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髖臼撞擊綜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是一種較常見的可引起髖關節(jié)疼痛的臨床綜合征,該病大多見于體育生或髖臼發(fā)生退變的中老年人。近年來,隨著對髖關節(jié)疼痛的相關研究,FAI已逐漸受到醫(yī)學研究領域的重視。本文從FAI的中西醫(yī)認識、臨床診斷以及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對其的指導作用等方面進行總結概述,以期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相關的可行性方案,幫助患者減輕髖關節(jié)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從中醫(yī)角度來講,FAI屬“痹病”“骨痹”“痿病”等范疇?!度驑O——病證方論》曰:“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于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fā),外形于肢體,為內所因。”針對FAI而言,外因多為外感六淫、跌仆閃挫等,正如《素問·痹論》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寒濕作用于機體則可導致局部氣血瘀滯不通,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從而累及臟腑,出現臟腑虛損病變
。其內因多為營衛(wèi)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等,此為痹病發(fā)病的內在基礎,當正氣不足時,六淫之邪才可乘虛侵襲機體,使得經絡閉阻不通而發(fā)為痹病
。痹病以虛為本,外邪等因素為標,應以“扶正培本”為其治療原則,佐以祛邪
。因此,FAI證屬本虛標實,在預防調控此類疾病時,應注重標本兼治。
2003年Ganz等人
首先提出FAI的定義,是由股骨或髖臼異常形態(tài)特征或過量運動所導致的股骨與髖臼之間的異常接觸。后Griffin等人
在Ganz等人的基礎上將FAI定義為一種由癥狀、臨床體征和影像學表現三者相結合的臨床綜合征,強調診斷時必須具備癥狀、臨床體征和相關影像學表現。FAI的癥狀多表現為腹股溝區(qū)疼痛,常見于髖關節(jié)屈曲、內收、內旋時
。FAI的形態(tài)學表現,可分為凸輪型、鉗夾型和混合型,凸輪型FAI與股骨近端或頭頸交界處的非球形骨突起有關,從而導致股骨與髖臼受到撞擊和磨損;鉗形FAI與髖臼過度覆蓋股骨頭有關,這可能是由于髖臼的形態(tài)學發(fā)生異常變化,混合型則是凸輪型和鉗夾型兩者并存的病理改變
。FAI的影像學檢查多見于X線、MRI、CT等。對于FAI的X線檢查,可通過拍攝骨盆正位片和側位片用來確定髖臼、股骨頭的形態(tài),同時區(qū)別患者髖關節(jié)形態(tài)屬于凸輪型還是鉗夾型
。CT影像相較于X線而言,可全面、多方位地顯示FAI解剖學異常和細微的骨質變化,且解決了影像重疊的問題
。MRI相較于X線和CT,能明顯的顯示軟骨和髖臼唇損傷、關節(jié)積液、骨髓水腫等征象,是目前診斷FAI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
平樂正骨已有2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是祖國骨傷科領域的杰出代表之一。平樂正骨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體內部氣血、筋骨、陰陽、臟腑等各個方面,均體現了平衡思想。在骨傷科疾病的治療中,平樂正骨以平衡理論為指導,針對FAI的預防、治療以及后期康復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指導方針
。因此,本研究從如下幾個方面論述該理論對FAI診療指導的可行性。
醫(yī)學文獻檢索是醫(yī)學科研工作者獲得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醫(yī)務人員通過我館舉辦的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數據庫文獻檢索應用培訓,極大程度提高了醫(yī)學信息獲取能力,提升了甄別和分析信息能力[11],我院科學研究水平多年來一直處于省內的領先地位,近五年來,累計發(fā)表論文2 000余篇,SCI(即《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論文收錄100余篇,其中部分發(fā)表在包括New Engl J Med、Lancet、Blood、Am J Hum Genet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獲批國家級、省級課題近210項,獲批經費近1 400萬元。2012年至今獲國家級、省級科技成果獎17項,為醫(yī)院發(fā)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一晃眼,車就到了龍?zhí)锎蹇凇B窡粽者M來,我看清了一張俊俏秀美的臉,蒙著一層金色的釉彩。一雙波光粼粼的眼睛,顧盼生情,風生水起。
3.2 筋骨并重,肝腎同治 《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有關于筋骨與健康的論述:“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骨正筋柔是氣血通暢的必要條件,也是筋骨健康的主要因素。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筋和骨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平衡的運動系統(tǒng)。在生理活動中的體現:筋與骨在結構上密不可分,在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共同完成人體的運動功能,是保持關節(jié)運動動態(tài)平衡的基礎;在病理疾病中的體現:骨病則傷筋,筋損則束骨無力,亦可影響骨的功能
