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
(甘肅省莊浪縣陽川中學,甘肅莊浪 744616)
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更加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促進學生能力不斷提高,改善以往教學時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高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識內容,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過分關注歷史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導致無主題問題的出現(xiàn)。教師一味圍繞教材內容展開講解,教給學生單個的知識點,很難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一些教師出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吸引學生關注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會給學生講一些故事,雖然學生樂此不疲,但是浪費了很多課堂時間。由于教師缺少合理的教學設計,導致一節(jié)課上完了,知識沒講多少,這樣的教學形式既不符合單元主題,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把關注點放在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上,歷史課成了故事會,無主題教學導致教學目標偏離。
這一問題通常體現(xiàn)在進行單元主題確立時,有些知識內容的教學可以概括出不止一個主題,導致教師難以取舍,想盡方法將主題內容涵蓋全面。這種想法并不正確,主題應該言簡意賅,主題不準,必然導致后續(xù)的教學活動脫離主題。偏離主題的問題通常發(fā)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確定主題后,會根據(jù)其實施教學設計,然而不管如何設計,進行實際操作時都會遇到很多不可控因素,導致實際的課堂教學偏離了最初設計的方向。
在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很可能引發(fā)多主題的問題。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捕捉到新的關鍵點時,通常會以其為中心向外擴散,導致在一節(jié)課或一個單元結束后,學生得到了很多不同的主題,這顯然背離了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初衷。如在某些課程的學習中,涉及的時間跨度較大且內容繁多,因此對教材內容整體把握的難度較大,導致進行教學時只能單獨拿出一條線來,然后依靠這些單獨的線進行課程內容的講解。但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若是無法將這些獨立存在的主題進行整合,很可能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其中涉及的具體知識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耗用更多的課堂時間,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單元主題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結合高中學生歷史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進行針對性的課堂教學。但是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歷史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分強調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而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關注不夠。同時,高中歷史教師對單元主題教學內涵認知不夠,認為單元主題教學就是組織相近的教學素材,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對如何分析素材進行有效的指導,致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還有部分教師過分干預學生的學習活動,并未在課堂上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而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知識灌輸。由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的缺失,致使高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流于形式,難以取得理想的成效。
與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將類似的歷史知識進行匯總,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徹底轉變以往歷史教學的碎片化學習模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對歷史知識的匯總,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固定的活動進行教學,并未將其與歷史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成績薄弱的學生常常難以真正理解單元主題式教學中的素材,難以在教學資源中促進知識轉化。
這一步主要是圍繞“新課標”與教材展開,需要在二者間建立聯(lián)系,根據(jù)實際的學情分析將相關內容整合成單元主題,明確主題后制訂單元目標。
首先,研究“新課標”和教材。對“新課標”和教材的深入研究,便于教師理清教學結構。對于教師來說,豐富的史料也引發(fā)了教師選擇的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來支撐教學,需要教師仔細研究,尤其是針對某一具體的知識點來說,其中會衍生諸多歷史要素,如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需要教師做出合理選擇,挑選更適用于教學的內容進行使用。以“新課標”為依據(jù)展開教材分析,既能體現(xiàn)教材內容,也能幫助學生認識其中的關系,凸顯單元主題在教材和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還有利于教師形成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掌握其中的聯(lián)系,從而進行單元主題的確立,促進后續(xù)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
其次,分析學情。在明確單元主題后,除了以“新課標”為依據(jù)外,還需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從學生的學習特點、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入手,避免教學設計如空中樓閣觸不可及。在學情分析方面,教師要避免依靠個人判斷,而要與其他教師和學生展開交流探討,從而得到符合實際的學情分析。
單元主題是建構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的關鍵內容,對主題的篩選和確定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教師在研究相應主題的來源時,可采取多種方式予以明確,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材內容?,F(xiàn)行的高中歷史教材是以單元為主體實施編寫的,各單元都存在對應的單元主題,面對這種情況,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以教材為載體明確主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某一歷史概念等方面入手確定主題。如果教材提供的主題不足以支撐教學活動的開展,那么教師需要聯(lián)系實際情況重新做出選擇,直至找到更合適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判斷主題是否合理的依據(jù)有很多,通常包括“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能力、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等。
不同科目教學時,雖然內容大不相同,但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卻是大同小異,存在諸多相通之處,然而在單元主題教學目標這方面也會有所差異,存在其自身特點。通常情況下,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單元主題教學目標的設計過程中,也應涉及這三個維度。
