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
(碭山縣實驗小學 安徽宿州 234000)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閱讀和寫作的保障與基礎?!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guī)定小學生在一、二年級識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有關研究表明,人類正常的記憶容量大概為“7±2”個單位,但每篇課文的識字量遠不止此,為10~14個,對于小學生來說,識記存在巨大困難。因此,識字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難點。
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中,許多教師會將生字整板呈現(xiàn),先讓學生帶拼音讀一讀、記一記,然后再去掉拼音讓學生自己練讀,最后以各種形式讓學生讀。這樣單調(diào)的、呆板的、機械的識字教學,不僅破壞了學生對漢字意義及漢字之間邏輯關系的感知,不利于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與思維,使學生慢慢失去了學習漢字、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步,應該將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主動學習漢字的意愿作為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幫助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好,體會識字的樂趣,讓識字成為一件快樂的事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增強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性,切實提升小學生識字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漢字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一個個漢字猶如一幅幅美麗的畫,亦如一首首動人的詩。漢字文化歷史悠久,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專屬于它的故事。將有趣的漢字文化融入識字教學中,用圖畫、詩歌、精彩有趣的故事幫助學生識字,既能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又能使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漢字,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獨特的漢字文化。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畫面感極強的甲骨文,有象形、形聲的規(guī)律,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強調(diào):2~7歲兒童是根據(jù)表象進行思維的。因此,教師教學時可以抓住學生表象思維的特點,將漢字與畫面相結(jié)合,讓學生通過畫面來聯(lián)想漢字的意義。
漢字是表意性質(zhì)的文字,音、形、義之間存在一定的理據(jù)。兒童學習知識不應該是單線的、平面的,而應是綜合的、立體的,識字亦是如此。如何讓進入孩子大腦的漢字成為一個個“能量包”,讓學生通過這一個個“能量包”聯(lián)想到更多其他的漢字、詞語、句子呢?將一組有邏輯關系的漢字連成字串,學生記憶的難度就會下降,就能記得更牢。
比如學習“炊”字時,同時出示“吹”“歡”“次”“飲”等字,把這些字從上到下整齊地排列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從讀音、字形、字義上對這些字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部首與字義的關系;學習“臉”“劍”“撿”“檢”“驗”這些有相同聲旁的字時,幫助學生區(qū)分這些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學習“拍”字時,我們可以把與“手”有關的字都列出來,如“打”“摸”“掛”“拾”“推”“拉”等字,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特點與規(guī)律,從而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
利用字形之間的聯(lián)系,將有邏輯關系的字組成字串,學生識記起來不僅簡單,也有趣多了。
識字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F(xiàn)在使用的漢字中,有80%左右是形聲字,根據(jù)不同的表音或表義的漢字字符,可以組成不同的字族。讓漢字回歸字族,在“字族文”中識字,對學生準確識記漢字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字族文”識字指的是給母體字加偏旁將其變成許多不同的字,形成一個“字族”,再將這些有規(guī)律的系列漢字編進朗朗上口的兒歌或文情并茂的詩文中。
比如《小青蛙》這首兒歌,里面有許多長得像“青”的字很難區(qū)分,給學生造成了識記困難。學習時,可以讓學生把所有帶“青”的字都篩選出來。引導學生初步識記這些漢字,發(fā)現(xiàn)部首與字義的關系后,再一起創(chuàng)編字族文兒歌:“有水就是清,有日天空晴,目字來了是眼睛,客客氣氣說聲請,大家都有好心情。”像這樣,文從字而生,字隨文而識,文與字統(tǒng)一起來,學生在有趣的朗讀中體會“青”字族讀音的差別,領悟字義與部首的關系。
教學《動物兒歌》一課時,結(jié)合有關“青”的字族文兒歌,讓學生給“蜻”也編一句歌詞,把“蜻”放入兒歌中。然后再拓展閱讀“好米才能稱為精,良犬猜猜好壞人,不爭不吵才安靜”,來補充識記“精”“猜”“靜”。
通過這樣的誦讀與創(chuàng)編,識記變得簡單而又妙趣橫生,學生更愿意、更喜歡識字。一篇篇短小的“字族文”呈現(xiàn)的是一個母體字和多個相關子體字的聯(lián)系,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認識了生字,更在頭腦中逐漸建立起了字族的概念,他們可以根據(jù)字族識字的特點,學會整理學過的漢字,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在識字中閱讀,在閱讀中識字。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要做到與閱讀、理解相結(jié)合。
識字教學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字音字形、掌握識字方法,它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即引導學生通過漢字學習語言,理解文章內(nèi)容,感悟文章中蘊含的情感,享受閱讀的快樂。
有些漢字,識記字形并不困難,理解字義也很容易,但是其作用卻要仔細琢磨。比如《青蛙寫詩》一課中的“寫”字,是本文的“文眼”,對于這樣的關鍵字,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識記字形、理解字義的層面。教學時可以圍繞“寫”字,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借助“青蛙要寫什么”這一問題,識記生字“詩”,通過讀、聽、想感知課文,發(fā)現(xiàn)“詩”的特點——語言凝練,節(jié)奏鮮明,富有想象,語句分行排列,注重結(jié)構的形式美;借助問題“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它們想怎樣幫忙”,認識相關生字詞“小蝌蚪”“水泡泡”“水珠”“逗號”“句號”“省略號”;借助問題“青蛙寫了一首什么詩”“青蛙的詩會傳達什么”,學習擬聲詞“呱”,并通過個性化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到的描述出來。