。同時,筋骨的強健與肝腎的臟腑功能協(xié)調緊密聯(lián)系。肝主筋,全身筋脈賴肝血以濡養(yǎng),可保持筋之柔韌,從而使關節(jié)活動自如;腎藏精主骨生髓,精充則骨強,精虧則骨弱,正如《下經》所言:“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骨痿者,生于大熱也”。對于FAI此類慢性勞損、退行性病變,其病變部位多在盂唇或髖臼以及股骨頭等,盂唇、髖臼可概括為筋,而股骨頭等部位骨質的增生則概括為骨的病變,損傷之標在于筋骨,而根本則在肝腎,精血虧虛,則筋骨不榮。平樂正骨平衡理論主張在用藥上強調筋骨并重、肝腎同治
。因此,在治療FAI時多采用補肝腎、強筋骨類藥物,如牛膝、桑寄生、杜仲等。中藥方如獨活寄生湯,其中桑寄生、牛膝、杜仲可補肝腎、強筋骨;肉桂、細辛、秦艽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當歸、茯苓補益氣血,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之效,為痹病肝腎虧虛證常用方
。同時,趙啟、趙明宇等人基于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為FAI患者行手法松解治療,可有效緩解髖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粘連情況,促進氣血運行
。
3.1 氣血同調,濡養(yǎng)臟腑 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氣血是生命之根本,也是傷科疾病辨證與治療之總綱
。氣是推動和調控臟腑生理活動的動力,血則發(fā)揮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為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yǎng)物質
。氣血的平衡既是機體健康的保證,也是傷科疾病康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正體類要·序》曾記載:“且肢體損于外,則氣血損于內,營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這說明局部損傷,可以導致機體內部的氣血失衡,臟腑功能失調,且指出外損與內傷、局部與整體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臟腑是化生氣血、促進氣血循環(huán)的主要器官,臟腑各司其職,維持動態(tài)平衡,共同調理氣血的化生及運行
。氣血失衡是FAI產生的總綱,主要病因病機本在于臟腑失和、氣血失衡,標在于外邪侵襲,治療時應注重氣血辨證。平樂正骨經驗方壯骨活血湯
:其中的山藥、白芍可健脾運氣,調理臟腑;杜仲、牛膝、熟地、山萸肉則可活血化瘀、通痹散寒,補益肝腎;當歸、丹參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諸藥合用,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可有效緩解FAI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髖關節(jié)的功能。
3.3 動靜結合,形神共養(yǎng) 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動與靜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二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互補互用
。范縝《神滅論》曰:“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神為生命的主宰,宜靜而不宜動,宜積蓄于內而不宜消散損耗;形是生命的載體,神依附于形而存在,無形則神無所依。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則主張:動以養(yǎng)形,即加強髖關節(jié)功能鍛煉,通過針對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核心肌群的鍛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同時緩解肌肉痙攣,增加核心肌群協(xié)調性,增加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及等長肌力
;靜以養(yǎng)神,即注重FAI患者的精神調養(yǎng)與心理疏導,保持心情舒暢,調動患者積極性,促進其形體恢復。據相關研究報道,FAI患者通過針對核心肌群的鍛煉,即可減輕髖關節(jié)的疼痛,提高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
。同時有文獻指出,調神為治傷的第一要義,通過幫助患者樹立自信,調養(yǎng)心理健康等方法,可促進其形體的恢復
。因此,形神共養(yǎng),動靜結合,才可筋強骨壯,氣血調和,同時需注意將髖關節(jié)的活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做到勞逸有度。
左小龍重新跨上摩托,意氣風發(fā),帶著大帥到了小學邊上,倆人守候半天,沒看見一個小學生。左小龍問:怎么回事?是不是放學了?
