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小榮
語文課程中內容概括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在課堂上持之以恒地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
內容概括雖然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但與寫作教學中的縮寫有某種相似之處,也就是說,內容概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寫作,要求學生自發(fā)、自主地去思考、去聯(lián)席、去實踐。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概要教學中,教師應當多樣教學方式、輕松課堂氛圍,激發(fā)起學生對內容概括的學習興趣[1]。
但是,由于我們的課程設計缺乏對內容概括教學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和教師刻板教學的現象出現。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課本中,列出第一類字與第二類字,幫助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和積累字詞;也有“小練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有小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其中,并沒有專門的模塊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概括需要針對大篇幅的閱讀材料進行,占據空間較大,不便安排在語文課本中。但是,對應的課外閱讀任務中,是有相關的能力培養(yǎng)模塊。學生對于課堂內外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將概括放在課外,使得學生產生了概括能力不如識字等重要的錯覺。這種誤解在極少數語文教師身上也有發(fā)生[2]。因而,將概括能力納入語文課堂內,成為正式教學的一部分,是十分必要的。
標題是文本內容的高度概括,很多文本的內容從標題可以一望而知,尤其是在低年級,這一特征更加明顯。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一年級上冊的《秋天》《小小的船》等,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動物王國開大會》等,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曹沖稱象》等,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青蛙賣泥塘》等,都屬于標題可以概括整個文本內容的典范。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養(yǎng)成“審題”的好習慣。立足標題,再仔細閱讀文本,就可以簡要概括出閱讀內容的重點。
統(tǒng)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將相和》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標題,展開以下教學:
師:同學們都好好預習過《將相和》這篇課文了嗎?
生:(齊聲回答)是的。
師:那老師先來考考大家,這篇課文標題中的“將”和“相”分別指誰呢?這里的“和”又是什么意思?
生:“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師:是的,“將相和”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廉頗和藺相如和好”。那么,廉頗和藺相如是如何和好的呢?
生:廉頗認識到自己之前的錯誤,主動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藺相如原諒了他,他們就和好了。
師:原來是廉頗向藺相如認錯,他們才和好的。那么,廉頗到底做錯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
生:藺相如因為立功,職位變得比廉頗還高。廉頗非常不服氣并揚言,等碰到了藺相如要讓他下不來臺。后來,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的耳朵里,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師:這么說的話,好像內容還是有點長。同學們可以再仔細想一想,把將相和的故事用更加簡單的語言概括一下嗎?
生:廉頗不服氣藺相如職位比他高并揚言挑釁,藺相如為了國家主動避讓廉頗,廉頗知道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負荊請罪。
師:概括得非常到位,既說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又非常簡明扼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這個故事吧!
立足標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弄清標題的具體意思。我們都知道,標題是高度凝練的,在借助標題概括文本內容時需要進行必要的擴充。從“將相和”這一標題出發(fā),我們追問:將相是怎樣和好的?→將相當初是為什么不和?回答好了這兩個問題,簡單概括故事內容便不再是難題。而且,這樣的問答形式,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學生之間也經常分享自己看過的書或電視節(jié)目內容,從中提煉出這些主要人物和情節(jié)幾乎是輕而易舉的。
同時也要注意到,這樣的簡要概括發(fā)生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僅僅依靠學生自我預習來完成。教師應當盡量采用簡單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概括文本內容,避免避免采用太難的問題,讓學生難以回答,從而打擊到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3]。
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提升,閱讀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從低年級的小短篇,到中年級的多段落、情節(jié)化的文本,最后到高年級情節(jié)多變的閱讀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高年級語文課本來看,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落花生》包含了母親種花生、收花生的描寫,以及品嘗花生時父親與幾個孩子的對話過程,其內容可以分成兩個主要部分進行概括。到了第二單元《將相和》一文,全文字數達1600余字,主要故事情節(jié)分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在對閱讀內容概括時,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理清文本脈絡,然后分別概括幾個主要部分。
仍以《將相和》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展開如下教學:
師:請大家給這篇課文標一下自然段,看看全文總共有多少個自然段。
生:(標記并數自然段)總共18自然段。
師:根據不同的故事內容,請大家將這18個自然段分為幾個主要部分,并與同桌相互討論。
生:(討論后回答)第1到10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講的是完璧歸趙;第11到15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講的是澠池之會;第16到18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講的是負荊請罪。
師:同學們的效率非常高,但是老師不太明白,第1到10自然段這么長,真的不用再劃分一下嗎?大家再仔細閱讀一下這部分內容,看看是否要重新劃分。先看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可以單獨作為一部分嗎?
