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清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23)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下簡稱核心價值觀)以來,核心價值觀對法治建設的影響逐步加深。特別是202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法官在審理案件中運用核心價值觀釋法說理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對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民法典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的立法目的規(guī)定在第一條中,是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的典范之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曾指出:“要努力使民事主體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內在戒律和外在約束?!焙诵膬r值觀在民法典時代、在民商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成為全社會每個公民的行為準則。
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不僅體現在立法層面,也體現在司法層面,即核心價值觀為民法典的制定編纂提供價值引領,也為民事案件的司法裁判提供價值導向,加強核心價值觀對法律的支撐作用。
立法是實現良法善治的重要前提。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核心價值觀能為民法典的編纂提供價值指引,其重要原因在于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理念與民法典的立法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這在核心價值觀中的社會層面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民法作為私法,充分保障意思自治,在法律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自由。平等為民法等私法規(guī)則的制定提供正當性的理論支撐;公正,即公平正義,促進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同樣也是民法典的立法理念。民法典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價值導向,不斷加強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促進社會進步;法治以規(guī)則意識為核心,強調法律的權威性,正是在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民法典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應運而生。
核心價值觀為民法典的編纂提供價值引領還表現在以弘揚核心價值觀為目的,將價值理念融入具體規(guī)范中。例如為弘揚社會和諧、為人友善的價值觀,在好意同乘過程中駕駛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同乘人損害的情形下,應當依法減輕其賠償責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社會民眾樂于助人;又如,在緊急救助行為中,救助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從而鼓勵社會民眾大膽、放心地見義勇為,不因“怕惹上麻煩”而糾結于“扶不扶”“救不救”的問題,免除其后顧之憂。
核心價值觀不能直接作為司法裁判的依據,但可以作為增強裁判說理和指引裁判價值判斷的裁判理由。
2.指引價值判斷。司法裁判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指導意見》第7 條指出,案件涉及多種價值取向的,法官可以以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引進行價值判斷。在“狼牙山五壯士”案中,充分體現了個人權利的行使邊界應當以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限,當個人權利的行使與公共利益產生沖突時,法官在利益權衡時應當優(yōu)先選擇維護公共利益。該案中,法官將英烈事跡背后所承載的精神價值內化為民族精神,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認定被告的行為侵害社會公眾的民族情感,其個人言論自由的行使已經超出了合理邊界。
核心價值觀寫入民法典第一條的立法目的中,但是寫入法條文本不等于“融入”,“融入”應當在思想指導層面上理解,即“把相關的價值目標‘融入’法律法規(guī)所追求實現的目標”。
在宏觀層面,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抽象融入,是指核心價值觀為民法典的制定、修改、解釋提供價值目標的指引,而不是作為法律原則,更不是作為法律規(guī)范融入民法典。
1.核心價值觀不是法律原則。法律原則是一部法律中貫穿整個制度和規(guī)范的基本準則。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條的形式規(guī)定在民法典第4 至第9 條,屬于民法典的一部分。而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典之外,抽離于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如圖1 所示),對民法典的立法提供價值導向,其本身并不是法律原則。
圖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的方式
2.核心價值觀不是法律規(guī)范,也不能一概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簡單地將法律視為提升道德的工具,會使社會生活泛道德化”。法律和道德都屬于社會規(guī)范,兩者并不必然是分離的,但是二者存在顯著的區(qū)別,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施的,強調權利義務關系,道德是通過內在強制保障實施的,更多強調義務。法律應當以社會“平均人”為標準制定,可以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是理性的一般人(最低標準的道德水準),但不能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是“好人”(較高標準的道德水準)。如果將超出一般人的道德范疇的價值目標上升為義務性的法律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往往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遵守。
在微觀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在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及其具體規(guī)范中得到表達。有論者試圖在民法典中找到核心價值觀所有價值目標的體現,實則不然,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融入民法典,并不意味著核心價值觀的十二個價值目標都應在民法典中得到呼應。
