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紅,王冬梅,李筱媛
眩暈是臨床常見疾病,是指由于機體的空間定位障礙而導致的運動性或位置性錯覺,其涉及神經(jīng)內科、精神心理科、耳鼻喉科等多個學科。據(jù)統(tǒng)計,普通人群的眩暈患病率為10%~20%,以老人和婦女更常見[1]。眩暈可分為前庭系統(tǒng)性眩暈(前庭周圍性眩暈、前庭中樞性眩暈)和非前庭系統(tǒng)性眩暈(本體感覺性、全身疾病性、眼源性和頸源性),前者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其中大部分為前庭周圍性眩暈,占50%~70%[2]。眩暈病人除明顯的自身或外物旋轉感,往往還伴有惡心、嘔吐、耳鳴等表現(xiàn),一般為突然發(fā)病且伴有明顯的恐懼感,對病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及工作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臨床治療以前庭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止吐劑及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等為主,雖可暫時緩解眩暈癥狀,但復發(fā)率較高,且長期服用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中倍他司汀是臨床治療眩暈的常用前庭抑制劑,主要通過擴張腦部和前庭系統(tǒng)血管發(fā)揮作用。
隨著中醫(yī)辨證研究的不斷深入,在眩暈癥治療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中醫(yī)認為,因腎精不足、肝腎虛損導致眩暈始終為其病因主線。鎮(zhèn)肝熄風湯出自清·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其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效正合肝腎陰虛型眩暈的病機要點。既往研究顯示,眩暈的發(fā)生多與血流黏滯、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有關[3]。為此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眩暈病人為研究對象,采取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聯(lián)合倍他司汀進行治療,通過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對病人腦血流動力學和血清D-二聚體(D-D)、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響,探索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可能的作用機制,旨在為擴大其臨床應用提供客觀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山東青島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220例眩暈病人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110例)與對照組(110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其中,觀察組,男50例,女60例;年齡30~68(49.6±6.7)歲;病程1~37(15.7±4.8)個月。對照組,男47例,女63例;年齡35~70(52.8±7.1)歲;病程1~45(16.2±5.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4]標準擬定前庭周圍性眩暈診斷標準:①起病多為急性或發(fā)作性,眩暈程度常較重,持續(xù)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②旋轉性或姿勢不穩(wěn)常見,常伴運動性錯覺,與體位或頭位變化相關;③常見惡心、嘔吐、出汗,且反應劇烈;④常伴耳鳴、耳堵、聽力減退或耳聾;⑤眼球震顫,且不隨注視方向改變而改變;⑥經(jīng)頭顱CT檢查確診,排除腦出血、腦梗死、腫瘤等引發(fā)的眩暈。
1.3 中醫(yī)辨證標準 眩暈肝腎陰虛證的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文獻[5]標準執(zhí)行。主癥:頭暈目澀;次癥:心煩口干,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盜汗,面赤,手足心熱,耳鳴,小便赤,大便秘結;舌脈象: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弦細。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眩暈的西醫(yī)和中醫(yī)診斷標準;②為前庭周圍性眩暈;③入組前1個月內未接受相關治療;④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⑤年齡18~80歲;⑥對本研究涉及藥物無使用禁忌證。
1.5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②發(fā)生腦血管事件;③患有精神障礙;④患有顱內占位性病變;⑤有外傷及顱腦手術史;⑥有前庭中樞性眩暈;⑦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6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給予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臥床休息、減少聲光刺激、對癥支持治療及改善微循環(huán)。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規(guī)格:每片6 mg,產品批號171211、190305]治療,每次1片,每日3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內服治療,處方:懷牛膝、生赭石各30 g,生牡蠣(搗碎)、生龍骨(搗碎)、生龜板(搗碎)、玄參、生白芍、天冬各15 g,生麥芽、茵陳、川楝子(搗碎)各10 g,甘草5 g。隨癥加減:痰熱重者加天竺黃、竹茹各15 g,黃連10 g;濕重者加澤瀉30 g,白術10 g;熱象明顯者加夏枯草15 g,桑葉、梔子各10 g;便秘者加大黃10 g。煎服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每劑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后評估療效。
