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榮,杜澤華,武甲龍
(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為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急危重癥,多由冠狀動脈閉塞、斑塊破裂等使心肌細胞壞死而引起,具有發(fā)病迅速、病死率高等特點,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為目前治療AMI的主要方案,可有效減小心肌細胞壞死范圍,恢復心肌血流再灌注及心臟收縮功能,從而挽救患者生命,但部分患者術后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ST段回落(ST-segment regression,STR)幅度較小,甚至出現進一步抬高[2]。相關研究表明,AMI患者PCI術后STR速度、幅度可有效反映心肌血流再灌注情況,而心功能與心肌灌注具有緊密聯系[3]。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為反映心功能的常用指標,目前臨床對于PCI術后STR幅度與心功能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112例AMI患者,旨在探討PCI術后ST段變化與LVEF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取112例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診的AMI患者,根據術后STR程度分為兩組(回落不良組28例,回落良好組84例),其中回落不良組男19例,女9例,年齡48~65(56.38±2.54)歲;體質量指數20.2~26.8(23.42±1.14)kg·m-2?;芈淞己媒M男58例,女26例,年齡46~63(55.74±2.68)歲;體質量指數20.4~27.2(23.68±1.21)kg·m-2。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AMI相關診斷標準;具有PCI手術指征;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缓喜⒛I、肝功能障礙;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缓喜⑿脑葱孕菘?;合并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合并惡性腫瘤。
1.3 研究方法
1.3.1PCI術及ECG檢查 所有患者術前接受飛利浦 TC70型心電圖儀進行12導聯ECG檢查,紙速為25 mm·s-1,計算各導聯ST段變化幅度。經右側股動脈行穿刺術,給予1 mg·kg-1低分子肝素,行冠狀動脈造影,通過多體位觀察病變血管圖像特征,根據血管具體病變情況采用球囊進行預擴張,并置入支架。術后1 h再次行ECG檢查,計算各導聯ST段變化幅度及STR。根據STR進行分組,其中STR≥50%為回落良好組,共84例,STR<50%為回落不良組,共28例。
1.3.2心功能指標檢查 所有患者均于術前、術后1周采用美國GE E8型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分別取乳頭肌短軸、左室長軸、四腔切面、心尖二腔測量心功能指標[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LVEF、E/A]。
1.3.3血清指標檢測 分別抽取患者術前、術后1周外周靜脈血5 mL,經3 000 r·min-1、離心半徑8 cm離心12 min后收集血清,采用固相層析免疫分析法對術前、術后1周血清心肌肌鈣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水平進行測定;采用酶速率法對術前、術后1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水平進行測定;采用免疫熒光分析法對術前、術后1周血清腦鈉鈦(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進行測定。
1.4 觀察指標(1)術前、術后1周心功能指標(LVEDV、LVEF、E/A)。(2)術前、術后1周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CK-MB、cTnⅠ)及BNP的水平。(3)STR與心功能、心肌損傷標志物、BNP的相關性。(4)術后1個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發(fā)生情況,包括卒中、再梗死、心絞痛、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
2.1 心功能指標兩組術前LVEF、LVEDV、E/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回落不良組相比,術后1周回落良好組LVEF、E/A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1周心功能指標比較
2.2 心肌損傷標志物及BNP水平兩組術前血清CK-MB、cTnⅠ、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回落不良組相比,術后1周回落良好組血清CK-MB、cTnⅠ、BNP水平較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肌損傷標志物及BNP水平比較
2.3 相關性分析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可知,STR與LVEF(r=0.684,P<0.001)、E/A(r=0.671,P<0.001)呈正相關,與血清CK-MB(r=-0.735,P<0.001)、cTnⅠ(r=-0.742,P<0.001)、BNP(r=-0.695,P<0.001)呈負相關(P<0.05)。
2.4 MACE發(fā)生率與回落不良組相比,回落良好組MACE總發(fā)生率較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MACE發(fā)生率比較
PCI術為目前臨床治療AMI患者的主要方案,相對于傳統(tǒng)保守治療,PCI術通過植入支架可顯著縮短閉塞血管疏通時間,從而挽救瀕死心肌細胞,實現血流再灌注,縮小梗死面積,降低MACE發(fā)生風險,但部分患者治療后梗死區(qū)域仍存在微血管受損現象,對心功能恢復造成影響[5]。
PCI術后多通過觀察ECG檢查圖像中STR情況判斷閉塞血管遠端血流是否恢復,若STR情況較差或出現抬高現象,表明患者梗死區(qū)域心肌微循環(huán)功能受損[6]。黃維義等[7]研究結果表明,PCI術后STR不佳患者心肌血流未得到有效再灌注,致使心肌細胞功能恢復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心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PCI術后回落良好患者心功能優(yōu)于回落不良患者,且STR與患者心功能呈正相關,與上述研究結果類似。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心肌細胞缺血后發(fā)生水腫,血流再灌注時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微血管發(fā)生破裂,致使血栓栓子阻塞微血管,且血管活性物質可促使微血管痙攣;PCI治療過程中可生成黏附因子,激活補體,從而影響心肌微循環(huán)功能,且上述因素在治療過程中難以直接觀察,致使部分患者心肌細胞功能恢復受到影響,從而在ECG圖像上呈STR不佳或進一步抬高[8-10]。因此,臨床可通過PCI術后患者STR判斷心功能恢復情況,從而制定后續(xù)相應治療方案。
BNP為心肌細胞合成分泌的利鈉鈦激素,其水平變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緊密聯系;cTnⅠ在機體正常狀態(tài)下水平較低,具有調節(jié)心肌收縮功能的效果;CK-MB為反映梗死范圍的心肌酶,當心肌組織受損嚴重時,其水平升高[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AMI患者PCI術后STR與血清CK-MB、cTnⅠ、BNP水平具有相關性。原因可能在于STR不良表示患者心肌微循環(huán)功能受損,當心肌細胞發(fā)生缺氧、缺血時,細胞膜通透性提高,CK-MB可進入血液中;BNP多由左心室心肌細胞分泌合成,當心肌組織發(fā)生缺血后可生成大量BNP,其水平可有效反映心肌缺血程度;患者心肌組織受損后,心肌細胞可迅速分泌釋放cTnⅠ至血液中[13]。因此,STR與血清CK-MB、cTnⅠ、BNP水平密切相關。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回落不良組MACE發(fā)生率高于回落良好組,說明STR與PCI術后MACE發(fā)生風險有關,提示臨床可根據患者STR預測預后,從而給予相應治療措施,以降低MACE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AMI患者PCI術后STR與心功能改善情況、心肌受損標志物水平密切相關,可為臨床評估治療效果及預測預后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