制訂單元目標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以前期對“新課標”和教材的研究為依據(jù);第二,單元目標是一個單元的總體目標;第三,將其落實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也就是說,將單元目標以課時為單位進行拆分,增強其操作性;第四,單元目標是對教材整體目標的細分,具體課程結束后,還應整合單元目標,進而實現(xiàn)對完整教材內容的掌握,因此,單元目標要發(fā)揮其聯(lián)系教材總體目標和課時目標的作用。進行單元主題目標的制訂時,教師不能局限于知識層面,也要關注學生情感方面的發(fā)展,引導其逐步建立對學科的系統(tǒng)性認知。
基于單元主題教學的內涵,為了實現(xiàn)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化學習,使得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更加理性的認識,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歷史知識內容進行串聯(lián)、梳理等。例如,在“走向整體的世界”的單元主題教學模式下,為了促進學科素養(yǎng)下的要求,歷史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指向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給學生設計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主題。同時,結合這一單元主題,將與其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包括新航路開辟、西方殖民的不斷掠奪和擴張、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等,促使學生在這幾部分歷史內容的學習中,對世界市場開始出現(xiàn)、世界市場的促進、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學習。如此,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真正實現(xiàn)高中歷史的高效學習。另外,基于歷史學科的特點,教師在對歷史知識進行整合的時候,還應關注歷史知識的階段性特征,即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征,使學生在綜合性的歷史內容中,更好地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明確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過程,進而實現(xiàn)對高中歷史的深度學習。例如,在“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單元主題學習中,教師在整合學習內容時,就堅持這一原則,將確立代議制度、資本主義發(fā)展、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等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生在這一階段歷史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內容學習中,對歷史知識形成全面、準確的認識,真正提升學習效果。
擁有完整的教學設計,更有利于促進教學活動按照既定流程發(fā)展。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的特性,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可圍繞教學流程、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展開。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結合現(xiàn)階段自身的實際水平來探索未知事物,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充分發(fā)表自身的不同見解。在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提出很多獨特的觀點,教師不能忽視這些觀點,需要及時予以引導,從而使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索。學生在探索新知并建立知識體系時,需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支撐,此時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建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角色代入感,使其快速投入到具體學習情境中,更加專注于對新知識的研究,促進知識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教學流程的設計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是開始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促使學生大體感知學習內容,進行學習任務的合理分配;其次是實施階段,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討和自主探究,教師予以引導總結,引出對新知識內容的教學;再次是收尾階段,教師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圍繞整個教學活動展開反思和分析,做好相應記錄。
教學資源涉及范圍較廣,在單元主題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存在非常多且具有良好應用價值的教學資源,如基礎的教材、教輔資料等。教學資源是開展單元主題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充足的教學資源可以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需要教師合理區(qū)分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選取有效資源,摒棄無效資源。
教學評價應遵守多樣化原則,教師要充分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如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結合,前者是指教師通過考試、測驗等方式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后者則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具體表現(xiàn)的總體反映,將二者相結合,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且客觀的評價。此外,也要注重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傳統(tǒng)模式下普遍由教師主導評價活動,評價結果不但缺少全面性,而且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活動,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另外,評價工具也具有多樣性,與評價方式多樣化密切聯(lián)系,教師要通過訪談、測驗、調查等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在高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來探索、消化、應用所學知識。以往進行教學時,很多教師出于加快教學進度的目的,通常會選擇單方面講授的方式,將對應的知識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在課堂上很少給學生留自主思考的時間,學生來不及思考消化,降低了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調控教學進度,給學生留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第二,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傳統(tǒng)的學業(yè)評價模式以考試測驗為主要形式,通過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方式存在一些弊端,考試成績不理想很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導致引起負面的學習情緒。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善于使用多種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予以評價,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應當及時提出表揚,對有進步的學生也要及時進行鼓勵與表揚,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教師應提高對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結合“新課標”具體要求,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嚴格遵循單元主題教學的設計原則,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以課時設計為主的問題,致力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逐步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