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娥 黃 玲 林 景 周春鋒 黃梅芳 鄧美月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廣西南寧市 530021)
心肺復蘇(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國際上公認的用于呼吸、心臟驟停患者的一種搶救技術[1],也是護理學生必學的基本技能之一?!?018 中國心肺復蘇培訓專家共識》[2]強調(diào)了及時實施高質(zhì)量的CPR是搶救成功的關鍵,而我國整體搶救水平比較低,患者CPR存活率不足1%[3],操作不規(guī)范是導致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CPR的實踐教學水平,一直是醫(yī)學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改進CPR培訓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規(guī)范的CPR技術,仍是醫(yī)學教育界一直探討的問題。本研究采用實訓口訣法對ICU護理實習生進行培訓,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我科實習的90名護理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科實習時間將其分為兩組,其中1~6月入科為對照組,7~11月入科為觀察組,各45名。納入標準:未曾接受過校外的CPR相關培訓,身體健康。排除標準:患有心臟基礎疾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臟瓣膜病變等疾病或殘疾。對照組男6名、女39名,年齡19~21(20.42±0.84)歲;觀察組男4名、女41名,年齡 18~23(20.38±1.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管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護理實習生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護理實習生均由ICU一名具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統(tǒng)一授課,授課內(nèi)容以美國心臟協(xié)會發(fā)布的《2020年AHA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4](以下簡稱《2020指南》)為依據(jù),選用高級CPR 模型(GD/CPR10300N,上海宸博科教設備制造廠)進行授課。培訓時間:培訓周期2周,每周上2次課,第 1 次課是理論授課,后3次是操作培訓,每次授課時長1 h。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進行培訓。按照《2020指南》并結合醫(yī)院制定的《心肺復蘇搶救流程》進行示教:教師先行CPR演示和講解,分解每個步驟的注意事項和知識點,如按壓的深度、頻率等要求,然后連貫演示每一個操作步驟。示教結束后,組織護理實習生按照流程多次練習操作,教師對其進行強化性指導、糾偏,直至護理實習生掌握 CPR 操作流程和動作要領。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第2~4次課時采用實訓口訣法培訓,具體如下:(1)口訣編寫。為了便于學習記憶,由護士長、總帶教老師、工作5年以上的護理骨干及護理技能操作小能手共同參與,搜集CPR操作中的重點內(nèi)容及頻繁出錯的問題并進行總結,結合流程將每項步驟概括、編寫成口訣,口訣內(nèi)容為“環(huán)境安全,輕拍重喚,沒有意識,呼吸循環(huán),十秒評估,兩乳中點,心臟按壓,速度幅度,胸廓回彈,打開氣道,刻不容緩,三十比二,往復循環(huán),五個循環(huán),評估再戰(zhàn)”。要求同學理解并記憶,老師不定時抽查口訣背誦效果。(2)操作實訓。開始操作前復習口訣,快速回憶流程,操作時結合實訓口訣法強化,每次培訓用10 min讓護理實習生進行回顧分析和討論并反饋,課程結束時老師總結并教授護理實習生在處理急救患者時的技巧和策略。
1.3 評價方法 (1)理論考核:培訓前后,對兩組護理實習生進行理論考核,根據(jù)《2020指南》內(nèi)容出題,兩組試卷相同,均采用閉卷考試。(2)技能考核:分別在培訓前、培訓后和培訓一個月出科前對兩組護理實習生進行操作考核。利用模擬人自動評分,按照《2020指南》同時參考急救技能操作流程及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滿分100分。另外,統(tǒng)計培訓后考核時操作的失誤率,包括環(huán)境評估缺失率、順序顛倒發(fā)生率、按壓頻率失誤率和按壓深度失誤率。(3)出科前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diào)查兩組護理實習生對教學的滿意度,并進行比較。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培訓前后的理論和操作成績比較 培訓前,兩組護理實習生理論成績及操作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培訓后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出科前的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實習生培訓前后理論成績及操作成績比較 (x±s,分)
2.2 操作失誤率比較 觀察組環(huán)境評估缺失率、順序顛倒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按壓頻率、按壓深度失誤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實習生培訓后的操作失誤率比較 [n(%)]
2.3 教學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實習生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89,P=0.004)。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實習生的教學滿意度比較
規(guī)范、及時、有效的CPR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而好的培訓方法是提高CPR效果和質(zhì)量的根本途徑[2]。CPR是一項基本急救技能,其操作是否規(guī)范影響到復蘇的效果,雖然其操作時間短,但步驟繁雜、易出錯,故正確的CPR操作需要規(guī)范化的培訓和練習[6]。常規(guī)教學以通俗易懂為主, 容易忽略實際問題,護理實習生面對臨床搶救時常因缺乏經(jīng)驗而容易緊張,往往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而實訓口訣法將搶救的全部步驟和重點內(nèi)容匯成口訣、朗朗上口,便于理解記憶,在救治患者時可根據(jù)口訣鎮(zhèn)定從容地規(guī)范操作,提高救治效果。
3.1 實訓口訣法能提高并維持護理實習生的培訓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培訓前兩組護理實習生的理論和操作成績相當且水平均較低而培訓后兩組護理實習生的理論和操作成績均有提高,說明兩種培訓方法均有利于護理實習生對CPR的掌握。而采用實訓口訣法培訓的觀察組護理實習生培訓后的理論和操作成績、出科前操作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實訓口訣法更易讓學生增強記憶,提高并維持培訓的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與相關研究結果[7]相似。分析其原因為:對照組護理實習生出錯時,老師及時糾正,會使學生對所犯錯誤有所記憶,但不利于其長時間記憶,因此容易再次犯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在培訓后即開始,遺忘速度最快的時間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有研究顯示,CPR培訓后2個月的技能保持率僅為30.0%~43.7%[8]。而觀察組采用實訓口訣法進行培訓,通過對知識點的學習和再加工,將重點內(nèi)容化難為易,并匯編成口訣,朗朗上口,方便記憶,使理論和實踐高度融合,便于長久記憶,使學生對CPR要點及操作流程熟記于心[9]。
3.2 實訓口訣法可降低護理實習生操作的失誤率并提升其急救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操作考核中的環(huán)境評估缺失率、順序顛倒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而兩組的按壓頻率和深度的失誤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原因可能是按壓的頻率和深度受多種因素如施救者的性別及體重指數(shù)等的影響[10]。另一個方面,正確而熟練的操作也是影響按壓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11],因此,需要多加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常規(guī)教學中搶救流程以簡單易懂為原則,往往忽略了臨床實際問題,護理實習生由于缺乏急救能力及搶救經(jīng)驗,一旦發(fā)生緊急救治往往會驚慌失措,顯得“手忙腳亂”,因此搶救時操作失誤并不少見[12],而實訓口訣法可以把搶救要點及流程匯成口訣、朗朗上口,在病情緊急、危急的情況下有利于施救者按照流程及規(guī)范進行操作,從而縮短心臟驟停的時長,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3]。
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通過問卷星以匿名的方式對兩組的教學方法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實習生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護理實習生對實訓口訣法比較認同,認為其更能滿足ICU培訓的需求。本研究中存在樣本量相對較小、研究時間短、出科后對培訓效果沒有進行長期追蹤評價等不足,上述問題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
綜上所述,將實訓口訣法應用于ICU護理實習生CPR培訓中,能夠讓護理實習生快速掌握搶救要點及技能,有助于提高并維持培訓效果,降低護理實習生的操作失誤率,提升其急救能力和教學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