1.不直接體現的價值目標。首先,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都無法與民法直接產生關聯(lián)。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屬于公法范疇的價值觀,不適合在私法中直接宣示。即使強行解讀,也只能從宏觀上產生間接聯(lián)系,例如有論者從民法典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導向富強的價值觀,從民法典的聽取各方意見的制定過程導向民主的價值觀等。
其次,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友善”也無法在民法典中得到直接貫徹。愛國是熱愛國家、擁護國家的態(tài)度,若不愛國的思想外化于行為,如背叛國家從事間諜行為、進行武裝叛亂等,由刑法來調整,不屬于民法的調整范圍;敬業(yè)是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秉持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同樣不屬于民法的調整范圍,認為民法中的代理制度、承攬合同中的規(guī)定可體現敬業(yè)的價值目標的觀點十分牽強;友善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也不屬于民法的調整范圍。民法雖無法要求人們友善、樂于助人,但是在因友善的行為而造成損失時的責任分配上,可以通過規(guī)則的制定來弘揚友善的價值觀,例如民法典第184條緊急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第1217 條好意同乘的責任承擔,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支持社會民眾樂于助人。
應當指出的是,上述所說是在立法層面上而言,在司法層面當然可以通過裁判說理來體現、弘揚這些價值目標,例如在祖母將房屋贈與孫子反被孫子要求搬出案件中,法院認為,若無視長期共同居住的事實,而單單以物權請求權而要求祖母搬出房屋,有違社會倫理,故而判決祖母有權繼續(xù)居住,體現了家庭和諧、孝敬老人的價值觀。又如在“狼牙山五壯士”案件中,審判通過對民族精神的闡述來解釋公共利益,體現了“愛國”的價值目標。
2.價值目標在民法典的表達方式。經過上文的分析,民法典中能體現的價值目標為: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個人層面的“誠信”。在社會層面中,自由是根柢性的,其他則是自由的實現方式。平等要求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自由,從而達到公正的狀態(tài),法治則是對自由、平等、公正的保障。誠信是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品德問題,是從個人層面約束人的行為從而為貫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提供支撐。
自由在民法典中首先表現為私主體按照個人的意愿決定個人事務。具體而言,若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意圖產生的法效果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那么基于該意思表示而發(fā)生的法效果就應當得到法律的尊重。其次、無正當充分的理由,不得限制民事主體的自由。民法典第130 條和第132條關于民事主體依照自己意愿行使民事權利和禁止權利濫用的規(guī)定分別從正面和反面進行了具體表達,即除非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等正當理由,不得限制民事主體的行使言論自由、行為自由等權利。此外,契約自由、婚姻自由、遺囑自由都是自由在民法中的表達。
民法典第6 條關于公平原則的規(guī)定是公平在民法典中宏觀層面的表達。公平原則在民法中的核心就是維持各方主體的利益均衡,典型的具體規(guī)范如民法典第182 條第2 款、第183 條、第322 條、第758 條第2 款、第1190條第1款等條文規(guī)定的補償義務,當一方主體的利益非自愿地失去平衡時,民法就利用公平原則進行利益調整,如在成立民事法律關系顯失公平時,受損害方享有撤銷權,當進行民事活動的一方當事人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民法利用公平原則以維系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如在格式條款中,提供一方不合理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或者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無效,等等。
誠信原則是誠信的價值目標在民法典中最直接的表達。誠信原則在民法上有非常豐富的外延和內涵,不限于語義上理解的誠實守信,恪守信用,這也是誠信原則被稱為民法的“帝王條款”的原因。誠信原則作為一般原則具有固有的抽象性,需要進一步具體化為次級原則。民法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情勢變更原則、善意履行義務原則等即是誠信原則的次級原則,次級原則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進一步具體化為規(guī)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具體表現為民法典第132 條,從個人權利行使的限制貫徹了“平等”“公正”的價值理念。情勢變更原則具體表現為民法典第533 條,該規(guī)則對自治原則進行了限制,貫徹了“公正”的價值理念;依據善意履行義務原則發(fā)展出締約過失、先合同義務、附隨義務、告知義務、協(xié)助義務、保密義務、后合同義務等,體現在民法典第500 條惡意磋商等不誠信行為而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第501 條的對合同訂立過程中悉知商業(yè)秘密的保密義務,第509 條“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第558 條債權債務終止后的通知、協(xié)助、保密、舊物回收等義務。
“如果說,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制度建設的重點在于立法的話,那么引領和塑造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契機就是司法?!闭缟衔乃?,一個完整且正當的司法裁判,不僅要有合理的裁判結論,也要有充分的說理依據,否則司法裁判的正當性是不完整的。通過司法弘揚核心價值觀,關鍵是加強運用核心價值觀在裁判文書中釋法說理,即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修辭。法律修辭是在尊重法律規(guī)則的基礎上,對裁判文書適用法律作出結論的論證過程加以“修飾”,使當事人對裁判結論信服從而解決糾紛,并通過裁判說理引導、規(guī)誡當事人,培養(yǎng)社會主體法律規(guī)則意識。法律修辭必須立足于共同體內部的共識,利用共同體對法律的信念,對共同行為準則的認同來得到運用。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體形成的共同的行為準則,只有通過這種共同的價值判斷,法律修辭才能發(fā)揮作用,與此同時,通過核心價值觀進行法律修辭的運用,使得社會共同達成的共識與信念得到不斷加強,將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每個公民的行為準則。
