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韋瑤,鄧嘉強,趙芳芳,朱雪瑞,曹隨忠,沈留紅,余樹民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成都 611130)
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哺乳動物骨髓基質(zhì)中的一種能自我更新的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免疫調(diào)控能力[1],在治療退行性疾病和組織創(chuàng)傷中具有廣闊的應用潛力[2]。當機體受到損傷時,MSCs通過遷移/生成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和表面黏附分子向靶器官靶組織介導損傷修復和再生。MSCs應用于臨床需要經(jīng)過體外擴增達到一定數(shù)量,然而MSCs在體外擴增一段時間后不可避免呈現(xiàn)老化,增殖活力和遷移能力下降,嚴重阻礙MSCs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3],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天然活性成分,遲滯MSCs老化,增強細胞活力和遷移歸巢能力,成為MSCs臨床應用研究的焦點。
姜黃素(curcumin,Cur)是從姜科及天南星科等植物根莖中提取的一種脂溶性天然活性物質(zhì),已有研究顯示姜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和抗纖維化等生物活性,并應用于傷口愈合[4],以及在消化系統(tǒng)[5]、心血管系統(tǒng)[6]和皮膚[7]等系統(tǒng)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也表現(xiàn)出巨大的潛力。研究發(fā)現(xiàn)在抗肺癌治療中,姜黃素通過上調(diào)miR-206表達抑制癌細胞入侵和遷移[8]。近年來,發(fā)現(xiàn)Cur處理可通過降低氧化應激,重塑細胞骨架,提高人臍帶血、人脂肪來源MSC的細胞活力[9-10]。本試驗旨在以犬骨髓來源MSCs(cBMSCs)為材料,研究Cur處理對cBMSCs遷移能力的影響,進而為cBMSCs應用于臨床治療犬相關(guān)疾病提供理論依據(jù)。
健康中華田園犬(6~12月齡),體質(zhì)量(10±1)kg,由四川省雅安市流浪狗救助中心提供。
LG-DMEM干粉(GIBICO公司);胎牛血清FBS(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青霉素、鏈霉素、胰島素、茜素紅、油紅O染液、1%結(jié)晶紫染色液、二甲基亞砜DMSO(Solarbio公司);β-甘油磷酸鈉、吲哚美辛(MCE公司);維生素C、3-異丁基-1-甲基黃嘌呤IBMX、地塞米松(Sigma公司);TRAPeze?Kit RT Telomerase Detection Kit與引物(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反轉(zhuǎn)錄試劑盒、SYBR Premix Ex TaqTM試劑盒(TaKaRa公司);胰蛋白酶(Biofroxx公司)姜黃素(HPLC≥98%,Solarbio公司);DAPI染液、微絲綠色熒光探針(Actin-Tracker Green-488,碧云天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24孔板Transwell-膜嵌套(Corning公司);細胞凋亡與壞死檢測試劑盒(碧云天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
取6~12月齡犬全身麻醉后,采用肱骨股骨頭穿刺收集骨髓液[11]。加等量的PBS與肝素鈉配制的抗凝液混勻,1 500 r/min離心5 min,重復洗滌2次。將細胞沉淀直接用完全培養(yǎng)液進行懸浮,經(jīng)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按1×108~109cells/mL的密度接種,置37℃、5%CO2細胞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3 d后半量換液,此后每3~4 d換液一次。待原代細胞培養(yǎng)在多個視野內(nèi)細胞達至80%~90%融合,棄去培養(yǎng)液,PBS洗滌后加入適量用胰酶消化液于37℃下消化2~3 min,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變圓漂浮,加入基礎(chǔ)培養(yǎng)液終止消化,輕柔吹打使細胞充分脫落,轉(zhuǎn)移至15 mL離心管,1 200 r/min離心8 min,重懸后按1∶3比例傳代,3 d換液1次,隔1 d觀察細胞生長狀態(tài),每5~7 d傳代1次。
