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安 陳冬梅 蘇玉環(huán) 劉慶芳 劉保華 李小康 王雪香
(邯鄲市農業(yè)科學院 河北邯鄲 056001)
小麥是河北省的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約占全國的1/10,在糧食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只有依靠單產的提高才能緩解日益突出的糧食安全問題[1-5]。 而該區(qū)水資源嚴重短缺,僅占全國的0.65%[6],人均水資源311 m3,為全國的1/7[7]。因此發(fā)展小麥節(jié)水栽培對減少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保證小麥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邯麥19 是邯鄲市農業(yè)科學院育成的小麥品種, 品種來源:邯02-6018/濟麥22。 2018 年5 月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80049),2019 年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品種權號:CNA20151668.0)。 該品種高產穩(wěn)產、廣適多抗、節(jié)水抗旱、落黃好,適應黃淮北部麥區(qū)節(jié)水穩(wěn)產栽培,因此,經多年試驗示范,研究集成了邯麥19 節(jié)水穩(wěn)產綠色栽培技術。
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熟期與良星99 相當。幼苗半匍匐,分蘗力中等,畝成穗較多。株高83.5 cm,株型偏緊,莖稈強度較好,抗倒性好。 旗葉稍大,穗層整齊,熟相好。 穗近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畝穗數45 萬~50 萬穗,穗粒數33~35 粒,千粒重43~44 g。
2015 年經原農業(yè)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品質分析,籽粒容重832 g/L,硬度指數65,沉淀指數20.9 mL,籽粒蛋白質含量14.02%,濕面筋含量30.9%,吸水量59.3 mL/100 g,穩(wěn)定時間2.9 min,最大阻力139 E.U.,拉伸面積34 cm2,延伸性163 mm。2016 年經原農業(yè)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品質分析,容重817 g/L,籽粒蛋白質含量14.44%,濕面筋含量35.7%,穩(wěn)定時間1.5 min。屬于中筋品種。
抗寒性鑒定: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站(河北遵化)鑒定,死株率0,死莖率0.5%,抗寒性級別1 級,抗寒性評價好。
抗病性鑒定: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鑒定,高抗條銹病、慢葉銹病、高感白粉病、中感紋枯病、高感赤霉病。 田間自然發(fā)病,耐葉銹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綜合耐病性強。
抗倒性評價:3 年區(qū)試鑒定,2015 年、2016 年、2017 年嚴重倒伏點率分別為0、5%、10%, 綜合評價抗倒性好。
該品種高產潛力大,2013-2017 年國家黃淮北片區(qū)域試驗4 年平均畝產614.2 kg, 比對照良星99 增產6.16%,最高畝產可達697.5 kg,大面積生產一般畝產600.0 kg(表1)。 穩(wěn)產適應性強,4 年3 省59 點次試驗,59 點次增產,增產點率達到100%。 對不同年度氣候條件、不同地力水平、不同管理水平適應性強。
表1 邯麥19 參加黃淮北片水地組試驗產量結果
2017-2021 年在邯鄲市對邯麥19 小麥品種進行展示與示范,在全生育期灌溉1 水的情況下,產量表現突出(表2),是節(jié)水穩(wěn)產栽培的首選品種之一。
