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陳廣云
近年來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堅持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地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且將核心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的考查相融合,全面落實了對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的設問角度主要為原因背景類、表明說明類、體現(xiàn)表現(xiàn)類、變化比較類、結果影響類等。其中,變化比較類在全國卷歷史試題中考查的頻率相對較高,這類試題是高考知識與能力考查的重要形式,所占分值比重大,值得教師去關注與研究,表1 為2021 年全國卷中變化比較類選擇題的考查情況。
表1 2021 年全國卷變化比較類選擇題匯總表
比較變化類選擇題將歷史中同類或者相近的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相繼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間的相似事件進行比較,體現(xiàn)了橫向比較、縱向比較以及橫縱比較。此類題目充分考查了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以及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備受命題者的青睞。
筆者在總結高三學生選擇題錯誤率最高的題型時,發(fā)現(xiàn)變化比較類選擇題的失分情況較嚴重。因此以2021 年全國卷變化比較類選擇題為例,就該題型的命題特點及解題策略談一談個人的思考與理解,希望對廣大高三歷史教師和學生有所幫助。
變化比較類選擇題,由于考查的是不同事物(事件)在某一時段或者不同時段的對比,因此這類題目主要體現(xiàn)了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而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及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有時也會有所涉及。例如2021 年全國甲卷第24 題通過老子和孔子的觀點對比,反映了春秋中后期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促使有識之士反思社會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時空觀念及史料實證素養(yǎng)。2021 年全國乙卷第26 題通過官府、蘇轍、鄭至道對婚姻論財?shù)挠^點比較,反映理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體現(xiàn)了時空觀念以及史料實證素養(yǎng)。2021 年全國甲卷第30 題通過1931 年—1934 年中國鋼鐵業(yè)的變化分析得出我國工業(yè)基礎薄弱,體現(xiàn)了時空觀念及家國情懷。
2020 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fā)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明確指出,“情境”是高考命題的載體,通過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究情境設置問題,考查學生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的真實問題能力。近年來的高考歷史真題遵循著無情境不成題的原則,而變化比較類試題也不例外??v觀2021 年全國卷的變化比較類選擇題,主要采用了史料情境和表格數(shù)據(jù)情境兩種情境。例如2021 年全國甲卷第24 題以史料情境為載體,考查老子和孔子的不同觀點對比。2021 年全國乙卷第26 題以史料情境為載體,考查官府、蘇轍、鄭至道對婚姻論財?shù)牟煌^點。2021 年全國乙卷第24 題以史料情境為載體,考查西周到春秋時期貴族所獲采邑的變化。而2021 年全國甲卷第30 題以表格數(shù)據(jù)情境為載體,考查中國近代鋼鐵業(yè)的發(fā)展情況。2021 年全國乙卷第25 題以表格數(shù)據(jù)為載體,考查西漢末年、東漢中期部分地區(qū)民戶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變化比較類的試題情境除了史料情境、表格數(shù)據(jù)以外,還有圖片情境、生活情境、學術情境等,如2020 年全國卷Ⅲ第24 題就是以圖片情境為載體,考查不同時期貨幣變化的原因。