3.4 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 《素問·五臟生成論》記載:“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可見飲食失常、五味偏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引起筋骨的損傷。《素問·上古天真論》又云:“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足以證明飲食起居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科學飲食應講究膳食平衡,要多種食物共同構成,不僅要滿足人體的正常生理需要,還要保持營養(yǎng)的均衡,同時應注意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不規(guī)律等情況的發(fā)生
。起居有常要做到順應四時而調整作息,春夏以養(yǎng)陽,秋冬以養(yǎng)陰
。有研究表明,飲食失節(jié)、起居失常,則易致外邪侵襲于表,內損于臟腑而發(fā)為痹病
。同時,平樂正骨平衡理論也認為,膳食平衡和起居有常是筋骨健康的基本保證,若起居無常、飲食不節(jié),則可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無以養(yǎng)骨而發(fā)為痹病。對于FAI患者而言,在飲食上,應當因人制宜,辨證施膳;針對起居方面,應順四時而養(yǎng)生,注重對機體的調護。飲食與起居二者相輔相成,促進氣血運行、臟腑功能平衡、骨強筋健,幫助FAI患者康復,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較系統(tǒng)的闡述了FAI的病因病機以及診療思維,形成了以中藥內服、中藥外用、手法松解、功能鍛煉等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完善的診療體系,為防治FAI等骨傷科疾病開辟了新途徑,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應用。
[1] 于瀚,王劍飛.痹病中醫(yī)病因病機研究進展[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30(3):156-158.
[2] 趙磊.化痰活血方治療痰瘀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D].福州: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4.
[3] 王承德.痹病的病因病機及其辨治思路[J].中醫(yī)正骨,1999(9):47-48.
[4] GANZ R,PARVIZI J,BECK M,et al.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a cause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417(12):112-120.
[5] GRIFFIN D R,DICKENSON E J,O'DONNELL J,et al.The Warwick Agreement on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 syndrome):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J].Br J Sports Med,2016,50(19):1169-1176.
[6] TERRELL S L,OLSON G E,LYNCH.Therapeutic Exercise Approaches to Non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 [J].J Athl Train,2021,56(1):31-45.
[7] STAFFORD G,WITT J.The anatomy,diagnosis and pathology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J].Br J Hosp Med (Lond),2009,70(2):72-77.
[8] 邵麗娜,翟俊娜.髖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2):22-25.
[9] 馬守波,姜敬明,周興萍,等.凸輪型髖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患者CT及MRI 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 雜志,2021,19(2):149-150,167.
[10] 劉柱娜,萬業(yè)達.股骨髖臼撞擊癥的影像學評估[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21,44(4):446-450.
[11] 王若旭,郭艷幸,郭珈宜,等.平樂正骨平衡理論防治股骨頭壞死思路探討[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9,15(8):197-198.
[12] 郭維淮.平樂正骨郭維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
[13] 張章.氣血不暢就會酸麻脹痛[J].家庭醫(yī)藥·快樂養(yǎng)生,2018(12):30.
[14]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氣血共調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一)[J].中醫(yī)正骨,2012,24(9):70-72,74.
[15]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五臟協(xié)調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四)[J].中醫(yī)正骨,2012,24(12):79-82,84.
[16] 岳松濤,郭馬瓏,蘇曉川,等.壯骨活血湯治療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12):1863-1865.
[17]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二)[J].中醫(yī)正骨,2012,24(10):73-77.
[18] 任效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36 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6):101-102.
[19] 趙啟,趙明宇,李新生,等.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手法為主治療股髖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20,32(7):1372-1375.
[20] 王若旭,郭艷幸,郭珈宜,等.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在膝骨關節(jié)炎防治中的應用探討[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51):157,280.
[21] EDELSTEIN J,RANAWAT A,ENSEKI K R,et al.Postoperative guidelines following hip arthroscopy [J].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2012,5(1):15-23.
[22] 鹿欽雪,徐寧,楊英蘭,等.髖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神經-肌肉、周圍肌及核心肌的肌力訓練[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2,26(5):786-791.
[23]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形神統(tǒng)一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五)[J].中醫(yī)正骨,2013,25(1):66-69.
[24]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劉倩倩.平樂正骨膳食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八)[J].中醫(yī)正骨,2013,25(4):75-78.
[25]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起居有常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九)[J].中醫(yī)正骨,2013,25(5):69-71.
[26] 趙用.基于《黃帝內經》痹病理論源流探究苓澤合劑防治痛風性腎病的作用機制[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