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宇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人民醫(yī)院麻醉手術科,山東廣饒 257300)
腦出血是臨床中危急重癥之一,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的特點。腦出血患者發(fā)病后可能會存在神經功能障礙、失語、癱瘓等并發(fā)癥,給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心理造成負擔[1]。當前,治療腦出血的主要手段為顱內血腫清除手術,該手術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改善預后,但術后患者容易出現二次出血、顱內感染、腦疝等并發(fā)癥,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2]。因此,需要在術后對患者輔以適當的護理以保證治療效果。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護理僅關注疾病本身,對患者的心理、日常生活和功能恢復等關注度不高,無法滿足目前的臨床護理要求。有關文獻指出[3],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模式是采用循證醫(yī)學證據在圍術期實施優(yōu)化措施,具有減輕患者生理及心理創(chuàng)傷應激、加快康復速度等優(yōu)勢,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但是該護理方法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及康復效果的影響尚待商榷?;诖耍狙芯窟x取2018 年5 月—2021 年4 月廣饒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4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對象,探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開顱血腫清除術后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廣饒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4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時間點分為常規(guī)組和觀察組。常規(guī)組57 例: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6 例;年齡44~76 歲,平均(53.22±6.90)歲;出血量34~150 mL,平均(49.39±5.44)mL;體重指數(BMI)19~32 kg/m2,平均(24.52±3.27)kg/m2。觀察組57 例:男性患者33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齡44~79 歲,平均(54.68±5.57)歲;出血量38~150 mL,平均(50.59±5.51)mL;BMI 18~31 kg/m2,平均(24.47±3.22)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已通過廣饒縣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病學》[4]中高血壓腦出血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均符合開顱清除術指征;均知情該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功能障礙;存在手術禁忌證;臨床資料不完整。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對癥支持治療,包括:抗感染、降血壓治療,加強患者的環(huán)境護理,為其營造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保持臥床休息,禁止劇烈運動,避免再次出血[5];護理人員需嚴格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且遵醫(yī)囑予以患者降壓藥物合理控制血壓;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顱內壓,避免二次出血情況發(fā)生;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進食清淡、富含營養(yǎng)飲食,保持通便順暢[6]。
觀察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聯合加速康復外科護理。(1)手術后護理。手術后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就該疾病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估,針對性為患者提供情緒疏導措施,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手術后24~48 h,觀察患者病情,確定其癥狀穩(wěn)定后,給予患者康復鍛煉。根據患者的肢體狀態(tài)制定功能訓練計劃、加強患者吞咽功能訓練,以加強肢體靈活性,恢復日?;顒幽芰?;(2)住院期間:在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緩解48 h 后對其實施康復訓練,主要有肢體按摩、吞咽功能訓練、關節(jié)被動活動等,每次30 min,每日4 次;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指導患者實施全身協調性訓練,主要有雙手上舉、排尿、排便、翻身、移步等,每次40 min,每日3 次;在患者參與康復訓練期間協助其實施上下樓梯、站立平衡訓練,同時進行模擬進食、穿衣訓練,每次1 h,每日2 次;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引導其予以患者關懷、鼓勵,以此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和配合度。(3)出院后:在患者出院后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教授其家庭康復訓練的內容,包括體位訓練、床上活動、站立與行走訓練。體位訓練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俯臥位等;床上活動訓練包括床上坐位平衡、關節(jié)被動訓練、翻身、肢體主動運動、前后與側身移動等;站立與行走訓練均在家屬看護的情況下實行,包括上下樓梯訓練、站立及平衡訓練與床-輪椅移步訓練。
兩組均護理7 d。
(1)神經功能:護理前、護理7 d 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估,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及面癱等方面,共12 項,總分0~42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經受損程度越嚴重[7]。(2)日常生活能力:護理前、護理7 d 后,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MBI)進行評估,包括進食、洗澡、穿衣、如廁及平地行走等,共10 項,分值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8]。(3)生活質量:護理前、護理7 d 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進行評估,包括物質生活狀態(tài)、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4 個維度,共74 個條目,各維度總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佳[9-10]。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表示,分別采用χ2、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7 d 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M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7 d 后,觀察組MBI 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B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MBI 評分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GQOL-74 中物質生活狀態(tài)、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7 d 后,觀察組GQOL-74中物質生活狀態(tài)、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GQOL-74 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GQOL-74 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目前臨床治療腦出血主要采取開顱血腫清除術,其效果顯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但患者術后多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影響日?;顒?,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故需要開展有效、科學的護理模式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1]。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為本,根據患者術后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以此縮短恢復時間[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7 d 后的NIHS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5),提示行開顱血腫清除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可提高其神經功能。原因在于,人類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具有重建能力,在適當的刺激下受到損壞的神經元可再生,針對語言、運動方面訓練,并采取適宜的心理干預,可以提高中樞系統(tǒng)信息輸入,有利于神經通路恢復,促進神經細胞軸突形成新的突觸,發(fā)揮大腦的神經代償能力,提高神經功能恢復速度[13-14]。快速康復護理模式是在住院期間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包括肢體按摩、日常生活等方面訓練,同時予以心理方面的干預,通過語言、肢體功能訓練等方面刺激患者神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7 d 后的MBI 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5),提示行開顱血腫清除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利于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原因在于,常規(guī)護理只注重疾病本身,對患者的心理、生活能力及功能恢復并不注重,導致患者術后恢復較慢,無法滿足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的要求。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早期關于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復訓練,可為后續(xù)出院后的康復訓練奠定基礎[15];同時,該模式在患者出院后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教授其家庭康復訓練的內容,督促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有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7 d 后GQOL-74 中的物質生活狀態(tài)、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提示行開顱血腫清除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原因在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通過住院期間的早期康復訓練和住院后的家庭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心理負擔,最終改善生活質量[17-18]。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助于減輕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開顱血腫清除術后神經功能缺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