接種細胞(P3)至6孔培養(yǎng)板(3×104cells/mL),待細胞長至90%~100%融合時,分別更換成骨和成脂分化誘導液進行分化誘導,3 d換液1次。成脂誘導14 d后,采用油紅O染色觀橘紅色脂肪顆粒;成骨誘導21 d后,采用茜素紅染色觀察鈣化結(jié)節(jié)。
取同批次的第3代(P3)cBMSCs和第6代(P6)cBMSCs進行接種培養(yǎng),待細胞貼壁后對P6-cBM?SCs添加Cur(0、0.1、1和10 μmol/L)預處理24 h,分別設(shè)置 P3-cBMSCs為P3組和P6-cBMSCs+Cur(0、0.1、1和10 μmol/L)為姜黃素處理組。
1.4.1 細胞劃痕實驗
按2×105cells/孔接種細胞,每孔設(shè)置3個重復,待細胞鋪滿板底后用10 μL槍頭對同一批次來源P3-cBMSCs和P6-cBMSCs垂直劃痕,采集初始劃痕照片。按1.4處理細胞,細胞在37℃、5%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觀察和評估劃痕愈合情況后取樣拍照,每孔按上下左右4個方向分別采集4個視野,應用Image Pro Plus 6.0(IPP)對細胞遷移面積進行定量分析,計算細胞劃痕愈合率。劃痕愈合率=[(0 h劃痕面積-24 h劃痕面積)/0 h劃痕面積]×100%。
1.4.2 Transwell細胞遷移實驗
取孔徑為8 μm的24孔Transwell板,分別將上室與下室加入少許基礎(chǔ)培養(yǎng)基,于37℃培養(yǎng)箱溫育1 h,以充分浸潤聚碳酸酯膜。按1.4處理cBMSCs后經(jīng)胰酶消化后離心收集,PBS洗滌2次,用無血清的DMEM以1×105cells/mL懸浮細胞,取溫育后的Transwell板,棄去培養(yǎng)液,上室加入200 μL細胞懸液,下室加入800 μL含10%FBS的培養(yǎng)基,每組設(shè)置3個復孔。置37℃、5%CO2細胞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6 h后,用DAPI法對小室外表面進行染色,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拍照(每孔隨機4個視野),并通過Im?age J統(tǒng)計計數(shù)。
1.4.3 微絲綠色熒光探針(Actin-Tracker Green-488)觀察細胞質(zhì)骨架
細胞按1×104cells/孔的密度接種至12孔板,每組設(shè)置3個復孔,按1.4處理cBMSCs,PBS洗滌細胞2次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15 min,再用含0.1%Triton X-100的PBS洗滌細胞3次,每次3~5 min,加入現(xiàn)配的染色工作液(250 μL/孔),室溫避光孵育45 min,0.1%的Triton X-100的PBS洗滌2次,每次3~5 min,再加入DAPI染色液染色15 min,經(jīng)PBS洗滌,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被綠色熒光探針標記染色后拍照記錄。
1.4.4 RT-qPCR檢測細胞遷移相關(guān)基因表達
基于上述試驗,采用Trizol法提取細胞總RNA,將已獲取的RNA逆轉(zhuǎn)錄為cDNA。以反轉(zhuǎn)錄后的cDNA為模板,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引物序列及參數(shù)見表1),進行熒光定量PCR反應。
表1 RT-qPCR引物序列Table 1 The primer sequences used for RT-qPCR
1.4.5 細胞壞死與凋亡檢測
分別收集姜黃素處理組細胞約1×105cells于1.5 mL離心管內(nèi),離心棄上清。細胞沉淀用細胞染色緩沖液重懸。分別加入5 μL Hoechst染色液和PI染色液,混勻,4℃孵育20~30 min。用PBS洗滌1次,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紅色熒光和藍色熒光,拍照記錄。
1.4.6 細胞相對端粒長度檢測