表2 邯麥19 小麥示范產量結果
邯麥19 小麥審定以來,以其高產、廣適、多抗、節(jié)水等特點,深受廣大種植戶的歡迎和信賴,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2018-2020 年分別推廣種植78 萬畝、156 萬畝和260 萬畝,3 年累計推廣種植494 萬畝,促進了小麥增產增收(表3)。
表3 邯麥19 小麥品種推廣種植情況(單位:萬畝)
本技術適宜壤土、黏壤土。 要求地勢平坦,土層厚度在2.0 m 以上。耕層養(yǎng)分含量:有機質≥1.5%、速效氮≥60 mg/kg、速效磷≥15 mg/kg、速效鉀≥100 mg/kg。灌溉方便,播種前澆底墑水,春季保澆1~2 水。
4.2.1 冬前壯苗指標主莖葉齡5.1~6.1 葉,單株分蘗4~5 個,單株次生根5~8 條,幼穗分化進入單棱期或二棱初期。 冬前生長健壯,不旺長、不瘦弱。
4.2.2 群體動態(tài)指標畝基本苗18 萬~22 萬, 越冬畝莖數80 萬~90 萬,起身畝莖數90 萬~120 萬,成熟期畝穗數45 萬~50 萬穗。
4.2.3 產量結構指標畝穗數45 萬~50 萬穗, 穗粒數36~38 粒,千粒重42~44 g。
4.3.1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目標在小麥苗全苗勻的基礎上, 促根增蘗, 促弱控旺, 培育壯苗, 保苗安全越冬。
4.3.2 返青至抽穗期管理目標因地因苗分類管理,促弱控旺轉壯,及時防治病蟲草害,保苗穩(wěn)健生長,穩(wěn)蘗增穗,?;ㄔ隽?。
4.3.3 抽穗至成熟期管理目標養(yǎng)根護葉, 延緩植株衰老,防病蟲,防干熱風,防倒伏,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粒重,適時收獲。
4.4.1 小麥規(guī)范化播種技術要樹立 “七分種,三分管” 的種植思想,提高整地、播種質量,為培育冬前壯苗打下良好的基礎。
(1)播期、播量。 冀中南地區(qū)的衡水、石家莊從北向南的適宜播期為10 月5~10 日;邢臺、邯鄲從北向南的適宜播期為10 月8~15 日。 適宜播期開始的前5 d 內每畝基本苗18 萬~22 萬; 以后每遲播或早播1 d, 每畝增加或減少基本苗0.5 萬~1.0 萬; 黏重土壤、 秸稈還田整地質量差和搶墑播種的地塊酌情增加播種量。
(2)足墑播種。 適宜播種的土壤墑情為播種時0~40 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0%~80%。 壤土地在保證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玉米收獲后要及時造墑,每畝澆水40~50 m3;播前降雨、墑情較好的地塊,要在玉米收獲秸桿還田后及時耕翻、耙耢、播種、鎮(zhèn)壓保墑;玉米成熟較晚的地塊,可在玉米收獲前15 d 帶稈澆水爭取農時,保證小麥播種充足的底墑。 土壤黏重不宜造墑的地塊,要在小麥播種后立即 “澆蒙頭水”,并在適耕期摟劃破土,輔助出苗。
(3)種子處理。 因地制宜選用殺蟲劑、殺菌劑或種衣劑包衣,防治地下害蟲及土傳、種傳病害。 可選用40%辛硫磷乳油100 mL、2%立克銹150 g、12.5%全蝕凈200 mL,兌水5 kg,拌種100 kg,悶種4~8 h,晾干后播種,已經包衣的種子可直接播種。
(4)精細整地。 深耕耕深25~30 cm,旋耕耕深10~15 cm,連續(xù)旋耕3 年后深耕1 年,破除犁底層。 深耕、旋耕后均要及時耙耢,破碎土塊,塌實土壤,避免表層土壤疏松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
(5)播后鎮(zhèn)壓。 選用帶有鎮(zhèn)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播種,隨播種隨鎮(zhèn)壓。 秸稈還田搶墑播種的地塊,播種后再用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一遍,使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提高出苗率,減少懸根苗。 土壤濕重地塊,要待表層土壤適當散墑后鎮(zhèn)壓。
