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柑霖 翁友飛 王云琳
冠心病是老年人群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致使心肌血氧供給不足所致[1,2]。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年齡較大,疾病耐受性較差,予以對癥治療后心功能恢復較慢,還應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祻妥o理是以康復訓練為核心的護理方法,可通過多種康復措施促進患者身心狀態(tài)及相關功能恢復,進而達到改善病情與預后的目的[3,4]。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復雜,并發(fā)癥較多,綜合狀況較差,康復護理的開展時機尚存在一定爭議?;诖碎_展本研究,探討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9例。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62±3.51)歲;體重指數(shù)19.8~29.4kg/m2,平均體重指數(shù)(24.47±1.56)kg/m2;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2±1.43)年。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65±3.55)歲;體重指數(shù)19.9~29.2kg/m2,平均體重指數(shù)(24.44±1.58)kg/m2;病程1~8年,平均病程(4.99±1.45)年。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高齡老年冠心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5]中相關標準,并經冠脈造影證實;患者年齡≥60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悉同意;生命體征平穩(wěn),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急性腦血管病變者;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入院后行常規(guī)藥物對癥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向患者及家屬宣教疾病相關知識;密切監(jiān)護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反應及時告知醫(yī)師,并開展對癥處理;囑其定時、定量遵醫(yī)囑用藥;告知飲食注意事項,囑其多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且低鹽低脂的食物,避免進食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告知積極心態(tài)對改善病情及預后的重要性,囑其以平穩(wěn)心態(tài)面對各項治療及護理措施;入院3d內要求患者臥床休養(yǎng),3d后結合其恢復情況指導進行適當?shù)幕顒?,活動量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方案基礎上實施早期綜合康復護理:(1)健康宣教:采取發(fā)放健康手冊、播放幻燈片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屬宣教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發(fā)生的原因、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等,重點宣教早期康復運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安全性,囑其積極配合。(2)心理康復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囑其積極配合各項康復措施;注意監(jiān)護患者情緒狀態(tài),給予適當?shù)匦睦硎鑼В瑺I造愉快的氛圍,引導其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交流期間結合患者意愿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囑其給予患者鼓勵與支持。(3)康復運動:①活動時機:待患者過去8h內未出現(xiàn)新的胸痛癥狀、心肌酶水平升高、新的心力衰竭失代償征兆、新的心律失常或心電圖動態(tài)改變,即可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康復活動。②狀態(tài)評估:采用分級運動平板測定對患者機體狀態(tài)進行評估,并結合評估結果為其制定康復運動方案。③訓練方案:第1天協(xié)助患者在床上進行簡單地翻身及肢體被動活動,并對患者上下肢進行按摩,5~10min/次,2~3次/d;第2~3天指導患者進行腳、踝關節(jié)及肩部、頸部、雙上肢的主動活動,3~5min/次,2~3次/d;第4天增加縮唇呼吸(經鼻吸氣,縮唇呼氣的同時收縮腹部)、腹式呼吸(囑患者分別將雙手置于上胸部和上腹部,用鼻緩慢吸、呼氣,吸氣時凸起腹部,呼氣時凹下腹部)訓練,10~15min/次,2次/d;第5天至出院前,可協(xié)助患者下床,先行床邊站立以及床邊各關節(jié)自主活動,20min/次,2次/d,之后進行簡單的平地行走訓練、上下樓梯訓練等,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及時間,訓練過程中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率、面色變化,活動量以不引起胸悶、心慌為宜,如有頭暈、胸悶等不適應立即停止。兩組均護理至患者出院。
1.4 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態(tài):對比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出院時)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兩個量表均包含20個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其中SAS>50分為有焦慮癥狀,SDS>53分為有抑郁癥狀,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的負性心理越強烈[6]。②心功能:對比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采用心臟彩超測定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水平,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期內徑(LVEDD)。③護理滿意度:采用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7]評價兩組護理滿意度,共19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法,滿分95分,分為非常滿意(≥77分)、滿意(57~76分)、不滿意(≤56分)。
2.1兩組心理狀態(tài)對比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對比 單位:分
2.2 兩組心功能對比 護理前兩組心功能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護理后觀察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LVEDD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單位:例(%)
冠心病是老年群體常見的慢性心臟疾病,以胸痛、胸悶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8,9]。冠心病多采取對癥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臨床癥狀、改善病情,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臨床需加強護理干預,以增強疾病控制效果,改善預后[10,11]。
既往臨床認為冠心病發(fā)生后早期情況尚不穩(wěn)定,常規(guī)護理多提倡絕對臥床,以避免活動導致心臟負擔加重,但長時間活動限制會造成全身血液循環(huán)、基礎代謝減慢,影響心肌血供,還會造成體力、肌力下降,不利于心功能改善[12,13]。常規(guī)護理中康復鍛煉內容單一,且未對康復開展時間進行明確,在改善患者病情、促進康復方面的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LVEDD水平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將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在評估患者病情及機體狀態(tài)的基礎上確定康復訓練開展時機,制定相應的康復活動方案,能夠把握最佳訓練時機,滿足不同患者早期康復需求??祻头桨笀?zhí)行過程中注重評估患者狀況,循序漸進增加訓練強度與訓練內容,使得鍛煉方案具有可實施性與合理性,更加符合患者的康復需求,并能夠避免過度或盲目運動引發(fā)的不良事件,利于患者預后。同時,早期指導患者進行主被動肢體活動有助于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代謝,加速心臟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盡早恢復缺血心肌灌注,改善心功能,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大部分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發(fā)病后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影響身心健康質量[14,15];早期綜合康復護理不僅強調生理及功能的康復,還注重心理康復,可通過護患溝通交流,宣教疾病、康復相關知識提升患者認知水平,聯(lián)合家屬共同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能夠緩解其負性情緒,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各項治療與康復措施,利于提升康復配合度及康復效果,故護理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能夠改善心理狀態(tài)與心功能,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