提取姜黃素處理組細胞基因組DNA,核酸蛋白分析儀測定所提取DNA的純度和濃度,將DNA梯度稀釋,制作標準曲線。通過RT-qPCR獲取端粒(Tel)和36B4的Ct值。以log(ng DNA)為橫坐標,Ct值為縱坐標,分別制作端粒和36B4的標準曲線。將待測樣品DNA以相同反應體系和反應條件進行RTq-PCR反應。將所測樣品端粒的Ct值代入到端粒標準曲線方程中,得出相應Ct值對應的ng DNA值,即T值。將所測樣品36B4基因的Ct值代入到36B4標準曲線方程中,得出相應Ct值對應的ngDNA值,即S值。同一個樣品的T值與S值的比值(T/S)即為該樣品的相對端粒長度,36B4和Tel引物序列見表1[12]。
試驗數(shù)據(jù)利用SPSS 24.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配對t檢驗,數(shù)據(jù)表示為均值±標準差(±s),插圖通過GraphPad Prism 7.0軟件進行排版和整理,P<0.05表示差異顯著(用“*”表示),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用“**”表示)。
將cBSMCs體外培養(yǎng),細胞傳至第3代在倒置顯微鏡下呈梭形、紡錘狀,輪廓清晰,折光性強,具有良好的增殖特性;相比于第3代,細胞傳至第6代時部分出現(xiàn)衰老變形、細胞輪廓不清晰,胞漿逐漸出現(xiàn)細微顆粒,增殖速度減慢的現(xiàn)象;傳至第9代,幾乎所有細胞均呈現(xiàn)老化特征,且細胞處于生長停滯狀態(tài)(圖1)。
圖1 體外傳代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Figure 1 The morphology of BMSCs in vitro expansion(scale bar=100 μm).
對cBMSCs分別進行成脂和成骨分化誘導,14 d后采用油紅O染色后觀察到細胞內(nèi)的橘紅色的脂肪顆粒(圖2A),成骨誘導21 d后茜素紅染色觀察到紅色鈣化結(jié)節(jié)(圖2B),表明cBMSCs能夠向脂肪細胞和成骨細胞分化,具有MSCs的特性。
圖2 cBMSCs成脂和成骨分化特性Figure 2 Adipogenic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BMSCs.(scale bar=100 μm)
細胞劃痕實驗結(jié)果顯示(圖3A),相比P3組,P6-cBMSCs的劃痕愈合率顯著下降[(49.48±13.00)%vs(69.54±6.33)%,P<0.01],cBMSCs遷移能力在傳代過程中受損。姜黃素處理后,P6-cBMSCs的愈合率顯著提高[(65.85±11.16)%vs(49.5±13.0)%,P<0.01;(71.44±8.66)%vs(49.5±13.0)% ,P<0.01;(60.92±10.87)%vs(49.5±13.0)%,P<0.05],其中添加1 μmol/L濃度的Cur細胞愈合效果最佳。
圖3 姜黃素對犬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遷移、侵襲的影響Figure 3 Effects of curcumin 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cBMSCs.(scale bar=100 μm)
Transwell細胞遷移實驗結(jié)果顯示(圖3B),相比于P3組,P6-cBMSCs穿透至下層的數(shù)量cBMSCs明顯減少(61.75±8.67 vs 115.58±14.11,P<0.01)。姜黃素處理后,P6-cBMSCs遷移數(shù)量均極顯著增多(88.75±10.18 vs 61.75±8.67;106.42±6.99 vs 61.75±8.67;78.58±6.75 vs 61.75±8.67,P<0.01),其 中1 μmol/L濃度的Cur作用效果為最佳。
細胞形態(tài)維持、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合理以及遷移運動都與細胞質(zhì)骨架密切相關(guān)。微絲綠色熒光探針染色結(jié)果顯示,P3組cBMSCs充分貼壁鋪展,可以觀察到形態(tài)挺直的應力纖維和絲狀偽足結(jié)構(gòu),P6-cBMSCs圓合度較高,應力纖維彎曲且稀少,姜黃素處理后cBMSCs可見應力纖維增多(圖3C)。
