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廣
骨科手術是常見手術,通常為有創(chuàng)治療,術后較易發(fā)生切口感染。相關調查顯示,在骨外科治療中2%~4%的患者因為感染切口愈合時間延長,影響手術療效。常規(guī)抗菌治療對于炎性反應抑制療效低于預期,探索更具實效性療法具有必要性。五味消毒飲為經(jīng)典湯方,根據(jù)骨科手術病情合理加味用藥,以期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術后恢復。本文從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骨科手術患者中選取切口炎性反應患者83例,說明加味五味消毒飲治療方法,觀察臨床療效。
選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83例骨科手術患者,A組41例(常規(guī)抗菌+加味五味消毒飲),男/女=23/18,年齡(20~76)歲,平均(46.17±5.10)歲;病程(6~23)d,平均(14.47±4.25)d。B組42例(常規(guī)抗菌治療),男/女=22/20,年齡(21~75)歲,平均(46.20±5.07)歲;病程(7~22)d,平均(14.47±4.25)d。資料可予分析(P>0.05)。
納入標準:(1)骨科手術治療;(2)術后切口炎性反應;(3)自主意識良好;(4)溝通能力正常;(5)免疫功能正常;(6)資料完整;(7)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重癥臟器疾??;(2)妊娠哺乳期;(3)血液系統(tǒng)疾??;(4)藥物過敏;(5)合并其他感染;(6)中途轉院;(7)脾胃虛弱;(8)腹瀉;(9)陰疽腫痛患者。
B組行常規(guī)抗菌治療:手術完成后使用無菌敷料處理手術切口,頭孢呋辛鈉注射液(廠商:深圳致君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775)靜脈滴注給藥,1.5g/次,3次/d。持續(xù)用藥1w。
A組在B組基礎上加味五味消毒飲用藥:取甘草5g,三七10g,赤芍、丹皮、當歸、桃仁、藏紅花各12g,生地黃、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酒大黃、紫背天葵子與紫花地丁各15g,配制成方。純凈水浸泡0.5h后煎煮2次,混合濾液,濃縮濾液為200mL,分早晚口服。療程同B組。
切口恢復速度:統(tǒng)計抗感染治療用時以及手術部位上皮組織愈合用時。
炎性反應:治療前后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即TNF-α指標)、白細胞介素-1(即IL-6指標)、白細胞介素-8(即IL-8指標)、C反應蛋白(即CRP指標)等炎癥因子指標。
臨床療效:觀察切口愈合情況分級評價療效。(1)顯效:基本無紅腫或疼痛,無并發(fā)癥。(2)有效:無顯著發(fā)熱、疼痛,腫脹明顯減輕。(3)無效:無上述表現(xiàn)。有效率=[(1)+(2)]÷(本組n)×100.00%。
就醫(yī)滿意度:管理組自制調查表,患者填寫后回收統(tǒng)計評分。(1)優(yōu):評分>90分。(2)良:(81~90)分。(3)中:(71~80)分。(4)差:(0~70)分。滿意度=[(1)+(2)]÷(本組n)×100.00%。
A組抗感染治療用時<B組(P<0.05),A組上皮組織愈合用時<B組(P<0.05)。見表1。
表1 切口恢復時間[d,(±s)]
治療前,組間炎癥因子指標相近(P>0.05);治療后,A組TNF-α、IL-1、IL-6、CRP指標<B組(P<0.05)。見表2。
表2 炎癥因子指標(±s)
A組有效率(95.12%)>B組(80.95%),A組顯效率(82.93%)>B組(59.23%)(P<0.05)。見表3。
表3 療效[n(%)]
治療前,組間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VAS評分<B組(P<0.05)。見表4。
表4 VAS評分(±s)
A組滿意度(97.56%)>B組(78.57%)(P<0.05),A組差評率(0.00%)<B組(4.76%)(P<0.05)。如表5。
表5 滿意度調查結果[%(n)]
切口炎性反應是骨科術后常見病癥之一,通常采用抗感染治療。持續(xù)炎性反應將影響切口愈合和患處恢復。五味消毒飲作為中藥湯方,可與西藥聯(lián)合使用,促進切口恢復。本文中在傳統(tǒng)五味消毒飲基礎上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對癥施治,合理調整藥方,增強湯方藥效,促進抑菌和抑制炎癥反應。
