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輝 羅紅纓
湘南學院附屬醫(yī)院超聲科,湖南省郴州市 423000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類型,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國內(nèi)外廣泛認可的一種HCC介入治療手段,是中晚期HCC的常用有效治療方案[1]。超聲造影(Contrasted-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是近年來的新型超聲檢查技術,可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腫瘤內(nèi)部及周邊的血流灌注狀況,而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在MRI平掃的基礎上,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以更準確地檢測腫瘤病灶的血流灌注及微循環(huán)狀況的技術,CEUS和DCE-MRI技術均在HCC的臨床診斷中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價值[2]。本研究通過比較TACE術后CEUS、DCE-MRI對殘留病灶的檢測結(jié)果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結(jié)果的一致性,分析CEUS、DCE-MRI檢測殘留病灶的準確性,以期為肝癌TACE術后的影像學評估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HC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8例,女26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51.43±4.39)歲,平均BMI 21.59±3.51,病灶數(shù)117個,病灶直徑0.7~9.6cm,平均直徑(3.36±1.59)cm。納入標準:(1)根據(jù)《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診斷為中晚期HCC;(2)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肝功能嚴重障礙者;(2)凝血功能嚴重異常者;(3)合并活動性肝炎或嚴重感染者;(4)Child-Pugh分級C級,介入治療風險較大者;(5)腫瘤彌漫或遠處大面積轉(zhuǎn)移,預后差者;(6)造影劑過敏者。剔除標準:(1)失訪及主動撤回知情同意書者;(2)依從性差者。根據(jù)HCC最大病灶直徑,分為小病灶組(HCC病灶直徑≤3cm)38例和大病灶組(HCC病灶直徑>3cm)46例。小病灶組中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0.87±4.25)歲,平均BMI 22.13±3.65,病灶數(shù)49個;大病灶組中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齡(51.89±4.48)歲,平均BMI 21.14±3.42,病灶數(shù)68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TACE治療 HCC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行局部浸潤麻醉。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置入導管鞘,插入導管至腹腔動脈或肝總動脈處,行DSA確認導管到位并采集動脈期、延遲期及靜脈期圖像,確認病灶供養(yǎng)血管。經(jīng)導管置入微導管于病灶供養(yǎng)血管處,經(jīng)微導管注入5-氟尿嘧啶250mg、順鉑50mg、表柔比星20mg和50ml超液化碘油栓塞的混懸乳液進行化療及栓塞病灶供養(yǎng)血管。術后1個月行CEUS、DCE-MRI及DSA檢測,以DSA檢測結(jié)果作為標準提示是否存在殘留病灶。
1.3 CEUS檢測 行TACE術1個月后采用佳能ApLio 500彩超儀行CEUS檢查,造影劑采用聲諾維(生產(chǎn)企業(yè):Bracco Imaging B.V.,批準文書:國藥準字J20080052,規(guī)格:59mg)。行常規(guī)超聲檢測,確認病灶位置、大小、形態(tài)及血流。切換為造影模式,向聲諾維小瓶內(nèi)注入5ml生理鹽水混勻后,視患者情況抽取混合液2.4ml經(jīng)前臂靜脈團注,5ml生理鹽水沖管,掃描肝臟獲取動態(tài)圖像,觀察動脈期、門靜脈期、延遲期造影劑在病灶內(nèi)的回聲信號強度。
1.4 DCE-MRI檢測 TACE術1個月采用德國西門子Magnetom Avanto 1.5T 磁共振(MRI)行DCE-MRI檢查,造影劑采用釓雙胺注射液(歐乃影)(生產(chǎn)企業(yè):愛爾蘭GE Healthcare Ireland,批準文書:國藥準字J20140163,規(guī)格:15ml)。行常規(guī)MRI檢測,確認病灶位置、大小及形態(tài)。切換為造影模式,經(jīng)靜脈團注造影劑釓雙胺注射液,劑量為0.1mmol/kg,分別獲取在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延遲期獲取軸位T1加權(quán)像、T1加權(quán)對比增強像、T2加權(quán)像、T2加權(quán)脂肪抑制像和冠位T2加權(quán)像。
1.5 病灶活性評價標準 CEUS評價病灶活性:病灶在動脈期與門靜脈期出現(xiàn)不同程度造影劑填充為高增強,延遲期出現(xiàn)造影劑消退為低增強,認為腫瘤存活,見圖1;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延遲期均無造影劑填充,認為腫瘤滅活。
圖1 CEUS結(jié)果
TACE術后腫瘤于動脈期周圍呈現(xiàn)團塊狀不均勻高增強,