1.7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頭暈目眩輕微(無自身和外物旋轉感),證候積分減少≥70%且<90%,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有輕微自身或外物旋轉感,頭昏減輕,證候積分減少30%~<70%,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無效:眩暈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5]??傆行?(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8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量化標準:根據(jù)眩暈肝腎陰虛證每項主癥、次癥的嚴重程度(無、輕、中、重)評分,主癥依次計0分、2分、4分、6分,次癥則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舌脈象無和有分別計0分、1分??偡址秶鸀?~35分,得分越高則受試者臨床表現(xiàn)越嚴重[5]。②眩暈評估評分量表(DARS)[6]:包括7個問題,總分0~42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被調查者眩暈程度越嚴重。③眩暈障礙調查表(DHI)[7]:共25個問題(包含功能狀態(tài)、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病人生活質量越差。④腦血流動力學檢測:運用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中國德力凱,型號TC7-NB)及2.0 MHz探頭測定受檢者治療前后基底動脈及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動指數(shù)(PI),檢查時病人取仰臥位,經(jīng)顳窗進行探查。⑤血清D-D、ET-1、NO水平測定:所有對象均于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 000 r/min)獲取血清后凍存于冰箱(-70 ℃)中待測。血清D-D、NO濃度分別采用免疫比濁法、硝酸還原酶法檢測,儀器為Roche公司生產的Cobas C311型生化儀,試劑盒均由上海谷研生物提供;使用酶標儀(瑞士帝肯,型號Freedom EVOlyzer2150)通過酶聯(lián)免疫法(四川邁克生物)測定血清ET-1含量。⑥安全性評估:用藥期間觀察并記錄每位受試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92.73%與82.73%,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DARS、DHI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和DARS、DHI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DARS、DHI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DARS、DHI評分比較(±s) 單位:分
2.3 兩組腦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比較 兩組治療后基底動脈和椎動脈Vm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PI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基底動脈和椎動脈Vm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P<0.05),而PI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腦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比較(±s)
2.4 兩組血清D-D、ET-1和NO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清D-D、ET-1含量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血清NO濃度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D-D、ET-1濃度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血清NO水平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D-D、ET-1及NO水平比較(±s)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人體平衡的維持主要依靠“平衡三聯(lián)”(前庭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和本體感覺系統(tǒng)),其中維持平衡、感知機體與外周環(huán)境間關系的最重要器官為前庭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路受刺激或病變損壞是大部分眩暈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血供障礙、內耳和前庭神經(jīng)部位缺血缺氧及血管痙攣等是眩暈發(fā)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8]。由于眩暈的病因眾多,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臨床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一般為對癥支持治療及改善腦和前庭局部的微循環(huán)。倍他司汀屬于組胺類藥物,對各種程度的眩暈均能有效控制,其通過對H3受體的拮抗發(fā)揮延長組胺物質作用時間的效果,從而能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使心、腦及周圍循環(huán)血流量顯著增加;同時具有松弛內耳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的作用,耳蝸和前庭血供隨之增加,并能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通過加速細胞外液的吸收減輕內耳淋巴水腫。眾多研究表明,倍他司汀是治療眩暈的有效藥物,能顯著改善局部腦血流量,且相對其他抗眩暈藥物其毒副作用較低[9-10]。然而單純應用倍他司汀等西藥治療的效果有限,近年來臨床上提倡聯(lián)合用藥治療眩暈,并將重點轉移至中醫(yī)的辨證施治,取得了良好成效。