本研究中所選病例均為骨折后手術治療患者。骨折為高發(fā)性骨損傷,創(chuàng)傷本身伴隨皮組織受損,在外科治療中通常需要對患處進行清創(chuàng)、縫合操作等。上述操作后產(chǎn)生手術切口,開放性切口較易發(fā)生感染,引起炎性反應,是骨科手術常見風險因素。在臨床治療中,根據(jù)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術后進行無菌操作,加強病房環(huán)境管理等,積極預防術后感染,然而切口感染仍然具有高發(fā)性,影響術后康復。為此,應在骨科手術后加強炎性反應防控??股乜垢腥拘Ч^好,但因不合理用藥等影響,病原菌耐藥性提高,臨床治療中抗生素單一用藥對于炎性反應療效低于預期,部分患者出現(xiàn)過敏反應,增加治療風險。
相關研究認為,與西藥相比中藥副作用相對較低,長期用藥不易引起耐藥反應,在對癥治療同時可改善機體健康狀態(tài),促進綜合施治。中醫(yī)研究顯示,針對骨創(chuàng)傷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過程中,常見病邪侵體,患者受到疾病影響自身正氣缺損,邪氣趁機入侵,產(chǎn)生熱毒等,造成體內陰陽失調。同時,邪氣影響經(jīng)絡暢通,誘發(fā)筋骨凝滯,導致機體血氣失常。寒邪引發(fā)熱證,進而引起肌肉組織腐敗和化膿?;诖朔N理論,在中醫(yī)手法治療切口炎性反應時應加強陰陽調節(jié),促進清熱解毒,疏通經(jīng)絡、散除血氣瘀滯,祛除邪氣,益補正氣,最終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骨科手術患者中,患者具體創(chuàng)傷部位不同,術后切口出現(xiàn)不同癥狀,然而分析其術后炎性反應發(fā)生發(fā)展機制,核心誘因是風邪入體熱毒生成,導致氣血不暢,進而引起局部紅腫熱痛。使用中藥、中成藥進行抗感染治療時,其顯著優(yōu)勢是副作用較輕,誘發(fā)耐藥風險較低,適用性較廣。五味消毒飲中各味中藥配伍巧妙,使用其浸出液、提取物等具有顯著的消炎抗菌功效,各味中藥聯(lián)合成方發(fā)揮綜合作用,解除癰瘡疔毒,促進清熱散結,利水通淋,改善機體代謝,散除機體濕熱,疏通血氣,緩解疼痛。
五味消毒飲是經(jīng)典中醫(yī)方劑,來源于《醫(yī)宗金鑒》,該方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在疔瘡等病癥中具有較好療效。該方不僅可治療疔瘡,而且對緩解紅腫熱痛、癰瘍癤腫等病癥也有功效。五味消毒飲在現(xiàn)代臨床治療中常用于外科急性感染與熱毒證候傳染病。五味消毒飲中五味主要中藥分別為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紫花地丁,煎服用藥。在術后切口炎性反應治療中對五味消毒飲湯方進行合理調整、辨證用藥,加入當歸、赤芍、三七、甘草等多味中藥聯(lián)合成方,促進切口炎性反應對癥治療。中醫(yī)理論認為,五味消毒飲用藥可促進三焦同治、氣血同清,散除熱結,祛除濕邪與消除腫痛。切口炎性反應屬于血熱毒盛證,故而加入生地黃、丹皮以及赤芍,通過此種加味促進解毒、緩解血熱問題。此外,加味生地黃還可調節(jié)內分泌、增強體質。
甘草入藥可補血益氣,促進機體強健,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甘草和金銀花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該藥還可抗過敏和抑制功效。甘草入藥還可調和諸味中藥。三七具有活血止痛功效,可散除瘀滯,緩解瘀血腫痛。赤芍可活血散瘀,具有清熱涼血功效,赤芍味苦,性微寒,中醫(yī)理論認為赤芍作用于肝經(jīng),該藥與生地黃配伍可解除血熱吐衄,赤芍與金銀花配伍主治熱毒壅盛,祛除癰腫瘡瘍,聯(lián)合當歸用藥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丹皮主要功效為涼血清熱,可與多種中藥配伍?,F(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丹皮中含有牡丹酚、糖苷類成分等,這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不僅如此,牡丹酚具有中樞抑制功效,在五味消毒飲中加入該味中藥可促進鎮(zhèn)痛、解熱,丹皮在發(fā)揮藥效時抗炎作用顯著,同時不會對體液免疫功能產(chǎn)生抑制影響。