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昕韻,夏曉娟
(福建師范大學 海外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切相關。國際中文教育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其本身即為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然會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漢語課堂,以促使學習者正確認識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提高其運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國際中文教材作為漢語學習者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元素的重要載體之一,其文化元素的編排質量深刻影響著漢語教師的教材使用效率以及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因此,對綜合性漢語教材和專門性文化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編排問題的研究亟待開展。
由楊寄洲先生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教程》系列教材是國際中文教育本科系列的綜合課教材,共三冊六本76課,其編寫遵循“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原則[1],體現(xiàn)出知識性和實用性等特點,適用于零基礎的初級漢語學習者,是正統(tǒng)的、普及率高的、多所名校指定的教材[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同時,舒麗平認為《漢語教程》中文化內容導入具有隱蔽性[3];梁凱碧認為《漢語教程》不同文化類詞群的多樣性和跨文化交際視角方面的知識有待加強[4]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語言與文化關系及跨文化交際理論為依據[5],對《漢語教程》中文化元素的分布及呈現(xiàn)特點進行分析,并就如何優(yōu)化國際中文教材中文化元素編排提出建議。
文化,廣義上指“人類社會發(fā)展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總和”,狹義上主要指價值觀念、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部分,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文化元素。根據張占一在《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6]中的文化元素分類標準,本文將文化元素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兩大類,并綜合劉珣[7]、張薇[8]、倪明亮[9]等學者的觀點,將知識文化元素細分為國情和知識兩類,將交際文化元素細分為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和語用系統(tǒng)三類。在統(tǒng)計數(shù)目時,如果同一元素的同一含義在教材中出現(xiàn)多次,僅統(tǒng)計為一個文化元素,并記錄其首次出現(xiàn)的位置;如果形式不同,但實際上為一個元素的多種變化形態(tài)且具有相同含義和作用,也統(tǒng)計為一個文化元素。如果同一元素具有兩個及以上的文化含義,則根據其不同的意義、用法及出現(xiàn)位置,劃分為不同元素進行統(tǒng)計。
經統(tǒng)計,《漢語教程》文化元素共228個,其中,知識文化元素144個,交際文化元素84個。從圖1中可見,第一冊中交際文化占比較大,又以語用系統(tǒng)中的交際文化知識為主;第二冊、第三冊以知識文化居多,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內容不斷深化,符合初級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語音、語法、短文三個教學階段的知識分布規(guī)律。
《漢語教程》第一冊由1-25課構成,其中1-10課為語音教學階段,課文以簡單對話為主,知識文化稍加點綴,如詢問“去哪兒”時涉及“北京天安門”景點等。11-25課屬于語法教學階段,課文話題圍繞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展開,主要在校園場景中。由表1可見,第一冊知識文化元素共13個,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常用電話號碼和人民幣、名勝古跡、中國人的姓名、飲食、文學和藝術,以使用頻率高、趣味性強、兼具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物質文化為主,能夠使學習者直觀具象地感知中國文化,難度較低,初步滿足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化,進行簡單的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表1 《漢語教程》知識文化元素分類統(tǒng)計
第二冊由26-50課構成,屬于語法教學階段,課文以語段和對話為主,話題隨著學習程度的提高和對中國社會文化了解程度的加深而更加廣泛、深刻。第二冊知識文化元素共50個,主要涉及歷史知識和人物、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觀念、文學和藝術,最具特色的是課文中融入了10條地道實用的諺語,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等。除物質文化外,還涉及習俗文化和觀念文化,有利于學習者更好地體悟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順利融入當代中國社會。
第三冊由51-76課構成,屬于短文教學階段,文章多從報紙或書刊上摘取并改寫成敘述性短文。第三冊知識文化元素共81個,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內容更加豐富、深刻,主要涉及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觀念、文學和藝術,更加側重于社會性較強、討論價值更高的話題,如中國人的孝順觀念、希望工程等,在培養(yǎng)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其文化移情能力。此外,第三冊文化元素編排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課后練習中介紹了大量成語、諺語、詩歌及典故,逐漸從物質文化、習俗文化過渡到了深層次的觀念文化,多維度展現(xiàn)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有利于學習者擺脫自身文化約束,感悟、理解中國文化。