變化比較類選擇題是對不同時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事物)對比或者同一階段不同事物(人物觀點)的對比,材料情境相對其他選擇題會更加復雜,因此這類題目在材料處理方面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提取、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材料的能力。變化比較類題目的設問以“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發(fā)展”“新變化”為提示語,以“說明”“表明”“體現(xiàn)”“反映”“據(jù)此可知”等來提問,體現(xiàn)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而在分析各選項的時候,要求學生有辨別、判斷、分析、綜合分類的能力。此類選擇題多維度考查了學生的能力,體現(xiàn)了選拔性考試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和效度。
一般而言,變化比較類選擇題可以采用五步解題法,即找主語、定時空、概現(xiàn)象、審設問、析答案。
找主語是解選擇題的第一步。變化比較類選擇題由于考查的是同一階段不同事件(事物)、不同階段同一事件(事物)、不同人物之間觀點、不同圖片等的對比,因此其主語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主語一般是名詞,代表事物、事件、觀點等。
文字材料類選擇題的主語較為明顯,可以根據(jù)材料找相應的名詞、人物或事物。例如2021 年全國甲卷第24 題根據(jù)材料文字可找出主語為老子與孔子的觀點。圖片地圖類情境的主語則要通過觀察一幅或者兩幅圖片進行分析,因此主語可以根據(jù)圖片信息、提示語、出處等查找。數(shù)據(jù)表格類情境的主語一般是通過表格的題頭或者出處來查找,例如2021 年全國乙卷第25 題根據(jù)表格的題頭可知主語為部分地區(qū)民戶數(shù)量。
找主語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材料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對選項中非主語的信息進行初步排除,因此找主語是解答此類題的基礎。
變化比較類選擇題注重對學生時空觀念的考查,因此解題第二步為定時空。這一類題目可能是同一主語的縱向比較,也可能是兩個主語的橫向比較,因此要找出其縱向的兩個階段或者橫向的某一階段。定好該題目的時空后,才能夠理解其不同、變化的原因、表現(xiàn)或者影響。
確定題目中的時間、地點,一般是查找題目中明確的時間、年代、年份、地點,或者隱含有時間、地點等特定的要素。例如2021 年全國甲卷第24 題,此題沒有給出時間的詞語,但是學生可以根據(jù)主語老子與孔子確定其時間為春秋時期。2021 年全國乙卷第25 題的時間則非常明顯,可以直接圈出時間為西漢末和東漢中期,而地點則為北方部分地區(qū)和南方部分地區(qū)。定好時間與地點有利于聯(lián)系階段特征分析各個選項,從而進行解題。
找出了主語、時間、地點后,接下來可根據(jù)題目的材料找出其對比的現(xiàn)象,這要求學生有較好的獲取、解讀、處理材料信息的能力。提取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題的關鍵。而變化比較類選擇題與其他類型的題目相比,其難度則在于材料比較長、信息繁多、材料之間呈現(xiàn)并列、對比或者轉(zhuǎn)折等多種關系。因此在概括材料的信息時可以注重查找主干信息,即謂語和賓語。在得出主謂賓的主干信息后再抓細節(jié)信息,如形容詞、限定詞等。例如2021 年全國甲卷,根據(jù)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其現(xiàn)象為老子認為失去道的規(guī)律、德的品質(zhì)、仁的可貴、義的誠信后才依靠禮,而孔子則認為禮是立身的根本。以上不同的信息體現(xiàn)了老子和孔子對禮的不同認識和理解。如2021 年全國乙卷第24 題,根據(jù)材料可找出其現(xiàn)象為春秋時期與西周中期相比,貴族所獲采邑變多。
根據(jù)材料信息概括現(xiàn)象,利于學生將這一繁雜的材料變成簡單的現(xiàn)象,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方便學生對不同的觀點或不同的現(xiàn)象進行對比與分析,有利于聯(lián)系階段特征和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特點、影響,為解題做充分的準備。
找出主語、定好時空并概括現(xiàn)象后,接下來則要審清楚題目考查什么角度,明確題目的設問。變化比較類題目往往圍繞著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內(nèi)容、特點、性質(zhì)、結果及影響來考查。如2021 年全國卷5 道變化比較類選擇題中有4 道考查現(xiàn)象的原因,1 道考查現(xiàn)象的內(nèi)容。然而題目并非直接以此設問,而是通過一些特定的詞語來設問,例如“反映出”“看出”“據(jù)表可知”“說明”“反映了”等。如2021 年全國甲卷第24 題的設問為“這反映出當時他們”,通過解讀設問可知此題主要考查老子和孔子主張的內(nèi)容。2021年全國乙卷第24題設問為“這說明”,聯(lián)系材料可知此題考查貴族所獲采邑變多的原因。
審清楚設問并知道題目的考查方向后,學生根據(jù)材料信息、階段特征以及邏輯關系等則能夠分析選項,這說明審清楚設問對解題至關重要。