(6)播種方式、播種深度。 采用15 cm 等行距機條播。 畦寬3.6~4.0 m,畦長10~15 m,面積40~60 m2。播深3~5 cm,早播宜深,晚播宜淺;壤土宜深,黏土宜淺;墑情差宜深,墑情好宜淺;不包衣種子宜深,包衣種子宜淺。 播種要均勻,保證田間出苗整齊一致。
4.4.2 灌溉一般年份春季灌1 水。 越冬前達到壯苗指標,且冬季凍害不超過3 級的麥田,灌溉時間應在拔節(jié)初期; 旺長麥田, 應視墑情推遲到拔節(jié)中后期; 介于壯苗與弱苗之間的麥田, 應提前到起身末期。 冬前弱苗麥田不適用本技術,弱苗麥田應加強管理,促弱轉壯。
4.4.3 化控①預防倒春寒。 密切關注天氣,寒流到來之前,及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復硝酚鈉、蕓苔素等,預防倒春寒,可減少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數,減輕寒流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②化控防倒。 在起身前后噴施壯豐安、 矮壯素等可降低基節(jié)長度, 提高莖稈質量,預防倒伏,畝用量30~40 mL,兌水25~30 kg 噴霧,可結合除草進行。
4.4.4 一噴綜防為節(jié)約成本、減少用工,抽穗到灌漿期將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混配,一次用藥防蟲、防病、防干熱風。 4 月底至5 月初小麥抽穗揚花期和5 月上旬至中旬小麥灌漿期, 綜防2~3 次。 每畝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80~100 g、50%多菌靈可濕性粉80~100 g、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 g、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20 mL、磷酸二氫鉀150 g、尿素300 g,兌水50 kg 噴霧,防治白粉病、葉銹病、葉枯病、赤霉病和蚜蟲、吸漿蟲,同時預防干熱風,提高千粒重。 藥劑使用按照GB/T 8321-2000 標準執(zhí)行。
4.5.1 種子質量選用精選種子, 純度≥98%、凈度≥99%、發(fā)芽率≥85%、水分含量≤13%。
4.5.2 秸稈還田前茬玉米的田塊, 在玉米聯合收割后再粉碎秸稈一遍,趁稈青及時粉碎,秸稈長度應小于5 cm,秸稈細碎,均勻鋪撒地面。
4.5.3 科學施肥每畝底施純N 6.0~7.5 kg、P2O58 kg、K2O 6 kg, 犁地前撒施。 春季結合春一水追施尿素,N 用量為6~8 kg/畝。
4.5.4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1)查苗補苗。 小麥出苗后要及時查看苗情。 適播麥田播種后6~7 d 出苗, 出苗后麥壟內10~15 cm無苗時,應及時用浸種催芽的種子補種。 分蘗期地下害蟲為害的缺苗斷壟應及時疏苗補栽。
(2)苗期蟲害防治。 小麥出苗后每平方米有土蝗或灰飛虱10 頭以上時, 用具有內吸性的殺蟲劑噴霧,防治小麥黃矮病。
(3)雜草秋治。 小麥出苗后降雨較多的年份,冬前雜草容易滋生。 可在11 月上旬小麥3~4 葉、雜草2~3 葉、日平均氣溫10℃以上時進行雜草秋治。 闊葉雜草每畝用10%苯磺隆10~15 g 或15%噻磺隆10 g,兌水30 kg 噴霧防治; 禾本科雜草每畝用3%世瑪30 mL,兌水30 kg 噴灑防治。
(4)凍水。 足墑播種,播后鎮(zhèn)壓的麥田,可以免澆凍水。 遇旱視墑情補灌凍水,一般土壤保墑能力差、搶墑播種、播后未按照規(guī)程進行鎮(zhèn)壓的麥田,0~40 cm土層相對含水量低于60%時應灌凍水。
4.5.5 中后期管理
(1)春季雜草防治。 3 月中下旬,對于冬前沒有雜草秋治、 春季雜草較多的地塊, 應在日平均氣溫10℃以上,小麥起身之前及早防治。 防治方法和用藥同冬前。
(2)春2 水管理。 視土壤墑情澆好開花水或灌漿水,應小水漫灌,灌水量30 m3左右。 不澆麥黃水,以免降低產量和品質。
(3)收獲。 完熟期根據籽粒脫水情況及時收獲,割茬高度低于1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