由表2可見,《漢語教程》第一冊交際文化元素共29個,以語用系統(tǒng)中的交際文化為主,基本涵蓋了不同場合的口語交際常用語。例如在問候語中,教材展現(xiàn)了“你好嗎?”“工作忙嗎?”“好久不見,你身體好嗎?”三種典型表達方式,符合其初到中國,新鮮感強,與中國人交際愿望也較強的規(guī)律。及時教授基礎、常用的語用交際文化,科學普及語法系統(tǒng)中的交際文化,為進一步激發(fā)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打下良好基礎。教材還涉及語法系統(tǒng)中的詞形變化及方位、數(shù)量、順序、時間、價格方面的特殊表達方式,如第19課《可以試試嗎》創(chuàng)設購物話題情境,詳盡介紹人民幣單位和價格的表達方式,增強了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體驗感,能夠滿足日??谡Z交際需求。
表2 《漢語教程》交際文化元素分類統(tǒng)計
第二冊交際文化元素共30個,仍以語用系統(tǒng)中的交際文化為主,主要有問候與道別、道謝與道歉、敬語與謙辭、褒獎與辭讓等,尤其是介紹并復現(xiàn)了“過獎了”“還差得遠著呢”等特殊辭讓方式,真實自然,有利于降低因社交范式不同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可能性。同時,語法方面的交際文化元素難度也逐步提升,如普及數(shù)量詞、離合動詞的重疊、序數(shù)詞的表達等。
第三冊交際文化元素共25個,首次出現(xiàn)并作為重點的語用交際文化元素數(shù)量有所減少,但語用交際文化中的常用部分仍不斷復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接觸漢語語料廣度和難度的不斷提升,詞義的褒貶、引申義和比喻義、對應詞等詞匯系統(tǒng)中的交際文化出現(xiàn)并占據了主要地位,符合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諸如“退堂鼓”“長大的小鳥”等引申義和比喻義、“馬大哈”“東西”等詞義褒貶、“黑茶”與”紅茶”等對應詞的講解,一方面能夠為跨文化交際掃清詞匯意義和用法上的障礙,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學習者的對比學習意識,促進其深入挖掘和探索。
《漢語教程》的文化元素主要呈現(xiàn)在課文、注釋和課后練習中,充分考慮了交際文化影響信息表達的準確性以及掌握知識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習者文化適應性的特點,但在內容選擇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
《漢語教程》文化元素的編排從官方、普遍、常用到多樣、深入、地道,并不斷復現(xiàn)加以鞏固。例如,問候語從“你好”拓展到“您好”“吃了嗎”“工作忙嗎”等,豐富多樣,由表及里,層層推進,展現(xiàn)出中國人根據交際者不同關系、不同情境,禮貌得體地關切對方的問候文化內涵。知識文化方面,從表層的物質文化、習俗文化逐步深入到內核的觀念文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利于學習者深化認知,總結規(guī)則,跨越文化差異帶來的學習障礙。
《漢語教程》中大量的文化元素來源于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學習者的實際需要,例如,第二冊第23課《寒假你打算去哪兒旅游》中,介紹了“辣子雞丁”“糖醋魚”等傳統(tǒng)美食以及“哈爾濱冰雕”“西安碑林和兵馬俑”“重慶長江三峽”等旅游名勝,極大地提高了漢語學習的新鮮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學習者靈活運用所學,將文化知識轉化為交際能力,提高獲得感與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
《漢語教程》文化元素的一大特色是在第三冊中編排了大量成語、諺語及典故,使學習者能夠接受文化熏陶,縮短學習者與目的語社會的心理距離,理解并接受目的語文化。此外,教材還相當注重中外文化的對比與感受。例如,第三冊第25課《你喜歡什么顏色》介紹了主要顏色及其代表意義的中英表達差異,“嫉妒”在中英文中分別用“紅眼”“green eyes”表達,通過對比和引導,幫助學習者理解對應詞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其對比學習的能力。
《漢語教程》在文化元素的選擇上未能做到統(tǒng)籌兼顧。在地域方面,教材中與北方文化相關的課文和詞匯講解豐富、細致,而南方文化則多是蜻蜓點水地提及,不利于學習者全面認識中國文化,甚至可能造成誤解,影響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國際推廣。在領域方面,教材重視如中醫(yī)、太極拳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較少介紹航空航天、交通通信技術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成就,未能很好地體現(xiàn)當代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狀況。
由于中國文化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漢語教程》的課文內容基本決定了文化元素的分布,導致其分布零散、跳躍性強,相鄰出現(xiàn)的文化元素之間缺乏內容連貫性。尤其是第三冊中固定呈現(xiàn)的部分諺語、古詩句與課文內容、話題毫無關聯(lián),例如第19課的朗讀練習《憫農》與課文《無聲的淚》的組合稍顯生硬,不利于學習者的理解與運用,也不利于整體把握同類型的文化知識。
《漢語教程》在修訂后雖已融入了如微信、托福考試等時代性較強的詞匯、話題,但仍存在部分文化元素未能與時俱進的問題。例如,第二冊第25課《哪個數(shù)字最吉利》中,夫妻因數(shù)字諧音及代表意義不佳而過分糾結于車牌號,帶有一定落后迷信思想。人物角色方面,教材中男性群體大多收入高、工作體面,女性角色在收入和社會地位方面則大多低于男性角色,這種安排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定型觀念,不符合也不利于學習者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的性別文化現(xiàn)狀。