內(nèi)部片狀無增強,提示腫瘤存活
DCE-MRI評價病灶活性:病灶在動脈期存在強化效應,門靜脈期或延遲期強化效應降低,認為腫瘤存活;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延遲期均無造影劑填充,認為腫瘤滅活。
以DSA檢測結(jié)果為金標準,造影結(jié)果見腫瘤染色、腫瘤存在供血血管,認為腫瘤存活,反之認為腫瘤滅活。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Kappa檢驗分析TACE術1個月后CEUS、DCE-MRI檢測結(jié)果與DSA檢測結(jié)果間的吻合度,κ<0.4表示吻合度弱,0.4≤κ<0.7表示吻合度一般,κ≥0.7表示吻合度較強,κ=1表示完全吻合。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EUS、DCE-MRI與DSA對術后病灶活性檢測的一致性 小病灶組中,CEUS與DSA檢測的吻合系數(shù) κ=0.717,DCE-MRI與DSA檢測的吻合系數(shù) κ=0.918,吻合度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病灶組中,CEUS與DSA檢測的吻合系數(shù) κ=0.741,DCE-MRI與DSA檢測的吻合系數(shù) κ=1.000,吻合度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EUS、DCE-MRI與DSA對術后病灶活性檢測的一致性
2.2 CEUS與DCE-MRI對術后病灶活性檢測的一致性 小病灶組中,CEUS與DCE-MRI對術后病灶活性檢測的吻合系數(shù) κ=0.796,吻合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病灶組中,CEUS與DCE-MRI對術后病灶活性檢測的吻合系數(shù) κ=0.883,吻合度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EUS與DCE-MRI對術后病灶活性檢測的一致性
2.3 CEUS、DCE-MRI檢測對術后病灶活性的評估價值 小病灶組中,DCE-MRI檢測的敏感度、陰性預測率及準確性均高于CEUS檢測,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病灶組中,DCE-MRI檢測的敏感度、陰性預測率及準確性均高于CEUS檢測,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CEUS、DCE-MRI檢測對術后病灶活性的評估價值(%)
HCC是一種原發(fā)性肝癌,其發(fā)病與環(huán)境、飲食及肝臟疾病史等多種因素有關。HCC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HCC病情進展,中晚期HCC患者可表現(xiàn)出發(fā)熱、乏力及進行性肝臟腫大等癥狀,所以HCC一經(jīng)診斷多以進展到中晚期,HCC患者多已錯過手術治愈時機,具有高死亡率的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3]。TACE是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一種針對中晚期HCC患者的介入治療方案,通過向腫瘤供血動脈注射栓塞劑及化療藥物,促使腫瘤供血血管閉塞從而切斷腫瘤的供血,可使化療藥物與腫瘤病灶充分接觸,提高化療效果,并且TACE可緩解HCC患者的局部疼痛、誘導腫瘤周邊形成假包膜,利于腫瘤切除,是中晚期HCC的一線治療方案[4]。而HCC治療的一個難點在于HCC的高復發(fā)率,HCC的復發(fā)與患者肝病背景、影像學對微小殘留病灶的漏診等多種因素有關[5]。
DSA是將電子計算機技術與X射線成像技術結(jié)合的檢測方法,通過穿刺動脈、經(jīng)動脈介入導管以注入造影劑,對血管進行造影獲得數(shù)字圖像,再經(jīng)計算機對圖形進行減影、增強等處理,從而動態(tài)顯示血管的血流動力學信息,是臨床用于評估HCC病灶活性的金標準。但因DSA檢查的有創(chuàng)性、費用昂貴、對設備及技術要求高等特點,使其在臨床的實際應用受到限制[6]。本研究比較了TACE術后CEUS、DCE-MRI對殘留病灶的檢測結(jié)果與DSA結(jié)果的一致性,結(jié)果顯示,小病灶組中CEUS、DCE-MRI均與DSA檢測結(jié)果間有較強吻合度,且CEUS與DCE-MRI檢測結(jié)果間有較強吻合度。而大病灶組中CEUS與DSA檢測結(jié)果吻合度較強,DCE-MRI與DSA檢測結(jié)果完全吻合,CEUS與DCE-MRI檢測結(jié)果吻合度較強。表明對于不同大小病灶,CEUS與DCE-MRI對HCC患者TACE術后療效的評估均具有一定可靠性。
CEUS利用微氣泡造影劑的諧波非線性信號特征及微泡結(jié)構(gòu)具有更高的超聲背向散射面積的特性,增強了回波信號強度,較常規(guī)超聲檢測有效提高了對腫瘤病灶檢測的準確性[7]。DCE-MRI是在MRI平掃的基礎上,經(jīng)靜脈注射造影劑,使圖像上腫瘤病灶與周邊正常組織的對比度提高,便于明確病灶的大小、性質(zhì)、血流灌注狀況及浸潤程度,減少了對部分微小、良性病變病灶的漏診,提高了對腫瘤病灶檢測的準確性。本研究以DSA結(jié)果為金指標,定量比較了TACE術后CEUS、DCE-MRI對TACE術后殘留病灶檢測的準確性,結(jié)果顯示,在對不同大小病灶的HCC患者TACE術后病灶活性的檢測中,DCE-MRI檢測的敏感度、陰性預測率及準確性均顯著高于CEUS檢測。表明DCE-MRI較CEUS對不同病灶大小HCC患者TACE術后病灶活性的檢測均具有更高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對于不同大小病灶的HCC患者,CEUS、DCE-MRI對TACE術后療效的評估均有一定可靠性,且DCE-MRI檢測準確率高于CEUS,可作為TACE術后療效評估的可靠影像學方法,CEUS可作為TACE術后療效評估的補充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