眩暈為中醫(yī)臨床常見疾病,屬“眩”“眩冒”等范疇。眩暈病因雖多,但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虛者為髓海不足,清竅失養(yǎng),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11]?!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其發(fā)病與肝臟密切相關;腎主骨生髓,《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肝為風木之臟, 病人長期憂愁或惱怒不能宣泄,致氣郁化火,暗耗肝陰,陰虛陽亢,風陽上擾清竅;腎者主水,或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失所養(yǎng),陽亢于上,發(fā)為眩暈?!毒霸廊珪ぱ灐吩疲骸疤撜呔悠浒司拧薄盁o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故眩暈病性以虛者為多,肝腎陰虛為主者多見,治宜鎮(zhèn)肝息風,滋陰潛陽[12]。鎮(zhèn)肝熄風湯本為治療中風證之方劑,主治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氣血逆亂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目脹,心中煩熱,面色如醉,腦部熱痛……正合肝腎陰虛型眩暈的病機關鍵。方中重用懷牛膝,其歸肝腎經(jīng),可引血下行,并能滋養(yǎng)肝腎,為君藥。代赭石質重沉降,鎮(zhèn)肝降逆,并助懷牛膝引血下行;牡蠣斂陰潛陽,龍骨潛陽安神,二者同用增強平肝潛陽之力;龜板滋陰潛陽,且有益腎之功;白芍滋肝陰,平抑肝陽;以上五者共為臣藥。玄參主滋陰降火,天冬潤燥滋陰,兩藥養(yǎng)陰清熱,有“清金制木”之意;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共用以順肝木之性,清肝泄熱;此五者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與生麥芽合用以和胃安中。全方重用潛鎮(zhèn)諸藥,配伍滋陰、疏肝之品,共成鎮(zhèn)肝潛陽,滋陰疏肝,標本兼治之良方。本研究應用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型眩暈取得了滿意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DARS、DHI評分的改善情況也更為顯著;其中DARS和DHI評分以問卷和量表形式將眩暈病人的癥狀及主觀感受進行了量化,用于評估眩暈的嚴重程度、康復療效及病人精神心理、生活質量情況,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廣泛;另外,所有病人均未見明顯副反應。提示在倍他司汀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內服治療可進一步提高眩暈的治療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質量,且安全性高。
眩暈病人存在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液黏稠性增高及血管內皮功能失調等諸多異常的病理生理改變[13]。相關文獻表明,血液流變學參與了眩暈的發(fā)生過程,當某些因素使血液黏度及其聚集性增加時,血液流變性下降,微血栓形成,并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從而誘發(fā)或加重眩暈[14]。而血液黏度與血液流速間具有相互影響作用,血液黏度增高可導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速減慢,血液流速降低又會引起血液黏度增加,如此反饋調節(jié),則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腦部供血供氧不足,最終導致病人出現(xiàn)眩暈、耳鳴、惡心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鎮(zhèn)肝熄風湯組方中牛膝具有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的作用,并能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漿復鈣時間;玄參提取物在抗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方面效果顯著[15-16]。何芬等[17]研究證實,鎮(zhèn)肝熄風湯能顯著降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癥病人的血液黏度,提高血流速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障礙恢復。椎-基底動脈Vm和PI是反映血流動力學的重要參數(shù),在腦血管狹窄、血管痙攣、腦血供障礙等診斷和療效評估方面應用廣泛;D-D作為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是反映微血栓形成和高凝狀態(tài)的重要標志物。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兩組病人椎-基底動脈Vm、PI及血清D-D均得到明顯改善,但觀察組的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聯(lián)合倍他司汀能有效降低眩暈病人血液黏度,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huán)障礙,從而改善腦部供血供氧。
有研究顯示,眩暈病人常出現(xiàn)一定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損害,致使循環(huán)中縮血管物質合成增加,而舒血管物質合成減少,引起腦血管彈性減退,發(fā)生腦血管痙攣或狹窄,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眩暈癥狀出現(xiàn)[18]。ET-1是目前已知最強大的內源性血管收縮物質之一,是公認的反映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特異性首選指標;NO為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物質,具有強烈的擴血管作用,同時還能拮抗縮血管反應。正常生理情況下二者相互影響,共同維持血管形態(tài)動態(tài)平衡,而病理狀態(tài)下二者表達水平失去平衡,ET-1占據(jù)主導地位則可引起血管痙攣,腦組織缺血缺氧加重,反過來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進一步分泌ET-1,使眩暈癥狀加重。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鎮(zhèn)肝熄風湯預處理具有良好的抑制大鼠腦組織ET-1表達的作用[19]。樂娜等[20]研究表明,白芍中主要成分芍藥苷、芍藥內酯苷可通過調節(jié)ET-1、NO的釋放保護血瘀證大鼠血管內皮功能,改善血液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對血清ET-1表達的下調作用和對血清中NO表達的上調作用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可能是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治療眩暈的另一有效作用機制。
綜上所述,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聯(lián)合倍他司汀治療肝腎陰虛型眩暈的整體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病人臨床癥狀,并能進一步改善腦血流動力學狀況,下調血清D-D和ET-1表達水平及上調血清NO表達水平,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