當歸具有活血補血功效,可緩解癰疽瘡瘍,可促進補氣生精、促進機體強健、益補虛損。藏紅花可緩解發(fā)熱、活血祛瘀、解除瘀血作痛等。生地黃性寒,具有止血涼血功效,促進清熱生津,在熱病溫毒中用藥具有對癥性。金銀花可促進清除熱毒,經(jīng)常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清熱解毒功效良好。野菊花藥性微寒,入藥可解除風熱、消除腫痛。蒲公英可祛除散結、促進清熱解毒等。紫花地丁被稱為“解毒草”,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該藥中含有有機酸、黃酮甙類成分,可抑制多種致病菌,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紫背天葵子主要功效也為清熱解毒繁殖、散除瘀滯、緩解腫痛。酒大黃可解毒消癰、緩解瘀血腫痛等。
術后切口炎癥核心誘因是炎性細胞因子被激活,炎性細胞因子主要作用是對免疫反應與炎性反應等進行調節(jié),標志物為TNF-α、IL-1、IL-6、CRP等,通過觀察上述炎性因子變化,可科學評價機體炎性反應情況。其中,CRP敏感性較高,機體出現(xiàn)炎癥反應后該指標迅速升高,顯示機體應激急性反應。CRP主要來自肝臟,炎性反應程度直接影響CRP濃度。通過該指標迅速升高或降低可了解炎癥變化。IL-6為早期敏感指標,可反映組織損傷,該物質作用是對TNF-α、IL-1產(chǎn)生影響,導致炎癥加重。這些炎癥因子可作為評價炎性反應變化的科學依據(jù),以其為依據(jù)監(jiān)控療效,調整治療方案。
手術后切口炎性反應可能引起紅腫或疼痛等。手術操作造成組織損傷,引起反應性水腫或血腫,切口邊緣刺激也會引起炎性反應。淋巴回流受阻、血液循環(huán)減弱等也會加重腫脹風險。通過用藥改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緩解腫脹。手術后切口需要經(jīng)過一段愈合期,該時期受損組織暴露,較易發(fā)生感染??茖W使用敷料可降低感染風險,但是無法避免炎性反應。切口炎癥分為輕度炎癥與重度炎癥。術后2d是炎癥發(fā)生高峰期,通常表現(xiàn)為切口疼痛,合并按壓熱痛。炎性反應常見伴隨疼痛。常規(guī)情況下,手術部位疼痛隨著切口愈合逐漸減弱,但炎癥疼痛伴隨炎性反應持續(xù)存在。此時,應考慮是否存在感染,進行對癥治療。在更換敷料時應觀察切口是否出現(xiàn)紅腫或凸起,嚴重時或見白色膿點、體溫升高等癥狀。骨科手術后炎癥防控依據(jù)之一是觀察切口引流情況,觀察切口是否存在滲出物,滲出黃色或白色分泌物時通常提示出現(xiàn)感染,危險性較高,應及時對癥干預,促進感染消除。在炎性反應治療中,應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時聯(lián)合加味五味消毒飲用藥,促進炎癥治療。
本研究中,切口愈合情況觀察顯示,A組抗感染治療持續(xù)時間較短,手術切口部位上皮組織可較快愈合,B組恢復速度相對較慢。該數(shù)據(jù)顯示,A組療法對于促進切口恢復具有顯著效果。
炎性反應顯示,A組治療后腫瘤壞死因子和炎癥因子指標顯著降低,表明該組炎性反應得到有效控制,炎癥抑制效果較好。與之相比,B組炎癥抑制效果相對較差。
療效數(shù)據(jù)顯示,A組中82.93%患者療效比較理想,本組95.12%患者炎性反應在研究期間有效緩解;B組中顯效率為59.23%,有效率為80.95%,療效低于A組。該數(shù)據(jù)表明,A組總體療效比較符合治療預期。
疼痛程度顯示,A組疼痛顯著緩解,B組疼痛評分相對較高,該數(shù)據(jù)表明A組對于緩解患者切口疼痛更具積極意義。
滿意度顯示,A組無差評,中評發(fā)生率為2.44%(1/41),該組優(yōu)評占比最高,滿意度為97.56%,顯著高于B組;B組差評發(fā)生率4.76%,另有中評7例,該組良評占比較高,滿意度僅為78.57%。滿意度差異表明,A組治療效果更符合患者就醫(yī)預期,患者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在針對骨科術后切口炎性反應進行治療時,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加味五味消毒飲,可顯著提高療效,加速緩解疼痛,有效抑制炎性反應,提高患者滿意度,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