法律修辭必須以法律規(guī)范作為基本前提,脫離法律規(guī)范,就不存在法律修辭。以核心價值觀進行法律修辭的過程,必須以法律規(guī)范本身為前提進行,這意味著法官在裁判說理時不能脫離法律規(guī)范,才能保障裁判的正確性。以核心價值觀進行法律修辭的作用是為了在準確適用法律規(guī)則的基礎上,用社會共同的價值基礎加強論證以得到社會主體的認同,從而解決糾紛,絕不是為了解決糾紛或是為了增強裁判的可接受性而舍棄法律規(guī)則的準確適用。在電梯勸阻吸煙案件中,一審法院在認定被告勸煙行為沒有過錯的情形下,為了解決糾紛或是為了增強原被告對裁判的接受度,通過侵權責任的公平原則來劃分責任的做法有向一般條款逃逸、“和稀泥”的嫌疑。在對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上,濫用公平原則會導致過錯責任原則的瓦解,使得以過錯責任原則為基礎所建立的體系崩塌。解決糾紛、增強裁判的可接受度必須以法律規(guī)范本身為基礎,不能舍本逐末。更何況,民事法律規(guī)范本身就是以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引領制定的,其本身就充分體現了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追求。所以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根據法律規(guī)范進行裁判,在說理部分進一步強調升華核心價值觀。
最高人民法院一共發(fā)布了兩批關于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典型民事案件,從這十九個典型案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裁判是從正當防衛(wèi)、自助行為、行為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等法律角度進行判斷得出結論后,再從核心價值觀角度進一步宣示助人為樂、孝敬老人、誠信等價值目標。例如,媒體如實曝光食品安全問題遭店家索賠案,媒體若不存在夸大、捏造事實的情形,其行為本身就屬于正當行為,自然不存在侵害名譽權一說;又如,在成年子女“啃老”案中,法律上父母對成年子女已沒有法定撫養(yǎng)義務;再如,吃“霸王餐”逃跑摔倒索賠案中,餐館的行為在法律上屬于自助行為,等等。這些案件都是嚴格依據法律規(guī)范進行裁判的,之所以能成為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典型案件,是因為其運用核心價值觀進行法律修辭,無論是裁判結果還是說理部分,都能大力弘揚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這一方面加強了司法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能對社會民眾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使得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民眾的行為準則。
但是,法律并不是絕對完備的,法律規(guī)則、法律概念有時是模糊的,法官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對法律的理解與解釋,這同樣可以利用核心價值觀對模糊規(guī)范進行解讀,發(fā)揮修辭功能,承擔起法律內的法律續(xù)造功能?!吨笇б庖姟返? 條關于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應當正確運用解釋方法中提到了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歷史解釋,實際上核心價值觀與這些傳統(tǒng)的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歷史解釋有著緊密而天然的聯(lián)系。文義解釋要求解釋時必須以法律文本為基礎,法律概念包括描述性概念以及規(guī)范性概念,描述性概念中的模糊邊緣概念以及規(guī)范性概念本身所涉及的價值判斷,都可以借助核心價值觀來予以明晰。體系解釋具有開放性,為尋求法律解釋的恰當性,體系解釋不僅要在民法的體系下進行解釋,還要向其他法律規(guī)范開放,向道德、價值等其他社會規(guī)范開放。核心價值觀作為民法典的內在體系,將法律規(guī)范放在核心價值觀的體系下進行解釋是核心價值觀融入民商事司法裁判的題中應有之義。目的解釋同樣和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親和性,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追求與法律規(guī)范的內在目的存在高度關聯(lián)性,弘揚核心價值觀也是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核心價值觀可以作為解釋法律目的的資源。歷史解釋要求法律盡可能地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正如耶林所主張的,法律解釋不能拘泥于概念體系,而應當從目的出發(fā)來解釋法律,并使法律盡可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核心價值觀是當代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充分反映了當今社會人民對國家、社會和個體的期望,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解釋之中有利于以社會后果為導向,從特定的歷史與社會語境來將抽象法律概念具體化。
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不能僅僅為了增強裁判的可接受度或是說服聽眾,對判決可接受度和認可度的考量必須置于實現法律正義原則的框架下。有學者往往更多地強調法律修辭在提高判決的可接受性和說服聽眾方面的作用,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法律正義的實現是法律修辭的從屬性特征。誠然,判決的可接受性是判決能否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判決的可接受度直接影響了法律和司法的權威,但是如果將可接受性作為核心價值觀進行修辭的主要指向,就會忽視法律適用本身的正確性,忽視法律正義實現的根本性地位,就會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實踐的目的簡單定位于如何使當事人和社會主體接受判決而不在乎判決是否真正體現了法律正義,是否能夠培養(yǎng)社會主體規(guī)則意識;同樣,聽眾對修辭當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修辭學理論把修辭看作一種互動的過程,修辭者需要根據聽眾的反應改變或者完善其論證方式,在這個意義上,修辭者只關心是否取得聽眾的信服,而不是首先考慮法律規(guī)范是否得到正確適用,法律正義是否得到實現。我們認為,以核心價值觀進行法律修辭一定是依附于正確適用法律規(guī)范、實現法律正義之上的,在實現法律正義的基礎上,利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加強說理論證,以此提高判決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避免法律僵化適用的弊端。但是如果舍棄法律正義,僅以當事人對判決的接受度為標準來解決糾紛,無異于拋棄了“法治”的治理方式,是斷然不可取的。故而,在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的實踐中一定要警惕上述錯誤思想。
民法典是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的典范之作,既要全面理解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的方式,也要正確把握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的實現方式。核心價值觀在宏觀層面作為指導思想抽象融入,為民法典的編纂提供價值引領;在微觀層面,民法典的具體規(guī)范就是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典的表達方式。此外,通過司法裁判不斷加強貫徹全社會形成的共識,從而真正使核心價值觀成為全社會每個公民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