隨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應更好地做到與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促使?jié)h語學習者正確處理不同文化在物質、行為、制度、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充分發(fā)揮中國文化闡釋者和傳播者的作用,助推漢語及中國文化的正面推廣。同時,還應豐富文化元素的呈現(xiàn)方式,提高文化元素編排和教學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等,促使學習者在教師引導之下,真正體悟中國文化之美,并對中國文化產生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成為新時代語言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堅持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原則的基礎上,廣泛運用新興網絡技術,豐富文化元素的呈現(xiàn)形式,增加插圖、游戲、配套音頻、視頻等內容,避免純文字的平淡介紹,方便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更加生動、具象的中國文化元素,抓住并利用漢語學習者初步接觸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蜜月階段”,在視聽等官能方面加深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直觀、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同時,還應當設置靈活多樣、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課后練習,如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趣味笑話、腦筋急轉彎等更為生活化的文化元素,擴大學習者與中國文化的接觸面,提高中國文化對學習者的吸引力,貫徹“啟發(fā)式”原則,寓教于樂。
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是使?jié)h語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漢語規(guī)則并正確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即發(fā)揮漢語作為交際工具的功能。因此,在文化元素的選擇上應堅持為語言教學服務、為跨文化交際服務的原則,突出文化元素的跨文化特征[10],融入文化差異或文化沖突的內容,提高文化元素的實用性和交際性。此外,還應選擇并設計出適合于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或文化實踐活動等第二課堂的文化元素,不斷增強學習者的中國文化體驗感,提高其參與文化互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使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從形而上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切實可行的交際能力。
在人物角色和文化元素的選擇時不能厚此薄彼,應盡量避免個人文化偏好的局限性的影響,使我國各年齡各階層的人群、“東西南北中”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以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文化等交替出現(xiàn)在教材中,同時也應當適當結合學習者的母語文化,方便教師進行對比教學,利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部分促進正向遷移,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利于學習者在有限時間內了解更加豐富多樣的中國文化,啟迪學習者進行文化對比,尊重并理解文化差異,提升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克服文化元素分布零散、內容跳躍性強的弱點,提高文化元素與課文主題的相關性與適配度,保證教學過程的流暢性、連貫性。不僅是出現(xiàn)在同一課文、練習中的文化元素應當相互匹配,課與課、單元與單元,甚至冊與冊之間的文化元素也應當建立聯(lián)系,形成系統(tǒng),做到前后呼應,循環(huán)往復,以便教師結合教材中息息相關的文化元素,融會貫通,實現(xiàn)專題式教學,促使學習者在螺旋式上升中系統(tǒng)掌握中國文化知識,逐步加深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并在課后深入探索、不斷擴展相關文化知識。
身處信息全球化時代,當代中國文化也體現(xiàn)出“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因此,必須以辯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不斷更新認知,減少較為過時、落后的文化元素的出現(xiàn)。除了展現(xiàn)最新的物質文化發(fā)展狀況外,更要結合社會熱點、時政新聞等,不斷挖掘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時代價值,更新習俗文化與觀念文化,引導學習者全面、真實、立體地認識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和精神風貌,減少刻板印象和文化歧視在認知方面的影響,為培養(yǎng)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好基礎。
中國文化元素是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張重要名片。而國際中文教材是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媒介之一。堅定文化自信,將中國文化元素科學有效地融入教材,呈現(xiàn)豐富多彩、真實立體、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不但能夠提高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而且能夠有力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促進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