像這樣巧借關鍵字設計教學活動,可以讓生字教學變得趣味十足,學生對生字也因理解而記憶深刻,教學的整體性和趣味性都能得到保障。
有韻味、有節(jié)奏的兒歌是兒童喜歡的朗讀文本,朗讀兒歌童謠不僅能給他們帶來快樂,還可以幫助他們識記字形、理解字義、感悟語言的音韻美。
如《樹和喜鵲》一課中的生詞“孤單”是由兩個生字組成的書面詞,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會認會讀容易,準確理解詞意則有難度,體會語言表達的情感更難。教學時,可以先分析“孤”的字形,講解感悟“單”字,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上下文初步理解“孤單”的含義。為了強化對詞語“孤單”的理解,再拓展誦讀兩首兒歌:
(1)
一棵樹,一個窩,
一只喜鵲孤單單。
許多樹,許多窩,
互做鄰居真快樂。
天一亮,一起飛,
嘰嘰喳喳打招呼。
天一黑,一起回,
安安靜靜回窩睡。
(2)
一條小魚水里游,孤孤單單在發(fā)愁。
兩條小魚水里游,搖搖尾巴點點頭。
三條小魚水里游,快快樂樂做朋友。
詞語“孤單”在課文及兒歌中反復出現(xiàn),學生通過朗讀想象畫面,生成意象。沒有朋友帶來的孤獨無助感和有朋友的快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反復誦讀中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人時的寂寞和凄涼。這樣學生對于“孤單”的理解,不僅僅停在造字原義上,更有了情感基礎。兒歌童謠便于學生對漢字的準確識記和對課文的正確把握,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理解詞語的幾種常用方法。
識字是為閱讀和寫作打基礎的??梢詫⒆R字教學融入說話寫話中,使識字更有意思。
比如《彩虹》一課,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后三個自然段結(jié)構相似,連用九個問句將文本巧妙地串聯(lián)在一起,是學生仿寫的完美范本。教師在帶領學生認識完生字詞、讀通課文后,可以指導學生仿照文章進行說、寫練習。如:
“弟弟,如果我拿著你的風箏,走到橋上,天上不就多了一只飛翔的小鳥?嘰嘰喳喳,不停地向你問好,你看見了,高興嗎?”
“爺爺,如果我拿著花粉,走到橋上,向著梨園一撒,花粉全部落到梨花上,你就不用再一朵朵地給梨花授粉,你高興嗎?”
“保潔阿姨,如果我拿著掃帚走到橋上,在橋上揮舞,扇動的風把樹葉都吹到花叢中做肥料,你就不用辛苦地打掃,你看見了,高興嗎?”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生通過仿說練寫,鞏固生字的字音、字形,并進一步理解字義、學習語言。
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創(chuàng)意讀寫,學生對所學生字記憶深刻,學生的語言風貌會悄悄地發(fā)生神奇的變化,學生的談吐更具文學氣息。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說:“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我們的漢字學習不能脫離實踐。設計各種有趣的、符合兒童學習心理的識字活動,將識字納入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識字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在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識字加油站”中,教材巧用表達策略,將數(shù)量詞藏于一首謎語詩中。實際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反復認讀,熟記漢字。
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自由讀、男女生對讀等多種方式把詩讀正確。然后把詩中5個要認的生字“六、七、八、九、十”標紅,讓學生借助具體的語境來識記。再拓展閱讀帶有5個生字的兒歌,如“一線兩線三四線,五六七八九十線,掉進河里都不見”“門口游過一群鴨,數(shù)數(shù)多少呀。一只兩只三只,好像沒數(shù)對。五只六只七只,傻傻數(shù)不清。沒關系,反正八九不離十”等。這些生字在誦讀、哼唱中與學生反復“見面”,達到了熟練記憶的效果。
再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中“識字加油站”,教材巧妙利用大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識記“陰、冰、凍、雷、夾、電 、陣”7個生字。
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把字音讀正確,然后引導其看圖,再加上開頭語和結(jié)束語進行播報:“大家好,歡迎收看天氣預報,我是你們的晴雨表。”“感謝您的收看,祝您心情愉快?!闭n堂上,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天氣播報小組,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活動。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很難長時間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學習。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兒童的年齡特點,在引導他們主動識字的同時關注他們記憶的持久性。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巧妙利用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將識字學詞與游戲緊密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愉快的玩耍中復習鞏固所識漢字。
比如將需要復習鞏固的漢字做成卡片貼在墻上或黑板上,一名學生背過身去,另一名學生隨便指出一個字讓大家記住,然后請背過身的同學來猜。猜字的學生從眾多漢字卡片中一個一個指著猜:“是‘國’字嗎?”或者組詞猜:“是‘國家’的‘國’嗎?”下面的同學答“是”或“不是”,直到猜對。
也可以在這個游戲的基礎上衍生出“你來表演我來猜”。在學習完一個單元內(nèi)容之后,將所學字詞做成卡片,選一名學生背對著生字,教師隨便拿出一張卡片,其他學生根據(jù)卡片上的詞語的意思進行表演,讓這個學生來猜。無論是表演的同學,還是猜的同學,都會通過表演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只有在理解中記憶,才會更深刻、更長久。
事實證明,識字活動設計得活潑有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高,識字的效果也就有了保障。因此,教師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活動機會,使學生的識字能力在實踐活動中逐步提高。
語文的學習,識字是基礎,低年級識字是基礎中的基礎。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一定要根據(jù)兒童的心理,讓學生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享受漢字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漢字學習的興趣。從漢字本身特點和兒童學習心理出發(fā),重構識字教學,讓識字活動散發(fā)出獨有的光芒,照亮學生的語文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