選擇題的正確選項,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即主語一致、時空相符、材料相符、邏輯正確、史實正確、符合常識、符合歷史核心價值觀等。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每個選項的時候,都要將每一個選項與以上的特征一一進行分析對照,全部符合以上特征的選項一般都是正確的,如果在分析時其答案有不符合以上的某個或者多個特征的,則一般是錯誤的。主語一致即材料與選項的主語要一致,如果材料的主語是A,而選項在介紹B 的情況,則說明主語前后矛盾,不符合“主語一致”原則,則可排除這一選項。時空相符指材料和選項的時間和地點必須相符,例如材料中的時間階段是春秋時期,而選項的史實是戰(zhàn)國時期,則說明時間不相符,可排除這一選項。地點也是同樣的道理。材料相符即選項的內(nèi)容要符合材料史實,若是選項與材料不符合則可排除。邏輯正確即材料與選項的邏輯關系必須正確。歷史材料題中的邏輯關系一般為因果邏輯關系、并列關系、轉(zhuǎn)折關系、遞進關系等,而一般情況下因果邏輯關系最多。題目設問考查原因,而選項為結果,說明題目要求與現(xiàn)象不符合邏輯關系,則可排除這一選項。史實正確即選項的內(nèi)容、史實必須是正確的,選項內(nèi)容本身不正確、不符合史實的則可排除。在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也常常在史實的正誤方面給學生設置陷阱,因此學生應該熟悉課本的史實、概念等,從而在解題時更好地判斷正誤。符合常識即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歷史問題應該是正確的,若從今天的眼光看是錯誤的則可排除。這一原則說明了歷史與現(xiàn)實是相通的,學生有時候比較難理解歷史現(xiàn)象,若換一個思路或者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有些問題則會容易理解,這樣也能夠為解題服務。符合歷史核心價值觀即體現(xiàn)選項的價值取向考查,歷史材料題的正確選項一般都符合歷史學科的正確價值觀,在做選擇題時也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
下面筆者以2021 年全國乙卷24 題為例根據(jù)以上五步解題法來展現(xiàn)解題的思路與過程。
例.(2021·全國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shù)十個。這說明 (D)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chǎn)持續(xù)發(fā)展
表2
變化比較類選擇題是高考選擇題中比較典型的選擇題,以上的方法也適用于其他類型的選擇題。針對這類考查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能力要求高、情境方式多元的對比變化類選擇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以下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必備知識、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變化比較類選擇題及各類選擇題。
掌握課本的基本史實是學生解題的基礎與關鍵,只有落實必備知識學生才能夠在選擇的時候排除不符合史實的選項。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大事年表等方式理解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關系,從而利于基礎知識的掌握,落實必備知識。
加大學生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材料處理能力。從當前高考的發(fā)展來看,對學生的能力考查要求越來越高,其中材料信息的解讀與處理能力尤為重要。變化比較類選擇題對學生解讀、獲取、處理材料信息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復習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進行訓練。在課內(nèi),教師可以開設歷史閱讀課,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解決問題。在課外,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歷史文章、歷史雜志、歷史期刊等進行閱讀,或者定期召開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在分享中感受閱讀歷史課外書籍的樂趣。通過課內(nèi)外加大閱讀量的方式,加之教師的適當引導,使學生在閱讀中,總結出自己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在面臨不同的情境時施以不同的解決方法。變化比較類選擇題對學生的邏輯分析問題能力、綜合能力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學生要靈活應對此類題型。在引導學生練習此類題目時,教師可以轉(zhuǎn)換方法來訓練,如鼓勵學生對變化比較類選擇題進行改編或者給學生提供素材并加以命題。通過改編或命題的方式,使學生從一個答題者變成一個創(chuàng)題者,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解命題的思想以及創(chuàng)題的設計方案,通過主動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