形成[3]。相關研究證實,CCR4在結直腸癌組織中高表達,并且其高表達與結直腸癌的惡性生物學行為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可用于判斷患者是否出現遠處轉移[4]。本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檢測結直腸癌患者中CCR4的表達情況,擬探討其與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以及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復發(fā)轉移的評估價值,并建立相關Cox生存風險得分模型,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術的結直腸癌患者101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組織學確診為結直腸癌;均為首次診斷結直腸癌,并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術;預計生存期大于6個月。排除標準:接受姑息性手術;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疾??;妊娠和哺乳期婦女;有嚴重精神障礙者;合并其它系統惡性腫瘤;不配合手術治療和隨訪者。
1.2方法:CCR4免疫組化檢測:采用免疫組化二步法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石蠟包埋組織切片,二甲苯脫蠟,梯度乙醇水化,高壓修復,室溫孵育2h。依次滴加增強劑及二抗,DAB顯色,蘇木精復染,常規(guī)脫水、透明、封片。選取400倍鏡下4個互不重疊的視野,每個視野計數100個細胞,并數出染色的細胞數量,計算染色細胞所占比例。CCR4主要在細胞質中表達,為黃色或棕黃色顆粒。根據細胞染色比例,將結果分為:陰性(-):<50%;陽性(+):≥50%。資料收集與隨訪:收集患者年齡、性別、病灶部位、分化程度、TNM/T分期、淋巴結轉移、病灶直徑、CCR4、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以及輔助性治療等臨床病理資料,所有患者術后均隨訪5年,隨訪終點事件為腫瘤復發(fā)轉移,記錄患者從手術之日起至隨訪5年內腫瘤復發(fā)轉移的時間為無病生存期。
2.1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101例患者均接受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根據術后免疫組化檢測CCR4表達狀態(tài)分為CCR4陽性組34例(33.66%)和CCR4陰性組67例(66.34%),男性61例(60.40%),女性40例(39.60%),年齡為31~69歲,平均年齡為(54.68±12.63)歲。
2.2兩組患者一般臨床病理資料比較:CCR4陽性組患者低、未分化、TNM/T3~4分期以及淋巴結轉移所占比例明顯高于CCR4陰性組(P<0.05),其他臨床資料如年齡、性別、病灶部位等兩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CCR4表達狀態(tài)與患者腫瘤分化程度、TNM/T分期以及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病理資料比較
2.3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單因素Cox回歸分析:以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轉移為因變量,以表2中所有臨床病理指標為自變量(具體自變量說明與賦值見表2),單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分化程度、TNM/T分期、淋巴結轉移、病灶直徑、CCR4以及CEA6個指標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存在一定相關性(P<0.05),而其他指標與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與賦值
表3 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單因素Cox回歸分析
2.4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以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轉移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自變量進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分化程度、TNM/T分期、淋巴結轉移以及CCR4為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獨立預測指標(P<0.05),見表4。
表4 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2.5CCR4陽性和CCR4陰性兩組患者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比較:CCR4陽性和CCR4陰性兩組患者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比較具有明顯差異,CCR4陰性組患者術后1年、3年、5年無病生存率明顯高于CCR4陽性組患者(72.3%、54.2%、38.6%vs54.5%、31.9%、24.5%,P<0.05),見圖1。
圖1 CCR4陽性和CCR4陰性兩組患者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比較
2.6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Cox生存風險得分模型的建立:基于分化程度、TNM/T分期、淋巴結轉移和CCR4這4個獨立預測指標構建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風險的Cox生存風險得分模型,風險得分的最佳診斷截點(cutoff)值為-0.08,以cutoff值為界值點將患者分為高危組和低危組,結合圖A、圖B、圖C可以看出Cox生存風險得分越高,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轉移的風險越高,見圖2。
圖2 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Cox生存風險得分圖
趨化因子受體及其配體網絡調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腫瘤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趨化因子網絡的參與是復雜而精細的,而趨化因子受體在惡性腫瘤侵襲轉移中的網絡調控機制目前也尚存爭議[5,6]。趨化因子受體與其特異性的配體結合后具有趨化各種炎癥細胞向炎癥定向遷移的能力,兩者的相互作用控制著各種免疫細胞在循環(huán)系統及組織之間的定向遷移[7]。相關研究[8]也證實CCR4在多種惡性腫瘤如乳腺癌、肺癌、肝癌組織中呈現高表達,與其相應的配體CCL17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后,促進惡性腫瘤細胞循配體濃度梯度定向轉移,由此形成了腫瘤轉移機制。Zhang Y等[9]的研究發(fā)現,CCR4與CCL22發(fā)生特異性的結合后激活一系列細胞傳導通路可刺激腫瘤細胞增殖生長,趨化大量炎癥細胞向腫瘤組織侵潤從而促進惡性腫瘤細胞發(fā)生免疫逃逸,促進惡性腫瘤血管增殖從而達到促進惡性腫瘤細胞遠處侵襲轉移的效應。而Marshall LA等[10]研究發(fā)現CCR4與其配體結合后能通過趨化、活化免疫細胞后抑制血管增殖而起到抗腫瘤的作用,由此可見,CCR4及配體系統與腫瘤的關系具有雙向性。而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CCR4為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的獨立預測指標,提示結直腸癌患者癌組織中CCR4表達情況可用于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轉移的風險,CCR4陽性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轉移的風險較高,預后較差,其可能原因與CCR4陽性的結直腸癌患者腫瘤惡性程度高、侵襲轉移能力強、臨床分期較晚有關。
此外,為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本研究結合多因素分析得到的4個獨立預測指標:分化程度、TNM/T分期、淋巴結轉移和CCR4,建立了用于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5年腫瘤復發(fā)轉移風險的Cox生存風險得分模型,可以看出,風險得分較高的高危組其CCR4的陽性表達率較高,而風險得分較低的低危組正好相反,其CCR4的陰性表達率較高,也再次證實了之前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