RT-qPCR檢測3種與cBMSCs遷移相關(guān)的因子(MMP-2、MMP-9和CXCL8)的轉(zhuǎn)錄水平。結(jié)果顯示,相比P3組,P6-cBMSCs的MMP-2和MMP-9基因轉(zhuǎn)錄水平極顯著下調(diào)(P<0.01),而CXCL8的表達沒有顯著差異。經(jīng)姜黃素處理后,MMP-2和CXCL8的表達均極顯著上調(diào)(P<0.01),MMP-9的表達上調(diào),但差異不顯著(圖3D)。綜上,Cur的處理能顯著提高cBMSCs的遷移能力。
細胞壞死與凋亡檢測結(jié)果顯示,P6-cBMSCs經(jīng)姜黃素處理后凋亡和壞死細胞比例有所下降,表明Cur一定程度上維持cBMSCs的細胞活力,延緩凋亡和壞死(圖4A)。細胞相對端粒長度檢測結(jié)果顯示,姜黃素能延緩相對端粒長度的縮短,其中1 μmol/L濃度的Cur作用顯著(P<0.05)(圖4B)。綜上,Cur處理能抑制cBMSCs凋亡,遲滯相對端粒長度縮短。
圖4 姜黃素對犬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凋亡和相對端粒長度的影響Figure 4 Effects of curcumin on necrosis,apoptosis and relative telomere length of cBMSCs
本試驗采集犬骨髓通過細胞貼壁法分離cBM?SCs,根據(jù)細胞形態(tài)和分化試驗,顯示所分離細胞具有文獻報道的cBMSCs特點[11]。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MSCs隨著傳代次數(shù)的增加而衰老,表現(xiàn)細胞活力、遷移能力和分化潛能下降,更傾向于分化為脂肪細胞,成骨分化潛能減弱,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異常[13],而老化MSCs移植后絕大多數(shù)在24 h即死亡[14]。同樣,本試驗所分離cBMSCs培養(yǎng)至P6代就呈現(xiàn)體積增大,扁平輪廓不清,細胞活力降低等老化表型,其遷移能力相應減弱。
細胞的遷移能力是MSCs活力和歸巢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為MSCs介導組織修復再生所必需,目前在移植前多采用低氧和一些活性物質(zhì)等進行預處理提高MSCs活力和遷移能力,進而提高臨床治療的效力[15]。最近的研究顯示,1 μg/mL Cur處理使人臍帶血來源MSCs(HUMSCs)遷移能力顯著增強,尤其納米負載的Cur其生物學作用大大增強,并證實其促遷移作用與細胞骨架重塑密切相關(guān)[9];同樣,H.Ghufran[10]等在研究用姜黃素預處理人脂肪干細胞(hASCs)在抗高血糖應激的作用中發(fā)現(xiàn),Cur(5 μmol/L)預處理24 h可以改善hASCs的遷移能力。本試驗以呈現(xiàn)衰老表型的P6代cBMSCs為材料,細胞劃痕實驗、Transwell實驗均顯示1 μmol/L姜黃素處理顯著增強cBMSCs遷移能力,即劃痕愈合率顯著上升,而遷移至Transwell小室外表面的細胞數(shù)量顯著增加,細胞應力纖維數(shù)量和排列得到改善。已有研究證實,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2、MMP-9)和趨化因子CXCL-8參與細胞遷移過程[16-17],王俊等[18]發(fā)現(xiàn)川芎嗪上調(diào)MSCs的MMP-2、MMP-9表達,促進BMSCs遷移。本研究同樣顯示,Cur能上調(diào)遷移相關(guān)因子(MMP-2、MMP-9和CXCL8)的基因表達水平,促進cBMSCs的遷移。
MSCs作為有絲分裂細胞,端粒長度隨著細胞擴增培養(yǎng)逐漸縮短,逐漸失去細胞活力,最終進入到不可逆轉(zhuǎn)的衰老狀態(tài)[19]。Deng J.等[20]發(fā)現(xiàn)Cur(1 μmol/L)能夠有效維持細胞活力,改善體外復制性衰老cBMSCs的衰老表型和遷移能力損傷。本研究中,我們通過凋亡與壞死試劑盒以及相對端粒長短檢測來進一步評估Cur對cBMSCs活力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Cur可以降低細胞凋亡和壞死程度,延緩端粒長度縮短,進而保持細胞活力和延緩細胞衰老,這可能是改善MSCs遷移能力的重要基礎(chǔ)。
綜上,1 μmol/L濃度Cur可以增加cBMSCs細胞微絲生成,上調(diào)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2、MMP-9)和趨化因子CXCL8的表達,延緩端粒長度縮短,改善衰老cBMSCs的遷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