生:不行的,這是背景,少了這段第二自然段就沒有前提條件了。
師:是這樣嗎?
生:是的。老師你看,要是把第1段拿掉,單看第2段就感覺不到秦王的恐怖,第3段“趙王接到信后非常著急”就顯得很傻。
師:原來如此。那我們繼續(xù)往下看,有沒有哪里可以再劃分的?
生:(紛紛說)第2段肯定不行,第3段不行……
師:第7段也許可以,藺相如從趙國到秦國去了,應該可以算另一個小故事了。
生:不能在這里分開。剛說到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結局還沒出來,和氏璧時間還沒有徹底解決。
師:有道理,在這里分開的話,這個小故事就不能叫“完璧歸趙”,而應該叫“送璧入秦”。
生:(笑)后面更不可以分開啦,所以第1到10段就是一個部分。
師:看來沒能難倒同學們。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怎么分析前后段落是不是一個部分的?通過閱讀前后兩段內容,看看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是否緊密,是否圍繞同一個中心點進行講述。其中,中心點可以用來概括這部分內容,比如第一部分都圍繞和氏璧展開,從趙國到秦國,再從秦國回歸趙國,概括起來就是“完璧歸趙”。
對簡單的閱讀內容進行概括時比較簡單,再次不做詳細討論。對于像《將相和》這樣較長的文本進行概括時,首先要理清文本脈絡,分成幾個主要部分,然后對幾個主要部分內容分別概括[3]。在概括各主要部分內容時,可以先確定每部分敘述的中心,這個中心可以是人、事、物,只要抓住這個中心,就能概括出該部分主要內容。
前文討論了從標題和脈絡來概括閱讀內容,這并非小學語文閱讀內容概括教學的全部。各地小升初語文試卷中,常常能發(fā)現這樣的題型,先給出一段閱讀材料,然后提出問題:“請概括文中‘女兒’的形象,并分析該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备爬ㄈ宋镄蜗蟛⒎莾H僅是語文考試的要求,更是語文作為工具學科的一種體現。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并產生不同的交集,需要從交往的言談舉止中概括出對方的形象。這種技能就是來自于語文教學,并持續(xù)影響著人的一生。
對人物形象的概括可以采用提取關鍵詞的方法,例如概括廉頗的形象時,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次瀏覽文本,并寫下關鍵詞句,如下表:
廉頗帶軍護送趙王至澠池,使秦王“不敢拿趙王怎么樣”不服氣藺相如職位比自己高,并放言藺相如說“武有廉頗”負荊請罪,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這個過程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不算困難,只要對照閱讀內容一一尋找即可。有時文本中的表述較為詳細,學生需要簡單概括一下。比如,課本中對廉頗護送趙王至澠池有兩處:
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
……
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學生可以將這兩處概括為表中第一句話,已經勉強可以達到小學語文對概括教學的要求。教師可以進一步簡化概括,如“護送趙王,震懾秦王”。“護送趙王”這層意思學生已經概括得非常到位,但是“震懾秦王”這層意思學生只是那原文句子來表達,缺少言語的概括與轉換。這種概括語言的轉換與提煉,依賴于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詞匯積累,需要教師開展針對性的訓練。上例中,學生無法概括出“震懾秦王”的意思,教師不妨設計成選擇題:
請仔細閱讀澠池之會中廉頗相關語句,并從下列選項中選擇一個最合適的詞來概括廉頗的表現:_______ 趙王, 親王_______( )
A.護送,力敵 B.護送,震懾
C.隨同,舌辯 D.隨同,降服
選擇題的方式可以降低概括難度:當學生從幾個選項中選擇時,思考的大方向已經固定,只需在選項之間進行細節(jié)概括。久而久之,可以幫助學生校正概括方向,養(yǎng)成正確概括思路。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更喜歡采用問答的方式考察學生對概括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學生不僅要正確概括閱讀內容,還要能選擇合適的詞語表述,只有少部分優(yōu)秀學生才能回答出來,大部分學生對教學參與感并不強[4]。因此,教師可以適當改換方式,以選擇題幫助學生建立概括的思路模式,并根據學生的應對情況逐漸過渡到填空或簡答等方式。
概括完廉頗在澠池之會部分的表現之后,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概括負荊請罪部分,得出廉頗“負荊請罪,知錯能改”的人物特點。最后,將兩部分廉頗的表現綜合起來概括,學生就能理解廉頗這個軍事能力杰出、忠心耿直的武將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需要將人數相關的閱讀內容一一找出,并按照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分別概括,最后將不同的部分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全面立體的人物概括,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5]。
概括能力作為語文閱讀理解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在教學中,要強化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并長期堅持,那么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